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汕潮揭都市圈包括粤东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全域,粤北地区的梅州都市区为联动发展区。汕潮揭都市圈土地总面积10611.1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13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6591亿元。
规划提出,汕潮揭都市圈将构建“一心两极、三环五射”的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一心两极”指的是打造汕头主中心和潮州、揭阳重要增长极。“三环五射”则是指打造环汕头湾协作轴、环潮揭协作轴、环惠来—揭东—饶平协作轴、汕潮揭至粤港澳大湾区协作轴、汕潮揭至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协作轴、汕揭至梅州协作轴、汕潮至赣闽协作轴、潮普至河源、汕尾协作轴。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小时可到达珠三角、粤东北和闽东南,两小时可达长三角和中南地区……随着国际海港、空港和高铁站等加快建设,汕潮揭都市圈区位优势凸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然而,目前汕潮揭三市之间的公共交通未能快速通达,纵向拓展省内、省外经济服务的功能较弱,港口经济腹地未能有效拓展,交通网络不够完善,深水大港优势未充分发挥。为此,推进内联外通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汕潮揭都市圈首先需要破解的难关。
规划指出,将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完善交通枢纽布局,提升快速运输通达能力,实现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厦漳泉、赣南、闽西等地区主要城市2.5小时通达,都市圈内部半小时通达。
根据规划,汕潮揭都市圈将构建“一横四纵三环”的综合交通格局,提升铁路站场、港口、机场三类枢纽功能。因此,要推进汕潮揭组合港口群协同发展,统筹汕潮揭组合港口群建设,提升港航服务能力,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强“江海联运”“海陆联运”发展,强化“港―产―城”联动发展。
此外,规划还指出,汕潮揭都市圈要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建设一体化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把汕潮揭都市圈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现代能源基地,强化清洁电力能源保障。
积极开发汕潮揭沿海地区风电资源,支持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加快推进省管海域揭阳神泉、靖海,以及汕头勒门、洋东、海门等场址项目以及国管海域专属经济区场址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粤东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力争基地项目在“十四五”开工建设1200万千瓦,其中建成投产600万千瓦。
现代产业体系协作互补
受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约束,汕潮揭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同构程度偏高、主导产业不够突出、缺乏重大产业项目带动等问题。
面对当下矛盾,汕潮揭都市圈应如何突围?根据规划,立足各市现有优势产业、资源禀赋、环境容量,推动新型商贸与新型信息科技的双轮驱动,强化各市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配套,形成协作有序的现代产业体系,或成破局的关键。
——优化产业发展格局。
构建集聚核心产业功能的产业发展脊梁,打造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带,加快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产业核心,构建联动集聚的特色产业环和新兴产业环两大梯度产业发展环,形成“一脊一带、两核两环”产业发展格局。
——培育以华侨商贸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依托华侨试验区、中国(汕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作,加快发展建设以服务侨资为主的现代金融集聚中心、以国际科技合作为重点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粤东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推动临港经济分工协作。
加强“港―产―城”联动发展,推动各市石化、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分工协作,抓住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新兴产业等发展机遇,形成面向梅州等广大腹地临港经济集聚区。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错位发展。
依托服装和文具业雄厚的发展基础以及陶瓷、文化旅游等产业优势,优化特色产业空间布局,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业。
构建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
汕潮揭都市圈位于“一带一路”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交汇地区,是大陆距离台湾高雄最近的地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原中央苏区三大政策区的链接点,在省际合作、对港澳台贸易等方面潜力巨大。
规划指出,要抓住汕潮揭都市圈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原中央苏区与国外市场重要枢纽节点的战略地位优势,将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区,整合沿海和内地发展资源,构建对内对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深入实施,为汕潮揭都市圈加快城市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
规划强调,应抓住国家和省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设施联通、产业联动和政策协同为抓手,推动汕潮揭都市圈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新型区域协作,加强深圳与汕头的深度协作,加快推动深圳与潮州协作落地做实。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高效连接,推进产业融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机制向都市圈延伸。
同时,要发挥都市圈作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南翼区位优势,加强交通和产业协作,建成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东南沿海拓展与台湾合作的重要地区。加强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其他城市在产业、交通、能源、口岸通关等领域的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汕潮揭都市圈更好利用国际国内资源提供更有利机遇。
根据规划,汕潮揭都市圈将充分发挥都市圈与德国、以色列等地合作优势,利用海外潮汕、客家侨胞资源,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和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商贸和文化往来,建设与世界市场高度融合的国际化都市圈。
打造世界潮汕文化之都
汕潮揭三地历史上同属韩江流域,民俗文化相通,人文相亲、地缘相接。三地历史文化相通,经贸人文往来密切。
规划指出,汕潮揭都市圈将深挖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保护水平,培育具有潮汕本土特色的都市圈文化认同感。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展现“海丝文化重镇,潮人精神家园”的风貌。
一方面,规划提出共建大潮汕文化旅游区。汕潮揭都市圈将采用“旅游+文化”模式,整合各市人文资源,对华侨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深挖利用,以海岸带串联韩江、榕江、练江三大水系,构建城市“蓝网”,共同建设阳光海岸带、打造三江文化风情线、构建十大特色文化风情圈,形成“一带、三线、十圈”的文化旅游格局,形成文化旅游发展合力。
另一方面,规划为提升潮汕文化国际影响力指明了方向。汕潮揭都市圈将共建文化交流机制,加强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广,合作举办面向海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打响潮汕文化品牌,加快潮汕特色文化产业国际化步伐,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潮汕独特的文化魅力。
对于汕潮揭都市圈而言,未来已来,远方不远。到2030年,汕潮揭都市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约1400万人,城镇化率达67%左右。现代化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区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都市圈统一大市场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