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民歌是一种曲调明快、语言幽默、旋律优美、形式多样,具有浓郁地方生活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前不仅广泛流传于开平城乡,还伴随着当地华侨迁徙而流布到美国、加拿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侨居地。
开平民歌的种类繁多,其起源时间也不相同。从清代和民国时期出版的手抄民歌本可以推断,开平民歌中木鱼、夹房歌、女嫁歌、哭丧歌等歌种起源较早,且流传甚广;人们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喃呒(道士)等吟唱的元素,发展了更加新鲜活泼的卖鸡调、小卖鸡,以及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等歌种,从而大大丰富了开平民歌。
从内容上说,开平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童谣)等类型。从旋律形态来说,开平民歌包括卖鸡调、木鱼、夹房歌、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女嫁歌、哭丧歌、童谣等十多个歌种。开平民歌曲调明快,旋律简朴优美,一般由二个乐句、四个乐句和多乐句构成,其唱法大体是“问字取腔”或“按字取音”。对于大多数的歌种,演唱者可灵活地按二句词、四句词或多句词为一段,在原来基本曲调的基础上,用不断重复、压缩变化、加花等方法,使曲调唱得自然宛转。开平民歌的调高一般多用1=bB;在节拍上,多为“强、弱”二拍子(2/4),还有散拍子(自由节拍)的如夹房歌。在音乐结构上,除夹房歌等个别歌种外,一般都有固定的“引子”和“过门”,末句有一个拖腔。在音阶调式上,大部分由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组成。此外,还有一种特殊调式叫“乙凡”(7 4)调,这种调式相当于广东音乐和粤曲中的“乙凡”(苦喉)曲调,很有特点。
早期的开平民歌,以自娱为主,大多一人无伴奏清唱;之后,瞽目艺人用秦琴自弹自唱,民间艺人也有的用高胡自拉自唱。20世纪50年代,开平民歌的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中胡、二胡、椰胡、长筒、笛子、洞箫、萨克斯以及小打击乐器沙鼓(或双皮鼓)、卜鱼、京锣、京钹、勾锣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些民歌的曲调唱腔经过配器,又增加了唢呐、古筝等民族乐器,还加入爵士鼓、小号、铜管、电子琴、电阮、电吉他等西洋乐器。
开平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又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多元的特性体现出侨乡文化的兼容特质,是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具有文化身份认同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