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刚起步,喜讯传来: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发,广东主持和参与的31个项目获奖,占获奖项目总数一成以上!
国家科技奖丰收,是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中央部署,广东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去年以来,“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行动纲领和总路线图绘就,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政策引导、扬长补短、区域辐射,发挥市场机制优势,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广东路径”,越来越清晰。
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总抓手和核心战略”
广东的多位市委书记、市长至今记忆犹新,2015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他们就来到深圳,参加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省委、省政府发出“动员令”,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总抓手和核心战略抓好抓实,南粤大地迈开了新一轮创新驱动的坚实步伐。
创新驱动发展,为什么会上升到“总抓手和核心战略”的高度?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党的十八大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寄望殷殷,要求广东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做创新驱动排头兵。
创新驱动,政策先导。广东大力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创新提供土壤、阳光和养分。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胡春华担任组长,加强战略部署和全局指导。
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提出“将广东省建设成为体制创新的探索者、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产业创新的策源地”。从2017年、2020年、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要实现向创新型经济强省转型,建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进入创新型地区先进行列。这意味着,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行动纲领和总路线图。
广东出台了一大批松绑和优惠政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去年省政府1号文就是《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粤12条”,从创新券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和财政补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人才安居等方面,提出了多个在国内首次探索实施的重大创新政策,又出台多个配套文件,充分体现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教授当股东、当老板,原来还有点担心,现在受到政府鼓励了!”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志强说,过去的政策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有很多障碍,去年出台的《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等新政策着力推进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权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到院校,大大激发学者创新的积极性。
扬长补短: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抓住“牛鼻子”
搞创新,要摸清家底。
广东的“短板”,在于整体科教资源比北京、上海和江浙地区相对落后,创新源头动力不足:“长板”则是市场化程度高,制造业发达,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的能力强。
务实的广东人的策略,就是“扬长补短”。
“扬长”,扬的是市场机制之长。广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企业创新为主体,把创新驱动的落脚点放在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具体抓手非常实,就是抓高新技术企业,抓科技企业孵化器。据统计,广东存量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0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机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产值超过1万亿元,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主力军。
胡春华强调:抓高新技术企业就是抓住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按照国家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倒逼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人才引进、科研投入、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达标升级,进而推动各级政府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工作。
为了引导企业投入研发,广东在国内率先提出,运用财政补助等机制,激励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省财政设立补助专项资金,三年计划投入75亿元。还组织全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申报工作,入库企业最高可获得500万元补贴。广东力争到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培企业超过1000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0家以上。
“补短”,补的是科教研发短板。为了解决高水平大学和理工科高校不多、服务与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重大需求力不足等问题,广东去年组建了新的省科学院,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省、相关地市财政投入100多亿元。因技术服务、成果转让而诞生的新型研发机构,也在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涌现,成为创新奇兵。
今年省委“1号文”,又提出推动全省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的大发展,到2017年全省理工类大学生占比要提高到40%,到2020年提高到47%,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理工类学科数量实现翻番。
“广东这轮建设是大手笔、大气魄!”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兴奋地说,借助政策东风,广东高校科研实力特别是理工科实力有望跃上大台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活水。
区域辐射: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提升
不久前,苹果公司原创意总监加盟华为,特斯拉研发团队原高管和苹果公司原资深工程师加盟大疆创新。这两个“挖角硅谷”的故事,让深圳、珠三角的创新吸引力备受瞩目。
珠三角以占全国0.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9.08%的GDP,也聚集了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广州、深圳可谓两大“创新极”,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的路径很明确:发挥广深两极的辐射作用,带动珠三角,逐步辐射到粤东西北,形成圈层效应。
去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珠三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上此前深圳已成为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同时拥有两个国家“自创区”。省长朱小丹指出,珠三角要努力建设我国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2015年,珠三角最闪亮的“创新之城”无疑是深圳。而珠三角制造业最令人惊喜的转型样本,则是华为手机在世界范围的热卖。显然,支撑华为竞争力的,绝不仅仅是工厂车间里的生产能力,而是遍布全球的各类实验室的研发能力。
在珠三角原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上注入创新内涵,使其竞争力向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品牌、销售两端延伸,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提升,实现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这是珠三角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所在。
走马珠三角,机器人接管制造业流水线,“世界工厂”向“智造硅谷”转身,一场创新巨变正在发生。
粤东西北创新发展不甘落后,汕头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为契机,打造创新型经济特区;河源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高新区;湛江力推科技创新,打造北部湾中心城市……
南粤热土上,创新资源正在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全省技术自给率达70%,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研发人员,规模均为全国第一。广东经济发展对全国总体经济和战略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驱动,正在深刻改变这个古老国度的发展轨迹。展望“十三五”,广东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蓝图已经绘就,路径愈发清晰。
岭南春来早,一个创新的春天已经迎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