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广东 > 岭南文化 > 非遗文化 > 传统音乐

恩平民歌

来源 : 广东省文化馆
【打印】 【字体:

恩平民歌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在江门市恩平地区民间兴起的一种诗与歌相结合的清唱体音乐形式,是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融汇的产物。

恩平民歌大致可分为劳动民歌、仪式民歌和生活民歌三大类。劳动民歌包括牧童放牛时对唱的《牧歌》、收旧者走村过巷时唱的《收旧歌》、沿海地区群众海滩作业时唱的《螃蟹歌》等。仪式民歌主要是在民间仪式活动上演唱,有闹洞房助兴的《夹房歌》、为婚庆酒宴助兴的《花笺歌》等。生活民歌包括《摇钱树歌》,饮酒猜枚时唱的《莲花歌》、《喊三国》,以及儿童传唱的游戏、传统知识的童谣等。

同一首恩平民歌中,可以混合使用夹房歌、花笺歌、牧歌等,也可单独使用某一种歌种,甚至有的民歌中还加进了恩平木鱼等艺术形式。恩平民歌的演唱由独唱、清唱发展到对唱、小组唱、表演唱、大合唱,现在还有民歌剧、民歌小品、快板等。演唱时一些特定词语必须使用恩平方言演唱,如“哪里”、“哪”必须唱成“乃”,“这样”、“这个”的“这”必须唱成“夸”,语气助词“呃”在表示疑问、惊喜、惊奇、赞叹、发怒等不同的情感时,可以根据情境调整音调高低。

恩平民歌伴奏以扬琴、笛子、二胡、三弦琴、小锣等为主,旋律是以徵、羽两种调式为主,拍号一般采用2/4拍子和自由拍,节奏有轻快的,也有抒情的;调高一般多是bB为1(do)或C为1(do)。恩平民歌一般是多段体,不同体裁均有固定的前奏,段体之间转换有相对固定的间奏,如“花笺歌”每一句的开头都以“花之花呀拉拉笺呀”作为引入。旋律结构有自由的,也有紧密的,注重以本地方言语调的平仄音与音符相对应为原则。恩平民歌多以原生态唱法为主,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幽默、琅琅上口。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旋律,旋律曲线有的起伏较大,音程距离有的跳跃超过八度;有的起伏较小,只有几度音程距离。

恩平民歌有一套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即在每一句最后一个字做记号,按记号位置的高低来辨别音调的高低,流传到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在句未标注一个音符来分辨整一句的乐谱。

恩平民歌易传易唱、乡土特色鲜明,包含了恩平人民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是研究当地民俗、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随着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恩平民歌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为适应民众喜好,艺人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加入到日常表演中,忽视了传统民歌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使得恩平民歌逐渐失去了“自我”,传统恩平民歌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加以保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