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新时代,随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自然教育也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全国自然教育事业呈现蓬勃生机,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然教育事关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有效方法,是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教育,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内涵十分丰富。

  自然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通过多种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涉及环境、教育、科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和方法,融合自然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笔记、自然游戏等多种形式,强调受众的自主思维、参与体验与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自然教育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从业者对自然教育的特征有着基本共识,这也为区分教育形式并指导自然教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自然教育的形式多注重自然体验,主张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二是自然教育的内容要基于自然环境,强调向自然学习,汲取自然智慧;三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中国自然教育近年快速发展

  面对近半个世纪以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环境事件和气候变化问题,面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责任,面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的自然教育应运而生、乘势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及公益机构等开始关注自然教育,探索开展自然教育。一大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城市公园等都在探索发掘其自然生态资源的新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积极为自然教育服务。

  2019年是中国自然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这是首个由中央政府部门部署开展中国自然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致力引导广大公众更广泛地参与自然保护事业,我国自然教育也从“民间发起”迈向了“政府指导”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年,中国林学会应305家单位倡议,成立自然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自然教育总校),成为推动我国自然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总校秉承“开放、自愿、合作、共享、包容、服务”的工作理念,广集智慧,凝聚共识,统筹、协调、服务各地的自然教育活动开展,引领自然教育冲破新冠疫情寒冬,掀起中国自然教育热潮,在统筹资源、平台搭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基地遴选、活动开展、课程开发、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全面进展,为建立健全自然教育体系,推动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综合交流平台

  从业机构组织松散,信息流通不畅,教育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势必影响我国自然教育事业整体快速推进。2014年,在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活跃在一线的自然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在厦门举办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成为业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2019年,中国林学会创办了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大会的宗旨是广泛总结、交流自然教育行业先进经验,开展理论研讨,分享学术成果,推动跨界合作,促进信息共享,为自然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2019年和2022年,分别在武汉和北京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先后发布了自然教育“武汉共识”“北京宣言”等重要成果,服务覆盖超100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积极性,进而更积极地参与自然保护。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已逐渐成为自然教育领域的综合交流平台。

  《自然教育指南》:首个行业标准

  标准化有利于建立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动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以前自然教育事业缺乏规范化指引,这也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2019年以来,中国林学会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行业现状,分析行业需求,针对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紧迫问题,开展了自然教育行业系列标准、指南、规范等的研制和发布工作,目前已发布《森林类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导则》《自然教育标识设置规范》等6项自然教育团体标准。2022年,国家林草局发布《自然教育指南》行业标准,为自然教育标准的升级转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多地林草部门发布了自然教育地方标准,进一步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推进行业规范化建设。

  “自然教育师”:成长中的队伍

  自然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大批涌入行业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基础和教育背景,这无疑是自然教育机构面临的迫切问题和严峻挑战,专业人才的缺位致使自然教育项目设置、课程开发、活动开展和教材编著等难有突破,大量活动项目单调、雷同、重复,行业发展难以取得创新性进展。如何通过完善我国自然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中国自身的社会环境特点和公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开展活动、编写教材,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面对自然教育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部分基础较好的机构为满足行业需要开展了自然教育人才培训,但存在培训时长较短、系统性不足、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中国林学会致力于突破人才需求瓶颈,针对从事或有意从事自然教育活动的人员,系统组织开展自然教育师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自然教育师培训工作采取“线上自学+线下面授”的形式,线上课程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生态、心理等理论知识,线下课程主要包括自然教育课程设计与技能技法、户外安全、成果展示等实践操作,累计已有4761人通过线上考核,1700余人获得“自然教育师”证书,自然教育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得到有效扩充。

  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遴选推荐了230家

  要系统深入地进行自然教育,就离不开自然教育学校(基地)这一重要载体。伴随自然教育行业迅速兴起,受吸引而来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民间组织、商业公司等不同类型从业机构,良莠不齐,但均拥有各自的优势特点。在自然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类型从业机构所能够提供的各类自然教育资源,以及推行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存在差异。我国自然教育机构呈现出的这种强烈的民间自发自主特点,使得多数机构各行其是,这就为如何更加规范地开展自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林学会自2019年起,逐渐建立起专门的自然教育基地准入机制,先后遴选推荐了3批共230家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分布在我国27个省级行政区,初步搭建全国范围内的自然教育基地网络,同时探索推进自然教育学校试点建设工作,甄选了两家全国自然教育实验学校,为引领各地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基础场所保障。

  自然教育课程教材和品牌活动

  自然教育活动课程、教材等学习读本是受众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结纽带,是影响自然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活动课程和书籍读本等也是吸引受众、快速推进自然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中国林学会致力于充分发掘各类自然保护地资源禀赋,精心设计、推荐亲近自然、感知绿色、保护生态的自然教育优质活动课程105项、优质书籍读本126种,在受众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各从业机构也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并做到尽可能结合自身特色及优势。中国林学会创办“北斗·自然乐跑大赛”,融合了自然教育、科技体验、定向越野、知识竞赛、休闲娱乐等内容,搭建与自然互动、沟通的桥梁,以动静结合的游乐形式增强受众黏性和自然教育效果。此外,中国林学会还发起举办了“千园千校”自然教育嘉年华等多项自然教育品牌活动,截至目前,自然教育嘉年华已得到28个省份近80个地市300多家单位的积极响应,有效推动了自然教育社会化参与进程。

  自然教育理论研究

  自然教育理论研究极度缺乏,导致课程设置、活动实践等缺乏专业理论指导,活动大多侧重体验与互动,对自然教育项目真正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评估和优化等方面,鲜有专业的思考和分析。中国林学会为填补自然教育理论空白,积极开展行业发展顶层战略设计,讨论明确行业发展的战略框架、发展目标、核心策略、功能定位、重点工作领域和涵盖近、中、远期的分阶段部署,统筹设计的执行计划等。自2019年起,每年组织行业专家开展全国自然教育调查研究,连续发布2019年、2020年、2021年自然教育发展报告,启动了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中国自然教育丛书编撰工作,就我国自然教育行业现状提供更为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促进了自然教育行业良性发展,有效推动了自然保护工作的社会化参与,为指导自然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参考。

  开创中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自然教育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要抓住时机,进一步营造发展环境,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在多个方面探索协调完善发展路径。

  重点推进自然教育理论研究

  自然教育如今成为了一门学问,但研究型专业人才以及相应理论研究相对缺乏,重形式轻理论的现状使得自然教育从业者和受众群体对自然教育的概念、内容、活动领域和开展形式仍然缺乏有效认识,目前关于自然教育的理论研究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较大制约。未来,要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讨论和厘清自然教育基本概念,完善行业发展顶层战略设计,明确行业发展的战略框架、发展目标、核心策略、功能定位、重点工作等,从而为自然教育的实践发展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撑。

  健全自然教育制度体系

  近几年,中国自然教育的制度空间不断拓展,多个部委在制定发展意见、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时将指导推动自然教育或自然体验纳入重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也鼓励在湿地开展自然体验活动,国家公园的建立也将着力发挥自然教育和自然游憩功能,北京、上海、安徽、福建、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等地相继出台了推动自然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或规划,营造了自然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些都为我国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下一步,还要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出台更多涉及自然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推动将自然教育内容纳入政府立法、行政的重要议题,推动自然教育在法制规范的轨道上向纵深发展。

  深入推进自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

  自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已起步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标准覆盖面不全、数量较少、层级不高,权威性和科学性不足,仍困扰自然教育标准化开展。中国自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仍待完善,在标准升级转化方面也仍需持续用力,以满足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标准规范的紧迫需求。

  促进自然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完善各类自然教育目的地建设,加强自然场域营造,进一步推广开展自然教育,鼓励各级学校开展自然教育,优化自然教育社会化机构发展环境,推动自然教育社会化机构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自然教育工作体系。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探索自然教育跨部门联动、跨领域合作和跨地区资源整合方案,推动自然教育融合发展,加强自然教育市场教育体系构建,推动产业链拓展升级。

  着力打造自然教育优质场域

  合理规划布局自然教育场所,持续拓宽自然教育场所行业领域覆盖面,以开放姿态吸纳各行业资源,丰富自然教育场所机构类型,合理扩充场所数量,着力提升场所质量,支撑自然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推动自然教育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场所及设施使用率,增强场所服务功能,构建特色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自然教育场所评估服务体系,规范进出机制,推动场所制度体系建设,引导自然教育场所规范发展。探索建立自然教育场所共享机制,扩大开放合作,逐步打造全行业共同参与的自然教育事业共同体。

  推进自然教育课程教材建设

  完善自然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研究和开发特色高质量课程教材,依托各学科专业力量,形成有力的课程教材建设支撑,以“教育促进保护”为目标,加快推进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打造高质量全国自然教育精品课程教材系列。基于全面系统的自然教育质量观,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课程教材质量保障制度。搭建课程教材资源共享平台,探索灵活、开放、有效的业内外交流合作机制。

  强化自然教育现代化人才支撑

  科学开展自然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行业人才自律。多举措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自然教育人才队伍,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专题研究,打造自然教育理论研究队伍,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支撑体系;建立健全自然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激发从业人员的活力和潜力,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投身自然教育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自然教育实效;建设以规范市场运营为核心、提高成果转化为重点的自然教育运营队伍;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自然教育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切实提高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素质。

  加强自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探索建设国内和国际联合的自然教育研究创新团队,促进自然教育人才交流,创建自然教育志愿者国际化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国内外相关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合作,形成自然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熟模式,打造自然教育交流品牌活动,建立中外自然教育合作研究机制。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