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文件 > “九五”计划

关于下达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时间 : 2021-01-14 10:50:06 来源 : 本网
【打印】 【字体:

关于下达广东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粤府[1996]12


各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下称《纲要》)业经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原则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省各部门要根据《纲要》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实施办法。省各部门制定的“九五”计划,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规模和布局等方面应与《纲要》一致,经省计委平衡后,由省计委和各部门共同下达。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三月五日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


前言


  1978年至1995年,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并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外开放向全方位、纵深化、多领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96年至200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省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阶段。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精神和《广东省2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战略及阶段性要求,在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编制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


  一、“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八五”时期,全省人民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显著。我省“八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已绝大多数完成或超额完成。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5440亿元(当年价),“八五”时期年平均增长19%,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时期,分别比“六五”和“七五"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高出6.8个和6.5个百分点。在1992年提前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1993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八五"时期,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加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稳定增长。三次产业构成由1990年的26:40:34转变为1995年的16:51:33。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八五"时期,全省新建成公路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0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613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096万吨;新建成深圳、珠海机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36万千瓦。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820万门,电话普及率由1990年的2.5%提高到1995年的12%。

  ——城乡市场繁荣。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667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300多亿元,年平均增长28.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6%),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29.3%和25.7%。

  ——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199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104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566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八五"时期年平均增长20.6%。"八五"时期全省累计利用外资406亿美元,为“七五"时期的4.3倍。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全省基本形成。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的实际,全省先后在计划、财税、金融、外贸、投资、企业制度、社会保障、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重大进展。在消费品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证券、房地产、拍卖等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31%提高到1995年的39%。有106个县(市、区)实现“普九”目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从1990年的87.6%提高到1995年的95.4%。1995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的56%0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由1990年的18.3万人增加到28.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5.2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1990年的29人增加到42人。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电影以及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社会保障等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一一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699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6849元,扣除物价因素,“八五"期间年均递增分别为7.2%和11.4%。城镇居民和农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95年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0.5和13.7平方米。1995年,全省有22个县(市、区)通过了小康县验收,占全省列入农村小康达标县(市、区)的22.4%。

  “八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主要经验: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三是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四是不断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五是坚持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八五"时期,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外延投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集约经营水平还不高。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整体素质还不高。农业的基础仍较薄弱,新的支柱产业成长不快。企业规模小,布点分散,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缺少一批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集团企业。

  ——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突出。人口增长压力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加剧。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素质较低,教育质量和普及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科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开发应用能力薄弱。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市场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漏洞不少,混乱现象时有出现。

  一一物价涨幅较高。“八五"时期前两年物价水平较低,但后3年物价涨幅高。3年物价平均上涨达16%。物价涨幅较高,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而且影响到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珠江三角洲地区已达到小康水平;东西两翼经济虽已起飞,但与“珠三角"的发展差距仍十分明显。山区经济虽有发展,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拉大。全省还有80万人人均年收入低于500元(1990年价格)。

  二、宏观环境和发展趋势

  (一)国际国内环境。

  “九五"时期,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加剧,但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环境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世界经济格局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国际资本流动总量增加,国际间的贸易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省与不同地区发展多元化的国际经济合作,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加剧,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在增强,我省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贸易阻力也在不同程度地加大。

  一一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有利于我省更多地吸引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进行项目合作过程中,还存在某些方面的制约和摩擦。

  ——东亚和东南亚城区是我省的近邻,又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这些国家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又强调扩大内需。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但由于我省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以及在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类同之处,相互间在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竞争将更加激烈。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进一步密切我省与港澳的经济合作,将促使我省的资源、劳动力、市场、工农业与香港、澳门的金融、通信、贸易、服务和运输等进一步相互补充。

  “九五"时期,我省也面临着不断发展的国内环境。

  一一随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将不断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也将逐步改善和规范。这将有利于我省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市场体制形成是一个的曲折过程,要求我省经济有足够的应变及创新能力。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省与其他地区加强经济合作。但是,在市场、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国内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小康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髙,国内消费需求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国内现实和潜在的消费市场,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但是,我省企业也将面临众多国内对手的激烈竞争。

  (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

  “九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仍然具备较快发展的可能性。

  ——发展优势依然存在。十多年来,我省逐步形成并利用了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发育较快的机制优势、改革创新的意识优势和基础较好的实力优势,这些优势在“九五"时期将继续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潜力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物质产品的需求还远未满足。“九五"时期,我省将继续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和促进出口的稳定增长,这些将为我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提供必要的需求条件。

  ——“八五”时期大规模投入形成的生产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先后建成,将有力地支撑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是,“九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省内资源缺乏,筹资难度增大;耕地日益减少,生态环境负担加重;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就业压力大;技术开发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任务很重;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山区发展和扶贫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制定我省“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是:

  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手段,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九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下列方针:

  1.加快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促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

  3.切实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全面发展和振兴农村经济。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推进科技、教育的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强化土地、矿产等资源和资产的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6.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省企业和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7.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镇。

  8.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9.合理进行地区经济布局,促进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协调发展。

  10.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宏观调控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人口和环境等宏观调控目标,是制订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1)经济增长速度

  “九五”时期,我省既要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又要保持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既要考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又要考虑“九五"所处的特定环境;既要考虑我省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又要考虑国家对“九五"经济增长的要求;既要考虑抑制通货膨胀,又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增加就业机会。经过多个方案比较,确定“九五"时期我省经济增长速度为11%左右。

  (2)物价水平

  “九五”时期的价格总水平,主要受经济增长速度"国际市场状况、价格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价格总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幅度、银行利率和全国价格总水平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对"九五"价格总水平的预测,为体现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宏观调控目标确定为8%左右。

  (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规模的大小不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会进一步影响物价、经济效益等。投资规模过小,投资率过低,投资速度难以支撑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机遇会丧失,打基础和结构升级的任务难以完成;投资规模过大,投资率太高,则可能导致经济过热,不利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抑制通货膨胀。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和价格总水平的目标,考虑投资结构调整和投资来源的可能,“九五"时期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率确定为33%左右。

  (4)财政收支

  按照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并略有结余、适当提高省级财政在全省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等原则,确定“九五"财政收支的目标。“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0%,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9.5%。

  (5)人口和就业

  “九五”时期,我省的人口增长和就业安置压力仍然很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安排劳动就业。“九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7%。;安排城镇劳动力就业250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到2000年,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8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组织的转移达60%以上。

  (6)环境和生态保护

  “九五”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加强生态保护。到2000年,全省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在九十年代初的水平,森林覆盖率达55.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544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167亿元(1995年价格),年平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1.5%。三大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16:51:33调整到2000年的11:51:38。

  “九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5%,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5%。

  到2000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为:

  粮食,1900万吨,比1995年的1800万吨增加100万吨;

  糖蔗,2000万吨,比1995年的1471万吨增加529万吨;

  肉类,380万吨,比1995年的295万吨增加85万吨;

  水产品,500万吨,比1995年的354万吨增加146万吨。

  发电量,1340亿千瓦时,比1995年的773亿千瓦时增加567亿千瓦时;

  钢,450万吨,比1995年的193万吨增加257万吨;

  乙烯,45万吨,比1995年增加45万吨;

  汽车,20万辆,比1995年的2万辆增加18万辆;

  化纤,36万吨,比1995年的26万吨增加10万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5年的2300多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5300亿元,年平均增长1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3%。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566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2%。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到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发生相应的转变,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从制度上得到巩固。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发挥主导性作用,国有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法规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

  (3)人民生活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8020元增加到2000年的12300元(1995年价格),“九五"时期年平均增长9%。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

  物质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995年的6849元增加到2000年的9600元(1995年价格),年平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99元增加到3530元(1995年价格),年平均增长5.5%。到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2平方米,农民人均生活用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以上,住房质量有较大提高。居民生活费

  用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降到45%左右。电话普及率达到21.8%。

  人口综合素质。平均预期寿命75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精神生活水平。到2000年,居民生活费用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比重达到16%以上。

  生活环境和医疗水平。到200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达标率达100%。

  (4)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九五”时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在全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00年,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含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56人。全省常住人口控制在7300万人,"九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7‰。

  (5)经济效益目标

  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2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1.6吨标准煤,年平均节能率为4.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提高9%。到2000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提高到70%左右。工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提高到2次。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九五"时期,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5%。到2000年,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及劳动力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0%以上和总劳动力的50%以上。农民生活实现小康目标,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达到富裕水平,绝大多数县(市、区)达到省的农村小康标准。加大扶贫力度,到1997年完成全省脱贫任务。

  1.种植业。2000年粮食总产量1900万吨,力争达到2000万吨。“九五"时期,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3333.3千公顷以上,全省建成60个商品粮基地县。充分利用我省有利的气候条件和山坡地发展玉米等旱粮作物。到2000年,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66.7千公顷,总产量120万吨。到2000年,糖蔗种植面积253.3千公顷,总产量2000万吨。重点建设好遂溪、徐闻、雷州、廉江、阳春、英德等6个国家糖蔗基地县。到2000年,水果种植面积66.7千公顷,总产量500万吨。重点发展荔枝、龙眼、芒果、沙田柚等优质品种,抓好加工、保鲜、贮藏、销售等产后服务工作。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大中城市要保持人均三厘地的蔬菜面积,建设完善湛江、茂名“南菜北运"基地。

  2.林业。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抓好林业资源综合开发。逐步建成生态公益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到2000年,建成3333.3千公顷生态公益林基地和666.7千公顷速生丰产林以及1000千公顷的工业原料林基地。

  3.畜牧业。开展区域性、规模性经营,建设“菜篮子"工程和商品生产基地。到2000年,全省肉类产量380万吨,人均占有52公斤,自给率达到70%。重点建设湛江、韶关年产共15万头肉牛基地,15个县年产共300万头的瘦肉型生猪基地。

  4.水产业。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全面提高渔业生产水平。巩固提高外海生产能力,加速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到2000年,水产品产量达到500万吨。

  5.乡镇企业。继续贯彻“多轮驱动,多业并举"的方针,促进乡镇企业全面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着重进行产业、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发展外向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实现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产品上质量、上档次。东西两翼和山区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绿色企业"和第三产业,并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工业小区,外引内联,促进乡镇企业有较快的发展。

  主要政策措施:

  1.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合作基金。

  2.增加农业投入。形成分工合理、层次多样的农业投入机制。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防洪灌溉和渔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良种的引进及农业繁育技术推广、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其他农业投入及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组织筹资和农民投工。

  3.实行农业生产保护政策。建立主要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与储备制度以及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建立各级行政首长保护耕地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米袋子”、“菜篮子"的负责制。认真做好全省已划定的2000千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管理、建设和保护工作。到2000年,新开垦耕地不少于43.3千公顷,耕地保存量2415.3千公顷。

  4.促进农科教相结合,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搞好农业区域规划,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试点区,完善县、镇、管理区、示范户四级农科教相结合的推广网络,扩大覆盖面。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推进科技、教育的发展。

  1.科技事业

  提高综合科技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强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2%,研究和开发人员的总数达到12万人;全省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额占工业销售额的16%以上。主要行业重点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60%以上达到或超过国际九十年代初的水平。

  (1)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依靠科技振兴农业,重点抓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国土计划,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实现稳产高产。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组织和实施国家和省的质量振兴计划,增强产品竞争力。

  (2)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的产业与技术。

  (3)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重点是发展大农业、化肥农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冶金、建筑与建材、工业设计、医药与环保等行业的先进技术。

  (4)加强科技攻关、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我省经济发展急需的、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发展配套技术和产品。

  (5)有重点地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培养优势学科群和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能力。

  主要政策措施:

  (1)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政府重点投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研究开发,工程技术研究机构及科技服务性机构要逐步通过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鼓励创办各类民办科技研究开发和服务机构;建立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实现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和“双向选择";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办好技术市场;各市县应创造条件建立为中小型企业产品创新提供信息和技术示范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2)建立起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

  建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和科技投资信用担保机构,增加科技开发贷款;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成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资主体;大中型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应落实按销售额分别提取1%和3%以上的费用,用于研究与开发以及技术更新。

  (3)建立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

  从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开发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发明创造者,科技人员可将发明创造的成果作为技术入股,也可在其开发的技术应用后所取得的效益中按一定比例提成或折合股份;对从事基础研究、农业技术和公益性科研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在收入分配上要给予适当补贴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加强立法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

  2.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省,提高全省教育的综合实力,使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到2000年,在全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城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到70%以上,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60%,.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达40.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21.5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含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56人。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整体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要巩固提高,并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一批重点骨干学校,争取普通高中有50所,职业中学有40所进入国家级重点学校行列。每个乡镇都要建立能常年开展培训教育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协调发展以中专、职中和技工学校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

  各部门各行业都应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各市、县均应统筹中专、职中、技校的发展。逐步建立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互相衔接、比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层次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为重点的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成人职业教育。

  (3)扩大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改善教育结构,提髙质量和效益。

  各类高等院校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挖掘办学潜力,尽可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若干所高校分期分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在办好现有院校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新建若干所普通高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起与其他相关教育相衔接,结构合理,专业配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型高等职业教育网络。

  (4)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建立并完善多元化、多功能和开放型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成人高等教育要将办学宗旨转移到以岗位培训为主的轨道上来,成为各类从业人员获取专门技能及社会人士接收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办好5-10所省属重点成人髙校。加速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高等自学考试教育,进一步扩大规模。逐步实施“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

  主要政策措施: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基础教育主要由市、县、乡镇政府举办,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依法办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办学;普通高等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办学。

  逐步理顺中专、职中和技校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高教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开,中央和省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高等学校加大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并轨招生,全面实行缴费上大学制度,推行和完善奖、贷学金制度。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少数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省属院校中的一些基础研究和农林医师专业,可逐步面向全国招生,市属院校逐步面向全省招生。

  (2)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财政拨款的“三个增长"。5年间,力争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足额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其征收比例不低于“三税"的3%,农民按上年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5-2.0%计征。鼓励华侨、港澳同胞以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适当提高企业职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增加部分由政府统筹使用,主要用于再就业教育和改善办学条件。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

  实行教师学历达标培训制度。到2000年,小学教师的98%以上,初中教师的95%以上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中专学校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达到规定标准,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的60%以上教师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高等院校以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积极实施跨世纪的"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提高教师收入,力求各级教师的实际收入高于公务员的实际收入水平。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或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加快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进程。

  (三)加强环境、生态和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环境、生态、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到2000年,全省总体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在九十年代初的水平,主要江河水质保持稳定,流经城市河段有机污染的发展趋势有所缓解,饮用水源的水质基本得到保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城区超标噪声覆盖面积有所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生态破坏的势头得到控制。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和地震监测预报,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气体燃料和集中供热,推广固硫蜂窝煤,更新改造低效锅炉;加快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绿化、道路硬化水平;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镇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建制镇均要在2000年前进行水体和大气质量功能区划、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以及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各功能区的大气和水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到2000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在98%以上,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设市城市燃气普及率达8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2%,汽车尾气达标率达85%,城市建成区的绿化用地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的30%,旧城改建区绿化用地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20%,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

  2.工业污染防治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提高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防止境外和国内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型产业向乡镇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重点控制占全省工业污染负荷75%的企业的污染发展势头。

  到2000年,全省工业废气治理率达9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75万吨左右,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2万吨和153.4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分别达90%和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到85%。

  3.自然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巩固全省县(市、区)全面绿化达标成果,积极防治水土流失,推进生态村、生态县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水质断面达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工作,尽快完成河流跨市、县行政区域交界水界断面的划分工作;加强海洋环境管理,划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逐步实施海水水质分类目标管理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和类型。

  到200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3%,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陆地总面积的比例达5%,适当增加一些自然历史遗迹类型、海洋类型保护区和农业自然保护区。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设置一些以自然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半自然状态保护区。全省各县均要有一个以上的生态农业示范点,各市要有一个以上的生态农场(村),省要建设好东莞市和潮安县国家生态示范市县。

  主要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都要重视环境保护事业,实施领导负责制,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工作,加大环保投入。各项计划、规划的制定要把防治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作为重要内容,并要有具体的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和措施。

  2.加强工矿企业环境管理。各地要分期分批落实占全省污染负荷75%和本地污染负荷65%以上的重点污染企业(尤其是我省列入国家重点污染企业258间)的治理工作。逐步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新、改、扩建项目,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酸雨控制区。开展流经城市河段的综合整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全省所有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城镇要建有二级污水处理厂。逐步推行汽车安装尾气净化器、消声器,实施机动车定期淘汰制度和推广机动车使用无铅汽油,降低交通噪声。根据不同种类的垃圾,建立处理厂。在以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为重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韶关、清远为重点的粤北地区建设燃煤电厂脱硫和城市热电并供、管道煤气等工程,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减轻酸雨污染。

  4.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加强环保机构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5.各地要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御,从组织、人员、物资等方面提高应变能力。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1.扩大对外贸易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依托,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总体经济效益。“九五”时期,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12%。

  扩大货物出口,拓展生产要素商品、无形商品的出口。逐步形成以货物出口为主,技术、劳务、信息等商品兼容的出口结构。到2000年,货物、技术、服务三大类出口构成争取达到8:1:1。发展深加工产品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技术出口和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出口等。

  逐步实现以亚太市场为重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继续巩固港澳、美加、西欧市场;重点开拓东南亚、独联体市场;大力拓展中东、南美、非洲等市场。到2000年,对港澳地区与远近洋出口的比例调整为7:3。

  主要政策措施:

  (1)设立出口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优先安排外贸出口信贷,争取信贷规模与出口增长保持同步;建立专项信贷和发展基金,积极扶持技术出口。

  (2)发展规模经营,组建大型商社和跨国公司。全面推行公司制。鼓励外贸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投资、参股、联合开发、生产、经营等方式,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贸工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3)加快开拓多元化市场的步伐,重视对各国关税政策的研究和国际市场信息反馈,积极引导外贸企业按照国际惯例,联合开拓多元化市场;支持鼓励素质高、效益好的外贸企业加入知名度高的国际大商社经营销售网,积极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大商社、大企业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

  (4)积极利用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开发新产品,在巩固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再办一批生产性项目,推动外经贸实业化建设,为集团化、国际化打基础。

  2.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适当投向金融、保险、商业、旅游、房地产业等领域。国外贷款以投向基础设施项目和出口创汇项目并重。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推动利用外资上档次、上水平;同时,逐步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辐射,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利用外资的发展。

  完善外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效益。落实好国内配套条件。

  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利用外资来源可能,“九五"时期,利用外资规模为485亿美元。

  主要政策措施:

  (1)通过产业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引导,使我省吸收外商投资在产业分布、地区分布和资金来源上更趋合理。

  (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着力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加强立法工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审批、管理部门提供行为准则。审批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工作透明度,提供完善的服务。

  (3)积极探索多种筹集外资的途径,进一步试行BOT投资方式和境外企业带资承包工程等方式。

  (4)努力拓展外资来源。“九五”时期,在继续鼓励港澳台和华侨投资的同时,积极争取扩大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我省的投资。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研究吸引跨国公司来我省投资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省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5)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近期境外投资方式应以控股投资为主。

  (6)加强对外借款的偿还管理工作,实现外债借、

  用、还的良性循环。各级政府应摒除地方保护主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公正执法,促进项目偿付拖欠的债务,协助抵押物品顺利变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债务纠纷。

  (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建设一批大型、优质、高水平的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到2000年,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水利

  强化现代水利意识和水利基础产业地位,抓好在建大型水库建设,新建一些骨干项目。加固达标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江海堤围和城市防洪能力,其中:广州、深圳市区200年一遇,地级市和县城50〜100年一遇,重点海堤能防12级台风加暴潮。重点建成飞来峡工程和阳江大河水库,继续加固北江大堤,综合整治八大门口以及广州至虎门珠江岸堤,加快思贤窖水利枢纽和韩江京山水库前期准备工作。

  2.能源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本省能源资源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外能源供应渠道。以电力建设为中心,增加高效、优质.、清洁能源供应,减少能源生产及消费对环境的污染。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利用。在珠江三角洲起步建设天然气管道网络,合用于民用、工业和发电。

  “九五”时期,电力建设新增装机容量1100万千瓦。到2000年,全省发电量达1340亿千瓦时。集中力量建成国家已批准的沿海特大型骨干燃煤电厂,积极推进天然气电厂的建设,开展第二核电站建设,推动风电场建设。重点建设珠海电厂一期工程、台山电厂一期工程、汕尾电厂一期工程、湛江电厂二期工程、韶关电厂10号机、珠江电厂二期工程、妈湾电厂二期工程、岭澳核电站、广州抽

  水蓄能二期工程、飞来峡水电站、深圳前湾燃机电厂,争取建设惠来电厂、湛江天然气电厂一期工程、惠州碧甲天然气电厂、深圳东部电厂一期工程等。积极稳妥地参与国家组织的西南水电开发。同步建设以500千伏电网为主的不同电压等级的供电系统。加强粤中500千伏电网建设,并向东西两翼发展。

  能源工业要改革现有的电力体制,逐步实行政企分开,使电力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实行电力基金扶持、贷款规模优先安排及有关减免税等倾斜政策;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南海天然气开发和核电、风电场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减少能源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停止发展并逐步淘汰小型、高能耗、污染大的电源。

  “九五"时期,全省能源节约总量为2500万吨标准煤,年平均节能率为4.4%。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交通

  交通运输以提高技术档次和综合运输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的布局,增强综合运输能力。

  公路: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以广州为枢纽,联接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九五"时期,新增公路里程10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00公里,一级公路1500公里,二级公路3700公里。主要建设项目有:续建深汕线、佛开线、汕头海湾大桥及虎门大桥、广珠东线塘坑至外砂段、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花都至清远、深圳机场至荷坳高速公路。新建京珠高速公路省界至广州太和段、广湛高速公路开平至湛江段、广州至惠东高速公路、广肇线南海至肇庆段、珠江三角洲环形高速公路、广州北二环和汕潮汾、惠州至河源、汕梅揭、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伶仃洋跨海大桥等。

  铁路:重点解决出入省和港澳运输通道,完善广州铁路枢纽,使全省形成连接省内东西两翼、贯穿南北的铁路主骨架。“九五”时期,新增铁路里程727公里。续建京九深铁路广东段、广梅汕铁路,新建广珠铁路、梅州至坎市铁路、茂名东至海安铁路、黎湛铁路复线、佛广轻轨铁路。

  水运: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5个沿海枢纽港和肇庆内河枢纽港,加强东西两翼沿海港口建设以及西江、榕江两条江海直达运输走廊的港口配套。“九五"时期,新增港口吞吐能力9000万吨。内河航运以建设珠江水系主通道为重点,整治西江干流下游肇庆至洋关(虎跳门口)和崖门出海口的江海直达航道,整治广州港出海航道、深圳铜鼓航道、湛江龙腾航道、横门出海航道,以及榕江、北江下游水道等,初步形成珠江三角洲以三级以上航道为骨架的水运网。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建设集装箱枢纽港及可靠泊第三、四代集装箱船的专用码头泊位,在西江干流和珠江三角洲水网建立一批集装箱支线港口。

  民航:按高起点、高标准、髙速度、高质量的要求迁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抓紧新建省内干线机场潮汕机场和扩建深圳、湛江机场。着手建设(或改造)与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相配套的支线机场,主要项目有:肇庆机场、阳江机场、汕尾机场、茂名机场、梅县机场、韶关机场。积极开拓广州至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深圳、珠海至东南亚的国际航线,逐步形成以亚洲为主体、欧美为两翼的国际航线格局。

  交通运输建设要继续实行“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和“以路养路"、“以桥养桥”、“以港养港”的政策;积极采用“以地换路(港)"、"卖旧建新",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推行国际上通用的特殊经营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民航的空域管制,开放更多、更宽的空中走廊给民航飞机使用。

  4.邮电通信

  继续发展邮电通信网,扩建以电话业务为主体的窄带通信网,到2000年,全省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00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21.8%,长途电路50万条。建立快速干线邮政运输网,大力提高邮政运输及邮件处理能力。本世纪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00万户,实现在省内主要城市、港澳、省际间漫游。积极推广通信新业务,扩大服务领域。加快发展数据通信网,数据分组交换设备容量达60000端口,高速数据网端口45000户。"九五"时期,建成贯穿省内各市的宽带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

  邮电通信建设要增强自身的开发能力,通过以市场换技术,加强与先进国家的合资合作,发展新一代通信产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打破邮电通信垄断经营的格局;广开投资渠道,发展邮电通信产业。

  5.信息基础设施

  以珠江三角洲为龙头,逐步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重点建设“金桥、金卡、金关、金税、金企、金智、金宏、金农"等工程。建设各类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电子数据库;积极发展交互式电视,大力推广面向家庭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宽带高速电信网络建设,“九五"时期,使珠江三角洲各宽带试验岛网络相连。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行业、地区和现有体制的局限,强化政府调控职能,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建设;增加政府对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信息的法规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使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6.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规划。城市新建的公用、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物要提高质量水平,旧城区改造要合理控制建筑物的容积率和空间布局。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建立一批生态环境高质量、基础设施高效能、管理和社会服务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修,使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到200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45%以上。

  村镇建设。健全和完善村镇管理机构,加强规划指导、技术服务和建设管理。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节约土地、设施配套、交通方便、文明卫生、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集镇。

  (六)大力振兴支柱产业,努力提高工业、建筑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外向型经济为先导,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适度加快发展重化工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组建综合性企业集团,增强工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在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使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有较大突破。

  1.汽车工业。加快发展广州轿车、南方MPV(多功能面包车)、东风惠州零部件及轿车项目,尽快实现经济规模。各市不再上汽车改装厂,现有改装车厂除保留特种、专用改装车厂外,其余企业应着眼于转向市场广阔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在全省统一规划下,加快广州汽配城、惠州东风零部件项目等基地的建设,为下世纪大规模发展汽车工业奠定基础。

  2.石化工业。重点发展以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高精尖的精细化工和支农的化肥工业。进一步扩大茂名、广州两大炼油厂的原油加工能力,茂名石化总厂新增原油加工能力850万吨/年,广州石化总厂新增原油加工能力680万吨/年。建设惠州南海石化800万吨原油加工、45万吨乙烯项目。充分利用茂名、广州、惠州三大乙烯装置的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抓好大化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建设云浮硫铁矿化肥项目,并视南海天然气勘探开发情况,利用天然气建设1一2套大化肥项目。

  3.机械工业。重点发展精密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电工电器、液压和气动元件等精密机械和机械基础件以及成套输变电设备。开发生产造船、医疗器械、食品包装机械、电梯和城建机械等专用机械。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大规模改造现有生产线。加快佛山电器基地、广州电梯、广东仪表厂气动仪表等基地的建设。

  4.电子工业。重点发展以通信产品和计算机系列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发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等关键配套件以及新型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加快深圳大规模集成电路、东莞南方新型电子元器件基地、肇庆风华新型片式元器件生产出口基地、珠海南方软件园、广东北电交换系统设备项目等重点工程的建设。

  5.轻工业。以家用电器工业和食品工业为龙头,带动新型塑料制品、五金制品的发展。家电工业要大力开发

  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家电产品要通过改组、改造形成经济规模,到2000年要有60%以上的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企业的生产规模达50万台以上。食品工业以生物技术、原料综合利用技术和高效节能装备改造传统工业设备,促进食品工业现代化。着重发展生物发酵食品行业,果蔬、水产的速冻保鲜加工及添加剂、调味剂、酶制剂等产品。发展若干本行业需求大、替代进口的食品基础原料和辅料。制糖工业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

  6.纺织工业。以服装为重点,逐步形成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时装生产为主体的生产体系。提高服装的档次和质量,扩大服装出口。提高服装工业发展所需的面料和化纤配套水平,重点提高印染后整理技术和产品档次。扩大化纤企业的生产规模,开发民用纤维新产品,逐步开发产业用纤维,提高化纤新产品比重。

  7.建材工业和建筑业。适度发展转窑水泥及粉磨站、中转库和散装水泥设施,严格限制立窑水泥发展,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治理粉尘污染。建设1-2个大型转窑水泥企业。到2000年,全省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9000万吨以下。改造和提高玻璃、墙地砖企业,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和新型装修材料。努力提高建筑企业综合水平,强化现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重点建设居民住宅和公共工程。

  8.医药工业。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加大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力度,提高全省医药行业素质和产品档次。坚持中西医结合、药品医疗器械并举、大力开发海洋药物、生物技术产品。加强医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医药产品特别是制剂逐步实现由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转向出口国外。加快建设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佛山医疗器械基地。

  9.冶金工业。继续做好湛江大钢厂的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批准建设。完成韶钢、广钢、韶冶扩建工程和珠钢建设项目。建成1-2个具有高效率和竞争优势的短流程钢铁厂和不锈钢炼钢、轧材企业。加快铜矿山建设,积极发展铜、铅、锌深加工企业。抓好大顶铁矿、大宝山矿的建设。

  10.森林工业。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引进外资建设大型木材制浆造纸项目,合理布局、适度发展人造板及深加工项目。继续完成汕尾营林造纸项目,争取建设湛江、韶关大型制浆造纸项目。

  主要政策措施:

  1.深化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加强宏观调控,制订和组织实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和信息指导,引导工业企业健康发展。

  2.加速工业技术进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与产业的发展。引进先进技术,改进传统产业,加快企业工艺设备更新,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3.优化投资结构,集中力量保重点。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重点产业;股票、债券融资应优先安排重点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为企业发展筹措资金。

  4.重点抓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对企业进行重组,组建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投资结构,优化产权配置。从政策上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市场信誉佳的龙头企业,并通过这些企业的对外兼并、参股,逐步建成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承担起重点建设、国际市场开拓的主要任务。

  5.强化对建设单位的管理,积极推行建设监理,建立招标管理站,认真抓好工程招标工作,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法规和政策。

  (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提高现有行业和企业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发展新兴行业,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兴起和健康发展。

  1.国内贸易业。加快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跨省区的市场网络,建成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工业品专业市场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发展现代化商业组织形式,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商贸集团企业。配套发展和完善物流设施,重点抓好储藏、运输等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健全商品价格调节机制,增强政府对重要商品的调控能力。拓宽“广货"市场,巩固和提高"广货"的市场占有率。

  2.金融保险业。逐步将广州-深圳建成依托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辐射华南地区及华中与西南部分地区、沟通港澳和国际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粤港金融合作进程。积极发展股票、债券、委托投资、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积极地有步骤地发展保险机构。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全面提高金融保险服务现代化水平。积极拓展金融业务,应用各种金融工具,使金融资产更加多样化。

  3.旅游业。建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旅游区及粤东、粤西、粤北三条各具特色的旅游主干线,形成以三大旅游片、三大旅游干线和若干旅游走廊为骨架的总体格局,逐步实现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入境、国内、出境旅游并举。加强旅游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主要政策措施:

  (1)放宽企业经营范围,简化开办第三产业企业手续。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鼓励企业、个人等开办第三产业企业。

  (2)引进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国际化进程。适当拓展外商投资的领域,举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的高新技术开发、信息咨询等项目;积极引进外资办商业、旅游设施、金融机构;有计划地吸引外商投资开发房地产,重点是投向中低档住宅项目,严格限制高档建筑和娱乐设施。

  (3)广开资金渠道,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通过发行各种债券、股票筹措社会资金;银行信贷要逐步增加第三产业的资金比重;通过征收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大中城市人口增容费,保证第三产业投资有稳定来源。

  (八)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海洋产业群。以海岸带为依托,以领海、近海为重点,远近兼顾、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在加快海洋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巩固提高海洋渔业、盐业、海上运输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滨海工业、滨海旅游、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0%提高到2000年的18%。

  1.海洋运输业。充分利用大陆和海岛的海湾资源,根据陆上经济发展需要,建设沿海港口,相应建设运输船队和疏浚航道,配套建设连接港口的铁路和公路等疏运设施。

  2.滨海工业。重点发展船舶修造工业以及运输量大的原材料工业、产品外销为主的加工工业。主要是石化工业、钢铁工业、盐化工业、机械工业(包括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抓紧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逐步扩大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要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生物加工以及海洋营养食品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逐步形成工业化生产。

  3.海洋渔业。大力开发海湾和浅海滩涂,建设“海上牧场",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以及创汇渔业。

  主要政策措施:

  (1)加强海洋开发管理工作。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逐步建立以行业管理为基础、行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海洋分级管理体系。尽快制订海洋法规,使海洋开发和管理有法可依。

  (2)制定和完善加快海洋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重点制定吸引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政策以及引导企业发展外向型临海工业政策等。

  (3)确定市、县海洋开发责任区界线。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订我省有关条例,依据科学的方法,确定沿海市、县海洋开发责任区的界线。妥善解决好沿海滩涂权属关系,加强海洋行政边界管理。

  (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分类指导、层次推进、梯度发展、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进行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全省不同类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要认真实施和继续完善现代化建设规划,加强协调联合,发挥整体综合优势,提高发展层次,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全省发展。通过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经济特区的窗口和示范作用,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结合自身已经具备的人才、技术、设备基础,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无污染或污染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使之尽快形成经济规模。以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为龙头,跟踪世界新的产业技术,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并为下世纪形成产业规模打下基础。把珠江三角洲逐步建成经济繁荣、科学教育先进、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分工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精神生活丰富的经济区。

  加快发展东西两翼,高起点扩大开放,缩小与珠江三角洲发展水平的差距。东部地区以广梅汕铁路和沿海汽车专用公路为纽带,加快高等级公路、港口和输变电网络等建设;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沟通兴梅、赣南和闽西南;利用劳动力众多,素质较高的优势,积极吸纳国际资本投资,建设出口生产基地,扩大外贸和劳务出口。突出发展海洋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加快道路网络和港口的建设,发挥铁路、港口优势,发展商业贸易,逐步成为西南地区物资进出口的集散地。通过吸引国际大资本、大财团,重点发展大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高值商品性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使粤西成为我省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和外向型农业基地。

  坚持自力更生,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山区发展。依托现有的经济基础、交通基础设施和附近的大中城市广分层次推进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加,强以交通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加快发展以“三高”农业和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开发性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企业”和乡镇企业。加强外引内联,有计划有组织接受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和其他技术档次较高企业和生产工序的转移,办好一批“造血型"项目,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组织培训和转移劳动力。各地各部门继续大力扶持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人口

  坚持实行和完善人口写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党政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法制管理体系。增加对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以及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建设,建成省、市、县、镇、管理区(村)五级服务网络,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加强流动人口及其计划生育管理,实行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到2000年,全省常住人口控制在7300万人,“九五"时期年平均增长13.9%,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7‰。

  2.劳动就业

  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九五"时期,安排城镇劳动力就业250万人,其中净安置人数达17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组织的转移达60%以上。实施“再就业工程",使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80%以上。

  3.社会保障

  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职工工资增长和实际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将个人缴费养老保险费水平提高到工资收入的5%左右;改革失业保险制度,使失业救济标准保持在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到2000年,全省80%以上的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城乡社会保障四项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福利院或敬老楼、社会福利、生活服务站)总数达4000个;城乡福利院床位达9万张;农村基层互助合作储金会、基金会总数达5.4万个。

  4.卫生事业

  落实省政府提出“三五年内,在总体水平上要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某粤项目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建立起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健康保障和卫生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建立起以政府负责、群众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为基本特征的卫生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实施“五个一科技兴医工程”计划,增强我省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劲。改革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到2000年,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达2.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人,每千人拥有医师1.2人。100%的农村乡镇和管理区建有卫生院、站,农村居民健康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医疗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4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0%。

  5.体育事业

  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到2000年,全省体育社会化程度和人民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35%以上,80%的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达到国务院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适龄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5%。全省21个市都建有体育运动学校,所有县(市、区)和有条件的镇都办一所业余体校,加强体育后备力量和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培养,使我省有更多的健儿在1996年和2000年奥运会、1998年亚运会、1997年全运会上创造优异成绩。全省各市和珠江三角洲的县都有设备完善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房)等设施,乡镇也有相应的设施。努力办好1998年全省第十届运动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管理,使体育市场健康发展。

  (十一)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环境,有力地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激发全省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

  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推广和形成尊老爱幼、敬师爱生等良好的礼仪风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的思想和行为。

  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纪、国法教育,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惩治腐败。建立健全防范干部滥用职权的监督制度,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省、市、县、乡镇、街道(管理区)不同层次的艺术、群众文化、文化市场、公共图书馆、电影放映、文物保护等六大骨干网络。全省4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有线电视在全省联网的基础上与全国联网。建成星海音乐厅、国际粤剧中心、话剧影视制作基地、广东演艺中心,广东美术馆、广东省档案馆、省广播中心、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等方面的工作。兴建大型、多功能图书批发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文明单位建设。普遍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城市的活动,军民、警民、工农共建精神文明的活动,建设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高标准的新农村、新城镇、新街道。搞好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

  2.民主和法制建设

  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程序和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政党监督和舆论监督,逐步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加强立法、司法、执法工作,积极开展以学法、用法并重的“三五”普法活动,提高全省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实行以法治省。“九五”时期,全省计划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400件左右。到2000年,执业律师达11000人左右,其中专职律师占60%。

  (十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九五”时期,以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初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家法律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构造结构优化和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要全面、准确地贯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政资分开带动政企分开,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落实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主体,促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初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

  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使之趋于成熟和完善。培育和规范各类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培育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企业产权的转让和重组;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规范发展土地、技术市场。逐步建立由市场形成商品和要素价格的机制。

  3.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加强和改善中长期计划和区域规划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新计划观念,改革计划体制、计划内容和计划方法。中长期计划和区域规划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具有可操作性。

  (2)进一步理顺计划、财政、金融及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计划部门进行总体指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综合协调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比较规范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财政部门调节个人分配结构和地区分配结构的作用;执行中央统一的货币政策,发挥金融部门筹融资的作用。使计划、财政、金融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紧密配合、统一协调、相互制约的宏观调控机制。

  (3)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增强政府对投资的调控能力。实行投资主体投资风险责任制和项目法人投资责任制,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健全建设项目投标、招标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资本金制度,所有在资金市场融资的项目都必须确保应有的资本金和铺底流动资金;完善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基础的投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项目,在政策性贷款、贴息、债券、价格以及投资方向调节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不符合规模经济标准、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的项目,不得立项和建设,对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发挥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实行投资主体的合理分工。竞争性项目,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主要靠市场配置资源,由企业自主决策和投资;基础性项目和某些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项目,在加强政策性投资的同时,加大企业和地方的投资责任;对公益性项目,主要通过政府筹资解决。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投向重点产业。

  (4)按照政企分开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转到制定本地区宏观调控政策和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把综合经济部门逐步调整和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对其他政府部门也要进行合理调整。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

  4.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规体系

  围绕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环节,加强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国家法律相配套的法规体系。抓紧制定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政府行为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法规。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制止不正当竞争和牟取暴利行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市场服务、监督和自律中的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