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省内政策速递

一廊十核多节点 广深科创走廊这样建

时间 : 2017-12-14 16:31:06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在11836平方公里内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2030年全社会科研投入在GDP占比超过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60%

  ●2050年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日前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成为指导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记者从《规划》了解到,广州、深圳、东莞三市面积11836平方公里,而本次规划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具体为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南至深圳大鹏新区,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长度约180公里。规划指标数据统计范围为三市全域。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展望至2050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系列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着新产业新业态。从广州到深圳的以高速公路、轨道等交通要道为依托的轴线区域,实际已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初步形成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因此《规划》强调,为顺应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广东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部署。

  目标▶▷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创新型湾区

  《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是到2020年,科技产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全社会科研投入在GDP占比超过3.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2%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5件,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创新资源集聚带、转型升级引领带、生态宜居示范带,强有力支撑我省打造全国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第二步是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中国“硅谷”,成为与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相媲美的全球创新高地,全社会科研投入在GDP占比超过4%,科技进步贡献率不低于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力量,成为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科技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强有力支撑我省进入全球创新型地区前列,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创新型湾区,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强大支撑。建成国际一流的人居环境。

  第三步是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走廊,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强有力支撑我省领先全球创新型地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劲支撑,营造最具魅力的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向往的人居环境。

  蓝图▶▷

  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依托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等复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创新资源,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建设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度约180公里。

  十核即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具体为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区、深圳坂雪岗科技城、深圳国际生物谷,总面积约34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约243平方公里。构建科技创新重要空间载体,打造全球顶尖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多节点包括广州市国际生物岛园区、天河智慧城等13个,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15个,东莞市中子科学城、东莞水乡新城等9个,合计37个,均为具有一定创新基础,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节点,总面积约462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约349平方公里。

  实施▶▷

  创新体制机制以地市建设为主体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省级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三市主动性,以地市建设为主体。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加强政府引导,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要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具有明显共性特征,均位于世界著名大湾区,具有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均集聚了创新型大学、研发机构、创投基金等创新要素;均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本底。但对标全球知名创新区域以及国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因而,《规划》提出,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做强自己的后发优势,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构建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深化与港澳台及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全面优化体制机制环境。

  《规划》也设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在组织领导方面,要成立由省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在资金投入方面,省财政加大对走廊建设工作的资金支持,引导三市加大对走廊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在用地保障方面,会优先保障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需求。此外,还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工作评价机制,并且加强走廊的宣传推介等。

  ■解读

  广深科创走廊将带来什么变化?

  ●嘉宾

  郭壮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杨 军:省科技厅副厅长

  马向明: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

  南方日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范围的圈定逻辑和预期的功能是什么?

  郭壮狮: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东岸的产业沿高速和轨道等轴向布局,在这一轴线区域上已经集聚了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大量的创新要素,初步形成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区域内创新资源集聚度的分析、与城市功能和产业关系、与香港科技创新的协同等因素,综合分析出未来最有潜力的地区,通过高速和轨道等交通要道串联起来,形成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范围。

  我们期待借助这条走廊,能解决跨市域分头作战、力量分散的问题,引导创新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加速创新要素向走廊集聚。我们希望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在不久的将来打造成中国“硅谷”,利用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吸纳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推动广深科创走廊形成集聚效应,放大辐射作用,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人才、企业慕名而来。

  南方日报:在“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下,对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市的发展定位有什么不同?

  郭壮狮:我们将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创新发展“双引擎”。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率先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一个共享、开放的创新经济带,具有很强的吸附和辐射带动作用,位于走廊沿线周边或延伸端创新能力突出、关联紧密的创新平台和创新节点,在发展成熟后可适时纳入走廊。

  南方日报:对标国际和国内重点城市,广东发展科创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杨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系列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着新产业新业态,这些都为广东发展科创产业提供了有利形势。同时,与国际和国内重点城市相比,产业链齐全、配套能力强、市场发育成熟、对外开放水平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是广东的突出优势。

  但对标全球知名创新区域以及国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我省发展科创产业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一是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人才等高精尖创新资源不足;二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三是城乡环境品质仍有差距,对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够。

  南方日报:对普通市民来说,走廊的建设将会带来哪些直观的变化?

  马向明:对市民来说,交通基础、人居环境等的变化是最直接、最真实可感的。比如我们提出了走廊内十大核心创新平台“10分钟进入高快速网,45分钟到达三市中心城区,60分钟通达广州、深圳国际机场”。

  还有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完善便捷公共交通网,规划要实现走廊范围内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围绕轨道站点发展微型轻轨系统、社区公交、支线小公交,促进公交跨市运营,实现走廊内公共交通“一卡通”或互通互认等等,利用接驳和衔接系统达到城市公共交通和对外交通的便捷衔接,对市民的日常出行和游客都会带来更多便利。

  还有就是走廊内人居环境的改善。这里提到的改善,是针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的人居环境提升。我们提到要打造一批尺度宜人、功能混合的创新社区;创造无处不在的学习交流机会,提供数量充足的公园、休闲游憩小广场、创意咖啡馆等公共开放空间;提供触手可及的高品质服务,配备双语学校等高水平国际化教育培训设施,按国际标准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覆盖全年龄段的运动健康场所;提供形式多样、可负担的宜居场所。这些高标准的空间场所都是公众共享、全民受益的。

  走廊的建设将打破现在中心-边缘的公共服务配置方式,用一句话来概括,科技走廊建成后,公众最大的感觉将是:珠三角的一体化是这样子的。

对标世界知名创新区域分析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距离:约180公里

  涉及城市:广州、深圳、东莞

  人口规模:3366万(三市合计)

  GDP总量:7012亿美元(三市合计)

  人均GDP:20830美元/人(三市合计)

  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

  美国硅谷

  距离:614公里(核心段长48公里)

  涉及城市:旧金山、圣何塞、洛杉矶

  人口规模:392万(核心段)

  GDP总量:约3799亿美元(核心段)

  人均GDP:96913美元/人

  主导产业:信息技术、航天、国防与航空、生物科技

  美国波士顿地区

  距离:90公里

  涉及城市:波士顿

  人口规模:447万

  GDP总量:3562亿美元

  人均GDP:79687美元/人

  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电子通讯、宇航国防、生物工程、金融服务

  日本—横滨—筑波创新带

  距离:110公里

  涉及城市:东京、横滨、筑波

  人口规模:1700万

  GDP总量:12000亿美元

  人均GDP:70588美元/人

  主导产业:航运商贸、石油化工、电器机械、科技研发、国际交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