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南岭“林三代”:日行8万步,守护绿水青山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珠江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广东省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被誉为“物种宝库”“南岭明珠”。在这片森林覆盖率98%以上的土地上,保存着野生高等植物287科1262属3890种,野生脊椎动物712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共16科22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77种。

  广东省林业局近期将推出南岭系列报道,带你深入南岭保护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珍稀动植物及它们的守护者。本期,我们带来南岭护林员的报道,一起了解他们的“巡山”经历!

  “大王叫我来巡山,我把各处转一转……”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这么一群护林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巡山”。

  与《西游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大王叫我来巡山”不同,南岭护林员承担着南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重任。

雾罩南岭的山脉。(央广网发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供图)

  作为广东省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南岭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98%以上,保存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也是世界同纬度唯一一片“绿洲”。

  这片珍贵的土地,也吸引了很多爱护它的人。在南岭的护林员中,大部分都是“林三代”。

  对他们来说,“巡山”不仅是在延续父辈的愿景,更是在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最大的“敌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南岭,护林员周水金一天的“巡山”工作就开始了。身着迷彩服、带上工具、穿过树林、淌过小溪,和同事娴熟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对于护林员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火。”周水金表示,他们巡查的范围有45万亩,所到之处皆是茂密的树林,一点小火苗都不能放过,否则将对整个山林造成威胁。

护林员“巡山”途中。(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一般巡山时,他们会带上一些比较简单的装备,如毛巾、铁铲、镰刀、望远镜和水壶等。一旦发现火点,他们还要带上风机、背负式水泵、水袋、油等扑火设备,重达30多斤。

  然而,准确找到火点并不容易。

  据周水金回忆,有一次卫星拍到一个火点,但车辆进不去树林里,使用无人机拍摄也没找到冒烟的地方,“我们只能步行,一路在树林中穿行寻找,结果一天下来,我的微信步数显示走了8万多步。”

办公室内放置了各种各样的扑火工具。(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除了巡查保护区内的火点,周边的火点也不容忽视。2018年在南岭附近镇上发生的森林火灾,令护林员杨展翔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快过年了,我们守了三个白天、两个晚上,最后才把火完全扑灭。”

  没有节假日,也成了工作的常态。据周水金介绍,10月1日至次年的4月30日,是森林防火特别防护期,需要24小时备勤。

  “半个野生动物保护员”

  自2009年加入乳阳林业局护林防火大队,周水金至今已工作了12年。

  这片山林,他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但山路漫漫、巡查点甚多,也让每一次的“巡山”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除了工作时间长,“巡山”途中还会遇到各种危险,如雨后山体滑坡、遇到毒蛇和棕熊等。

  然而,在他看来,相比杜绝乱砍滥伐、非法捕猎,这些困难都算不得什么。“巡山最重要的,就是今天来看了这棵树,明天这棵树还在。”

  事实上,护林员还是“半个野生动物保护员”。

  在保护区采访时,有两只猴子出现在桥上,周水金介绍,它们就是救回来的,“当时被夹子夹到,带回来养过一段时间后,就变得与人亲近了。”

在野外救下的猴子。(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此外,护林员还会协助科研团队,放置野外红外线相机,监测动物活动的区域和种类。

  “我们这里比较出名的蛇类叫莽山烙铁头(莽山原予头蝮),这附近比较多,如果发现了,我们也会及时报告给上面的科考队员,让他们来登记调查。”

莽山原予头蝮(央广网发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供图)

  一片林、三代人

  1957年,为了支持广东林业事业的发展,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响应号召,从湖南来到了南岭自然保护区,成为了乳阳的第一批林业人。

  他就是周水金的爷爷。

  据周水金回忆,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住的都是木板钉的房子,“老虎经常在房子周围转,但爷爷还是毅然决然留了下来。”

  子承父业,周水金的爸爸也留在了南岭,成为一名木材的运输工。

儿时的周水金和家人坐在爸爸的拖拉机上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小时候一放暑假,我爸爸就会带着我坐在他的副驾位上,开着拖拉机在林场到处走。”在周水金的童年记忆里,南岭四季分明,充满了乐趣,“春天遍地是野花,夏天能在河里游泳,秋天有野果吃,冬天可以爬山看雪景。”

  在南岭度过的美好童年,深深烙印在周水金的心中,这也是他成为护林员的重要原因。“喜欢这片从小长大的森林,所以退伍回来后选择了当护林员。”

  与周水金一样,杨展翔2007年从部队退伍后,也成为了一名护林员。“爷爷那辈就在这里工作,我觉得是一种传承。”

19岁的周水金(中)入伍前与父母聚餐留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一片林,三代人,从伐木工到运输工再到护林员,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但初心不变。

  正如周水金所说,“都是在支持国家的建设,现在国家需要绿水青山,我们就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守护山林的变与不变

  对于像周水金和杨展翔这样的“林三代”来说,三十多年来,南岭像一位“自然母亲”,见证着他们出生、成长、工作、结婚、生子;而他们也身处其中,亲身感受了南岭护林工作的变化。

  周围居民护林意识的提高,是令周水金感触最深的。

  “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改变就是从10个人的巡护,变成了全民的巡护。”他表示,“现在只要发现有人来偷猎、盗猎、偷砍、偷伐,村民都会及时报给我们。”

保护区内鹭鸟齐飞。(央广网发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供图)

  在杨展翔看来,科学化的管理也是个大变化。“现在科技发达了,工具先进了很多,可以很大程度保证我们在野外的安全。”

  据他介绍,未来保护区将采取网格化管理,在森林防火方面加大投入,“比如说我们现在在野外建了十几个野外监控摄像头,下一步有可能要再投入资金,把它做成自动预警系统,提升火灾预警系统。”

  同时,保护区的无人机系统会更加普及。杨展翔表示,“每个护林点都会配上无人机,还要加上机巢系统,让他自动来回,让资源管护更加科学、更加先进、更加有效率。”

  对于南岭未来的守护工作,周水金还有一些担忧,“现在我们林场平均年龄都53岁了,如果再没有新鲜的血液进来,这份工作是很难坚守的。”

  对此,作为保护区唯一一名“90后”护林员,“林三代”蓝伟平显得比较淡定,“现在也在持续招人,肯定会有新鲜血液进来的。南岭像是一个家,在这里工作觉得幸福的。”

“林三代”们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合影(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拿上工具、走进南岭,新一天的“巡山”工作又开始了,对这里的一草一树,“林三代”们都无比熟悉。

  正如周水金所说,“这些树都是前辈们种下的,他们努力种下的树,我们来守护。”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