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民生数据 > 人均可支配收入

广东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两年保持在2.5∶1以内 打破“二元结构”壁垒 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时间 : 2022-05-20 09:34:37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句话曾是广东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写照。如何将乡村发展的短板化为潜力板,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广东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主要农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初步建立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完成全省自然村基础环境整治,推动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逐步收窄,连续两年保持在2.5∶1以内。

  特别是2020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以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广东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体制机制突破

  探索更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鲜活经验

  今年“五一”期间,位于清远市清新区的小华山风景区迎来一拨拨慕名而来的游客,住民宿、赏美景、品美食,人气十足。而就在几年前,景区所在的六甲洞下迳村却是另一番光景,这里山多田少,难以集约发展产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下迳村盘活整合2600平方米宅基地,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小华山休闲度假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由1.9万元增至500多万元,入股农户获得近3000元分红。“村民拥有更多话语权,这个改革让我们更加有干劲。”领到股权证的下迳村村民邹东海说。

  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自2019年12月广清接合片区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广东先后出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实施方案》《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推动实施“因城施策完善落户政策”“完善市民化配套政策”“建立人才加入乡村激励机制”等措施,不断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广清经验”。

  近年来,清远把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块地”(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作为突破口,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精准化,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目前,广清接合片区清远(片区)10项试验任务、148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广清接合片区是我国唯一跨行政区的城乡融合试验区,广清不仅要在珠三角引领带动北部生态发展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方面探索经验,还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广大乡村融入城市发展方面发挥示范。”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制度建设不仅需要“点”上突破,也需要“面”上统筹。2020年5月,广东印发实施《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对广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建立美丽小城镇发展机制。引导农村人口在镇区集中居住,提升镇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都市圈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五年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对周边乡村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跨市公交、医联体建设等真招实策推动要素资源在城乡双向流动。

  ——建立美丽小城镇发展机制。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城人文融合、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正在广东加速涌现。

  以广清接合片区为试点引路,广东还在2020年11月将江门市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7个市县、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等39个中心镇列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地区,并明确试点范围及试点任务。

  要素双向流动

  搭平台引资源让产业联通城乡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推动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

  “农民的‘摇钱树’又回来了!”云浮市郁南县平台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李亮豪十分欣喜。由于病虫害问题,当地农民过去的致富果——柑橘和百香果种植效益低下,不少农民放弃种植。

  在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加持下,平台镇的果业种植效益大大提升,农民重燃种植热情。

  不仅仅是平台镇,截至2021年底,省科技厅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扶901个重点乡镇全覆盖,共选派901个团队、2767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助力科技兴农。

  五年来,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青春建功”行动等措施,更多广东年轻人从城市来到乡村,成为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力军。据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在2021年“三支一扶”的岗位征集中,支农和帮扶乡村振兴岗位占比71.42%。

  返乡就业创业也渐成风潮。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的调查显示,在全省高素质农民中,进城务工返乡人员占比超1/3,成为优质人力资源从城镇流向乡村的重要形式。

  另一方面,更多资金注入乡村,进一步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

  在今年春耕启动前,肇庆市四海葡萄庄园的负责人赵四海就开始谋划将葡萄园变成集葡萄采摘、现代农业休闲观光、餐饮于一体的综合体。因为没有抵押物,资金曾成为“拦路虎”。不过,很快“金融副书记”周志豪为他申请到银行30万元授信额度,一解赵四海燃眉之急。

  不同渠道的资金汇流成海,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总额增长至2021年末的47.77亿元(不含深圳),吸引1800万户次农户参保;2018年以来,省财政每年度统筹涉农资金规模超300亿元,八成以上投向市县基层……

  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也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架起桥梁。

  在揭阳揭东,通过搭建“1+4+1”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麻竹笋成为当地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

  在汕尾陆河,河口镇充分利用当地优质资源,打造河口北中研学旅行基地,城乡资源互补,带动当地消费超100万元,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广东不断建立健全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绿水青山“后花园”和“菜篮子”“米袋子”为主导,推进乡村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3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3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初步构建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民生福祉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推进民生福祉。

  近年来,广东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向好,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数据显示,全省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5780元增加到2021年的22306元,累计增长41.4%。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2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6∶1,连续两年保持在2.5∶1以内,并呈不断缩小的态势。“这意味着广东的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广东省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说。

  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推动广东乡村面貌发生巨变。

  截至2021年底,全省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自然村15.3万余个,覆盖率由2017年的62%提升至2021年的99.8%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通乡镇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行政村通客车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均达100%;农村5G、4G基站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行政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广东还不断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让乡村更加宜居。在梅州五华县华城镇,不仅建立县图书馆华城分馆,还设立5个智慧自助图书馆,推动农家书屋实现全镇全覆盖;在惠州博罗杨村镇,杨村中心卫生院升级为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按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运营,年门诊量可达60万人次,实现就诊90%不出县;在湛江遂溪,15个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乡镇通畅率达100%,并基本建立“县有路政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

  “城乡融合发展,正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高效路径。”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伟表示,广东正通过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基层实践

  汕头市濠江区:

  走出“美丽城区+美丽乡村”融合发展之路

  艺术墙绘、宽阔巷道、潮风古韵、田园牧歌……走进汕头市濠江区滨海街道东陇社区,仿佛置身一处“文创天地”,时尚创意与潮汕元素碰撞交融,令人眼前一亮。每到周末,这里便成了不少市民游玩休闲的优选地、打卡点。

  把时间拨回到5年前,彼时的东陇社区,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群众以农耕和外出务工为生。如今,该社区已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居民心中的宜居家园。“社区能变成这样,确实是非常自豪的。”居民蔡先生说。

  在濠江区河浦街道,有一个面积达千亩的“花花世界”——丹樱生态园,园内繁花盛开、游人如织。近年来,丹樱生态园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推出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插秧节、捕鱼节、草莓节、农田认购、稻田收割等活动备受游客喜爱。

  不仅是东陇社区、河浦街道,这样的变化发生在濠江区的各个村居。“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效凸显,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持续推进,打造了东湖美丽侨村,红旗、红光两个农房风貌提升试点,东陇、上店、玉石、岗背乡村振兴示范片……濠江的乡村振兴建设热浪一波接一波。

  让城市更美好,让乡村更美丽。近年来,濠江区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全面加快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打造“美丽城区+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