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体育新闻 > 通知公告

关于征求《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稿)》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2019-10-10来源:本网作者:字体:[  ]背景颜色:

        为加快广东体育强省建设,省体育局起草形成《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稿)》。为进一步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现将文稿予以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19年11月10日。

广东省体育局办公室

2019年10月10日

(联系人:周传东,电话020-37591020,传真:020-37591000邮箱24609051@qq.com)

广东省体育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稿)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规划,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为进一步明确广东体育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及举措,充分发挥体育在我省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和“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在体育强国建设和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中作出广东贡献,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和广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深化体育供给侧改革,推进全面协调发展,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创新驱动、开放融合,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的综合功能与多元价值,使体育成为充分展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标志性事业,使广东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主力省。

(二)战略目标

到2035年,广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体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6%,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2名;青少年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培养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在国内综合性赛事中保持全国前列,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的参赛规模和运动成绩力争实现新突破,着力培育和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领军式运动员、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水平体育赛事,足球竞技水平达到亚洲一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和岭南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彰显;体育对外,及与内地和港澳台交流合作更加密切;体育在践行“一国两制”、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展现。

到2050年,广东体育事业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全国领先,广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做出突出贡献。

二、战略任务

(一)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服务供给,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积极开展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活动。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将体育融入到青少年成长的全周期。发挥全民健身“体育+”“+体育”带动作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优化场地设施资源配置,重点推进省、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和提升。在乡镇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推进城乡健身步道建设,在公园、绿地、广场及其他已建成公共空间增设体育设施,增加青少年体育锻炼器材的配置,加快推进足球场地设施规划建设,支持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建立面向全民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精心打造“十大国际品牌赛事活动”“十大国内品牌赛事活动”“十大省内品牌赛事活动”。健全运动健身休闲网络,鼓励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运动会、体育比赛活动,创立全民健身活动“一市一品牌”。发展群众健身运动项目,支持和引导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项目,传承推广岭南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户外体育活动,实施冰雪运动“南展”战略。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指导促进少数民族、老年人、职工、学生等群体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积极备战参与残疾人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力争优异成绩。

加强全民健身组织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省级体育社会组织示范作用,推进市、县枢纽型体育总会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制度建设,推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构建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服务网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骨干队伍培养,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支持将闲置的办公用房、福利设施、体育场地附属设施等,以无偿使用等优惠方式提供给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公益活动。完善扶持引导政策和绩效评估制度,加强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建设,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组织力和创造力。

提升科学健身服务水平。加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推动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提档升级,促进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展,健全健身指导跟踪服务动态机制,完善运动处方库,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积极作用。扶持、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组织网络,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全民科学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全民健身指导公益岗位制度及上岗服务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服务率。

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应用。提升科学技术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运用,推进智慧体育城市建设,建立国民体质监测“大数据库”。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促进我省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通过科学技术和智能化健身装备产品提供多样性、指导性、可监测的便捷活动方式,充分满足居民的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行为。

(二)深化转型升级,构建科学发展体系,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国内外重要赛事夺取佳绩。全面提高为国争光能力,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夏季奥运会力争金牌数、奖牌数和参赛人数位居各省市前列;冬季奥运会力争优异成绩,做南方省市排头兵;亚运会、全运会成绩显著提升,保持全国领先。

建立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研究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健全优秀人才培养、现代化竞赛体系、运动员社会保障、多方协同发展、备战管理机制等相关制度体系,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坚持开放办体育,积极争取与国家队共建,加强省市之间交流,深化与协会、俱乐部、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鼓励支持广东高校申办高水平运动队,对现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提供支持,形成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

促进竞技体育项目平衡充分发展。对标体育强省定位,科学评估我省竞技体育项目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统筹兼顾推动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的平衡充分发展。优势项目、基础大项以争当全国排头兵的标准统筹发展;集体球类项目以跻身亚洲一流水平的标准统筹发展;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以引领行业发展的标准统筹发展;冰雪项目建立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运动体系,逐步提高竞技水平,为南方省市开展冰雪运动积累先进经验。推动“一市一项群”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省内各地市结合自身地域特点,打造优势项目,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区域平衡发展。

建设竞技体育人才高地。遵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规律,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优秀运动员培养、输送体系,积极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健全教练员、科研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竞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加大竞技体育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竞技体育人才纳入我省重大人才工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一视同仁,增强高水平人才吸引力。重点引进领军型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具备奥运、全运夺金实力的高水平运动员,保障我省在竞技体育领域具备高强度的人才支撑。

强化竞技体育科技支撑。积极支持体育科技事业发展,推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突出重点运动项目科研攻关,将体育科技纳入全省科技发展规划。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发展平台,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助力攻关,促进竞技水平提高突破。强化我省重点项目高水平复合型训练团队、科学化训练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训练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强项目特点规律和科学训练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打造高水平国家训练基地。积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高水平国家队训练基地,充分借助国家队平台,提高我省现有训练基地的现代化设施、科学管理和科研、医疗、后勤等综合性保障水平,加快带动我省世界一流水平的“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建设。有效利用广东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结合广东项目优势、特色,积极支持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和深圳先行示范区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高水平训练基地。深入落实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因地制宜共建冬季项目国家队训练基地。

推动职业体育高层次发展。加强对职业体育及现有政策的深入研究,建立健全职业体育法规政策,促进职业体育健康有序发展。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对职业体育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分层次合理布局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体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建立完善专业与职业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和协调机制,鼓励省内职业俱乐部建设,对积极参与奥运、亚运、全运和足球、篮球世界杯备战的俱乐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标准化补助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俱乐部予以相应补助。积极引导、扶持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职业体育精品俱乐部、国际性高水平职业赛事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满足群众高层次体育需求。

(三)深化改革创新,树立青少年“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生活观,筑牢体育强省后备人才根基

显著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35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30%以上。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和青少年体育技能普及提高工程,使每名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扶持幼儿体育做深做实。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以示范俱乐部建设为抓手打造青少年体育活动主阵地。着力引导社会资本在青少年体育领域投资建设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加大政府向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类活动。推进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支持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及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推动特教学校广泛开展康复体育、特奥体育活动。

全面推进后备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推进青少年竞赛体系改革。打破竞赛资格注册壁垒,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建立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相互衔接的青少年U系列竞赛体系。建立俱乐部联赛、U系列赛、公开赛、锦标赛和省运会相衔接的竞赛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精品赛事活动。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体育运动学校(简称“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建设,着力提高省、市体校发展质量与效益。推动体校特色运动队、俱乐部运动队、大中小学运动队及俱乐部运动队建设。探索以体校发展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依托、社会体育为突破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构建起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推进青少年体育与职业体育发展相衔接。

(四)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体育产品服务供给,推进体育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极

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全面覆盖、重点建设“一圈双核五带多点”的体育产业布局,打造珠三角一小时体育圈,形成广州、深圳两个核心示范市,培育沿绿道、沿南粤古驿道、沿江、沿海、沿山体育产业带,建设覆盖面广、便利性强的点状体育产业功能区,支持珠海横琴发展高端体育服务业,在珠三角培育一批体育产业特色县(市),夯实体育产业综合实力,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优先发展体育旅游,大力开拓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开展全省体育产业空间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增加要素供给。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休闲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培训业、中介服务业、体育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鼓励行业协会开展体育产业“十强评选”,重点扶持一批优秀体育服务品牌、龙头企业和赛事活动。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支持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体育产品开发机制,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逐步实现公共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推动场馆运营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形成体育产业综合聚集区。打造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申报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和具有岭南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促进各类体育组织与体育企业合作,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积极作为的基层体育组织。

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完善扶持竞赛表演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建立人才、技术、劳务等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政垄断,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竞赛表演业良性发展,形成顶级专业赛事表演、职业赛事表演、群众体育表演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竞赛表演格局。

鼓励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对专业健身、户外活动、冰雪运动、马拉松比赛等新型、潜力大的运动项目进行前瞻性部署,适应多元消费需求,推进冰雪运动场馆建设,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利用大数据、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带动体育场馆功能智慧化发展。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增加社会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带动相关体育消费市场的繁荣。

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发挥粤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和广东体育产业发展论坛的集聚效应,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互补、融合发展。

(五)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岭南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传播体育正能量。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挖掘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传播和弘扬追求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将其共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振奋精神。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完善广东体育荣誉体系,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打造褒奖运动精神的各类荣誉奖励。宣传体育文明礼仪,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和岭南体育文化。加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和岭南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传承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以龙舟、醒狮、武术为代表的岭南体育文化,彰显独特魅力。开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岭南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岭南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发扬光大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扩大国内外影响。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挖掘、打造运动项目历史和文化,塑造完整丰满的运动项目形象,提升文化内涵,增强生命力和持久力。讲好运动项目文化故事,总结提炼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形成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汇聚社会正能量。打造和培养个人品质优秀、运动成绩良好的运动员,使之成为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和体育代言人,成为社会榜样。组织运动队和运动员开展公益活动,塑造运动项目公益形象。坚持竞技体育政治建队,打造思想过硬、作风顽强、纪律严明、能打胜仗的“铁军”。针对青少年开展运动项目文化教育和推广工作,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精心打造体育精品赛事和品牌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观赛和体育健身需求。依托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平台,展示、宣传、推广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广东体育博物馆,做好体育文物藏品征集、收藏、管理、研究工作,利用互联网,开发线上博物馆。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

(六)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协调发展。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统筹推进大湾区体育工作,充分发挥体育行业在大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精心打造和引入一批国际性、区域性体育品牌赛事,继续办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中国杯”帆船赛、大湾区(中山·石岐)龙舟邀请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大湾区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亲近、民俗相近、优势互补的得天独厚条件,广泛组织开展广东省龙舟锦标赛、传统龙舟争霸赛、五人龙舟锦标赛、粤港澳特殊(共融)龙舟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龙舟夏令营、广东省龙狮锦标赛、传统龙狮邀请赛、“黄飞鸿杯”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增进内地与港澳群众之间、特别是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播文化,凝聚人心。大力推动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增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体育产品供给。全面落实马匹运动合作,与香港赛马会共同努力在广东乃至中国内地推广马术运动和马文化,精心打造广东省马术联赛香港赛马会杯总决赛暨青少年锦标赛粤港澳台马术团体赛。持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质体育生活圈。

全面推动足球振兴发展。加快推进全省足球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推进协会实体化建设。保持优秀职业足球俱乐部领先优势,支持优秀职业足球俱乐部持续发展壮大,打造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百年职业足球俱乐部。积极申办国际重大足球赛事,承办好中国国家队在广东主场比赛任务。精心举办“省港杯”“粤澳杯”足球赛。完善全省竞赛制度,建立省级—市级—县级竞赛制度。发挥“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带动作用,办好年度全省青少年各年龄组比赛,实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完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培训渠道,促进校园、体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及青少年培训中心、专业队、职业足球俱乐部各层次之间人才选拔、输送渠道的有效衔接。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综合育人功能,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开展丰富的足球活动,使更多学生参与足球、热爱足球、享受足球。稳步推进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工作,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幼儿园广泛开展幼儿足球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普及发展社会足球,鼓励社会主体自发组建业余足球队、举办社会足球赛事。挖掘南派足球文化,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支持梅州建设足球特区,打造城乡足球协调发展典范。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布局、统筹建设足球场地,促进公共足球场地低价或免费向社会开放,推动学校足球场在课外时间低价或免费向社会开放。促进足球产业融合发展,以足球专业基地为基础,构建足球旅游精品路线和景区,引导建设足球主题的公园。统筹媒体资源,争取国际知名足球赛事转播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足球体育传媒品牌。

落实国家冰雪运动战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运动要过山海关”以及北京冬奥会“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发展战略。以广州、深圳为龙头,优化冰雪竞技项目全省布局。以钢架雪车、雪橇项目为重点,着力提升竞技水平。采取与国家队共建或托训等形式,强化重点项目运动队建设,采取与先进冰雪运动省份联合培养以及“省市、省企、省俱、省校”等多种形式联办、合办冰雪运动队。建立与完善冰雪运动赛事体系,积极承办国家级综合性赛事和国际级单项赛事。加强冰雪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加大跨界跨项跨季选材力度,支持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职业冰雪项目俱乐部。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比赛和活动,营造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引导体育产业与冰雪运动融合发展。鼓励广东冰雪运动爱好者去北方参与冰雪旅游,支持广东企业积极参与冰雪运动装备、器材及场地设施建设。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新赛事活动体制机制,优化赛事审批环节,支持深圳市直接向国家体育总局申报A类国际体育赛事;对固定常年举办的赛事活动,尝试探索一次审批多年。支持深圳优化提升现有赛事活动,打造网球、游泳和帆船三大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品牌,创办特色品牌赛事,申办或承办具备产业潜力的时尚体育赛事。鼓励、引导和支持深圳市社会主体申办最高规格、影响广泛、市场化运作前景好的职业体育赛事。鼓励和吸引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运营公司在深圳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活动,推动更多体育国际组织、机构、人才落户深圳。完善已共建的国家队训练基地项目,做好国家冰球队、国际象棋队训练基地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标志性南方体育训练基地。促进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深圳。支持深圳吸引更多国家队前来开展冬季训练。支持深圳打造“体育+”高端智慧系统,推动体育科研、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文创融合发展,逐步建成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重点突出、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发挥深圳区位优势,促进体育领域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建设青少年训练基地,吸引港澳青少年积极参加,增进了解,凝聚人心。

继续推进体育援疆援藏工作。发挥体育在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塑造精神意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援助新疆、西藏地区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购置体育训练器材,为当地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创造条件。继续开展足球援疆工作,组织开展“石榴籽杯”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广东援疆杯”三师图市中小学生足球邀请赛,组织少数民族青少年赴广东开展足球交流活动,开展醒狮活动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定期组织召开省体育工作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体育强省建设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市、县(区)政府要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县)建设,有序开展城乡体育示范创建活动。

强化部门责任。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要积极参与体育强省建设,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调、齐抓共建的体育工作大格局。

优化政策保障。发改、教育、科技、财政、人社、自然资源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政策宣传,推进政策落地,实现政策叠加效应。落实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主体责任,合理划分体育领域省以下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将体育事业发展经费、公共体育设施场地设施建设项目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不断加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的投入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需要。

健全落实机制。将体育强省建设纳入对各地级市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市、县(区)政府要将体育强省建设纳入政府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督办问责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共同推进体育强省建设。

附件

重大工程专栏

重大工程一  全民健身赛事精品工程

精心打造广东十大国际品牌赛事活动:广州马拉松赛、国际龙舟邀请赛、世界斯诺克中国锦标赛(广州)、CBSA广州·海珠9球国际公开赛、广州南沙国际帆船赛、深圳WTA年终总决赛、中国杯帆船赛(深圳)、珠海WTA超级精英赛、佛山国际龙舟赛、中国足球协会梅州五华国际女子足球锦标赛。

精心打造广东十大国内品牌赛事活动:南粤古驿道系列赛事、广州横渡珠江活动、全国露营大会“香港赛马会-广州从化站”、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深圳)、“黄飞鸿”杯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暨水上双狮挑战赛(佛山南海)、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广东主会场)暨广东名山(西樵山)登山大赛、全国田径大奖赛系列赛(肇庆)、徒步穿越丹霞山、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韶关)、“熊猫杯”中国慢投垒球企业联赛(中山)。

精心打造广东十大省内品牌赛事活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石岐)龙舟邀请赛、广东省轮滑欢乐节、广东省体育舞蹈锦标赛、广东省武术套路(传统项目)锦标赛、广东省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广东省篮球联赛、广东省绿道自行车赛、广州户外运动节、韩江徒步节(汕头)、佛山50公里徒步。

重大工程二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程

补齐地市“五大件”——体育馆、体育场(田径场)、游泳池(游泳馆)、全民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县(市、区)“四大件”——体育馆、体育场(田径场)、游泳池(游泳馆)、全民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建设群众身边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加大社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足球场地等建设。加大场地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提高公共体育场地利用率。建成城乡“15分钟健身圈”。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健身气功站服务机制,加强体医融合。

重大工程三  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

完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建立“示范营”,打造冬夏令营示范单位库。与教育部门深度合作,推行“冬夏令营进校园”计划。打造青少年校内、校外体育活动精品。

实施青少年体育基层教练员轮训。制定“领军教练”、“草根教练”培养计划。鼓励省级单项协会建立“草根教练”执教水平认证制度,开展“草根教练”培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青少年)。完善省级并鼓励地市体育行政部门制订基层教练员人才输送、大赛成绩的奖励激励政策。

探索青少年运动员职业化路径。在足球、网球、高尔夫、攀岩、马术、冰雪等项目进行职业队伍和青少年队伍的共建试点,充分培育、调动俱乐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搭建省级幼儿体育协会。推进幼儿体育项目和幼儿体育器材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建立幼儿体育活动体系,加强幼儿体育师资培养。大幅提升体育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比重。 

重大工程四  体育产业品牌工程

精心打造广东体育博览会暨粤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和广东体育产业论坛。

评选、推广广东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创立体育体育场馆运营品牌。支持体育赛事承办龙头企业发展。扶持省级体育俱乐部蓬勃发展。

重大工程五  智慧体育引领工程

支持研发、生产智能化体育健身装备产品,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性、指导性、可监测的便捷的全民健身活动方式,充分满足人民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需求。

支持打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于一体,整合科研、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体育+”资源的高端智慧体育生态系统,不断推进体育科研、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文创融合发展。

重大工程六  体育人才支撑工程

加强群众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由体育特派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者三个层级组成的社会体育公共指导服务体系,开展科学健身服务。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指导服务人员数量,扩大项目范围,完善上岗服务流程制度。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强体育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体育财务、体育产业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熟悉体育经济工作规律,懂市场运作和产业管理的体育经济人才队伍。

加强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水平、创新能力,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适应和促进群体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及体育其他领域事业发展的优秀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加强体育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体育外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体育对外交往能力,增强广东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影响力。

加强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水平、创新能力,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适应和促进群体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及体育其他领域事业发展的优秀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健全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体育人才选拔任用、培养、激励保障、考核评价等机制建设。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