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提出了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等系列举措。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消息,近期该委制定了落实《南沙方案》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广州南沙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
《南沙方案》擘画的医疗卫生健康举措正逐步落地,将给南沙区的医疗卫生面貌带来哪些新变化?港澳居民在南沙区就医养老托育,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便利措施?
优质医疗资源纷纷布局南沙
全新的院容院貌、明亮宽敞的就诊环境、标准直升机停机坪、国际先进的物流传输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明珠湾区起步区横沥岛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已拔地而起,即将正式开业。
除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年来,还有不少高水平医院纷纷在南沙建设分院区,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已在南沙布局或正待“上新”:扩建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已完成基坑施工;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正在推进基坑施工;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正在推进方案设计深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已明确选址及红线……
广州市卫健委表示,以上项目完成后,该地的医疗建筑面积将增加约34万平方米,南沙区床位数将达到8518张,其中区级医院总床位数达3358张,引进的部属、省属和市属医院床位数达5160张,医疗资源位居广州前列,可以更好地满足区域内人群就医需求。
港澳医师来穗行医更加便利
2012年,广州就出台政策,鼓励香港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市内以独资形式或与内地的医疗机构、公司、企业以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医疗机构,鼓励港澳医师来穗短期行医。
如今,港澳医师和港澳资本来穗行医办医更加便利。广州已经全面推广“不见面审批”,为港澳资本办医提供一站式准入服务。目前,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已压缩至4个工作日,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压缩至4个工作日。其中还明确规定,港澳办医医疗机构执业登记中不得以消防、环评及医疗废物处理协议等作为前置条件,由办事人直接向相关部门申请。
港澳医师也已经实现了“拎包来穗执业”。2019年起,广州南沙就已开展港澳执业医师资格认可工作。目前,港澳医师来穗短期行医核准压缩至1个工作日(当场办结)。
2021年3月起,广州还把“港澳医师来内地短期行医核准”委托南沙区卫生健康局实施,进一步方便港澳医师就近办理业务。
扩大商业医疗保险适用范围
目前,在穗就业的港澳居民可按规定参加广州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在穗就读的全日制港澳学生,以及持广州市有效居住证的非就业港澳居民,可按规定参加广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享受与广州市户籍居民同等医保待遇,实现广州市医疗保障政策港澳居民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过,一些港澳居民短期来广州,并没有参加医保,也没有办居住证,他们有临时就医需求,怎么办?
此前,广州市卫健委二级巡视员刘忠奇就曾在接受媒体时回应,广州正在努力推动,希望与香港实现医保互认互通,同时扩大商业医疗保险的适用范围。
据了解,广州市内已有多家医院探索与国际知名保险机构开展合作,纳入保险机构国内指定医院目录,其中部分医院与保险机构签署商业医疗保险直付协议,极大地便利了港澳患者医疗理赔。
广州卫健委提出,将在南沙区内遴选2家、区外遴选1家医疗机构试点境外商业医疗保险直接结算模式,为港澳患者在穗就医提供便捷服务。
南沙将可使用“长者医疗券”
目前,港大深圳医院是内地唯一一家可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的医院。未来,香港长者在南沙也能使用“长者医疗券”。
《南沙方案》提出,将配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立医疗机构“白名单”制度,扩大香港“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推动将“白名单”内的南沙医疗机构纳入香港医疗费用异地结算单位,并逐步将支付范围从门诊扩大到住院。
广州卫健委透露,南沙区正通过省有关部门,加强粤港澳三地交流,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建立南沙区医疗机构“白名单”制度,将名单内的医疗机构纳入“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
为了方便港澳居民在南沙区养老居住,广州还将提供一系列便利举措——为持有广州市有效居住证件的港澳老年人办理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卡,享受户籍居民同等优待服务;为常住港澳老年人提供每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享受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为有需要的港澳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南沙区医养结合机构可为有需要的港澳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居家照护等服务……
扩大普惠型托育资源供给
《南沙方案》提出,要鼓励发展0—3岁托育服务。广州将如何支持南沙区发展托育服务,尽可能解决港澳居民的后顾之忧?
广州市卫健委表示,将推动南沙区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扩大普惠型托育资源供给。
一方面,支持港澳企业在南沙区以独资、合资或者合作等方式开设和运营托育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在现有托育机构的基础上遴选有条件的托育机构建设成为面向港澳服务的托育示范点,并按照港澳标准加强对南沙区现有托育机构的指导和管理。
此外,广州还将探索建立托幼一体化服务模式,鼓励用人单位开办托育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或通过改建、扩建方式开设托班,增加托育资源供给,稳步提升托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