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下午,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主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承办的“南方非遗学堂”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记忆中的民间吟唱——近代粤语童谣”讲座在珠江公园开讲。
讲座邀请到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作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应枫,分享粤语童谣背后的悠久历史与现代传承。
粤语童谣
特定时代岁月的吟唱
广府童谣,也称粤语童谣和广东儿歌,是流传于广府话地区(包括港澳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如《月光光》《鸡公仔》《落雨大》《点虫虫》《打掌仔》等。广府童谣具有“浅显生动、韵律平和、顺口而出”等特点,是特定时代岁月的吟唱,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清代,粤语童谣就已经在广府地区民众中广泛流传,它们凝聚着广府人的乡土情结。在其后的革命历史中,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也以民间视角,记载下了一段段岭南近代革命历史。
“在广州三元里抗英乃至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粤语童谣都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和鼓舞士气等,对革命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曾应枫看来,粤语童谣不仅是历史的记载,也反映了广府地区的风土人情、节令、气候、风物,体现了粤方言区的特色,形式新鲜多样,成为儿童学语、数数、识物、认字的重要形式。
例如《排排坐》就用了广府风物及日常俗语,简短生动。通过“排排坐,吃果果”延伸赞扬谦让、友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落雨大》则通过儿童的眼睛看旧时广州市老城区下雨天时行街的场景,反映出各种市井风情及人丰物阜的光景。
经历数代广府人传唱的经典粤语童谣《月光光》写的是过年时节,孩子们兴奋地在一起,挑挑拣拣一大堆岭南佳果时的情景。“《月光光》不仅充分表现了广府特有的民间风物与风情,还巧妙运用了粤方言的9个声调,富于音乐性。”曾应枫分析。
校园传承
认识和创作粤语童谣
曾应枫总结,粤语童谣内容包含社会、自然、历史、地理多方面;有时政歌、生活歌、动物歌、植物歌、风俗歌、游戏歌等多种类,是民间文化、文学的组成部分。
而受社会背景、当地生活及各自的民间立场影响,童谣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或情感等演变,故一首童谣会演变出多个版本。如《月光光》流行至今就有35个版本,分别来自广州荔湾、越秀、海珠、花都等区域。
曾应枫认为,童谣的传承方式往往是口耳相传,因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保护粤语童谣值得大家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广府儿歌传承下来,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的推广、支持及教育传承,要让我们的大、中、小学生从小认识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她说。
目前,广州许多学校都开始重视让学生认识广府文化中的粤语童谣,从教育入手,让孩子们创作童谣、并开展丰富多样的童谣节赛等。
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方非遗学堂”是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的一项品牌活动。接下来,服务队将继续邀请省内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加盟,通过提供公益性非遗讲座、培训、演出、展览、体验活动等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的多元渠道,同时为广东省志愿服务事业在非遗传播领域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