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385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1-07-14 17:24:29 来源:本网 文号: 【字体: 【打印】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统筹“两园三道”高水平建设,引领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20210385号)收悉。经综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步推进“两园三道”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根据2019年中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省内长征史迹的历史研读、现场探勘、规划编制、部门征询、专家咨询等系列工作,依据长征革命史实,初步将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乐昌、仁化、南雄、连州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广东段)范畴,形成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建议稿》送审稿,并报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时,按照《“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梳理符合条件的项目进入“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国家项目库,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二是持续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了“广东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马兴瑞省长担任组长,省委编办正式同意在省林业局成立南岭国家公园筹建工作办公室;按照国家公园设立要求,组织编制了南岭国家公园设立申报材料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并顺利通过预审评估会;提前完成《南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内审;创新开展南岭国家公园辐射影响带动区域规划和特许经营等研究,探索以绿色产业为重点辐射带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域联动发展;发布了我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印发《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的意见》《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关于支持万里碧道建设的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建立配套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在北部生态发展区规划建设北江南岭山水画廊、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韩江潮客文化长廊等特色廊道,围绕山涧溪流和大江大河,打造秀丽河川,促进“一核”“一带”“一区”相互交融、交相辉映;以维育南岭绿色生态水脉、展现峡湾风光的山水人文画廊为建设目标,重点维育南岭特别生态保护区,高水平建设南岭国家公园,保护和活化利用南北通融的历史文化要素,串联商旅文化、宦游文化、禅宗文化、长征红色文化、客家民系文化等资源,织线成网形成历史文化游径;凸显高峡风光、河湾风光集聚的景观品质,系统升级锦江丹霞地貌、连江喀斯特地貌、北江峡谷风情水上游线,营造生态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振兴;将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市申报的碧道试点纳入省级碧道名录,全面完成了梅州丙雁大堤、河源柏埔河、清远连樟村、韶关环丹霞山等省级碧道试点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符合水质要求的碧道773公里,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消除了碧道河段黑臭水体,优良水质河段长度明显增加,水生态流量(水位)全面达标,堤防全部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生态岸线比例提高至57.0%,新建慢行道长度791.1公里,新增河道两岸绿化面积2.93万亩。持续推动粤北南粤古驿道、绿道连片开发利用。支持粤北地区西京古道(乐昌段、乳源段、英德段)、梅关古道、乌迳古道、湘粤古道(连州段)、秦汉古道(连州段、阳山段)、粤赣古道(和平段、东源段、连平段、平远段、大埔段、兴宁段)等14段古驿道开展保护修复工作,完成891公里的古驿道路面修复、128个重要节点打造、181个历史遗存修缮,以及停车场、驿站、休憩点等各类服务设施配套419处,加强南岭国家公园内2条古驿道规划建设,编制《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方案》,申请国家林草局政策资金用于古驿道沿线绿道建设,通过串联整合古驿道沿线自然历史资源,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线性历史文化游径,为公众提供了绿色、低成本的优质公共生态产品;有序推进分布在乐昌坪石、连州东陂、浈江大村、梅州梅江、云浮罗定等地的华南研学基地规划建设,完成了整体方案规划设计、部分旧址遗存修复、文化展示设施建设、信息牌安装、信息柱设计安装等工作。

  (二)积极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北部生态发展区全域旅游发展。印发《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指引》,加大对北部生态发展区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目前北部生态发展区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7个,5A级旅游景区3家,4A级旅游景区5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二是持续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旅游发展。加强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着力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工程,推动环丹霞山生态绿色发展,突出丹霞山5A级旅游景区建设,引导景区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为下一步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打好基础;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通知》,认定100条广东省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和100个广东省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启动“南粤森林人家”的创建工作。三是实施北部生态发展区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积极打造“粤美乡村”乡村旅游品牌,印发《广东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推动韶关市瑶塘新村等8个乡村进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清远市九龙小镇进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名单,认定202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北部生态发展区49个),每村给予20万元奖励资金,认定1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北部生态发展区45条),每条线路给予20万元奖励资金,推动韶关九峰镇等15个镇进入省旅游风情小镇名单;下发《广东省旅游民宿建设指引》,推动“清新人家”“丹霞人家”等一批民宿品牌建设,认定8批共55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和示范点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四是创新举办乡村文旅活动。近年来,举办了20站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文化创意大赛、少儿绘画大赛活动,举办了2020年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夏季)推介活动、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广东特色名村”系列评选活动,带旺了粤北地区乡村人气,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售卖,带来了财气。

  (三)全面推行河长制,打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综合性生态工程。一是统筹基础任务。实施系统治理,碧道建设范围从河道管理范围延伸至水系沿线周边地区,实施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以及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等“5+1”重点任务,与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全域旅游、防洪补短板、海绵城市建设、特色航道及“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工作密切结合,协同推进,发挥联动效应。加强规划衔接。促进“多道融合”,与所在地区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碧道建设,其中自然生态型碧道依托流经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生态价值较高地区的水系建设,坚持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优先,人工干预最小化,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在美学、科普、科研等方面的价值。同时,碧道以滨水游径为载体,串联临水的城镇街区和乡村居民点、景区景点等,带动水系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建设,与绿道和南粤古驿道等实现“多道融合”,打造连续贯通、蓝绿融合的滨水公共空间。发挥线性空间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各地在完成稳固基础和建设成型阶段等5项任务基础上,将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作为发展成熟阶段的提升任务,以促进碧道沿线地区协同发展为目标,在城市地区联动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乡村和郊野地区联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利用河长制工作的制度优势和河长办的统筹平台,健全日常议事协调机制,推动多个省直部门协同联动,共同研究顶层设计重要文件,明确了强化用地支持保障、优化项目审查审批程序、统筹碧道建设与河道管理保护、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积极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育公园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工作合力。

  (四)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重点任务,聚焦重点难点,扎实推进耕地分类管理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2020年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攻坚重点任务和目标。二是大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干净整洁、卫生清洁作为农村基本底色、基本要求,坚持不懈抓好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等工作,推动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全面提升省定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容村貌水平,目前已高标准完成2277个省定贫困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完善,村容村貌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做到了“一村一品”,为全国扶贫攻坚行动创新奉献了广东样本。扎实推进“一十百千”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以万村整治为基础,以示范创建为引领,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重点推进沿交通线、沿边界线、沿旅游景区、沿城市郊区“四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引领带动全省农村面貌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大批美丽乡村和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共打造全省“四沿”地带570余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韶关市精心打造仁化“丹霞彩虹”、乳源“五彩瑶乡”、翁源“兰香古韵”等7条美丽乡村风貌带。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促进地方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目前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554个。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的指导意见》,建立以省委常委担任总召集人的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省各地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在抓紧完善制度规章的基础上,重点在沿高速公路、沿旅游景区等重要区位集中打造了一批风貌提升示范样板工程。

  (五)不断完善北部生态发展区交通网络。支持机场建设。组织编制《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到2035年,全省规划布局民用运输机场15个,其中粤北地区有韶关丹霞机场、梅州机场(迁建)、云浮机场、河源机场、连州机场等5个机场,另韶关机场军民合用项目正抓紧建设,计划2021年底前建成使用。支持高铁建设。赣深高铁计划2021年建成通车,瑞梅铁路计划2021年开工建设,支持加快梅龙高铁建设,加快推进广清永高铁前期工作,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和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中研究粤北横向通道,强化海西城市群及粤东地区与粤桂黔滇地区的联系,完善北部生态发展区综合运输通道。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广州至连州高速公路、韶关至新丰高速公路、南雄至信丰(省界)高速公路、河惠莞高速龙川至寻乌支线均项目均在加快建设。《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规划新增了梅州平远至福建武平、梅州至潮州、南雄至乐昌、韶关至连山、湖南道县至广东连山等高速公路路线,支持粤北地区与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期重点推进二广高速连山至贺州支线、武深高速始兴连络线、佛江高速北延线(清远清新至南海里水)、南雄至乐昌高速南雄段、大丰华高速丰顺至大埔段、河惠莞高速龙川至寻乌(省界)支线工程、信丰(省界)至南雄、梅州平远至福建武平、梅州至潮州、韶关至连山、清远至高明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补齐粤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

  (六)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是积极纳入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我省正在积极组织编制《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0-2035年)》,规划拟构建“三屏五江多廊道”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其中“南岭生态屏障”重点保护南岭山地、凤凰山-莲花山、云雾山等山脉,强化生物多样性和江河源头区保护,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多廊道”以“绿道、碧道、古驿道”为主体,依托重要河流水系和主要山脉碧道,构筑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体系。同时,贯彻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积极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为北部生态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开展“绿道、碧道、古驿道”生态廊道系统修复模式研究专题研究。基于我省开展的“绿道、碧道、古驿道”等线性空间研究和建设基础,识别生态廊道,串联山上山下,城内城外,推动各沿线孤立生态斑块和散点式生态修复任务有效衔接和联通,加强“粤北生态发展区”与“一核一区”之间的联系,探索通过生态修复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生态修复有效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提升环境品质,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生态环境良好、覆盖广东省的线性游憩空间,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去处。三是加大重要江河湖库水质保护力度。着力保障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东江、西江、北江、韩江大江大河干流以及新丰江水库等重要湖库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有效保障全省饮水安全和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积极推进粤北地区自然生态保护。2017-2020年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共核实整改北部生态发展区内涉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问题1269个。组织开展南岭山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遥感调查评估,配合推动南岭国家公园申报建设工作和广东粤北南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北部生态发展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比例达27.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组织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市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河源市东源县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韶关市始兴县、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工作统筹,强化联动效应。省发展改革、自然资源、文化旅游、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及林业等“两园三道”工作相关省直部门综合发力,进一步在工作机制、职能发挥、政策资金支持及规划建设、督导落实等方面加强沟通衔接,在研究制定政策文件时统筹考虑、提前谋划,形成叠加效应。各单位依职积极向中央申请纳入相关规划,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继续支持粤北地区相关地市在“十四五”期间谋划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为“两园三道”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继续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持续推进“两园三道”高水平建设,促进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持续推进“两园三道”规划建设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南岭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保护建设,推进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中央红色交通线、红军长征过粤北、东江纵队抗战等革命遗址群整体保护利用,加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规划建设,深入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继续以万里碧道建设为抓手,引领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碧道水安全水环境短板,注重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严格控制河道管理范围内人工设施建设,坚决防止和避免过度人工化,共抓河流大保护、生态大修复;继续加大指导培训力度,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纠正跑偏行为;出台《万里碧道近期(2020-2022年)实施项目省级补助方案》,制定省级奖补资金激励办法,发挥省级资金示范带动作用,保障北部生态发展区碧道项目落地。

  (三)加强粤北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区域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继续高质量推进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完善“两园三道”生态修复相关内容,加强生态廊道体系构建,加强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保护修复,为“北部生态发展区”健康、绿色、低碳发展做好生态支撑。将“两园三道”相关内容纳入《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统筹加强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水质保护,提升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完善生态监管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指导北部生态发展区各市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申报,积极探索实现区域生态价值。

  (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两园三道”优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建立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和耕地环境质量(土壤健康状况)“三位一体”的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耕地质量管理。加强北部生态发展区域耕地分类管理,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推进区,推广节本高效的安全利用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结合当地名、特、优农产品产业优势、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等项目,稳步推动种植结构向重金属低累积农作物或非食用农作物调整,积极培育健康可持续的生产、加工、流动、销售等市场链条。

  (五)加强文旅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依托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广东南岭国家公园文化和旅游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持续做好北部生态发展区全域旅游、生态旅游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积极培育以革命文物为支撑,将红色游与生态游、乡村游、滨海游、文化游、南粤古驿道游等项目有机结合,把重要革命遗址和主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传统村落、风景旅游区、革命老区、贫困村等串联起来,打造提升南粤星火路、南粤“左联”之旅等一批经典红色研学旅行和深度体验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北部生态发展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择优纳入省乡村休闲精品路线推荐项目,集中打造集观光、休闲、科教、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体验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用活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介公益线上服务平台,放大“粤休闲农业”微信小程序效应,组织开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云端集训,提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运用融媒体营销技能。

  (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依托省内外多个媒体平台,突出粤北“好山好水好文化”,联动周边丰富自然资源和岭南历史文化,广泛开展“两园三道”内涵解读、文化传播、品牌塑造等工作。创新开展活化利用活动,在持续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文创大赛、少儿绘画大赛基础上,策划思政教育、研学旅游、徒步骑行等活动,不断提升粤北生态发展区人气。组织开展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系列推介活动,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有广东特色的休闲农业“网红”,2021年创建1-2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8个左右“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批乡村休闲精品线路,认定30-5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委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委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1年7月12日

  (联系人及电话:蹇登亮,3886697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