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广东 > 岭南文化 > 非遗文化 > 传统音乐

阳江山歌

来源 : 广东省文化馆
【打印】 【字体:

阳江山歌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源自当地民间祭祀中的唱说过程,是当地人民在生活、劳动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和元曲等艺术形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经祖祖辈辈心口相传下来。现主要流行于阳江地区,尤以阳西的织篢、溪头、上洋、程村一带为盛。

阳江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或遇传统节日,或迎亲娶嫁、老人生日、小孩满月、男女求爱、乔迁新居以及奔丧哭丧等,都会用唱山歌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

阳江山歌的句式结构严谨,一般为七言四句,也有根据歌词内容等出现五字、六字、八字、九字、十字不等,以及八句或八句以上的长篇。歌词内容广泛取材于群众日常生活,多为表现时政、情感、爱情、生活、劳动等各个方面;词句多以当地方言土语入歌,口语化特征明显,押韵、平仄都与阳江地区方言土语韵脚相符;修辞手法多用比兴、顶真、重复、借喻、双关、递进、夸张等。阳江山歌可分为儿歌、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等类型,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表演形式可以分为驳歌仔、跳禾楼、打堂枚、跳花枝和打擂台等,常用唱腔可分为长歌、短歌、长短句。

阳江山歌有花笺调、堂枚调、驶牛调、吟诗调、猜马调、木鱼调、喃呒调等十余种歌调,不同歌调有不同的旋律和表现手法,如最常见的驶牛调,调式为五声羽调式,第一、二句都落在主音“6”上,第三句一般落在属音“3”或中音“1”上,第四句结束又回到主音“6”上;又如花笺调,调式是五声徵调式,第一、二句都落在主音“5”上,第三句一般落在属音“2”或“3”上,第四句结束又回到主音“5”上。曲调与歌词相吻合,都是“起、承、转、合”的句式结构,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根据每个歌手不同的表现力,会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对歌时,基本是一韵到底,如果歌手旗鼓相当、所唱的韵重复太多时,一方自动转韵,对方还歌时随之转韵,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一方认输为止。

阳江山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传播影响范围广泛,是阳江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阳江历史文化的具体表现,为研究阳江各个时代的历史、社会情况、生产力发展以及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文化传媒的发达,唱山歌已不再是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和消遣娱乐的唯一方式,阳江山歌逐渐走向濒危的边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