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南粤古驿道定向赛 > 户外活动新闻

驿道三师|阿瑞:中国文化遗产线性保护首位实践者和推动者

发布日期:2020-07-23来源:南粤古驿道网作者:字体:[  ]背景颜色:

  【人物简介】建筑师,工程师,副院长,副市长,副主任,博士,副省长,政协委员,学者,志愿者……过去三十年,阿瑞身上的职务和头衔越来越多,不过,在公众面前,他最喜欢的或许还是别人亲切地叫他志愿者阿瑞。他是文化遗产线性保护和活化利用在中国落地开花的首位实践者和推动者,有句走到哪带到哪的口头禅:“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办件实事,他们一定会记住你。”正是这份温暖而朴素的荣誉感,贯穿着这位学者型官员的前半生。

  【精彩观点】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旨在“以道兴村”,要保持完整性和原真性,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有效利用”是活化利用充实完善的关键。要把南粤古驿道打造成开放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体验式的红色之旅。深化和拓展南粤古驿道网络,将成为粤港澳三地协调联动的情感纽带。要将香港文物径、澳门世界遗产历史城区和广东南粤古驿道形成“古道游”的新旅游产品,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岭南文化特质。

  Volunteer Aray: The First Practitioner and Promoter of Linear Prote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Profile]Architects, engineers, deputy deans, deputy mayors, deputy directors, doctors, deputy governors, members of the CPPCC, scholars, volunteer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ray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jobs and titles. However, in public, he would like to receive the kind call of volunteer Aray. He is the first practitioner and promoter of the linear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s the saying, "If they really do something practical for the people, they will remember you.", it is the warm and simple sense of honor that runs through the first half of the scholarly official's life. 

  [His viewpoint]The aim of activating and utilizing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is to "revitalize villages with trails". To maintain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empty slogans and pretentious flourish should not be promoted. "Effective utilization" is the key to the enrichment and perfection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We should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into an ope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nd an experiential red journey. Deepening and expanding the network of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will become the emotional hub of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among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esides, we should develop some new tourism products “Historical Trail Tour” combined with Hong Kong Cultural Relics Trail, Macao World Heritage Historic District and South China Historical Trail, to show the inclusiveness and Lingn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laces.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17年的8.1亿人,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2%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15%。直到今天,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仍然被认为是中国稳增长和保民生的关键引擎和主要动力。2018年,GDP超万亿的中国城市扩至16个,其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已远超30%。

  不过,在2016年05期的《中国文化遗产》期刊上,有一篇题为《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的文章,却以理性而不乏自信的态度提出,“寻找华夏古驿道,讲述中国好故事,为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在当下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提供的主要动力之外,可以借助的另一种动能。”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在全国率先揭幕。而伴随着广东省“三师”(建筑师、工程师、规划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在广州成立,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也正式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姿态介入到广东的乡村建设和文化保护。

  一年后,作者阿瑞,在他创办的南粤古驿道网上全文转载了此文,同时将其另一篇长达万言的文章《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再论线性遗产保护与活化》印刷成册。在当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马兴瑞省长正式提出,广东要“深入挖掘南粤古驿道内涵,强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彼时,全省登记在册的“三师”志愿者已经达到334名。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志愿者阿瑞,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事业上,也顺利完成了从一个钻研者到游说者,从一个游说者再到推动者的转变。

  中国文化遗产线性保护和活化的推动者 

  理工男阿瑞,或许由于从小就热爱足球运动的缘故,练就了一身随时能够上山下乡的好体魄。在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读本科和研究生的那7年,他可以轻松翻跃一堵两米高的墙到隔壁的华农饭堂打饭。30年后,他带着一帮知识分子和地方干部走在南粤古驿道周边的村庄和山岭上,可以一口气直奔几个公里而不用休息。

  10年前,他在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城市。而10年后的今天,他的视野却更多地延伸和发散到了乡村。有人说,若不是选择了从政,阿瑞肯定能成为一位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教授。即使是每天像农民一样在自己管理的责任田上早出晚归,他依然乐此不疲地摸爬在历史和故纸堆里,引经据典,著书立说。

  他是无党派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还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筹备的直接组织者。因为长期从事与城乡规划设计相关的工作,他有机会周游列国,对不同国家和城市的人文地理与自然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当他自由穿梭于欧洲大陆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城市就像一座座庞大而豪华的艺术博物馆,城区宫殿、广场和公园绿地相互交融,让人在一种古典优雅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里流连忘返。尤其是那些遍布各大城市、斑斓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宗教、王朝、温泉等一条条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线路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外延开广、内涵丰富的徒步游径系统。

  随着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大,阿瑞逐渐意识到,对文化遗产进行线性保护与活化,在欧洲已经是一种运用得非常普遍和成熟的模式。从1987年的第一条文化之旅——圣雅各(法国段)正式诞生以来,截至2016年止,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一共认定了33条不同文化主题线路,包括圣雅各-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旅、汉萨联盟、欧洲莫扎特之旅、维京之路、橄榄树之旅、工业遗产之旅、罗马皇帝与多瑙河红酒之旅、哈布斯堡之旅、查里五世皇帝之旅、新艺术运动之旅等不同领域的文化体验路线。通过构建跨越不同国家的同一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的方式,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成功地深化了欧洲不同国家间对共同历史的认识,在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最终达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共处。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文化线路的形成和推广,极大地推进跨国、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项目,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动力。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现存的文化遗产并不比欧洲少,何不把这套国际上实验成功的做法有选择地复制到广东来呢?从欧洲回来后,阿瑞思潮澎湃,马上一头扎进了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探索研究,在经过多达数年的不懈努力和深入钻研,他针对南粤古驿道的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撰写了一系列见识卓绝、匠心独到的文章,尤其是在他那篇《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再论线性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宏文里边,用宽阔的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策划和提出了8条主题文化遗产线路,包括:对维系国家多民族历史版图完整性有重要意义的“南北通融文化遗产线路”,将道教和中医药文化紧密结合的“葛洪与中医药文化遗产线路”,追寻“东方莎士比亚”戏剧人生的“汤显祖岭南行文化遗产线路”,探索岭南农耕文化的“驿道古酒文化遗产线路”,追溯东西文化交融的“西学东渐文化遗产线路”,探寻近代革命者遗迹的“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文化遗产线路”以及反映海内外华人集体记忆情感空间的“《世界记忆》侨批银信文化遗产线路”等,并梳理出这些线路背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事件和人物,让国人深入领略岭南独特的文化景观与历史场景的同时,也重温了广东重要的历史记忆,对广东全面开展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既提供了价值观,也提供了方法论。正是这一系列著作和文章,为广东后来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期准备。

江门台山海口埠规划草图2017年阿瑞手绘作品

  南粤古驿道工作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 

  不过,要把那些埋没在荒山野岭近百年、早已丧失了实际交通功能的古驿道重新拉回到公众的视线,尤其是在现代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纵横大地、交织成网的今天,要重新唤醒人们对这些遗忘和荒废已久的公共资源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存在着不用忽视的障碍。

  但在阿瑞看来,这种障碍并非无法克服。

  从一开始,阿瑞便明确提出,南粤古驿道工作,不能喊空口号,更不能搞花架子。在政府和学者的心目中,南粤古驿道无疑是广东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如果只是由政府投一笔钱把它们破旧或残败的本体重新挖掘和修复起来——哪怕能够做到百分百的修旧如旧,也未必能够在以后得到完好的保护。因为对当代人来说,它们已经是无可否认的“过去式”。只有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建立一条通道,让这些古老的场所和建筑转化为现代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才真正具有了第二次生命,从而吸引当代的年轻人去接近了解和珍惜保护它们。因而,过去几年来,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的各种不同场合,阿瑞只要有机会,都会不厌其烦地向身边的学者、干部和群众反复强调,对南粤古驿道及其周边的文化遗产来说,“最好的保护应该是活化利用”。

  为了让这一理念能够深入人心,阿瑞非常注重和善于借助外脑和不同专业的声音来加速对南粤古驿道的传播。譬如,作家刘恒,艺术家王明明,编剧吴江,考古学家周忠和气象专家宇如聪等国内外名流,在阿瑞的邀请下都曾经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在他提议创立南粤古驿道网后,还在“驿道讲堂”频道开设“阿瑞诸友论道”专栏,广邀天下名士,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建言献策。其中,由他自己亲笔撰写的有关理论性和工作性文章,至今便有数十篇之多。在南粤古驿道工作启动之初,他发表的《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世界记忆”文献遗产在城市空间的展示》《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之旅主题选择的倡议——再论线性遗产保护与活化》等系列宏篇大论,在信息吵杂、一片浮躁的公共舆论场,既如清音入耳,动人心肠,又似醍醐灌顶,让当时还对这项工作一头雾水的党政干部和学者教授豁然开朗。而 2018年9月,他编撰的《关于2019年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的设想建议》,洋洋五千言,对未来一年的重点工作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旁征博引,一位地方官员读后不禁感叹,能够对南粤古驿道的工作做到像阿瑞这样博闻强记、如数家珍的“三师”志愿者,相信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长期在阿瑞手下工作的一些内部人员透露,阿瑞是一个生活和作息规律非常固定和健康的知识分子,不管平时的工作再忙,他始终坚持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每天凌晨四点多便起床看书写作,正因为抓住了每天早上几个小时的黄金时间,他才能成功地成为一名“高产作家”,在白天各种会务工作密不透风、大脑高速运转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有那么大量引经据典、论证扎实的文章出来。他勤恳务实、治学严谨、笔耕不辍的精神,让许多大学教授都表示大感汗颜。

阿瑞关于汕头西堤公园侨批纪念地的构思草图 

  发动“三师”下乡打造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古语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2016年南粤古驿道工作开始试点之初,阿瑞便预感到,对历经百年沧桑、本身就变得非常脆弱敏感的各种文化遗产来说,不管是修复保护,还是活化利用,无疑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类工作,只靠一些地方干部和民间工匠的力量是很不现实的,稍有不慎便可能“用好心办坏事”,对古道和周边的文物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要想不出现“保护性的破坏”,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事实上,早在2014年9月,在阿瑞的直接倡议下,广东便启动了“三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通过发动规划师、工程师和建设师等国内外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自愿与村镇结对,从传统村落格局、特色风貌建筑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展开针对性的工作,为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高全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服务。经过一年多发展,这支队伍不仅从第一批的33名逐步扩增到了近200名,而且在宣传如何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提高村干部和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协助申报文物保护工程中央补助专项资金立项,结合村落中长远目标给予具体保护发展建议和指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阿瑞关于杨家祠活化利用的手稿

  不过,起初的“三师”下乡,在全省各地也并不总是能够一帆风顺地被当地的村民和干部所理解和接受。对志愿者在服务村庄的过程遭遇的质疑和难题,阿瑞亲自站出来给年轻人打气说,志愿者并非“救世主”,无法去改变很多现实,但是如果不行动,村庄就永远处于落后的状态。他说:“这一年来,志愿者们遇到过怀疑的目光,也有过悲观的心情,但我相信,即使最后只剩下一个志愿者了,这个服务活动都是胜利的。”

  2016年12月9日,为了让这支从“三师”下乡中锻炼出来且不断壮大的专业队伍,能够与接下来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无缝对接,继续发挥他们在挖掘古驿道沿线历史、人文、自然等特色资源,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拉动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专业引导和技术支撑作用,在阿瑞的推动下,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在广州正式成立。正是在成立仪式上,阿瑞再次向在场的志愿者呼呼,一定要将“三师”专业志愿者活动继续推动下去,三年、五年、十年……持续开展,一直坚守。他语重心长地说,“三师”下乡活动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定要与其他相关组织协作。实践案例中,志愿者们与当地各组织的通力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师”下乡不应该仅仅限于“三师”,而应该有国土、环保、水利等更多行业的专业人士一起来参与。

  此后三年,这个组织的发展印证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句箴言。驿道“三师”的脚印一步步地印在了全省21个地级市57个县区近400个乡社(含省定贫困村),从“点对点”技术服务到“多对一”技术帮扶,从“专业咨询”到“文化探索”,从“落在乡村”到“走在道上”,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先后开展了“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艺道游学•少儿绘画大赛”及“美丽宜居乡村行动——农房改造示范项目”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品牌影响力的活动。与此同时,在阿瑞“把南粤古驿道打造成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感召下,三师”专业志愿者的“无形”成果,也为南粤古驿道及沿线古村落、贫困村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成为各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新动力。

  在别人看来,作为“三师”志愿者里边最资深的一位会员,阿瑞这一路走来更多的表现为一个策划师和鼓吹手的角色。他为南粤古驿道网撰写的所有著述和文章,均不取分文稿费;他为各地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而绘制、编写的图纸、文章、规划,也从未索取过任何回报。

  多年来,南粤古驿道的活动走到哪,阿瑞的脚步便跟到哪。“不管是最陡峭的山峰,还是最泥泞的乡间,又或是最破败的老屋,都能看到阿瑞的身影。”来自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位志愿者感叹,阿瑞有一幅最为得意的漫画——漫画家笔下的他,戴着一顶草帽,脸上一副乐呵呵的表情。在他看来,走在南粤古驿道上的阿瑞,就像一位长年起早摸黑的农民,或许他最为惬意的事情就是,农闲时分找一处高地,望着满眼的郁郁葱葱和欣欣向荣发个憨呆。

  作者:冯善书

  翻译:梁笑溢

  来源: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