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公共文化体育信息公开 > 服务保障信息

中山率先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 2023年岁修项目已全部完工

时间 : 2024-08-21 11:32:03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内,散布着300多座碉楼,寄托着华侨的桑梓之情;而在相邻的南朗街道,孙中山故居以及数座古老的祠堂连缀起一部部家族史,120多处文物诉说着这里的古韵。

  这是中山不可移动文物最集中的两个区域,所面临的文物保护压力也最为重大。时光流转,曾经精致的古建筑也会有“衰老”的迹象——漏水、白蚁蛀蚀等问题频出,而修缮文物建筑需要的经费让不少业主和管理单位望而却步。

  去年,这个存在了多年的难题,终于在“岁修制度”的全覆盖下迎刃而解。

  2023年,中山在广东省率先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中山市‘岁修制度’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覆盖”项目入围十佳案例,成为广东省内唯一入围的案例,也为各地市文物保护提供了一个样本借鉴。

  百年碉楼“重焕光彩”

  “婆婆,墙面不渗水了吧?”“楼梯也修好了,要小心哦!”吴家仲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到访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碉楼了。

  这是位于五星白庙东五巷的20号碉楼,居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历经风雨淘洗,二楼大厅的天花板已经受潮霉烂大面积长出青苔,楼梯和木家具也深受白蚁蛀蚀的困扰,安全隐患凸显。

  去年,吴家仲为这座碉楼提交了“岁修”的申请,顺利通过后,修缮团队多次到场勘察,完成了防水和白蚁治理等工程。

  “以前大家觉得修文物是大工程,其实现在慢慢转变了文物修缮的理念,也同样重视‘保养’。”他表示,和公众以往所认为的文物抢救性修缮不同,“岁修”更多做的是预防性工作。

  在火炬开发区内,登记有105处文物,吴家仲和同事每年要巡查4次,相当于每年要进行400多次巡查,这也让他成长为半个“文物专家”。

  “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碉楼,其实就像到了一定岁数的老人家,身体出现了一些小问题,需要对症下药。”他开心地介绍,去年开发区内有40多处文物都申请到了岁修资金,他亲眼见证这些建筑得到了一次“全面体检”和对症下药的“治疗”。

  今年的岁修工作也已经开始,他依然奔走在巡查一线,“希望这些老建筑都能和人一样‘老有所养’,居民们也不用去担心安全隐患。”他说道。

  老祠堂再度聚人气

  在南朗街道,数座古老的祠堂是连接乡亲们的纽带,村民祭祀、议事、集会等活动都在祠堂里进行。

  其中,有一座始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的南塘简氏大宗祠。去年,中山市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这座祠堂过梁一侧开裂、多处瓦屋面漏水、墙面霉变、门扇漆面也脱落严重。如不及时进行保养维护,祠堂多处木结构会因渗水逐步朽化。

  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江介绍,南塘简氏大宗祠曾于2002年由村民捐款修缮过,此后的20多年再未进行过修缮保养。直到岁修制度的推行,祠堂漏雨的现象得到处理,门扇得以修复、墙面污渍得到清理,改善了文物依存环境,避免将来可能需要的大修大补。修缮后的祠堂,村民们来得更多了,人气足了,各项活动也都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办。

  在岁修推行的过程中,得到修缮的不只是建筑本身,村民们的集体记忆也被更好地保护和延续。

  建于清代的茶西西园闸门就承载着茶西村民几代人的回忆。这是一座由红砂岩构筑的闸门,门上方的花岗岩石匾上阴刻楷书“西园”二字,“很多村里的老人家告诉我们,以前小时候上山砍柴,经过这个闸门,都会在这里的门洞处磨刀”。

  经过岁月侵蚀,这座闸门的青砖墙面霉变发黑,红砂岩墙面风化残损,碌筒瓦面、瓦件整体破损松脱……由于村集体缺乏维修资金,又没有相关文物修缮经验,只能加以围栏防止行人触碰。

  去年,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的设立,补齐了村集体文物保养维护的资金短板。经过“岁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制作瓦面、灰塑等,茶西西园闸门得以焕发往日光彩。不少村民围观了闸门修缮的过程,留下了施工前后的对比图。

  文保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

  “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是预防性保护,是花小钱办大事,不是让文物焕然一新,而是延年益寿。”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物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吴荣超说,“岁修制度全覆盖”通过解决文物建筑“小病害”,有效避免了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

  他解释说,中山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保护难度大,存在白蚁蛀蚀、局部漏水、墙体开裂、建筑构件损坏、管线老旧等安全隐患。如果日常得不到保养维护,拖到必须大修时再修缮,不但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且会导致文物历史信息的丧失、真实性的削弱。

  据悉,2023年中山共落实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546万元。以南朗街道为例,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24处,约占全市文物总数的1/5,其中符合文物岁修规定的共有90处,受益显著。

  截至目前,中山2023年岁修资金补助项目已全部完工。文物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消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文物保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最大限度地保存、延续了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文物岁修制度实施以来,如中共南番中顺临时工作委员会妇女干部训练班旧址、莲塘大街35号民居等一批私人产权文物建筑被纳入补助范畴,有效破解了民间文物修缮积极性不高的难题,极大提升了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和意愿,促进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与此同时,岁修制度也助力雍陌村、曹边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完成了雍陌村圣堂庙、曹边天后宫、曹边武侯庙等一批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工程,通过活化利用好古建筑、老侨房等特色资源,发展融入文物元素的特色民宿、餐饮等,打造农文旅融合爆点,更好地宣传、展示古村落人文特色和自然风景,为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