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文件 > “八五”计划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广东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通知

时间 : 2021-01-14 10:07:01 来源 : 本网
【打印】 【字体: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广东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通知

粤府〔1991〕52号


  一九九一年五月三日,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下达广东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通知》(下称《纲要》),并提出如下要求:《纲要》业经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原则批准,请认真组织实施。为实现今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目标,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要加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交通、通信发展,加强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大力开发山区和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以保持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省各部门在组织实施《纲要》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保持社会总供需基本平衡,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根据《纲要》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市、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省各部门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在发展战略、行业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规模和布局等方面应与《纲要》一致,报省计委平衡后上报省政府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宣传。

  各级政府和省各有关部门要做好规划中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组织落实建设资金,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纲要》是我省今后十年发展目标,是全省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新闻宣传单位要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纲要》目标努力奋斗。


广东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从1991年至2000年,即第八个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哉的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实现的战略目标。过去的十年,我们走完了第一步,提前三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任务,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今后的十年,要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前五年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第三步前进。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是根据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和展望国际、国内未来发展趋势,遵循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和全国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一、“七五”的回顾(略)

  二、未来的展望(略)

  三、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十年,我省坚持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道路,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建立基础设施配套协调和优质、高效、外向、轻型的经济;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积极提高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西两翼,大力开发山区和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实现全省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3082亿元,十年平均递增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30元,年递增6.5%。

  工农业总产值4220亿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年递增9.9%。

  农业总产值360亿元,年递增5%。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2100万吨,年递增   1.1%;糖蔗2500万吨,年递增1.8%;肉类270万吨,年递增2.9%。

  工业总产值3860亿元,年递增10.5%。主要工业品产量:发电量950亿千瓦•时,年递增10.7%;钢产量360万吨,年递增11.9%:电视机500万部,年递增4.3%;化纤26.3万吨,年递增8.5%;食糖产量250万吨,年递增3.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1亿元,年递增10.3%。

  出口总值265亿美元,年递增9.6%,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11亿美元,年递增6.1%。

  每人每年实际消费额递增5%。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控制在14.4%.

  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00年,我省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一个新水平: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来;

  ——基础设施配套协调的、优质、高效、外向、轻型的经济基本形成;

  ——农业上到一个新台阶,五大支柱工业基本形成,第三产业的设施比较完善,有的行业形成网络化,第二、三产业容纳60%以上的社会劳动力,提供80%以上的产品和劳务;

  ——粤港澳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达到更高层次,沿海与山区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梯级;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步形成自己的科技依托;工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生产技术60%以上达到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一步健全;一人民的衣食更加丰裕,居住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部分地区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前进。

  “八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1.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治理整顿、调整结构,保持社会总供需大体平衡,经济适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7.5%,提前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

  2.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综合改革试验,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企业体制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省级宏观调控体系。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再上新水平,出口总额年递增10%。

  4.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量力安排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年递增3.3%,利用外资占总投资额的30%左右。

  5.加强发展农业,从单产、品质等方面再上新台阶,保持粮食的稳定增产,发展多种经营,依靠科技兴农,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农业总产值年递增5%。

  6.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

  7.改组、改造、提高加工工业,以高质、低耗、多品种、高效益为目标,以名优特产品为龙头,加快技术进步,增强竞争能力。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0%。

  8.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搞活流通,增加有效供给,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递增10.5%。有步骤地改革和调整不合理价格,逐步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零售物价总指数每年上升率控制在7%以下。

  9.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我省自己的技术依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0.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控制在15.5‰以内。每人每年实际消费额递增5%。

  四、经济布局

  (一)地区布局

  按照积极提高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西两翼,大力开发山区和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总要求,组织地区布局,合理配置生产力,发挥各地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梯级,促进全省经济共同发展。

  1.积极提高中部地区,进一步发挥辐射和“窗口”作用。

  中部地区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西江走廊。珠江三角洲紧邻港澳,交通方便,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技术水平较高。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提高产业技术层次,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工业和替代进口的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强化广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枢纽作用,在提高传统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和高科技工业,加快发展科技、教育、金融、贸易和信息等第三产业。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发挥“窗口”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吸收和发展技术较高的行业。珠江口西侧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家电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和塑料等工业,开发新一代产品,逐步形成技术较先进的工业城镇带。珠江口东侧积极发展电子、通信设备、服装制鞋等“三来一补”、“三资”企业,利用外资建设大型石化和汽车制造工业,建成外向型的新兴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在产业技术升级过程中,逐步把层次较低的工业以及与主导工业有关的配套生产向四周扩散,并在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方面支持其它地区的发展。肇庆利用西江航道和三茂铁路,以及同珠江三角洲的联系,稳步发展粮食、畜禽、竹木、林果等商品性农林业,扩大对农林矿产的开发和加工,发展林产化工、建材、矿产、造纸、食品等工业,建设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特色的西江经济走廊。

  粤港澳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向更高层次推进。协调兴办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原材料等工业和现代化农业,加强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国际营销等多方面合作,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两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加快发展东西两翼,建设与中部地区相联的沿海开放带。

  东翼是潮汕和汕尾,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潮汕地区有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要打通海上和陆上的通道、建设深水港口,修建广梅油铁路和深汕汽车专用公路,加强与粤中的联系,沟通兴梅、赣南和闽西,扩大腹地。利用劳力众多、素质较高的优势,发展精细、高值的工农业。积极吸纳港台和国际资本投资,建设出口生产基地,扩大外贸和劳务出口。积极办好汕头经济特区,发挥“窗口”作用。

  西翼是湛茂和阳江,南临南海,拥有深水良港,可通各国港口,北有黎湛铁路,同省内三茂铁路连接,可与全国相通,要发挥铁路、港口的优势,逐步成为西南地区物资进出口的集散地。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南海油气田,发展大型炼油、乙烯、化肥和钢铁工业。积极发展轻型汽车、家用电器、化纤、食品等工业,提高传统工业。稳定增加粮食生产,建成糖蔗生产基地,发展果蔬及亚热带作物和畜牧业,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

  3.大力开发山区和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商品经济发展。

  山区,除中东西部以外的其它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却是我省资源蕴藏丰富,有待开发的地区。要积极发展和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本地能源、矿产、建材和林农产品等资源,同时吸纳中部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及为沿海工业配套。积极发展与邻省、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物资交流。省和沿海地区要继续帮助山区的开发建设,继续扶持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兴办“造血型”工业,组织科技人员“上山”。粤北地区,充分利用京广铁路和105、107国道,同时,加快建设道路网络,加强外引内联,进一步开发水力、矿产资源,改造扩大钢铁、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加工,选准龙头产品,调整提高机械工业,提高轻纺工业,发展建材和农林产品加工。粤东山区,修建广梅汕铁路,改善公路交通,发展邮电事业,密切与外部的联系,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开发性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纺织品深加工。

  (二)产业结构

  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从我省实际出发,发挥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我省成为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二、三次产业比较协调的省份。

  加强和优化第一产业。在保持粮食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高值农副产品,发展集约经营,加强社会服务,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发展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能源特别是电力工业,基本缓解长期存在的电力紧张状况;加快发展乙烯等重化工和钢铁等原材料工业,替代进口,增强轻纺工业发展的后劲;加强电子工业。改组、改造、提高加工工业,着重于深加工、精加工,控制一般加工工业的盲目发展。培育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工业。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消化适用的先进技术,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加快生产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整个工业的技术和生产层次。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交通、通信业,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发展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加快商品流转和资金的筹集融通,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拓展房地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内外人员往来日益增多的要求。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技术素质,形成自己的科技依托,支持产业、技术层次的升级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今后十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的年递增率:第一产业4%、第二产业8.7%、第三产业10.1%。三大产业的比例(按1990年价),1990年为26:42:32,1995年发展为22:44:34,到2000年进一步变为18:44:38。

  五、综合平衡计划

  (一)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社会总供给,以社会总投资、总消费以及净调出(含内外贸)为社会总需求。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就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增加对国家贡献和偿还债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投资和消费。“八五”期间,按照少新建、多挖潜,控制社团消费、增加居民消费的要求,计划投资需求年递增3.3%,消费需求年递增7%;省内总需求年递增6%;全省社会总供给年递增7.5%,略高于省内总需求的增长。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大体平衡,还要积板拓展国内市场和外贸出口,增加社会总需求。

  (二)社会总投资

  根据资金来源和国民收入积累率确定投资规模的原则,“八五”期间按积累率23%左右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为1900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27%,年递增3.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22%。投资安排向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科技、教育等对现代化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建设项目和有助于结构调整的更新改造项目倾斜。地方全民所有制投资1220亿元,比“七五”增长38.5%。其中省统筹全民所有制投资750亿元,增长39.7%,计划安排基本建设400亿元,增长31.1%;更新改造216亿元,增长49%;商品房100亿元,增长35.1%。在省统筹基本建设投资中,农林水占4.6%,能源工业占28.2%,交通邮电占16.1%,科教文卫占8.1%。

  为了保证重点建设,除财政预算内适当增加投资,银行安排贷款外,要继续执行过去行之有效的多渠道集资办法:适当提高折旧率、建立重点项目基金制、发行股票、债券、吸收国家各部门和兄弟省参与投资等。

  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积极争取国家统借外债,适度控制商业贷款。“八五”期间,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30亿美元,主要用于重点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外商直接投资80亿美元。利用外资方式向更高层次发展,投入方向仍以出口企业为主,同时积极引导外商参与重点项目投资。

  加强投资的管理。根据全民、集体等不同所有制及资金的不同来源,实行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的不同形式管理。以产业政策为投资导向,同时,综合运用总量控制、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许可证制度等经济、法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三)社会总消费社会总消费的增长略低于经济的增长,保持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发展而提高。“八五”期间,预测社会总消费年递增7%,每人每年实际消费额递增5%左右。

  居民消费层次进一步提高,逐步达到小康水平,将把更多的消费开支用于改善居住条件,购买用品,以及文化、教育、通信、旅游、娱乐等方面。预测居民消费中,吃、穿所占比重从60%下降到56%,用品、燃料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1%左右,住房开支的比重从9%上升到12%,文娱等非商品消费开支的比重从10%上升到11%。要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快通信、旅游、文化娱乐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增加商品房建设、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生产供应,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

  (四)财政金融

  1.财政

  继续稳定和完善财政包干体制,适当增加上缴,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省级财政在全省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在为国家作贡献的前提下,保证我省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重点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开支。1995年财政收入178亿元,年递增6.6%,五年合计786亿元。

  财政支出,以本省留用的财政收入为基础,加上中央的专项补贴等,1995年为200亿元,年递增6.2%,五年合计889亿元。根据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安排。

  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税利征管,进行税利分流试点。

  2.金融

  充分发挥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筹集融通资金的作用,继续鼓励居民储蓄,开办住房储蓄和住房信贷,积极拓展证券市场,使分散在社会的闲散资金有效地集中起来,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八五”时期,信贷资金从紧安排,到1995年实现存贷基本平衡,略有借差。

  1995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2313亿元,比1990年增加7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30亿元,增加731亿元。

  (五)主要物资供需的平衡

  我省能源、原材料自产有限,大部分靠省外调进和进口,供需矛盾较大。要积极利用国内外市场,组织资源,安排运力,更要大力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能源

  全国的能源生产量和主要通道的运输能力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供应偏紧。本省煤炭产量只能维持现有水平,实现我省能源供需平衡,要在争取国家适当安排的同时,努力扩大与省外的协作,继续安排必要的进口。

  煤炭,1995年需要量预测约4450万吨,比1990年增加1550万,五年平均递增8.9%,其中:发电用煤2100万吨,增加1040万吨,煤炭资源中,本省自产850万吨左右,预测国家可能分配(含中央直供企业)2200万吨,尚需组织协作和进口1400万吨,比1990年增加670万吨。

  燃料油和成品油,1995年需要量预测860万吨,比1990年增加135万吨,年递增3.5%;预测国家分配(含中央直供企业)400万吨,本省自产10万吨,需要国内采购和进口450万吨。

  2.运力

  物资进省的主要通道方面,京广和黎湛铁路受省外路段通过能力的限制,运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新增运量(特别是煤炭)大部分靠南北海运解决。1995年南北航线货运量将达3300万吨左右,其中:煤炭2120万吨,石油900万吨。规划新增的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能基本满足需要,但需国家安排增加70万吨船舶。

  3.节约

  把节约能源、原材料和企业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供应的压力。

  节约能源方面,继续抓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合理用热为中心,提高窑炉、锅炉的热效率,搞好余热、放散可燃气的回收利用,发展热电联产,节约用煤。淘汰陈旧落后的机电设备,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搞好农机、车船的节能工作。突出抓好建材、电力、冶金、交通等主要耗能部门和耗能大户,以及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县节能工作,“八五”期间,计划年均节能率1%,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能源5.29吨标准煤,节约能源300万吨标准煤。

  节约原材料方面,以节约钢林为重点,降低原材料消耗,特别抓好机械、建筑、化工、纺织等部门的降耗工作,推广精铸精锻的无切削、少切削工艺,采用新材料、替代材料,应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八五”期间,计划年均节材率1%,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钢材3380吨,节约钢材20万吨。

  (六)劳动力的平衡

  多门路安排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适度转移,积极扩大国际劳务输出,控制省外劳动力流入。

  城镇,预测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67万个;同期城镇待安排的劳动力资源400万人,其中:待业人员201万人,各类学校毕业生164万人,退伍军人、“农转非”及其他人员35万人。“八五”期间,城镇待业率平均为2.8%。要加强劳动就业的宏观管理,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扩大就业门路,做好国家分配人员的就业工作,以及企业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严格控制农村和省外劳动力盲目流入。

  农村,约有240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被城镇吸收的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要靠农村发展第二、三产业来解决。积极发展农村墟镇,就近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山区劳动力过剩,要有计划地组织输送劳动力到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六、经济发展计划

  (一)农村经济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依靠政策和科技,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强化集约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品质、单产、总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率和创汇水平。

  “八五”期间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放在提高产品品质和单产方面。1995年的目标是:粮食亩产750公斤,糖蔗亩产5吨以上,林业实现绿化达标,乡镇企业保持12%的年递增速度,农村社会总产值年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1.种植业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粮食:1995年总产2000万吨(200亿公斤),自给率80%左右,实现口粮、种子基本自给,饲料粮部分靠调入。为了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并略有增加,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900万亩,2000年大体维持在这个水平。大力发展冬种旱粮生产,推广间种、套种,扩大冬种粮食面积300万亩,争取达到700-800万亩。继续全方位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改造中低产田,推广杂优水稻、玉米,有重点地建立一批商品粮基地和杂交玉米生产基地,搞好在建的五个商品粮基地县,再争取国家扶持在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新上一批商品粮基地。

  糖蔗:1995年糖蔗面积450万亩,产量2200万吨,产糖200万吨。发展糖蔗生产主要靠提高单产,推广高产、高糖良种和地膜覆盖优耕法,合理种植早、中、迟熟品种。地区布局以湛江为重点,适当扩大阳江市的糖蔗面积。

  花生:大力推广高产、高油良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及间种套种,1995年种植550万亩,总产65万吨。发展花生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水果:巩固提高现有果树,抓好果园管理,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稀品种及水果加工、保鲜、运输、销售等配套服务。1995年种植面积维持在现有1000万亩水平。

  大中城市要保证人均三厘地以上的蔬菜面积,逐步形成以近郊为主,远郊和邻近县相结合,外地调剂相补充的蔬菜生产布局。积极利用冬闲地扩大冬菜生产和培育种植反季节瓜莱,争取均衡供应市场。

  2.林业

  1995年按标准要求实现“十年绿化广东”的宏伟目标。造林绿化工作以绿化达标,护林,改造残次林,营造阔叶林、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发展集约经营和绿色企业为主。

  “八五”期间,重点抚育和管护中幼林6000万亩,改造低产林1100万亩,迹地更新600万亩,有林面积增加1400万亩,达到1.26亿亩,绿化率80%,森林覆盖率达到47.5%,所有县区基本达到绿化标准。

  2000年,有林面积再增加900万亩,达到1.35亿亩,绿化率达84%,森林覆盖率达到51%。

  3.畜牧业

  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1995年肉类总产量230万吨,实现肉类总量基本自给,品种仍在省区间调剂。

  调整畜牧业结构,积极发展料肉比高的家禽和草食动物,稳定生猪生产,扩大肉牛饲养,发展一般的和珍稀畜禽生产。沿海和水网地带加快发展水禽,建立东起饶平,西至徐闻、廉江的20多个县的水禽生产和加工基地。禽肉占肉类总量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0%。

  加强畜禽良种繁育、防疫、饲料供应、产品加工、冷藏运输、销售等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大饲料资源,提高饲料配方水平,1995年牧草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配混合饲料增加到500万吨。

  4.水产业

  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加强水产品的保鲜、加工能力。水产品产量1995年250万吨,2000年280万吨。

  海洋捕捞,要严格控制沿海岸渔场捕捞,保护资源;继续搞好渔船的更新改造,巩固提高外海生产能力,向中深海扩展,加速远洋渔业的发展。海水养殖,进一步调整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巩固提高对虾养殖,积极发展优质鱼类和贝类、藻类的养殖。淡水养殖,继续抓好池塘整治改造,推广先进技术,发展优质品种,在巩固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基础上,提高内陆山区的养殖技术,逐步解决内陆山区吃鱼难问题,到1995年,内陆山区人均古有水产品达到10公斤以上。

  5.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继续积极发展。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10亿元,年递增12%。

  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积极利用外资、港台资金,发展“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等企业,拥有一批技术设备比较先进,规模比较合理的外向型乡镇企业。“八五”期末,乡镇企业出口总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从目前的17.4%提高到20%以上。发展造林、种果、水产、养殖业的地方,认真做好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服务的配套发展。山区重点开发当地资源并发展相应的加工业。继续积极推行“星火计划”。

  农业再上新台阶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强加工仓储、运输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促进农、工、商、服务业的一体化,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以畜牧、水产品和水果为龙头,试办集团公司,形成生产、科研、服务、加工、销售一条龙,探索集约化经营的经验。

  2.抓好科技兴农。积极推广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重点推广粮、蔗、油、果、菜、畜、禽、水产的优良品种和配套的栽培、饲养技术,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努力开发新的优良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强镇(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逐步建立管理区技术站,选配农民技术员,形成县、镇、管理区,示范户四级推广网络。各县选择一个条件较好的镇,作为农科成果推广、普及的综合示范镇,以点带面,辐射全县。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稳定和充实各级农业科技人员,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认真抓好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干部的素质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3.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落实农业发展基金,保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各级财政的支农资金每年应有适当增长,银行要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贷款,对开发性生产和中小水电的建设实行低息贷款。建立和健全集体经济的积累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农业的生产和开发,发展创汇型农业。加强农用工业的生产和建设,抓好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增加农业的物质投入。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重点抓好现有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和续建配套,分期分批对灌区进行续建改造,争取新建一些效益好的大中型水库。“八五”时期,新增灌溉面积30-4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00万亩,基本完成十一条江河和五大堤围的整治加固,完成龙颈、罗坑等大型水库的加固,建成天堂山水库,建设飞来峡水利枢纽和湛江糖蔗喷灌工程。同时,重点整治、改造配套年卸港量万吨以上渔港20个。

  5.加强土地管理和开发,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保证现有耕地面积不再减少。各级政府要落实保护耕地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农民建房审批管理,严禁乱占滥用耕地,特别严禁用水田改种水果和挖鱼塘,使耕地面积稳定在3800万亩的水平。同时,继续抓好开发性生产,积极围垦滩涂、开发丘陵坡地,“八五”期间,开发宜农荒地50万亩,围里滩涂30万亩,合理减少耕地60万亩,净增耕地20万亩左右。

  (二)基础设施

  1.能源

  “八五”期末,预测一次能源需求量5300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加近1400万吨。从全国资源和运力来看,实现供需平衡有一定的难度,要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和一次能源多元化的方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在争取国家增加煤炭调入的同时,继续开发利用本省能源资源(包括低热值能源),配合国家积极参与外省能源基地建设,促进南海油田、气田开发,适量进口能源。

  (1)煤炭生产,继续采取扶持、稳定的方针。积极进行资源勘探,搞好矿井接替,安排好采掘平衡。实行以电养煤、以煤保电和筹集煤炭开发基金等政策措施。“八五”期间,煤炭保持年产850万吨的水平。五年新、扩建矿井能力81万吨。

  (2)电力建设,实行火、水电并举,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继续集中力量在沿海建设一批大型燃煤电厂,择优发展省内中、小水电和坑口电站,参与国家组织的西南水电开发,加快油页岩电厂和第二核电厂建设。“八五”时期以建设大型煤电为主,“九五”时期增加水电、核电的比重。

  “八五”时期,计划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已剔除向香港出售的核电和蓄能电站容量),其中:大中型火电440万千瓦,中小水电60万千瓦。1995年装机达到1430万千瓦,发电量600亿千瓦时,年递增11.8%;2000年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发电量950亿千瓦时。“八五”时期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的主要项目有:沙角A厂二期和C厂、湛江、汕头、珠江、深圳电厂、大亚湾核电厂、抽水蓄能电站一期、油页岩电厂一期等。第二核电厂、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八五”做好前期工作,“九五”开始建设。

  继续执行“七五”时期办电的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国内资金和利用外资;进一步完善电力承包体制,增强电力工业自我发展能力;认真整顿电价,制定统一的电价标准和定价政策。

  2.交通

  交通运输,以广州为中心,逐步建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相互衔接、技术比较先进、连结省内城乡和国内外的综合运输网。“八五”期间,加强铁路、公路干线、航空、水运通道和主要港站的建设和改造。

  铁路:全面建成三茂铁路,改建广深铁路为准高速铁路,建设广梅汕铁路,基本构成全省十字形铁路骨架,并为开辟第二条南北铁路干线创造条件。

  公路:改造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加强城市出口道路和发展山区公路,量力面行分段建设高等级公路。“八五”期木、“九五”期初,全省新、改建公路约5000公里,其中:山区、贫困地区县乡公路2500公里;广深珠公路(广深段)和广湛(佛山至开平段)、广花、深汕(龙岗至白云段)、惠深等汽车专用公路约300公里;全省国道有半数里程达到二级路以上的技术标准。

  水运:以能源、原材料、外贸运输为重点,加强沿海港口建设,提高南北海运能力。续建黄埔新沙港区、深圳盐田港、汕头深水港、湛江港一区南二期工程及十万吨原油泊位,建设惠州港及沿海中小港口;发展电厂专业码头和煤炭运输船队,提高煤炭运输和装卸能力;增加南北海运的船舶运力,解决北煤南运的问题。整治以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主的航道和出海口。“八五”期末、“九五”期初,新建沿海港口泊位65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8个。新增吞吐能力3486万吨,其中:煤炭接卸能力920万吨,原油接卸能力600万吨。建设内河港口泊位25个、新增能力236万吨。

  航空:建成深圳机场,改造白云、湛江等机场。

  3.通信

  邮电通信,建成以广州为中心、联结省内城乡、通达国内外的现代化通信网络。重点发展市话通信和长途通信,积极发展卫星通信、数据通信、传真通信和移动通信。 “八五”时期,新增电话交换机135万门,其中市话100万门。全省电话机普及率达到4.5%,其中城市普及率为9.7%。新增长途通信电路3万条、长途交换设备5.5万路端、移动电话2万户。新建粤东、粤中、粤北等微波线路1642公里、光纤通信线路1662公里。

  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之间在交通、通信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4.地质勘查

  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继续进行南海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争取油气地质储量有新的突破。积极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础地质等地质勘探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三)工业

  外向、轻型是广东工业的基本结构。根据工业生产发展的雷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替代进口的原材料工业,改组、改造、提高加工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高质量、多品种、高效益为目标,加快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整个工业水平。

  1995年的主要目标:工业总产值2300亿元,年递增10%,其中:轻工业产值1610亿元,年递增10.3%;重工业产值690亿元,年递增9.2%。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有40%以上达到国际八十年代初水平。主要产品中有一半以上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技术质量达到国际八十年代初、中期同类产品水平。优质名牌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85%以上,主要行业产品更新率达10%。全员劳动生产率4万元/人年,年递增7%;资金利税率定在20%左右。出口产品比重由32%上升到38%。

  经过“八五”和“九五”时期的建设和改造,全省将基本形成以家用电器、皮塑制品、食品饮料为代表的轻工业;以化纤为重点,纺织、印染、服装一条龙的纺织工业;以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学工业;以机电一体化和汽车制造为骨干的机械电子工业;以建筑、装饰材料为内容的建材工业等五个支柱工业:

  1.轻工业

  重点发展家用电器、皮塑制品、食品饮料,保持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逐步扩大出口比重。

  家用电器。抓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重点抓好整机的电子化、智能化和组合化、零部件通用化、高可靠性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其他家电产品。1995年生产电视机400万部,其中:彩电300万部;家用电冰箱200万台;家用洗衣机180万台。

  皮塑制品。积极利用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按“两头在外”的原则,增加箱包、手袋、鞋类和塑料制品生产。加强协作配套,提高技术档次,努力发展高质、高值的深加工产品和名优产品。1995年生产塑料制品50万吨,

  食品饮料。重点发展糖、粮、油加工等基础食品原料,提高品质,开发新产品和新品种。制糖生产,重点抓好湛江糖蔗基地的糖厂扩建,“八五”期间,全省新增日榨能力2.4万吨。1995年产糖200万吨,其中湛江市100万吨。同时,积极发展甘麓的综合利用和糖的深加工。粮、油加工要发展替代进口的各种面粉、精炼油等原料产品。发展添加剂、食用香精香料等食品辅料。积极开发婴、幼儿和老人系列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和运动、旅游食品、小食品,以及利用本省水果和优质水资源的食品饮料。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高食品的质量,创出名牌,拓展国内外市场。

  抓好现有盐田的挖潜改造,适当发展雷西南盐田,加快三水矿盐的勘探开发。

  2.纺织工业

  发展化纤,控制棉纺,提高织物档次,加强服装设计和生产,逐步形成纺织、印染、辅料、服装生产相互配套的生产体系,提高最终成衣率和创汇水平。

  化纤。重点发展化纤原料和化纤新品种。建成茂名年产3万吨腈纶、珠海精对苯二甲酸和广州、新会、南海聚酯切片厂,加快仿丝、仿毛、仿麻纤维的开发和生产,开发差别纤维和功能性纤维。1995年生产化纤17.5万吨,合纤聚合体9.6万吨。

  棉纺织。采用新技术,进一步改造老企业,促进棉纺织产品的更新换代,开发高支、高密、宽幅和特殊性能的产品,增加精梳纱的生产。1995年产纱120万件。

  针织和丝绸。开发各种高档纯棉针织品和真丝织品,提高化纤长丝针织品的水平。努力开发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的真丝印染绸、印花绸,发展防缩、防皱整理,提高产品的出口创汇水平。

  印染。采用高效助剂和新型设备,开发短流程工艺,适应染色、印花小批量、多品种、少污染的要求。同时积极发展阻燃纤维整理、卫生整理和涂层整理等新产品。

  服装。加强设计和研究,重点抓好出口服装,妇女、儿童、老年人服装,针织服装和衬衣的生产及面料、辅助材料的配套,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强的服装骨干企业。

  3.机械电子工业

  以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按照国际标准,开发高技术、多品种、系列化的电子新产品,创造名优举头产品,开发通讯设备等投资类电子产品,发展元器件、关键基础零部件,积极扩大整机和元器件出口。电子产品重点抓好广东(东莞)、深圳彩色显像管、玻壳工程和元器件出口基地的建设。根据广东的条件和原有基础,发展先进适用机械、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节能机电设备。抓好已定汽车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八五”期末,全省形成一定规模的汽车生产能力。

  围绕汽车生产,选择一批有基础的老企业进行改造,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起点、大批量、有重点地发展一批汽车关键零部件、通用件,为全国、本省汽车生产配套,并替代现有汽车维修所需零部件的进口。

  努力消化、吸收、创新已引进的先进设备,用以改造、武装老企业,提高机械工业自身装备水平和开发能力。重点提高精密铸造、锻造、热处理、模具和电镀等基础工艺水平,开发精密仪表仪器、数控机床、遥控遥感设备、医疗仪器,发展农用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建材和塑料加工机械。

  4.石油化学工业

  重点发展以乙烯为龙头的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继续发展基础化工、农用化工和精细化工。

  以炼油厂为依托,集中力量,筹措资金,与国家合资建设茂名30万吨乙烯和广州11.5万吨乙烯工程;利用先进技术设备,中外合资建设惠州500万吨炼油,45万吨乙烯工程,加快做好三大乙烯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八五”建设,“九五”建成。

  积极发展化肥工业,建成湛江化工厂10万吨复合肥,云浮40万吨重钙等工程,利用外资建设茂名30万吨合成氨、配套52万吨尿素项目,改造小化肥厂。1995年生产化肥84万吨(折标准肥423万吨)。

  积极发展纯碱、烧碱等短缺的基础化工原料。“八五”时期建成南方纯碱厂。开发和发展化学感光材料、轻纺助剂、表面活性剂、磁性材料、添加剂等各种技术密集型的精细化工。

  5.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以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为目标,改造、提高现有建材企业。适当增加转窑水泥、特种水泥和散装水泥,限制发展小水泥。平板玻璃生产,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发展深加工产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发展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建筑陶瓷、轻质板、涂料等新型建材,积极发展各种室内外装饰材料。

  1995年,水泥产量2500万吨,平板玻璃500万重量箱。

  冶金和其他工业。“八五”时期,重点抓好广钢、韶钢的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分别由32.5万吨和44万吨扩大到80万吨和65万吨。扩建船关冶炼厂,铅锌生产能力由7.5万吨扩大到16万吨。抓好大宝山南部铅锌矿的建设,发展铅锌深加工和稀土系列深加工等产品。建成大顶铁矿一期工程。建设珠江钢铁厂,争取国家批准在沿海建设大型钢铁厂。1995年产钢164万吨,钢材20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20.7万吨。

  实现工业发展目标采取以下对策:

  1.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运用经济、行政手段适时调节和引导工业生产和建设。抓好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和对外借款,主要用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重点项目,加工工业主要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企业自筹资金。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存量调整,关停并转一批技术落后、产品积压、污损严重的企业。同时,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加快企业改组。按照“自恩互利、结构合理、鼓励竞争、防止垄断”的原则,以名优产品生产为龙头,推进横向联合,加强专业化协作,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特别要组建一批有综合生产能力和创汇能力的企业集团。

  3.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以提高技术含量为主,各类型企业综合技术水平要上一个新台阶。以“举头”产品和有实力的骨干企业为龙头,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技术层次,将主机厂、协作配套厂和技术开发部门配套进行改造。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八五”期间,确定150个产品、400个企业为省的技术改造重点。

  4.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适当扩大生产积累,提高企业发展基金和自有流动资金的比例,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和技术革新等活动,通过“双增双节”降低物耗、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四)建筑业和城镇建设

  建筑业。要提高施工技术、管理和装备现代化水平,调整队伍结构,整顿施工队伍和建筑市场秩序。逐步推行招标投标制度。按计划要求,保证重点建设,提高工程效益。同时,积极发展国际承包工程和劳务出口。1995年,建筑业施工产值128亿元,年递增3.4%;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城镇建设。贯彻《城市规划法》,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逐步实现城镇建设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通过住房制度改革,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商品化的进程。配套发展商业网点,以及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和供持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提高普及水平。“八五”期间,新增城市道路700公里,排水管道800公里,公共绿化地300公顷;新增公共设施能力:自来水210万吨/日污水处理10万吨/日,供气70万立方米/日,新增用气70万户,城市燃气普及率达40%;商品房竣工面积6600万平方米,1995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平方米。

  完善和提高村镇规划水平,加强村镇建设的管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逐步做到村镇、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基础设施配套发展。

  (五)对外贸易

  充分发挥广东优势,抓住国际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在降低换汇成本,提高出口效益的基础上,争取外贸出口总值增长快于工农业生产的增长。

  1995年出口总值170亿美元,年递增10%。其中一般贸易出口81亿美元,年增5.6%:“三来一补”出口11亿美元,年递增10.7%,“三资”企业出口78亿美万年递增16%。

  实现出口目标采取以下对策:

  1.加速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名优产品出口、要对现有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和产品进行疏理排队,制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方案,通过利用外资嫁接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选择一批优势工农业产品上水平、创名牌,抓住机遇挤进国际市场。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农工贸集团公司,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发展名贵、优质、高值的鲜活产品,抓好农副产品的后处理、深加工,提高出口的农副产品附加值。

  2.加强外贸企业管理,努力提高出口效益,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意识,挖掘潜力,在降低出口费用、提高出口商品卖价和出口结汇率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实降低出口换汇成本,提高出口效益。为了提高结汇率,要认真实施国家规定的出口收汇核销制度,并对商品出口、银行收汇和出口退税实行挂钩管理。

  3.以传统市场为主,积极开拓新市场。巩固和发展港澳市场,充分利用香港这个贸易中心,发展转口贸易,联手拓展远洋贸易,积极拓展北美、西欧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发展对苏、东欧贸易和对台贸易。改进营销方式,完善专业外贸公司的销售体系,努力扩大销售网络。

  4.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改善外贸宏观控制,加强出口服务,加快外贸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开拓国际市的需要。

  完善对外汇和进口的管理。建立外债偿还基金,各级留成外汇要先还贷后使用,搞好自有外汇的收支平衡。继续按照“两步调控,用汇总额控制”的原则,对进口商品分类经营和管理。大宗敏感商品,由省下达列名商品进口计划;不列名进口商品,由省下达进口用汇总额计划,在用汇控制数内由市、部门自行办理审批。

  (六)市场和物价

  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立足省内市场,面向省外市场,扩大市场网络,逐步建立渠道畅通、内外结合、城市与农村、批发与零售、专业与综合市场相配套的流通体系和服务网络。增加有效供给,繁荣市场,合理引导消费。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适时调整不合理价格,逐步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1.省内市场

  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及时组织商品供应,发挥国营商业、供销社和国营物资部门的“主渠道”、“蓄水池”作用,做好大宗日用工业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以及农用物资的采购、供应和贮备。进一步发挥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的作用。加强商情信息预测,指导生产、流通和消费。积极沟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市场联系,尤其要组织好工业消费品下乡,拓展广阔的农村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有效地维织好各类生产资料,特别是短缺物资的供应。

  保持省内市场稳定,积极组织好粮食、食油、猪肉、糖、纺织品、化肥、成品油等大宗重要商品的供需平衡,预测1995年,粮食消费量1750万吨,本省自产1430万吨,需调入和进口320万吨;食油消费量30万吨,自产19.5万吨,需要调入和进口10.5万吨;猪肉消费量143万吨,自产114万吨,需要调入29万吨;食糖消费量100万吨,需调出100万吨;食盐消费量65万吨,自产50万吨,需调入15万吨;化肥消费量850万标吨,自产423万标吨,需调入和进口427万标吨;成品油消费量380万吨,需要国家分配和进口250万吨。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以上商品采购、进口、运输、供销、贮备等环节的平衡和衔接。

  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以国营商业、供销社和国营物资部门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高效、畅通、可调控的商品流通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宏观管理、调节和监督,运用市场法规和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市场供求,规范市场行为,逐步形成活而有序的市场机制。

  2.省外市场

  巩固和提高我省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饮料、日用化工等优势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根据新一轮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开发通信设备、电子产品、保健用品、新型建材、玩具等产品,以新产品、新品种扩展省外市场。发展横向联合,打破地区封锁,鼓励公平竞争,积极扩大同各省市的经济合作和联系,换回我省需要的粮食、能源、原材料。

  3.物价

  增强对市场物价的调控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八五”期间,零售物价总指数每年上升率控制在7%以下。

  (七)旅游等服务业

  旅游业。根据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搞好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的省内段配套建设,以广州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旅游区和粤东、粤北、粤西三条旅游热线连点成网,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积极开发民俗风情和特种旅游项目,努力扩大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港澳游、海外游等多种旅游活动。加强旅游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效益和创汇能力。199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65-966万人天,其中外国旅游者360-400万人天;旅游外汇收入10亿美元,其中旅游商品销售收入6亿美元。

  信息业。加强信息工作,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形成连结国内外市场、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建立各类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和各主要经济部门之间信息传输的通信系统,为宏观决策和调控提供服务。把人工采集和微机通信结合起来,形成全省动态信息反馈网,及时、灵敏地反映经济动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导向和各类咨询,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继续发展金融、保险、服务等行业。

  七、科学、教育发展计划

  (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经济竞争的后盾。要继续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以振兴农业和提高工业为主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逐步形成广东自己的科技依托。

  1.根据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抓住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农业,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有:作物的良种选育、栽培、施肥,病虫鼠害的防治等技术;速生丰产林种的选育和营造技术;畜牧水产品种的选育、养殖、饲料配方与加工技术;动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技术;主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的贮运、保鲜、加工、包装等成套技术装备的研究;农村节能和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微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等。

  工业,紧密结合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以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竞争力、减轻环境污染为重点,组织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突出对已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主要有:节能、节材技术;新产品设计和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制开发;轻纺产品的系列开发;高精度数显测控技术;电子元器件、机械基础件、基础机械和仪器仪表的研制开发;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控技术的开发应用;电力、运输系统等调度优化技术;程控、光纤和移动通信技术等。

  社会事业,重点改进和完善现行节育技术,研制新的安全、方便、价廉的节育药具。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研究。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治研究和城乡环境污染监控技术研究。

  “八五”期,在农业、工业及社会事业等方面组织47个项目、151个课题的科技攻关,提供120项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选择优秀科研成果,大力开展工业性试验,继续积极实施“星火”计划和重点企业技术跟踪开发计划,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安排15项工业性试验项目、300项技术开发项目,建立8个全省性“星火”示范产业,拓展现有的3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和资源开发示范区,同时选择150家企业进行技术跟踪开发。争取在五年内,使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全省普及率达40%;2000年达60%以上。

  2.继续开展基础学科的研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

  基础学科,要围绕经济、人口、医药卫生、资源、生态环境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重大问题,展开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从实际出发,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突出重点,择优发展高新技术,通过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的实施,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是:以微机应用、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等为主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以农作物遗传改良、单细胞蛋白、疫苗、抗菌素等为主的生物技术;以感光材料、磁性材料、医学生物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为主的新型材料技术。“八五”期间,在这些领域开发项目150个。

  3.进一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选择重点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拿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重点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新发展;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粤港澳经济技术合作问题:港澳台经济与政治问题;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问题;广东地方史,岭南文化和涉外法规等问题。同时,加强经济与管理为主的学科研究与应用。

  加强科技工作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拓和完善技术市场,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扶持发展企业集团和行业的科研机构,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开发能力,加强对重大技术引进的统一管理,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增加科技投入,调整科技投资结构。大中型企业要设立技术开发基金,乡镇应设立企业技术开发调节基金,用于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各级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所需费用,解决好先进技术消化、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所需的资金。

  改善科技条件和重点设施,完善重点科技设施和主要科技服务系统,争取建成8-10个省级重点科技实验室、试验基地和农业培训中心;改造和新建若千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中间试验基地。加快建设中山市高技术开发区、广州市五山科技开发区和深圳市工业科技园。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素质。继续开展对外科技交流。

  (二)教育

  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和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类合格人才。

  加强基础教育,分步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普及小学教育,扩大普通初中的招生规模。1995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2%,城市和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较好的县、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全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中城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采取积极措施,制止中小学生辍学。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盲聋哑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1995年,在园幼儿达160万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0.8万人。2000年,在园幼儿达200万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4万人。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就业政策,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就业制度相衔接。完善部门办学体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和布局较为合理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年增加非师范院校招收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班学生,为职业教育提供师资。1995年,普通中专在校学生13.5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9万人,农业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5.2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的54%,2000年达57%。

  稳步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我省外向、轻型的经济特点,调整科类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轻工、纺织、电子、食品、石化、能源、交通、通信、水产、种子选育与栽培、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金融、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管理、外语、医药、师范等科类和专业的招生比例。调整层次结构,增加专科招生比重。1995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1万人,年递增2.8%;2000年达到13.5万人,年递增3.5%。“八五”期间,研究生招生维持在“七五”期末水平,“九五”期间略有增长。

  按工作需要发展成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办学,发展岗位培训,控制和减少学历教育,逐步实行“先培训、后上(转)岗”的劳动、人事制度。“八五”期间,成人高等和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规模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全省干部、职工的全员培训率,1995年达到25%,2000年达到30%。抓好扫盲工作。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办学、管理体制和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逐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机制。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对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适当增收学费,杂费、住宿等,减轻财政的压力;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办学;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开展科技有偿服务和勤工俭学等活动。通过对教育的规划、拨款、监督、立法等调控手段,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搞好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八、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精神文明建设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人口

  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各级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逐步把计划生育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继续推行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加强人口科学研究,进一步做好优生优育、妇幼保健和养老保险等工作,提高人口质量。严格控制计划外的二胎和多胎生育,重点控制农村超计划生育,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八五”期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5‰。

  (三)社会保障

  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形成社会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待业保险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险制度,形成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方式社会化、多层次、多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

  加快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和推行适用于各种所有制、各种用工形式的城镇企业职工法定养老保险办法,在完善法定养老保险的同时,推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鼓励个人参加养老储蓄,提高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县、市统筹过渡到全省统筹,加强调剂保障功能。对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和其他独立劳动者,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实行强制保险。引导农民逐步建立以家庭为主、集体为辅的各种社区老年保障体制。

  充实完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分步建立包括城镇所有企业、各类职工的待业保险制度,实现待业保险一体化。逐步实行全省统一的社会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医疗保险改革试点。

  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八五”期间,争取全省县以上都办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和乡镇都有敬老院。发展以老年人服务、拥军优属服务和残疾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区服务,完善乡镇社会保障网络。依靠社会力量,妥善解决盲聋哑残疾人员的劳动、生活、教育问题,鼓励民间组织和社区团体开展各项社会福利活动,让更多的社会事业由社会来办。

  (四)环境保护

  加强对大气、水域、土壤等污染和固体废物、噪音等公害的监测和防治,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提高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水平。“八五”期间,工业废气治理率达77%,废水处理率为63%、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1989年水平;百万元以上新建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控制污染型乡镇企业。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整治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保护饮用水水源,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八五”期末,珠海市要继续保持已达到的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级、环境噪声达标率60%以上的环境质量;惠州、筆庆和潮州等旅游风景区城市要达到珠海市的标准;广州、深圳和其他城市的城区要基本上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环境噪声达标率为55%以上。所有城市污水处理率达20%;地表水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分别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二、三类水质要求。

  推行生态农业,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认真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逐步实施水质规划管理,强化海洋保护。

  加强环保管理。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强化污染源的管理,把环保指标和治理任务纳入企业上等级考核和承包内容。加强环保法规建设。逐步组建省、市、县环境监测网,提高监控水平。

  (五)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健全医疗卫生保健网,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妇女儿童生保健,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消灭和控制性传染病地方病。

  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加强卫生技术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1995年,医院病床达14.12万张,比1990年增加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1.94万人,比1990年增加2.28万人,“九五”期间,增加医院病床2.4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5万人。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使农村居民就近得到预防、医疗和基本卫生保健,加强农村“改水”工作,1995年,农村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95%左右,2000年完成“改水”工作,分步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实行分级办医、分级管理,积极改革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按照国家、集体及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逐步实现社会化医疗保险制度。

  体育事业。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专业体育队伍建设。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项目体育人才的培养。发展学校体育,提高竞技运动水平。鼓励社会办体育,推动体育与社会、体育与企业的结合,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增强人民体质。加强现有场馆管理,进一步完善地区性体育场馆建设。

  (六)文化事业

  文化艺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讴歌时代精神,繁荣文艺创作,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永平、艺术质量和社会效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深化艺术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电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节目制作能力,扩大覆盖率。1995年,三套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90%,建成多条广播、电视微波线路、广东电视中心及多功能广播,电视网络。提高电影剧本和影片制作质量,扩展电影放映网点。

  新闻出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加强出版管理,控制新增报刊和出版社数量,提高报刊、图书质量和社会效益。增加发售网点,完善发行网络,提高报纸,书刊的印刷质量,缩短出版周期。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八五”期间,改建和新建一批县以上的图书馆。加强文史、修志和档案馆工作,以及文物的保护管理、博物馆的维修建设。

  群众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拓宽新领域,满足广大群众自娱、自教等多种需要。逐步建立三级文化网络,各地根据财力情况,改建、新建和办好县城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的文化站(中心)和管理区或村的文化室。

  九、经济体制改革

  今后十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旧体制的弊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形成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八五”时期,围绕上述要求,继续进行综合改革试验,重点进行企业、市场、宏观调控三个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

  (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深化企业改革

  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相对独立的法人。

  稳定和完善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从实际出发,合理核定承包合同基数,完善承包内容,键全考核指标,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完善企业折旧和留利制度,既要保证增加财政收入和完成上缴任务,又要给企业以足够的发展后劲和活力。深化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继续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顺内部分配关系,健全职工民主管理,加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建立以经济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承包保证体系。

  积极发展企业集团。推行企业的改组、联合和兼并,组建一批有综合生产能力、有创汇能力、内部分工协作比较紧密的大型企业集团。制订规划,采取配套措施,扶持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积极试行企业股份制改革,选择若干集团或多方出资的新建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逐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开展清产核资,明确划分省、市、县各级的国有资产管理范围,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二)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相适应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选择适当时机,有步骤地进行价格改革。在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及群众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对纳入计划管理的一些确实不合理的价格,特别是农产品和原材料性产品价格,以及一些公用事业的收费标准等进行调整。适当提高粮食定购价格,逐步解决粮食购销价格倒挂问题。一般消费品价格继续由市场调节。逐步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进一步完善消费资料市场,扩大生产资料市场,建立和完善各大中城市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中心)。积极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市场的组织管理,制定市场竞争规则,加强市场立法工作,逐步健全市场秩序。

  (三)加强和完善省级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按照国家给我省的宏观调控权限,逐步建立以省计划和产业政策为主要依据,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特别要建立、健全间接调控机制,遵循价值规律,更好地运用价格、税率、利率、汇率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进一步理顺计划、财政、银行以及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发挥计划部门进行综合平衡、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综合协调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使计划、财政、银行之间合理分工,紧密配合、协同工作。改进计划管理形式和方法,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加强预测工作。加强和改进审计、统计、物价、信息、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工作。

  继续改革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把控制投资规模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按照产业政策,分行业、分产品确定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实行“投资许可证”制度,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关系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由省或国家审批;一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在省规定的投资总规模范围内,由市、县或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自行决策。建立省的重点建设基金,保证重点建设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推行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制度,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稳定和完善省、市、县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适当增加省掌握的财力,增强省的宏观调控能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据国家赋子人民银行省分行的职权,加强人民银行省分行对各专业银行的领导与管理,按照产业政策把握信贷资金投向,有效地运用利率等金融手段,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各专业银行要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承担省的经济调控职能,同时,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继续扩大广东发展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各种金融业务。逐步扩大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创造条件,在广州、深圳建立证券交易所,并形成规范的交易制度。

  改革外贸体制,全面推行和逐步完善“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外贸体制。继续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适当扩大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的外贸经营自主权。

  改进外汇留成制度。适当扩大外贸企业的外汇留成比例,继续对山区县实行外汇留成优惠政策。进一步健全外汇调剂市场,保证全省重点生产建设的需要。

  加强利用外资的管理。对国外借款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建立全省外汇债务信息系统,对运用外资的主要过程进行跟踪管理。通过各种形式,不定期发布信息,引导外资投向。

  加快经济法制建设,促进经济调控的规范化、制度化。“八五”期间,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使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有法可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