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华侨城湿地”)举办了一场以“种子的信仰,自然的力量”为主题的2022年度志愿者感恩表彰会。自2014年华侨城湿地成立全国第一所自然学校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培养了超过600名志愿者,贡献了超4万人次的志愿服务,同时还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持援建了6批百余所自然学校,开展教育活动6000余场次,影响公众超千万人次。
▲华侨城湿地的志愿者们
在这次表彰会上,一个以爸爸“小河”(何显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妈妈“松子”(黄清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教辅人员)、儿子“石头”(何昌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大二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家庭吸引了所有参会人员的目光。这个志愿者家庭,与华侨城湿地和深圳湿地自然教育一路结伴而行,特别是“石头”,志愿服务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少年和青年。
▲“松子””小河“”石头“(自右至左)一家参加华侨城湿地的志愿服务活动
与湿地共成长的“石头”
“石头”说,他的志愿服务精神最初是“玩”出来的。
走进占地面积68.5万平方米的华侨城湿地,清风拂面,水清岸绿,飞鸟翔集,鸟语花香。这里地处深圳湾繁华中心区,拥有近5万平方米红树林,是1300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每年都有数万只候鸟在此停留,自然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石头”第一次去华侨城湿地的时候,还是个小学生,时间是2013年的元旦。“那时华侨城湿地才开园不久,我跟着父母去参观,因为正好是候鸟季,看见不少鸟儿,觉得很新奇,不过那时候还不会辨识鸟类,更多的是被公园里的一些游乐设施吸引,觉得很好玩。”“石头”说。
“石头”在华侨城湿地收获的快乐被父母看在眼里,加之他们本身对自然的热爱,此后他们一家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2014年,湿地自然学校创办,当年9月,“石头”的爸爸成为这里的第二期环保志愿教师之一。每逢节假日,“石头”都会跟着爸爸来到湿地,参与各种自然教育活动,很快就成了爸爸的“小助教”,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爸爸在这里做志愿者,他对志愿服务的认真和投入,以及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赞许和认可,对我产生了非常正向的影响,让我感受到志愿者是值得热爱的人。”“石头”说。
当然,那时让“石头”对爸爸感到崇拜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志愿精神,更有他对湿地动植物的了解。每次跟随父亲上课时,听着他给学员绘声绘色地讲解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鸟的时候,“石头”会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琶嘴鸭、黑翅长脚鹬、苍鹭、黑脸琵鹭、普通翠鸟、秋茄、老鼠簕、海桑......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头”的自然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了。后来,在父母和湿地工作人员的鼓励下,“石头”开始召集自己的同学参加自然学校的课程,并且慢慢地成了一位自然学校的“小老师”。
2017年,已经是初三学生的“石头”和妈妈一起通过了湿地自然学校的考核,正式成为第七期环保志愿教师。“我感觉自己比别的小伙伴多了一个成长环境,就是除了学校,我还有一个纯自然的环境。”“石头”说。
参与志愿服务还让“石头”有了很多新朋友,而且因为志同道合,所以有了很多相互学习的机会。“来参加自然教育活动的小伙伴有不少‘高人’,对物种的辨识能力、对人与自然的理解能力都很强,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华侨城湿地青少年志愿者“竹子”是一个风趣幽默的大男孩,他利用绘画特长,为湿地设计了二十四节气海报
在“石头”看来,在华侨城湿地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不仅让他学会了自然观察、垃圾分类、参与完成了湿地的第一本植物叶拓书,更在他的心底种下了一颗热爱公益、热爱自然的种子,培养了他自觉奉献的精神,而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有的责任和担当。
润物细无声的“小河”
“石头”的妈妈“松子”2015年加入深圳市义工联环保生态组,在她看来,华侨城湿地就是“第二个家”。“周末来湿地就是放松、享受的,同时又能汲取知识,传播于他人,服务于他人,何乐而不为呢?”她说。
“石头”的爸爸“小河”显然是这个志愿者之家的领路人,事实上,“松子”和“石头”都是因为他而成为湿地教育志愿者的。他给妻子和儿子分享湿地趣闻,带着他们在小区周边夜观,看合拢“睡觉”的叶子,看虫子在树上爬,听鸟儿唱歌,做叶子拼图......就这样,他给全家人打开了了解自然的一扇门,一步一步走进自然,走进自然学校的志愿者之家。同时,他也正如自己的自然名“小河”一样,润物细无声,默默地影响和带动了许许多多热爱自然、关心湿地的市民。
▲志愿者在华侨城湿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在“小河”看来,是华侨城湿地优质的自然教育理念和深圳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成就了他们这个志愿者之家。近10年的志愿服务经验,已经让他意识到作为一个自然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公众时更多的是需要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从而影响公众自觉做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也正因为如此,深圳的自然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才能稳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他们如星空般让人感到温暖和希望
“在华侨城湿地,有很多像‘小河’老师一家这样普通又不平凡的志愿者,他们心中有爱,眼里散发着光彩,为小小的华侨城湿地赋予了巨大的能量。在今年的志愿者年会上,我把他们比作夜空中的星星,虽然看上去很渺小,但却那样让人感受到真切的温暖和希望。”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校长孟祥伟评价说。
▲志愿者“厚朴”在表彰年会华侨城湿地展墙前作自然绘画
谈到“石头”的成长经历,孟老师言语中充满自豪和欣慰。“华侨城湿地见证了‘石头’的青春时光,‘石头’陪华侨城湿地一起成长。我真的是看着他一点点长大,也像看着湿地一点点发展成今天这样的那种感觉,特别喜悦。”
▲“骆驼”(前一)是华侨城湿地最老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默默奉献了9年
据孟老师介绍,在华侨城湿地志愿者中,最长的已经服务了九年,还有很多被评为五星级义工。在她看来,这些志愿者代表着深圳这座城市的一种精神,既是创新的,也是敢闯的,是付出和奉献的,他们为这座城市增加了温度,聚成一股善意的暖流,在每个市民心中无声地流淌,而这种城市精神,也必将被很好地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