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公共文化体育信息公开 > 服务保障信息

图书馆搬入古祠堂 成市民享受阅读的好去处

时间 : 2022-04-07 10:42:32 来源 : 广州日报
【打印】 【字体:

  在广州这座图书馆之城,社区图书馆遍地开花。最为特别的是,黄埔图书馆大沙街分馆搬入了古祠堂里,成为周围市民享受阅读的好去处。古祠堂位于知名的横沙书香街,260多米的弯曲小道上分布着53家百年私塾祠堂。从古到今,文脉厚重书香芬芳,为一方居民提供了精神家园。

  修旧如旧让书香从历史中散发

  横沙书香街建于宋元之间,重修于清代道光、咸丰、光绪年间。鼎盛时期时,这里曾坐落着85间家塾、书舍、公祠以及其他古建筑,个中风格各异,以代出贤人而闻名远近。由于独特的传统建筑风貌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横沙书香街于1999年7月被列为广州市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广州市政府列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穿行于横沙大街,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青砖灰瓦带来的古朴之气迎面而来。古私塾、古祠堂夹道而列。其中一座自带院落的古建筑群正沐浴着阳光,推门而入,才知其宽阔。

  这是横沙书香街最为大气的建筑之一,“日新家塾”“星堂罗公祠”“德星罗公祠”三座古建筑位于同一院落。

  其中,星堂罗公祠位于院落正中央,它始建于清朝,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征。整座公祠分为三个区域。正对着的大厅是阅读区,桌椅两侧共放置了22排书架,藏书15000多册,方便随时取阅。为了照顾周边村民的阅读需求,还开辟了“农家书屋”图书专区。祠堂两旁的连廊或是电子阅览区,或是图书借阅区。内部构造一目了然,又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将古建筑改建为图书馆,整体改动量较小,除了加装书架、桌椅、水电、网络等必要设施外,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和风貌。而其修缮过程,又有几分趣味。在2007年初修之时,图书馆的书架都是木制的,因为空气微润容易腐朽,在2018年再次修缮时换成了木纹的合金,尽量维持原有风貌,又坚固耐用。此外祠堂光线昏暗,修缮时特地将图书借阅区上方数张瓦片换成透明玻璃,一招“借光术”让视线明亮起来。

  人们也非常爱护这座祠堂。常话说,老建筑多半冬暖夏凉,但星堂罗公祠不一样。因为周围很多民居贴墙而建,反而让它有些密不透风,每逢春夏就潮湿,容易长青苔。因此工作人员特地配置了两台大功率的抽湿机以及一台吹地机,以控制空气湿度,还买了一台打磨机专门清理青苔。

  图书馆方便了许多读者

  大沙街分馆年进馆人数约2.8万人次,年借阅图书数约3500册,但又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魅力,让很多读者产生深深的感情。

  “巧姐”罗惠娟的工作室就在一旁的日新家塾,她平时最喜欢去图书馆“串门”,翻阅下报刊。因为要创作与时俱进的作品,她每天都要看报纸了解时事动态,特别是好看的照片要多看几眼。“我有个奥运题材的作品,就是根据广州日报刊登的一幅照片来再度创作而来的。”她说。

  每逢下午放学,离书香街不远的横沙小学的同学们就会跑到图书馆看书,故事书的书架常常“一扫而空”。到了“考研季”,很多大学生在这里备考。古祠堂提供了静谧的读书环境,软件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图书在市内通借通还,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该图书馆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向读者发布活动通知等。工作人员说:“经常有读者在微信群里询问书名,我们都会及时回复,帮他们解决问题。”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根基。广州充分利用岭南文化资源,植入文化业态,进一步激发古建筑的历史文化魅力,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百年祠堂焕发青春光彩。有了蓬勃青春气息的横沙书香街就是广州文化建设的缩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