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监测方法学研究及样带观测》课题近日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科研人员研发出一款高精度的空气颗粒物气溶胶再发生器,解决了如何量化分析树木吸附PM2.5作用的科学难题。课题同时构建了北京市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填补了北京城市森林生态监测体系的空白。
森林通过林冠的叶片表面直接吸附空气中的PM2.5,但是,由于每个树种叶片性状的不同,导致了吸附能力的不同。
如何获取林木叶片吸附空气中PM2.5的可靠数据?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有测定叶片的滞尘总量,而如何将吸滞PM2.5的量区分出来,目前还没有方法或者仪器可以解决。
本课题研发的空气颗粒物气溶胶再发生器,能将叶片上吸滞的PM2.5重新释放出来,形成稳定、密度均匀的气溶胶,继而测定气溶胶中PM2.5的浓度值,再基于气溶胶体积和叶面积仪,测算出一株树木整个冠层乃至整片森林吸附的PM2.5的质量。为满足不同类型空气颗粒物监测仪与本发生器对接,课题研发了两种类型的发生器,分别适用于手持式和固定式空气颗粒物监测仪。
与此同时,课题还结合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网对全市35个位置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拟在北京南海子公园、北京植物园分别布设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以监测森林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调控作用。
这一课题由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共同承担。此前,历经近一个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北京植物园生态站已经建成。生态站监测场面积100平方米,场内设有站房,安装了手持和固定式环境空气颗粒自动监测仪、氮氧化物分析仪、二氧化硫分析仪、二氧化碳分析仪和臭氧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