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也曾被外界认为是座“文化沙漠”。迈入新世纪以来,从建设“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如今朝着“文化强市”的目标前进,东莞的文化气质正不断提升。
莞城是东莞的城市原点,很好地保留了这座城市的文脉,且始终将传承、培育及传播东莞文化作为重要使命。正如2005年创立以来,“文化周末”已陪伴市民走过了18个春秋,立足莞城、面向东莞、辐射大湾区,甚至曾荣获国家级奖项,早已成为广受认可的基层公益文化品牌。
4月15日是文化周末创立18周年的重要日子,莞城以一场集中本土优秀艺术作品的晚会宣告了它的“成年礼”。荧幕及舞台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让我们看到,多年来文化周末这个平台不仅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满足在莞人对文化品鉴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引进来 走出去”,培育优秀本土文化团队、链接国际文艺大家、营造浓厚氛围,让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东莞走向“文化强市”。
文化惠民▷▷
从偶然相遇到精神寄托
2005年4月15日,文化周末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当时,莞城在利用率不高的文化广场报告厅里,以“表演+鉴赏+讲解+互动”的形式举办了一场《走进交响乐——交响乐鉴赏讲座》,没想到座无虚席,获得空前成功。这种形式在当时的东莞尚属首创,在其他城市也实属少见。
转眼18年后,4月15日晚,这里虽早已更名为“文化周末剧场”,却盛况依旧。近900个观众席位满满当当,“老粉”们共赴“18周年·拾阶而上——莞城优秀艺术作品荟萃暨文化周末18周年晚会”的约定。
袁敦卫是诸多粉丝中的一位,这一天他约上了几位好友,一起见证文化周末的“成年礼”。作为东莞市委党校(东莞行政学院)文化与社会教研部教授、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他自称不仅是这里的常客,更像一位“老朋友”。
早在2009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他来到东莞工作,难免有些不适应,因为当时两地在文化氛围上的差距太大,这样的切换让他感觉“精神上有点‘缺氧’”。后来,偶然得知莞城每周都举办“文化周末”系列活动,这让他无比欣慰。
13年来,“文化周末”将近1/3的活动都有他和家人的身影。有时候是听众,有时候是志愿者,有时候是嘉宾等。这里不仅填补了他文化精神上的空缺,还让他近距离接触了很多名人大家,扩大了“朋友圈”。
文化周末良好的观众缘,主要得益于它一直坚持“文化惠民”和“赏学并重”的品牌定位。像袁敦卫这样的“老粉”,还有很多。
就像晚会彩蛋影片《时光的故事》里,87岁高龄的资深观众萧伯,如数家珍般展示自己收藏的文化周末入场券。自从2005年4月底第一次走进文化周末剧场,他就深深地为这个舞台着迷,目前已在这里看了将近四五百场演出。
据了解,萧伯年轻时就很喜欢趁着出差的机会,在全国各地到处看展览、听戏剧、看表演等。2002年退休后,在东莞的玉兰大剧院和文化周末剧场,都可以常常看到他的身影。
“走过这么多地方,文化周末对我而言始终是非常特别的。”萧伯谈到,这个舞台展示的作品水平较高,观赏性与知识性兼并,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文化惠民”的含义。“免费观看是文化周末最特别的地方,也是最为精彩之处。”他说。
品牌打造▷▷
从追梦舞台到知名IP
“我经常来文化周末晚会听演奏,每次受到启迪和熏陶。在这里听音乐是一种享受,对于学琴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4月15日晚会期间,刚结束小提琴表演的13岁王潇霄谈到。
自2016年来到文化周末剧场参加了东莞本土小提琴演奏家陈家怡专场音乐会,王潇霄备受启发并下定决心要练好小提琴。如今,她认为自己也能在这个舞台上演奏,不仅是对自身琴技的鼓励,也将成为自己追梦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文化周末始于一场晚会,如今无论是形式还是功能上,早已远不止于此。除了晚会外,已发展成为拥有文化周末大讲坛、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文化周末室内乐团、《文化周末》读物等系列工程的文化品牌,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影响了许多像王潇霄一样敢于追梦的人。2009年,文化周末作为基层文化项目还获得“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
其中,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成立于2005年9月,作为东莞唯一获得世界合唱金奖的团队,自成立以来已培训学员超1000人,且已揽获世界奥林匹克合唱比赛金奖、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合唱比赛银奖、“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比赛少年组金奖等,同时也是中国国际合唱节少年组的“国家一级合唱团”。
室内乐团自201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推广室内乐文化。在此之前,已相继走进肇庆学院、惠州学院音乐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技师学院东城学院、莞城中心小学等12所院校,以音乐赏析课的形式为青少年普及室内乐知识。
“这是东莞的首个室内乐团,也是首个开创政企合作模式的室内乐团,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探索迈出重要的一步。”文化周末工程办负责人曾理表示。
此外,还有文化周末剧社自2017年开启演员培训班以来,面向全市招收业余表演爱好者,并聘请专业团队授课。由此可见,在“小艺术家”与本土文化团队的培养方面,文化周末仍在持续发力。
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文化周末晚会表演与赏析结合的形式为市民创造了许多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张丹丹、著名指挥郑小瑛,相声大师马季(已故)、京剧名家梅葆玖(已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已故)、“世界第四大男高音”戴玉强、英国萨克斯王子安德鲁·杨等名人都是这里的座上宾。2014年,文化周末首次将国家级外事交流活动——“中法文化之春”引入东莞,让市民在家门口了解世界。
而在文化周末大讲坛,普通观众与名人名家近距离对话的形式也备受欢迎,多年来已有莫言、贾平凹、王蒙、苏童、余光中、王鲁湘、单霁翔、靳尚谊等上百位名家,通过大讲坛与东莞市民见面。
焕新出发▷▷
从文化消费到生活方式
4月初,正值清明节前夕,第812期文化周末晚会决定来一次创新尝试——将舞台搬到公园里,在东莞人民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开展“忆英烈·诵党恩”清明诗歌朗诵会。“既能赏花又能观看诗歌朗诵会,在诗情画意的美景里品味诗歌魅力、感受革命精神,融合得非常好。”带着孙子来公园游玩的张女士表示。
文化周末18年拾级而上,迎来了新的转折点。“我们将进一步丰富演出形式,把文化周末晚会带出剧场,来到更多人民群众的身边,变得更为接地气。”莞城宣教文体旅办主任汪泓谈到。
又如去年8月,“东莞故事会”系列品牌活动在莞城拉开序幕,这实际上是文化周末大讲坛的本土版、创新版,至今已邀请了三位嘉宾围绕“故事东莞:听得见的城市”“歌声里的东莞”“影视里的东莞”的主题进行分享。接下来,还将继续邀请不同领域的名人名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莞城、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作为东莞历史文化的发源地、集聚地,莞城有责任、也有能力讲好东莞故事,塑造文化品牌,让更多人了解东莞、融入东莞、爱上东莞。”汪泓表示。
莞城街道党工委委员祝志超也谈到,文化周末工程品牌多年来积累了很多优质资源,未来将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通过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释放文化的创造力,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我们一直在文化末端接触群众、服务群众,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希望文化周末最终能从一个品牌活动,变成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与文化共度周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习惯与常态。”曾理谈到。
焕新出发的文化周末,未来还有更多新的可能。对于站在新起点上的莞城而言,同样拥有更多新的机遇,让市民朋友感受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
今年聚焦高质量发展,莞城提出将按照“空间拓展、品质提升、产业支撑、文化赋能”的发展思路,推动老城焕发新活力。就在不久前,万科中标,将在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启动“东莞记忆”项目改造,中兴路、大西路、振华路、阮涌路等即将迎来“蝶变”,预计明年完工。
此外,这里还拥有莞城图书馆、莞城美术馆、21空间美术馆、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等优质公共文化空间,未来还将围绕历史文化资源编制文化服务菜单,打造“文化服务超市”。不久后,“两馆”还将整合沉淀的资源,以展览的形式展示馆藏品、编印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