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南粤古驿道定向赛 > 户外活动指导

南粤古驿道与“研学游”融合发展

南粤古驿道与“研学游”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18-10-19来源:广东省体育局作者:字体:[  ]背景颜色:

“南粤古驿道”项目于2016年2月正式列入广东省政府工作规划,是广东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布局中的重大规划项目之一。此后两年间,其具体建设工作由示范段进而扩展至重点段,正在全省范围内持续稳步推进,社会反响很大。而依托“古驿道”大力开展“研学游”活动,是一个新的切入点,既体现了国家最新的青少年素质教育要求,又履行了2018年3月国务院 “全域游”旅游新业态落地方案,由此而促发一种混合型的新景观,完全可期。

在南粤古驿道开展“研学游”活动的契机。

南粤古驿道之所以能引起社会高度重视,一是“古驿道”文化资源内涵的独特性,具有多重开发的重要价值。二是“古驿道”与“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密切关联。三是对推动“精准脱贫”提供了若干可行路径。同时,“古驿道”自古具有延绵越境的特点,这意味着在跨区域、跨省市县延伸发展中会孕育更多的合作机遇。尤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而言,具有近水楼台的便利。

而近年来快速涌动的“研学游”活动,其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重要规划举措,推出力度之大,也为国内数十年来少见。“研学游”于2016年11月由国务院所属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部、文化部、旅游局、团中央等11个部门重磅推出,至今已在不少省区取得了明显效益。对于广东而言,“古驿道”与“研学游”之间完全可以通过 “合璧”“嫁接”,创出新成效。

广义上的“研学游”概念,是风靡西方世界、经久不息的国民素质培训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以培养寓知识和生存技能于一体的整体性国民素质为终极目标,是国家强大的基石之一。例如,闻名于世的1908年英国“童子军”训练营、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建立的诸多研修中心等,都是成功的范例。而狭义上的“研学游”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拓展视野、学以致用,增强社会公德体验的活动。

由国务院机构的顶层设计审视,2013年2月由国办首次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设想。2014年8月,该设想通过《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地下沉至旅游、教育两口,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底 11部门再将其具体化为: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融合;建立小学——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强调“研学游”基地建设、示范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2018年3月9日,国务院又出台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意在全面铺开——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亮点在于形成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标杆性“研学游”产品。

在执行方面,以广州为例。2018年3月19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广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新时代广州城市发展主题研学活动的通知》:各学校通过组织春秋游、夏令营、主题班会、课外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到广州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历史遗迹、知名企业等参观游学。开展示范性参观及采风,制播“羊城时政学堂”特别节目。要求及时开展本校的研学活动。

在南粤古驿道开展“研学游”活动的必要性。

(一)“古驿道”与“研学游”的互补效应

“古驿道”总体上是一种待开发的静态的自然、经济、文化资源。迄今在广东省内所发现的官方、民间“古驿道”遗址、旧址共171处。其构成主要包括板石路面、凉亭、古桥、古堡、古寨、古碑刻、古路引、古民居、古书院等古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涉及疆界版图文化、商贸驿邮文化、族群迁徙文化、民俗宗教文化、文人宦游文化、红色军事文化等方面,是广东社会发展的重要缩影和载体。

“研学游”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人流活动,是融野外旅行、探索研究、体验式学习于一体的综合社会实践。“古驿道”的内容可以细化为不同主题类型,成为各种主题线路活动的基础:如地貌景观、美丽乡村、生态保护、红色基因、华侨文化等,丰富多彩,地域特色明显,可以直接作为有吸引力的各类“研学游”主题。同时,“研学游”的形式生动活泼,主要有旅游、户外调查、访问、资料搜集、参观、体验、家长伴游等系列环节。在实操中借助学校、旅行社等团体和企业的介入,形成互补双赢的格局。此外,“研学游”的参与者除了教师、导游专业人员,便是学生主体。在一些特定的游学产品如“亲子游”类中,家长非常乐于参与其中。“古驿道”是广东文化地理、社情资源的综合性宝库,与“研学游”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

(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合力发挥引擎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广东省政府对以南粤“古驿道”为抓手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而“研学游”由国务院多部门联合启动,更具明确指向性。鉴于二者的融合发展具备了引擎功能,亟宜从共享的层面加以优化组合。

2017年5月1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2017年工作要点”所指出,拟围绕古驿道打造“升级版”绿道,由绿道进而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户外体育运动等工作,从而实现融合发展,促进古驿道沿线农村面貌改善和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古驿道标识系统、打造完成古驿道示范段、做好古驿道保护修复。努力打造“中国南粤古驿道”活动品牌:策划“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主题线路、举办古驿道体育赛事、开展“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即海外汇款单及家书)后人活动。同时,促进古驿道沿线及周边地区发展、推动名镇名村保护和特色村镇建设;加强古驿道沿线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古驿道沿线村庄对口精准扶贫脱贫;完善古驿道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古驿道沿线旅游服务水平;积极开发古驿道特色农产品。

而“研学游”的成熟文化产品分类则大体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工业科技旅游产品、乡村扶贫旅游产品、现代景观(城市)旅游产品、研学户外营地、研学旅行基地等,这些产品之间关系密切,可以实现伴生共享互动,其在共享层面的综合引擎作用相当明确,二者完全可以快速实现合作共赢。

(三)在“精准脱贫”中发挥“文化驿站”的优势

客观而言,这些年来的扶贫工作,从国家财政扶贫、优惠政策扶贫、产业扶贫、网络流动扶贫、金融信贷扶贫,以及最新的人才扶贫等,其中,关于文化、旅游扶贫的认识一直处于弱势。而“文化+旅游”的方式有其特定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古驿道”这样的资源沿线地带来说。借力于“文化+旅游”扶贫——即依托“古驿道”雄厚的文化资源,结合“研学游”的人流驱动特点,打造 “研学游”“文化驿站”,是一种见效可行的路径。

“研学游”活动的关键要素,就是国情认知和德育教育。2017年5月《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2017年工作要点》强调:“加大推进古驿道线路两侧各5公里范围覆盖的1300余个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力度,重点解决8处古驿道示范段沿线15个贫困村脱贫问题。” 分布在古驿道沿线区域、亟待“精准”的贫困户,正是国情认知中的典型对象和中华仁爱美德的实施对象,是国情认知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根据古驿道沿线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大体可以分作六种类型:土著原居贫困家庭、客家贫困家庭、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原有华侨关系贫困家庭、革命遗属或遗属亲属类贫困家庭、其它类型。将其归入对应主题的“研学游”活动中。面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活动,与文化民俗、自然风光等结合,用来写生、作画、入剧、体验生活等,会构成南粤“古驿道”上的新型游学文化“驿站”。

南粤“古驿道”与“研学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举措。

(一)营造多功能的“研学游”阵地

1.南粤文化古迹主题。

一是推出与现行国家教材内容高度契合的、分层级指向青少年群体(大学、中学、小学)的传统文化“研学游”线路。包括:“秦平南粤古道研学游”、“古驿道宗教文化研学游”、“十三行古迹研学游”等,形成与教材相对应的实践场景。二是推出“南粤古驿道历史名人——研学游”线路。具体为:“赵佗入粤古驿道寻迹研学游”、“梅关通道唐代宰相张九龄寻迹研学游”、“韩愈、苏东坡寻迹研学游”、“肇雷古驿道冯子材寻迹研学游”、“潮惠古驿道刘永福寻迹研学游”等。三是推出民族与地域特色文化“研学游”系列。具体为:“客家文化研学游”、“潮汕文化研学游”、“广府文化研学游”、“云浮郁南古道僮族遗风研学游”、“粤西北古道瑶族文化研学游”等。

2.侨乡文化遗迹主题。

广东是著名侨乡,拥有海外华侨3000多万,分布于东南亚、欧洲、美洲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是推出侨乡文化系列主题“研学游”活动。具体为:“叶落归根——南粤侨乡研学游”、“珠玑巷宗族——迁徙文化研学游”、“开平碉楼与村落——华侨文化世界遗产研学游”等。二是推进南粤“古驿道”故事主题的影视开发。目前广东省政府启动的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程,无疑于全驿道范围内的历史文化整理大动员,沿线的许许多多历史故事,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深掘。

3.革命红色基因主题。

南粤“古驿道”红色遗址不同于其它革命遗址之处,即在于“古驿道”红色革命事件的多样性、流动性、抗争求胜的英雄气概。具体措施,一是结合粤北的乐昌、茂芝、梅岭、大浦、武江等地近百年来民间口碑传颂的红色革命故事内容,推出探寻粤北、粤东“古驿道”革命领袖故事主题的“研学游”活动。二是通过突出“研”的趣味,在“游”中推出亮点,从而在“古驿道研学游”过程实现与大众媒体进行互动,以集聚人气。例如,对于广州“古驿道”区域新发现的红色革命线索——花都区花山镇花山圩红四师成立遗址,针对性地组织“研学游”活动。把“研学游”作为一个探寻和宣传、动员活动,让参加者参与寻找弹痕、采访当地老人等,由此更多地引起社会重视。

(二)开启乡村生态系列“研学游”活动

1.南粤山川地貌主题。

地质公园主题,本身就是旅游业的一个相对亮点。一是以打造南粤“古驿道”韶关丹霞山地貌“研学游”为龙头,同时,作为或者正式列入省、市两级指定的大学、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实习基地。二是开辟新的南粤“古驿道”特色地貌“研学游”,受众群体面向社会大众,但以青少年、中年群体为重点目标人群。路线选择以江门、潮州为主。目前,这里均以地貌资源产生巨大吸引力,是南粤山川地貌“研学游”的优良切入点。

2.美丽乡村生态主题。

相关举措:一是将“古驿道”乡村生态研游项目整体委托给政府指定的旅行社组织实施,优惠使用政府规划建设的59个区域服务中心、255个一级驿站站点资源,以体验“古驿道”沿线的自然景观为主。二是在“古驿道”乡村生态“研学游”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催化都市后花园游、节假日短途游、农业生态研游等项目,扩大参与人群,提升社会效益。三是“研学游”活动的广告资源附加值随之显现,以其面向企业,推出冠名权等分项目。

(三)拓展文体创意“研学游”

1.“古驿道”文化遗产主题。

“古驿道”原本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且适合时代发展方向,但暂时开发尚弱,下一步无疑是重要抓手之一,故须未雨绸缪。由于文化遗产的自然分类为大众所熟悉和亲近,故而将南粤“古驿道”沿途的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遗存进行分类,从而确定不同内容和名称的“研学游”项目。具体措施,一是以地域文化为特征,推出“古驿道”文化遗产“研学游”。如客家、广府、潮汕文化遗产“研学游”系列。又如,宦游文化、邮驿文化、迁徙文化等。二是以艺术类型为特征,推出“古驿道”文化遗产“研学游”。正如省领导所指出的,在组织展示瓷器主题的“研学游”活动中,完全可以将古窑遗址、瓷器制作工坊、有关瓷器博物馆等相关景点串联起来,深挖内涵,引人致胜。三是以器物类型为特征,推出“古驿道”文化遗产“研学游”。在与“古驿道”有关的各种文化遗产的“研学游”活动中,对于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如步道、茶亭、驿站、路碑、残桥、古码头、候船亭等,进行精雕式的选择,梳理不同的主题,依托其原真性而拓展“研学游”活动,在“研学游”中加以合理保护和开放利用。

2.文化体育赛事主题。

目前,古驿道活化利用中进一步提升空间,主要在于:品牌化、本地化、精细化、节日化,在互动中形成稳定参与群体,以达到长效运转。例如今年3月的“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不仅选取湛江徐闻、茂名信宜、广州从化、韶关乳源、惠州惠东、河源、汕头樟林古港、梅州平远、肇庆砚洲岛等9个古驿道的古村落,古码头,古城区同步举办定向大赛。以面上效应,再连缀“古驿道沿线”的不同“文化散点”。

进一步的提升空间还在于:“研学游”文体赛事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与民俗舞台、社区广场、校园操场相结合。目前的文体活动,大多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出面定期召开南粤“古驿道”“研学游”品牌研讨会、发布会。有的与共青团组织、旅行社、教育部门、学校方等进行多方合作,初步形成了借力、接力的效果,显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旺盛人气。下一步,可以使“研学游”承担部分学校的文体教学功能,推动课程革命,引入各类创意设计赛事,则其长效效应或规模效应就会有更大的提升。

3.南粤绿道专线“研学游”。

世界绿道概念于1985年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而其真正的实践活动始于2009年起的广东珠三角绿道网的大手笔建设。2016年,国家建设部颁布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标志着绿道完成了在中国的生根落地,让广东绿道在新的背景下以新的方式重装上路。

南粤古驿道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古驿道线路的最终追求目标是通过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线性载体,串联沿线的古驿道遗存、历史文化城镇村、文物古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节点,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由此,可以串联起沿线的不同特色村落、自然美景等,组装推出复合型的——绿道体验线路游。今年是重点段建设时期,南粤古驿道重点段正在加速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研学游”复合体,以此为龙头,能够产生明显“绿道+体验”的共振社会效应。在其多样化的绿道和古驿道连接区域,形成专线绿色专线“研学游”活动,如“绿道古迹摄影研学游”、“瑶族文化‘发现之旅’单车游”、“古驿绿道民居游”等。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指出要进行美丽生态建设和精准脱贫,为广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南粤“古驿道”沿线所牵连的 “美丽乡村”资源和高度密集的“贫困村”问题,无疑成为十分难得的抓手。目前广东省主导的南粤古驿道综合工程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中,省政府已尝试采用了“古驿道+文化”、“古驿道+旅游”、“古驿道+体育”、“古驿道+产业”等多种创新方式,各类大型“古驿道”主题旅游活动、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纷纷开展起来,不少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共建,沿线地方政府也以“古驿道”项目为规划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发挥了巨大的拉动发展效应。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