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五公开 > 决策公开

关于印发《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7-03来源:广东省体育局作者:字体:[  ]背景颜色: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

现将《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体育局反映。

附件:《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十三五”规划》

 


广东省体育局

2017年7月3日


 

 

 

 

 

 

 

 

 

附件

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助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我省群众体育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各地普遍将全民健身纳入地方民生工程统筹安排,全部实现了全民健身“三纳入”。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转变我省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及《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方案》,推动全省体育工作在领导力量、资源配备、政策导向等方面向群众体育工作倾斜,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全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各类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达14.7万个,建设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3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有2387个公共体育场馆实现免费低收费开放。全省共建成绿道120000公里,新建社区体育公园367个。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724万人,占常住人口3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年成功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与竞赛5000多项次,参与人数超4000万人次。参加全国农运会、民运会、残运会等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达2938个,全民健身站点快速发展,作用明显。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22.3万。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基本形成,体质检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步入常态化。

    (二)“十三五”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省“十二五”群众体育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一些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与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体育需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区域、城乡之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仍不平衡;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管理、安全、责任以及投入和补偿等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在新建居住小区和旧城改造建设中,很多建设单位未按照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要求配建运动场地设施。二是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够、数量不多、作用不明显。全省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只有0.28个,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0.21个的水平。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力度不大,政社不分、管办不分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全省各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运行还不够成熟,人员配备不足,指导能力不强,提供的服务内容仍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逐年增长,但仍存在重培训、轻实操能力培养、上岗率低等现象,其作用仍未充分发挥。

(三)“十三五”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开辟新的空间,健康中国建设为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群众体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速换挡,稳中有进,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与全民健身相辅相成,成为我省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催生庞大的健身需求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近年来我省GDP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激发出大众更高的健身热情和健身投入。按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的目标,我省每年近5000万人将产生巨大的体育健身需求,群众体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三是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当前,科技领域迅猛发展,国家和省层面推进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推动群众体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二、“十三五”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夯实发展基础、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发展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举措,厚植全民健身发展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形成引领广东全民健身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保障有力、服务优良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治理格局,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总体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明显。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00万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200万人以上。

----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普遍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3%以上。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加完善。便捷、实用、利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遍布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市、县(区)均建有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和全民健身广场(公园),城乡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92%以上,具备开放条件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比例达到65%以上。

----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遍布城乡,服务能力普遍增强、作用更加明显,全省每万人拥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达到0.5个以上。县(区)及以上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人群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等公益性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普遍提升,基层文化体育组织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全民健身站点快速发展,城乡社区居民自治健身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等新兴体育社会组织富有活力,形成覆盖面广、服务为本、充满活力、治理规范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显著提高。省、市、县、镇(街)四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网络基本建成,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30万名以上,获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2万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各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更加健全和完善,运作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成为普及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主体。

(三)主要任务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立足全体人民共享,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一是组织举办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奔向广东第一峰铁人三项挑战赛”、“徒步穿越丹霞山”、“百县足球赛”、“千镇百街乒乓球赛”、“万村农民篮球赛”、“百万职工广播体操比赛”、“千万人群广场舞展示大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二办好全省体育大会、大学生、中学生、少数民族、农民、职工、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的运动会。结合全民健身日、体育节、南粤幸福周活动、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示范性、引导性强的全民健身大型主题活动。四是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文化、地理及气候特点,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体育赛事、体育健身休闲运动和体育旅游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形成“一市、一县、一乡(镇)、一品牌”。充分发挥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面向基层、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六是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和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健身走(跑)、骑行、户外、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帆船、击剑、赛车、极限、轮滑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健身气功、象棋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落户广东。

专栏1:省级十大重点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

序号

项目名称

计划举办时间

1

广东省第二届百街千镇乒乓球赛

2016

2

广东省第四届体育大会

2017

3

广东省第二届百县区足球赛

2017

4

广东省第二届百万职工广播体操比赛

2018

5

广东省第二届千万人群广场舞展示大赛

2019

6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

每年

7

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动

每年

8

奔向广东第一峰(韶关·乳源)

铁人三项挑战赛

每年

9

“我爱足球”系列全省足球大赛

每年

10

广东省篮球联赛

每年

11

环雷州半岛200公里骑行活动

每年

12

“一带一路汽车赛

每年

2、激发和释放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一是增加数量,健全网络。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总会、体育单项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各类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加强城乡基层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重视培育网络体育组织。二是转变职能,发挥作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将可以“社会办”的事务转移给体育社会组织承接。三是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提升专业服务功能,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配合民政部门开展体育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严格体育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社会信用评估制度,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四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有序实施体育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体育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建立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和机制,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独特资源和优势。

专栏2: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计划

  积极引导、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起成立体育社会组织,2020年实现全省体育社会组织超过5000个,达到平均每万人拥有0.5个。

  实现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2020年实现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

  每年重点扶持3至4个省级体育社会组织,打造20个省级示范性体育社会组织。

  开展省级体育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推动80%的省级体育社会组织达到3A级以上,打造十大5A级省级体育社会组织。

  全省体育社会组织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与竞赛超过10000项次

3、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一是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乡15分钟健身圈。地级以上市重点建设体育场、大中型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社区体育公园等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县(市、区)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公园)、健身步道等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乡镇(街道)重点建设全民健身广场、中小型足球场。村(社区)重点推动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及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对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的行政村,有条件的要继续推进灯光标准篮球场、中小型足球场、健身路径、乡村健身步道等建设,并向自然村延伸。新建居住区、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并按标准增加无障碍设施。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进一步扩大城市绿地活动空间。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

专栏3 新建公共体育场馆重点项目

城乡社区

建设街道社区体育公园400个

建设农村体育精品工程1000个

建设足球场500个

建设一批城市社区健身点

地市

推动未建有体育场的地市加快建设

推动未建有全民健身广场的地市加快建设

推动未建有游泳池的地市加快建设

推动未建有全民健身中心的地市加快建设

县市区

推动未建有体育馆的县(市、区)加快建设

推动未建有体育场的县(市、区)加快建设

推动未建有游泳池的县(市、区)加快建设

推动有未建有全民健身广场的县(市、区)加快建设

推动有未建有全民健身中心的县(市、区)加快建设

二是推动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利用。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加强对已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促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民营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信息。支持和鼓励民办体育场馆、经营性体育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体育服务。建立公益性体育服务补贴制度,鼓励体育专业机构或组织提供公益性服务。

 

专栏4 体育场馆惠民开放计划

  推动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到 2020年实现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率达到92%以上。

  联合省教育厅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到2020年实现具备开放条件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比例达到65%以上。

    每年推动80个以上的大型体育场馆、450个以上的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免费低收费开放。

4、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总站,实现服务站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乡镇(街道)、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推进公园、广场、社区五级指导员服务点建设,形成省、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的组织网络。加大公益性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改革培训形式,强化培训以技能学习为主,考核以技术水平测评为主,人员以健身场所体育健身爱好者为主,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指导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服务制度和工作标准,开展常态化健身指导服务,委派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到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点)上岗,开展星级、优秀指导员评选活动,举办健身技能交流展示大赛,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影响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定《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培训、登记、注册、上岗、考核、管理制度。抓好评估检查和资助工作,委托专业机构深入各地开展检查指导工作,形成良好的动作模式。

专栏5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计划

    重点推动尚未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6个地级市(顺德)、71个县(市、区),未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的363个乡镇(街道)加快建立,至2020年,实现省、市、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全覆盖和100%的乡镇(街道)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

    每年培训2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珠三角地区达到每万人拥有36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粤东西北地区达到每万人拥有3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再培训指导员达到6万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设立1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位,委派1万名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到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点)开展健身指导工作

    每年组织一批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送健身项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指导群众科学健身达到1万次以上。

每年开展一次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活动,每四年开展一次五星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每年举办一届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技能交流展示大赛。

二是完善省、市、县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按标准配备测试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技术测试和指导能力,常年为群众进行体质检测、运动能力评定,传授健身技能、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完善监督指导市、县两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开展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评估资助工作,形成“三级管理,三级联动”的运行模式。鼓励各地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建设和运营,增加服务内容,满足群众体质测定需求,不断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卫生+体质测试”站,整合医院等医疗卫生资源,推行“一站式”服务。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国民体质测定结果,并将测定结果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辅导咨询,出版全民健身科普读物,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

专栏6 科学健身指导计划

  打造在全国领先、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每年服务群众超过2万人次,服务覆盖100个省级行业系统单位的职工。

  实现省、市、县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标准化建设,推动22个市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60个县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工作常态化。

  成立广东省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为推广科学健身提供人才保障。

  依托电视台组织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每年组织举办12期以上。

 

三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全民健身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完善以广东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总队为龙头,各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为骨干的组织架构。吸收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骨干以及热心公益体育事业的团队参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志愿者的比例,壮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惠民健身大讲堂活动、国民体质监测万里行活动、全民健身志愿者交流展示等志愿服务活动。

 

专栏7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百千万”行动计划

 每年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1000场次。

 每年参加全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人群超过10000人次。

 

四是推广普及健身气功。制定《健身气功发展计划》,加大健身气功培训力度,推动健身气功项目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壮大健身气功队伍。强化教练员、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健身气功组织建设,重点在社区、农村开展站点建设,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点增建健身气功站点。强化站点动态管理,做好登记注册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和资助办法》,为新建站点提供教学物资保障。举办省、市、县健身气功站点联赛、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健身气功艺术表演大赛和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上下联动形成普遍性。组织骨干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健身气功巡回教学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基层站点健身气功习练人员技术水平。

 

专栏8 健身气功推广计划

 重点推动健身气功项目进机关、进学校,扩大健身气功习练人数。

   每年推进100个站点建设,到2020年,全省注册健身气功站点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站点习练人员达到5万人以上。

   每年举办一次省、市、县健身气功站点联赛、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健身气功艺术表演大赛和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形成上下联动。

   每年组织一批省级骨干队伍深入机关、学校和各基层开展健身气功巡回教学志愿服务活动。

每年培养各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5000名,各级裁判员500 名。

 

 三、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推进和考核。推动发改、住建、国土部门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住建、农林、旅游等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管理。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鼓励和引导地方加大全民健身的财政经费投入。运用好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相关税费优惠力度,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资助捐赠。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加强对当前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三)完善政策与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作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颁布《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养老、旅游、科技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加快全民健身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做好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安全监督与管理、纠纷预防与化解工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务。

(四)严格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并做好《实施计划》执行职责的部门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加强对《实施计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和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各级政府的《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形成监督反馈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全民健身发展状况评估报告》,反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职责的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保障和绩效情况、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达标情况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等。在2020年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