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方略。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光明新区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动能,坚持质量引领重塑供给侧新优势,勇当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
日前,《光明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出炉(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并出台了《光明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促转型行动计划(2016—2018)》(以下简称《计划》)、《光明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优环境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光明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惠民生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三个配套文件。结合此前光明新区已出台的人才优先发展实施方案和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光明新区形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3+2”体系,以为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实现新区经济新常态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打造高效率、有质量的供给系统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积淀,以及“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光明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已显示出初步成效。如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光明新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累计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8家;在补短板方面,一系列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推进;在城市建设方面,光明凤凰城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如何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表示,新区将严格按照深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重点针对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和企业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补齐发展短板等工作,坚持“去产能”与安全发展相结合、“调结构”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补短板”与强化公共配套相结合、“促投资”与新城建设相结合、“降成本”与强化政府服务相结合。
去产能、调结构、补短板、促投资、降成本成为光明新区此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关键词,着力点即打造一个高效率、有质量的供给系统。
光明新区正努力通过3年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以创新驱动和简政放权为突破口,逐步健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产业、投资、土地、财税、公共配套等制度供给和高质量的法治供给体系,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布局重大项目加速优质资源集聚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相继实施,无疑将加速光明新区的优质资源集聚,推动实现区域发展总体目标。
在促投资方面,《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光明凤凰城、中大城等新区重点开发区域为龙头,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推动新区城市开发建设。到2018年底,凤凰城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批文化、教育、商贸设施基本建成,城市核心功能区的地位逐步形成;中大城开发取得明显进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部分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光明天安云谷初具规模;以茅洲河流域水系为重点,实现全流域治理,投资69.65亿元,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活力,以光明新区被纳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为契机,计划安排九大类海绵城市项目63个,投资46.24亿元,积极探索PPP投融资模式。
其中,光明凤凰城将全面集成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循环化园区、智慧城市等示范试点,建设成为彰显光明新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魅力的样板地区。仅2016年,凤凰城片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借力中山大学·深圳项目落地契机,新区将加快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引领带动新羌、圳美等光明北片区的整体转型提质发展,努力打造成为一座大学与城市融合、适合青年人求学创业、富有人文气息的田园文化新城。目前中大城建设已全面启动,预计2017年全面完成校区用地土地整备;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主体封顶;光明天安云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在进行片区规划研究。
光明新区还提出全力打造以城郊水生态环境、乡村田园风光为基底,华侨、农耕、美食等文化为特色,以生态涵养、乡村旅游等为主要功能的光明生态文化旅游小镇。目前已成立华侨城光明(深圳)投资集团,集团公司正在开展理清小镇范围内的土地现状,研究与光明集团合作模式,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等。
处理好质与量关系振兴实体经济
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振兴实体经济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一方面要去落后产能,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质量。这既需要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要注意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总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在去产能、促转型方面做出了清晰的产业定位。”在培育先进产能方面,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机器人、智能装备、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加快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华星光电G11代线项目落地建设,重点发展精密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用智能、时尚等创新元素激活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走智能化、精细化和品牌化发展道路,向智能制造、时尚创意转型发展。利用深圳光明-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项目,发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创新资源,引进光明天安云谷等项目,以信息技术催生发展新业态,创造新型供给。
为优化产业布局,光明新区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在“两城两带”等重点发展区域,加速大型专业园区、产业特色小镇、特色工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
未来,光明新区将规划建设若干个产业特色鲜明、建筑面积50万—100万平方米的大型专业园区,在凤凰城重点规划新型显示、文化创意、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专业园区;在中大城重点规划机器人、生命健康等专业园区;在沿松白路一路两侧转型提升带重点规划新材料、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专业园区,明确实体边界、产业准入、专项扶持政策等,推动新兴产业加速集聚。2017年,出台专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2018年,推动华强创意文化产业园、科陆新能源产业园、中集低轨卫星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加快建设;到2019年,建成不少于5个产值超百亿大型新兴产业专业园区。
不忘发展初心补齐民生短板
光明新区坚持质量引领重塑供给侧新优势的改革路径中,将城市建设与民生幸福深度结合。《总体方案》提出,光明新区要围绕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实施公共服务供给、高端人才引进、城市空间拓展等行动计划,全力补齐新区短板,提升城市发展后劲。光明新区将力争用三年时间,投资517亿元,实施21项重大工程。
在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方面,全力推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动工建设。进一步增加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力争新区外国语学校、长圳学校初中部、李松蓢学校(教学楼)完工并投入使用,年内新增学位5130个;深圳市第十高级中学建设工程进度完成30%;加快推进红花山中学、高级中学初中部、玉律学校扩建工程、凤凰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加快投入使用,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项目动工建设,完成新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项目、新区中心医院续建二期项目前期并争取动工建设。光明新区正努力迈向区域性教育医疗中心。
交通方面,加快推进轨道6号线、大外环高速等项目建设,推进松福路与公明北环段连接工程、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等8项重点工程项目。加快打通光侨北路等断头路。加快光明汽车客运站建设。完成长凤路、田寮路等9项交通拥堵治理项目。
数说光明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
去产能
到2018年底,每年淘汰落后低端企业不少于300家,新区现有符合“僵尸企业”条件的7家区属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出清重组。
调结构
到2018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家以上,争取与境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建设3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基地,8个以上的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新增各类众创空间6个以上。
补短板
到2018年底,基本消除余泥渣土受纳场、危险边坡和城市内涝等安全隐患;新增中小学学位14400个,高中学位3000个;每千人病床数达3.9张,每千人医生数达4人;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达2.29平方米;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3%。
促投资
到2018年底,凤凰城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大城开发取得明显进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部分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光明天安云谷初具规模;计划安排九大类海绵城市项目63个,投资46.24亿元,积极探索PPP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活力。
降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制造成本、税负成本、企业财务成本、要素成本等各项成本,强化政府服务。到2018年底,形成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