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研制发布《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着重从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两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撑。数据显示,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高校在校生合计占全国比例为33%,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整体稳定增长,科技论文产出保持相对稳定的增势,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速均超10%。三地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助力区域发展。
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状况及对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力资源、知识生产与传播、科技创新,带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同时,经济发展又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费保障。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经济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
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高、城镇化进程较早、人口聚集,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在众多城市群中的发展水平位居前列。目前,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区域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特色各不相同。
《报告》从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对标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1998-2018年三大区域的普通高校,包括内地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认可专上教育院校,另外,内地成人高等教育不纳进《报告》研究范畴。
京津冀地区高校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在过去20年间明显增长,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在稳步提升。京津冀地区高校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相匹配。粤港澳、长三角地区高校数量增长相对落后于经济增长,粤港澳地区落后幅度较大,未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而改变高校数量在全国比例仍然较低的格局。
2018年全国(含港澳地区)高等院校数量为2722所,2018年,京津冀高校数量270所,占全国10%,地区GDP和人口占全国比例均为8%。长三角GDP占全国23%,高校数量458所,仅占全国17%,与人口比例接近。粤港澳高校数量最少,为181所,仅占全国7%,该比例仅为地区GDP比例的一半,也略低于人口比例。
三大区域间优质高校建设不平衡
《报告》通过地区高校纳入国家重点建设名单的数量以及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上升状况,对区域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考察。三大区域的优质高校建设成果,整体上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匹配,然而区域之间的优质高校建设不平衡。
在中国内地,北京、南京和上海等地由于国家战略及资源集中等历史原因,建成了多所著名高校。在各大世界大学排行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南京和上海有较多的世界顶尖高校(入选前200名),其中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最为突出。粤港澳地区的世界顶尖高校主要集中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入选顶尖高校数量较少。
截至2018年底,三大区域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共有20所,占全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42所)近一半。其中,北京8所、上海4所、广东2所,“世界双一流大学”占地区高校数量的比例分别为8.7%、6.3%、1.3%。
三大区域里,长三角地区在科研成果和学术声誉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入选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前500及前1000的高校数量都多于粤港澳及京津冀地区,入选前200名的高校有7所,超过粤港澳(3所)及京津冀(2所)两地区高校数量之和。
区域间高校学生培养规模与经济发展匹配性存在差异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普通专科生、普通本科生及研究生,共计约3131万人,占全国适龄人口(18-22岁)的34%,占全国总人口的2.2%。其中,三大区域合计人口占比达到了33%,高校在校生合计占全国比例为33%。三大区域高校学生培养规模与其人口发展规模相匹配,但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存在区域差异,粤港澳地区高校在校生数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长三角地区高校在校生数在三大区域中排名第一,共有508万人,占长三角地区总人口2.3%。京津冀地区有300万高校在校生,占本地区总人口2.7%。粤港澳地区高校在校生数为238万人,占本地区人口1.9%。
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整体稳定增长
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普遍增加,十年间保持高增长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费保障。然而,区域间经费投入差距长期存在,粤港澳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与比例滞后于该地区的人口比例和经济增长。
2017年,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2184亿元、1685亿元、1019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首次超越2000亿,排名第一。2008至2017年,三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整体稳定增长,经费支出增长率分别为京津冀地区135%、粤港澳地区123%、长三角地区117%,京津冀地区居首位。
三大区域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方面差别较大。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均领先于本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其中,北京市部属高校较多,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京津冀地区整体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比尤为凸显。
2017年,广东和江苏在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两方面较为接近,广东该比例为0.92%,略高于江苏的0.88%。广东和江苏两省的这一比例在全国范围来看,都处于较低水平。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和江苏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广东高校教育格局
研究生比例小、高职高专比例大
粤港澳地区研究生比例远低于京津冀地区,其中,广东高等教育呈现出研究生比例小而高职高专比例大的特征。2018年京津冀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比例为26.2%,明显高于长三角(11.7%)和粤港澳地区(8.1%)。三大区域普通本科生占比均在50%-55%之间。以广东为代表的粤港澳地区普通专科生比例为37.6%,明显高于其他两大区域。北京和上海的研究生比例较高,分别为40.4%和28.3%,其余地区只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研究生比例高于20%,分别为23.7%和26%,广东省研究生比例仅为6.1%。
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月收入
广东高过京津冀、长三角
《报告》基于在中国大陆地区实施的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数据,未涵盖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故将广东省作为粤港澳地区内地省份进行研究。《报告》显示,三大区域201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月收入水平方面,广东省最高,为5784元/月;京津冀地区次之,为5750元/月;长三角地区为5694元/月。
从广东本科毕业生与本省产业结构的对接情况看,高端服务业如教育业、信息产业正在领跑广东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对大学本科生的需求增长最为强劲,而金融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需求有所下降。从省外高校本科毕业生流入本省产业的特点来看,就业量较大的是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信息产业,这也反映广东本科高校在该类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上仍有提升空间。从行业占比来看,就业于教育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持续保持在高位。
广东高校毕业生本地服务贡献持续在高位
广东、长三角地区的本科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的比例都比较高。广东本科毕业生在本省的就业贡献(保持92%左右)最高,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平均89%),京津冀地区为68%左右。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就业市场广阔,对于广东省内外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虹吸效应。广东高校毕业生本地服务贡献持续在高位,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北京高校是服务于全国人才需求,因而京津冀地区本科毕业生对本省的服务贡献较低。
广东本科毕业生流入率近年持续走高,表明粤港澳地区的职业发展前景、薪酬收入回报和生活质量对区域外人才具有较高吸引力。广东、京津冀地区两个区域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区外生源占比较高。在广东就业的省外生源占比达50.6%;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区外生源占比分别为49.9%和29.5%。省外流入广东的本科毕业生为广东产业升级提供人力支撑。
科技成果投资入股实现产业化
粤港澳高校仍有提升空间
高校作为第一股东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有望获得创新活力,成为技术与资本转化平台,高校背景企业借助学校声誉、人才优势和技术力量,更易受到政府的重视以及投资者的认可。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40家具有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其中,注册地在本《报告》涉及省市范围内的校企有18家,京津冀有10家,长三角有7家,粤港澳有1家。
数据显示,各地区高校企业的总市值存在差异。以2019年10月中旬单个交易日的数值为例,京津冀地区的总市值达到了1896亿元,长三角企业数量仅比京津冀少3家,但总市值仅为411亿元,粤港澳总市值最低,近90亿元。从上市校企数量和总市值来看,粤港澳在三地区中最少,反映出粤港澳高校科技成果通过投资入股实现产业化的程度较低。
建议:广东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利用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研究生
广东近年来与港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正在逐渐深化,譬如,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南沙开办分校。建议未来广东以经济强省的实力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新建若干所新型大学;加强与港澳高校的合作,设置中外合作高校,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等项目引入港澳的师资、生源、办学经验等;推进三地高等教育交流,改革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完善高等教育评价办法,加大对高校贡献度、满意度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