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越秀区以口袋公园“小切口”撬动“公园20分钟效应”大幸福

  长期以来,广州市越秀区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之中,持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行动,充分挖掘废弃地、边角地、街头巷尾等碎片化空间潜力,因地制宜见缝插绿、拆违复绿、腾退还绿,一大批市民走得进、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公园新建落成,逐步实现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据统计,全区建成口袋公园57个、面积共5.92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68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2.1%,公园可及性不断提高,使“公园20分钟效应”获得越来越多人认同。

  坚持以绿增效,挖潜“小空间”功能价值。越秀区充分调研论证、征集多方意见,梳理整合闲置绿地、微型空间等资源,优先考虑人口密集、群众建设意愿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地段进行规划布局,有机结合老旧小区微改造、老城区功能疏解、水环境治理等建设任务,合理安排社区型、商业型、交通型等不同类型的口袋公园,通过调整游园动线、优化设施布局、完善功能设施等方式拓宽活动空间,并贯通绿道、碧道织补连通绿地网络,增强景观空间的延续性,构建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体系,逐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步行10分钟可达”的美好愿景,着力补齐城市大型综合性公园不足的短板。

  坚持以绿提品,焕发“微生态”生机活力。越秀区遵循滨水、临路、近小区等环境特点及地形条件,注重大树、老树、植被等自然生态本底的保护,秉持“适地适树、科学绿化”原则,优先选择桂花、枫香、海南龙血树等乡土植物,综合考虑气候特点、生长特性、季相变化、养护要求等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种类的乔木、灌木、地被进行搭配,如背阴处采用鸭脚木、孔雀木、羽裂蔓绿绒等耐阴耐湿植物,向阳处采用木棉、无忧树、鸡蛋花等喜阳耐旱植物,运用群植、花境等配置手法打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植物层次,呈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叶、冬有阳的景观效果,增强绿地空间的趣味性与生命力,焕新街区环境,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坚持以绿惠民,促进“全龄段”宜居乐活。越秀区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与使用习惯,嵌入休憩、游乐、体育、无障碍等人性化要素,如为老年人增加锻炼、休息的空间,为年轻人创造沟通交流空间,为幼儿增加跷跷板、滑梯、秋千等游乐设施,为残障人士设计无障碍的安全人性化设施等,赋予口袋公园邻里社交、城市客厅、公共服务驿站等多种功能,满足良好生态环境及群众休憩、观赏、健身等功能需求,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坚持以绿彰文,注重“粤文化”传承发展。越秀区注重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甄选历史文化及史迹较为集中的街区,提炼文化精髓,将西汉南越王墓、广东法政学堂、广九火车站等本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地形地貌、景墙建设、雕塑小品、氛围灯光等景观设计中,如广九铁路纪念园通过铺设铁轨与枕木、展示老式蒸汽火车头、还原旧式火车站台等方式重塑当年广九站的情景;广州鲁迅纪念园设置了鲁迅先生纪念像、鲁迅《野草题辞》等作品节选语录景墙。口袋公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越秀故事,唤醒城市记忆,成为历史文脉与现代文化传承载体,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下一步,越秀区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充分发挥口袋公园社会生态价值,以公共参与为基础,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为核心要义,通过市区联动、政企合作等形式,因地制宜建成更多惠民利民的口袋公园,切实提升城区宜居幸福指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