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发布
近日,《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获省政府批复并正式对外印发,《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了13类、268个海洋生态红线区,确定了我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等控制指标,是我省海洋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底线,必须严守,不得突破。
我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后,预期控制指标为: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全省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为28.07%;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5.1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为85.25%,全省海岛保持现有砂质岸线长度不变;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到2020年达到85%。
充分考虑我省用海保障
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划定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制定和实施相应管控措施,旨在有效保护全省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优化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我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按照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并举的原则,有效衔接了国家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省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国家级战略规划、全省海岛保护规划以及其他沿海区域或行业发展规划等涉海区划、规划,并充分考虑了我省重大、重点项目发展和建设用海保障。
各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
经综合研究分析确定,全省共划定13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红线区268个,总面积18163.98平方公里,占全省管辖海域总选划面积的28.07%。其中,禁止类红线区47个,总面积2425.05平方公里,占总选划海域面积的3.75%;限制类红线区221个,总面积15738.93平方公里,占总选划海域面积的24.32%。禁止类红线区和限制类红线区分别占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区总面积的13.35%和86.65%。各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
红线纳入保有的自然岸线为1446.20公里,占全省大陆海岸线的35.15%。全省海岛岸线总长度为2378.71公里,按照保有率达到国家提出的不少于85%的要求,划定广东省海岛自然岸线保有长度为2027.87公里,约占全省海岛岸线总长度的85.25%。
国家要求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85%。根据我省与国家海洋局签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广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生态红线中确定到2020年,我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
不得擅改红线区范围
依据相关文件,海洋生态红线区依据生态特点和管理需求,分区分类制定管控措施。管理要求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海岛保护法》相符合。对于禁止类红线区实行严格的禁止与保护,禁止围填海,禁止一切损害海洋生态的开发活动;对于限制类红线区,禁止围填海,但可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前提下,限制性地批准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的公共或公益性涉海工程等项目。
省政府则在《关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的批复》中指出,沿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和省海洋与渔业厅等有关部门要按照“严标准、限开发、护生态、抓修复、减排放、控总量、提能力、强监管”的总体思路,认真执行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切实做到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我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批复同时要求,沿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履行管辖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落实机制;要从严控制红线区开发利用活动,不得擅自改变红线区范围或调减红线区面积,禁止在红线区围填海;要深入推进红线区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工作,强化红线区及周边区域污染联防联治,细化制定具体管控措施和实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提出沿海各级政府应将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和保护责任落实到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或细则,切实督促各级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将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和严守情况指标列入《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领导干部考核重要依据,对不能有效落实红线保护责任或违反红线管控要求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的批复 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