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可下载:《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0-2025年)》.pdf
为保护珠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改善水鸟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环境质量,拓展水鸟分布空间,构建水鸟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推动生态文明和高品质大湾区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涵盖珠三角地区九个市,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规划期限为2020—2025年,分两个阶段实施:示范建设期为2020年,全面推进期为2021—2025年。
本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保护珠三角地区水鸟多样性、保育大湾区水鸟种群和建设优质的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以3S(源、踏脚石、目标地)廊道理论为基础,结合珠三角地区发展现状,围绕“两横四纵多支多点”的空间布局,开展三级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注重水鸟保育与湿地保护并举,创新理念与规范建设并重,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同步,突出旗舰引领、全面保育,强调分级建设、适度开发,注重全域连通、生态一体。规划以划定廊道保护范围、提升廊道节点质量、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打造科普宣教系统、发展水鸟生态旅游和开展水鸟廊道监测等六大建设内容为轴心,开展廊道节点质量提升、水鸟栖息生境修复、科普宣教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规划力争到2025年,建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实现珠三角地区水鸟种群规模扩大、分布范围增广,水鸟生境改善的愿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一章 背景意义
一、建设背景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持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一体化建设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营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品质具有重大意义。粤港澳大湾区要夯实现有的生态环境基础,补齐短板,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态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区域的发展与整合也正式迈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管理体系对于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建设是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保障,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推进珠三角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2017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广东省政府、港澳特区政府四方签订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助推生态文明发展。2018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在东莞举行,此次论坛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巩固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构建更健康的社会经济结构、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近年来,广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和绿色生态水网建设、森林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湿地资源保护。2013年由广东省林业局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规划》提出加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建设,构筑珠三角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建设。2016年广东省政府颁布《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大尺度的区域生态廊道,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营造原生地带性森林群落,修复生物迁徙廊道。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又位于国际东亚候鸟重要迁徙路线的中端位置,每年成百上千万的迁徙性水鸟在此迁徙繁衍。但是,由于城市化迅速发展导致滨海湿地资源大量衰退和萎缩,使得以此为生的水鸟和候鸟出现大幅度减少。在40年的时间内,除个别区域外,滨海自然湿地和水鸟资源量总体下降幅度高达60%以上,极大地限制了滨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滨海湿地和水鸟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已迫在眉睫。港珠澳大桥的贯通在带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内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体化发展,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湿地与水鸟资源的修复重建提供了重要时机。2019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要强化近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滨海湿地、河口海湾、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携手港澳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
水鸟生态廊道旨将不同湿地连接起来,形成大尺度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水鸟可以从一处湿地通过“生态廊道”进入另一处湿地,便于水鸟向适宜的生境迁移,有利于水鸟基因交流和种群繁衍。水鸟生态廊道具有改善水鸟物种多样性的功能。构建水鸟生态廊道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防护功能,通过不同湿地的连接,为水鸟提供栖息地和迁移廊道,促进水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加强红树林、沿海滩涂湿地的保护、营造与恢复,构建沿海绿色生态屏障。水鸟生态廊道具有展示区域形象的功能。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内滨海地带的联通性,打造出滨海水鸟走廊,将各重要湿地节点和水鸟集中分布区联为一体,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候鸟湾区”,即一个有利于水鸟资源恢复和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具有水鸟显示度、具有国际重要地位的生态粤港澳大湾区,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名片。水鸟生态廊道具有多元化多维度发展的功能。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不仅仅是水鸟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工程,也是与旅游、科普、文化等有机结合的工程。通过打造水鸟生态品牌,构建水鸟标识系统、科普基地、特色生态产品,形成生态旅游的新增长点,促进全民自然教育,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
二、重大意义
推进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对于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群、探索沿海地区生物资源保护、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以及促进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
粤港澳大湾区处于全球候鸟重要迁徙路线的中端位置,是成百上千万迁徙性水鸟的迁徙“中转站”。区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迁徙水鸟的生存状况。加大对水鸟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不仅能大幅提升区域人居环境,还可以有效保护水鸟的生物多样性,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
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大力开展水鸟栖息地修复,提升迁徙“中转站”的湿地环境质量,为水鸟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提升和拓展迁徙水鸟的生存空间,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
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大力保护水鸟及其生境,为水鸟营造适宜的生境,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广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生态保障。
(三)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地球上的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会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人类后代和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能够大力保护濒危水鸟,有利于提高大湾区生物多样性,有效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助于构建稳定的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群的重要内容
目前,珠三角9市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形成了“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雏形,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正处于品质提升的重要阶段。区域内每个城市都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并不意味着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建成。下一步,广东将着力加强城市间的统筹协调和品质提升,构建整体联结、互融互通、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系统。
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保护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湿地环境质量,为粤港澳大湾区营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有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森林城市品质,是建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重要内容,也将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群奠定基础。
(五)探索沿海地区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示范
珠三角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异,生物资源丰富。同时,珠三角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生态系统保护压力巨大。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正处于飞速发展中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不断加大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大力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从区域角度开展水鸟保护行动,切实保护水鸟、湿地资源,有效促进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开展沿海生物资源保护提供参考,对沿海地区生物资源保护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重要抓手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之一。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地区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纳进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创建了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通过建设水鸟、湿地科普教育基地以及观鸟屋和湿地科普宣教等,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场所,有利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助于动员全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七)促进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湿地资源存在开发利用方式与湿地保护相冲突的问题。人们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围海造田行为的产生,水体营养化现象的出现等,导致适宜水鸟栖息的生境大量缩减。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冲突,是解决水鸟生境减少的重要途径。为此,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内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优质的湿地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建设,针对过度开发利用的湿地资源开展生态修复建设,有助于保护水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牢固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珠三角地区水鸟、湿地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有效提高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水平。
珠三角地区水鸟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海岸线长达1479千米,岛屿众多,拥有广袤的滩涂湿地和发达的红树林植物群落。珠江口区域更是呈现“三江汇合、八口分流”的自然条件,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珠三角地区内城市公园和湿地公园众多,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植被丰富,是城市鸟类的聚集地。此外,珠三角地区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西路线候鸟重要迁徙路线的中端位置,是成百上千万迁徙性水鸟的迁徙“中转站”。
(一)水鸟资源现状
1.水鸟资源总体概况
根据系统的水鸟监测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珠三角地区内水鸟126种,隶属于7目18科,其中,广布种19种,东洋界物种27种,古北界物种80种;迷鸟1种,夏候鸟7种,旅鸟15种,留鸟23种,冬候鸟80种。珠三角地区的126种水鸟中,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10种,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物种4种,广东省重点保护物种23种。具体如下:
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2种,分别为黑鹳和中华秋沙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8种,分别为白鹈鹕、岩鹭、白琵鹭、黑脸琵鹭、鸳鸯、花田鸡、小杓鹬、小青脚鹬。
CITES附录物种4种中,有附录I物种1种,为小青脚鹬;附录II物种3种,分别为黑鹳、白琵鹭、花脸鸭。
广东省重点保护物种有23种,分别为苍鹭、草鹭、大白鹭、中白鹭、白鹭、牛背鹭、池鹭、绿鹭、夜鹭、黄斑苇鳽、紫背苇鳽、栗苇鳽、大麻鳽、豆雁、黑水鸡、黑翅长脚鹬、反嘴鹬、银鸥、红嘴鸥、黑嘴鸥、鸥嘴噪鸥、普通燕鸥、白翅浮鸥。
2.典型代表种群现状
珠三角地区湿地资源丰富,不同的栖息环境适宜于不同的水鸟,调查记录到珠三角地区有126种水鸟,根据生态习性,可分为涉禽和游禽。其中一些典型代表水鸟,是珠三角地区鸟类栖息环境质量的晴雨表,在构建水鸟生态廊道时,优先考虑这些典型水鸟的廊道建设。
根据评分标准,选择的典型水鸟,主要包括大中型涉禽、小型涉禽、大中型游禽和中小型游禽4类,共31种。经评选,确定了以黑脸琵鹭、白鹭为代表的大中型涉禽;以反嘴鹬、黑水鸡为代表的中小型涉禽;以琵嘴鸭、中华秋沙鸭为代表的大中型游禽;以红嘴鸥、小鸊鷉为代表的中小型游禽。评选方法及过程详见附件。
表2-1 典型水鸟选择结果统计表
3.水鸟聚集区分布状况
珠三角地区内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水系发达,湿地资源呈“点、线、面”的空间格局特点,使得水鸟在珠三角地区内的聚集区呈现“城市公园为点、以珠江沿岸为线、以海岸带为面”的分布特征,具体如下:
(1)以海岸带为面的水鸟聚集区
珠三角地区海岸涵盖了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主要为红树林)和人工海岸等多种类型。多样化的海岸、发达的海岸植物群落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使海岸带成为水鸟的聚集区。特别是在咸淡水交汇区域,具有一定面积滩涂和红树林,是水鸟栖息和觅食的最佳场所。在珠三角地区内,大型的水鸟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深圳后海湾,珠海淇澳岛、横琴岛,新会崖门、台山镇海湾等区域。
这些区域的水鸟个体数量达万只以上,多样性丰富,以滨海湿地水鸟为主,如鹭类的白鹭、池鹭,鹮科的白琵鹭和黑脸琵鹭,鸻鹬类的东方鸻、青脚滨鹬、阔嘴鹬,燕鸥类的黑枕燕鸥、普通燕鸥、白翅浮鸥等。
(2)以珠江沿岸为线的水鸟聚集区
珠江沿岸多平原河网,流通过八个口门注入珠江口,形成“三江汇合,八口分流”的自然条件,是鸟类重要栖息地。在珠江沿岸,大型的水鸟聚集区,主要聚集在广州南沙、新造,珠海金湾,中山磨刀门等区域。
这些区域的水鸟个体数量达万只以上,多样性丰富,以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水鸟为主,如鹭类的白鹭、牛背鹭,雁鸭类的斑嘴鸭、针尾鸭、斑嘴鸭,鹤形目的普通秧鸡、白胸苦恶鸟、黑水鸡,鸻鹬类灰头麦鸡、金眶鸻、红脚鹬,佛法僧目的普通翠鸟、白胸翡翠等。
(3)以城市公园为点的水鸟聚集区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珠三角地区内的城市公园成为鸟类的避难所。珠三角地区内城市公园众多、生态环境质量参差不齐,鸟类组成和数量相差较大。一些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城市公园是鸟类的聚集区,如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惠州潼湖国家湿地公园等。
这些城市公园的水鸟以内陆湿地水鸟为主,如鹭类的白鹭、池鹭、夜鹭,鹤形目的普通秧鸡、白胸苦恶鸟、黑水鸡,鸻鹬类的灰头麦鸡、金眶鸻、环颈鸻,佛法僧目的普通翠鸟、白胸翡翠。
4.水鸟迁徙路线状况
在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中,东亚—澳大利亚西、中亚、东非—西亚这3条候鸟迁徙通道都与中国鸟类迁徙有着密切关系。东亚—澳大利亚西路线是中国鸟类迁徙最重要的路线,也是中国水鸟迁徙的主要路线,涉及21省(区、市),覆盖国土面积411.78万平方千米,其中湿地面积2912.75万公顷。这一路线涉及的候鸟约500多种,数量达数千万只,迁徙水鸟近300种,主要包括大部分雁鸭类及鸻鹬类水鸟,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白鹤、中华秋沙鸭等1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衰羽鹤、大天鹅、黑脸琵鹭35种。
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又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西路线候鸟重要迁徙路线的中端位置,其在鸟类迁徙通道中所处的地理位置作用显著,每年成百上千万的迁徙性水鸟在此南来北往或繁衍后代。珠三角地区的126种水鸟中,迁徙鸟类87种,占总数的69.05%,其中有夏候鸟7种,冬候鸟80种。在这些水鸟中,特别是雁鸭类、鹬类、鸥类、鹭类等构成东亚鸟类迁徙路线的主要成分。
5.水鸟资源保护状况
(1)保护措施
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指导林业等相关部门在加强鸟类保护、打击滥捕乱猎滥食鸟类、强化候鸟疫源疫病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注重爱鸟护鸟科普宣传教育等,对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重视鸟类保护、打击滥捕乱猎滥食鸟类。珠三角地区各市重视鸟类资源保护,依法制止、严厉打击捕杀、贩卖野生鸟类的行为。2018年12月1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9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全省全面禁猎野生鸟类。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0年3月31日修订通过了《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条例明确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有关法律禁止食用的其他野生动物。
——完成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开展鸟类疫源疫病监测。珠三角地区各市区完成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摸清了珠三角地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的数量和分布,同时积极开展鸟类疫源疫病监测,掌握鸟类疫源疫病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候鸟可能带来的病源,防控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生态恢复。部分市区结合自身资源特点,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生态恢复,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和重新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如广州市动物进城、沿海滩涂红树林种植等,为鸟类的栖息繁衍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
——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地建设。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地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科技支持,更好地保护了鸟类重要栖息地,为鸟类的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保障。
——注重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珠三角地区各市举办的“爱鸟周”活动对唤起公众爱鸟护鸟意识,共同关注和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政府组织的“爱鸟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公众参与广泛,宣传成效显著,对建设生态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保护成效
珠三角地区不断加大鸟类保护地的保护力度,为鸟类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如海珠湿地实施鸟类生态修复工程后,鸟类物种数从30多种增加到100多种。此外,鸟类保护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湿地资源现状
1.湿地资源总体概况
根据广东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珠三角地区湿地总面积79.05万公顷,湿地率14.39%。其中珠海市、江门市和佛山市3市湿地面积居前。
表2-2 珠三角地区湿地面积统计表
图2-3 湿地资源分布示意图
2.湿地生态环境状况
珠三角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呈现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多样化、面积大、分布广、热带及亚热带特色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具体如下:
(1)湿地类型多、分布不均且地域性特点明显
珠三角地区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包括5大类21类21个湿地型,总面积为79.05万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人工湿地和河流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99.60%,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只占0.40%。近海与海岸湿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的河流出海口西侧,如珠江口西岸;而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佛山顺德、广州南沙、江门台山市等,人工湿地中面积最大的是水产养殖场,如佛山顺德典型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传统的生态农业湿地等。
(2)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大、类型多、红树林分布广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代表的典型亚热带—热带过渡性大型海岸带。近海与海岸湿地有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河口水域、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咸水湖等11个湿地类型,面积32.02万公顷,此类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40.17%。珠三角地区内红树林沼泽湿地多、分布广,沿海滩涂广泛生长着不同种类的红树林,面积约3500公顷。
(3)河流湿地分布广泛、河网密度大、永久性河流多
珠三角地区多平原河网,河网区面积9750平方千米,河网密度0.80千米/平方千米,主要水道100多条,长度约1700千米。珠三角地区径流通过八个口门注入珠江口,形成“三江汇合,八口分流”的壮丽自然景观。珠三角地区是全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河流湿地分布广泛,此类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19.67%。珠三角地区内还有西江干流、东江、北江、潭江、流溪河等永久性河流。
(4)湖泊、沼泽湿地总量少,大型湖泊少
珠三角地区湖泊和沼泽湿地类型和分布均较少,大于8公顷的湖泊有星湖、潼湖、西湖,均为通江湖泊。珠三角地区内沼泽湿地分布较少。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之和仅占珠三角地区湿地面积的0.40%,远小于全国湖泊和沼泽湿地所占比例。
(5)湿地鸟类资源丰富
根据资料记载和野外调查统计,共调查记录到珠三角地区有鸟类404种,隶属于18目66科,其中有水鸟126种,隶属于7目18科。404种鸟类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45种,占总数的11.14%;有CITES附录物种31种,占7.67%;广东省重点保护物种27种,占6.68%,是丰富的鸟类种质资源库。
(6)湿地植被资源丰富
根据2017年广东省湿地资源数据库的调查统计,珠三角地区湿地植被以禾草植被为主,占总数的50%;红树林占总数的31.55%;草本沼泽占总数的13.11%;灌丛沼泽占总数的1.63%;沉水植被、漂浮植被与莎草植被占总数的0.82%;乔灌木与森林沼泽占总数的0.41%。
(7)城市化进程较快、天然湿地数量减少
城市化进程较快,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农业、水运交通、海洋渔业、海岸工程等产业发展迅猛,使得天然湿地逐渐减少,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珠三角湿地生态状况整体不容乐观。库塘、干流水环境较好,而珠江口和河网区水污染较为严重。
3.湿地保护状况
珠三角地区湿地作为区域重要的生态脉络与屏障,承载着生产生活的吐纳生息,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生态基底。目前,珠三角地区的主要湿地保护方式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三种类型。
(1)自然保护区
珠三角地区已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3个,总面积19.15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保护了重要水源、红树林、候鸟和绿海龟、中华白海豚、珍稀鱼类等。部分保护区被列入重要湿地名录,如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的惠东港口海龟国家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重要湿地的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湿地公园
目前,珠三角9市已建成湿地公园120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1个,市级22个,县级82个。珠三角9市中,拥有湿地公园个数最多的是佛山市和广州市,其中佛山有湿地公园21个,面积1806.95公顷;广州有19个,面积1567.07公顷;江门的湿地公园面积最大,为5487.18公顷。在已建湿地公园中,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广东省内第一处国家湿地公园,2013年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已成为广东湿地生态旅游的一张绿色名片;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则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最美的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
表2-3 湿地公园统计表
图2-4 主要湿地公园分布示意图
(3)湿地保护小区
除以上保护方式以外,各地市根据《广东省社会性、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暂行规定》,将部分湿地纳入了湿地保护小区范围。
4.湿地开发利用状况
珠三角地区湿地类型可分为5大类,各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如下:
(1)近海与海岸湿地
主要分布于珠江入海口,类型包括除了海岸性淡水湖之外的其余所有湿地类型,有浅海水域、岩石海岸、潮下水生层、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河口水域、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咸水湖等11个湿地类型,总面积32.02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40.17%。
(2)河流湿地
有永久性河流和泛洪平原湿地两种,集中分布在丘陵、台地及三角洲平原地区。大的河流有西江干流、东江、北江、潭江、流溪河等。总面积15.55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19.67%。
(3)湖泊湿地
只有永久性淡水湖一种湿地型。面积大于8公顷的永久性淡水湖泊有3个,即肇庆星湖、惠州潼湖和惠州西湖。总面积0.13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0.16%。
(4)沼泽湿地
有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和森林沼泽等3种,总面积为0.19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24%。其中珠海斗门白蕉镇竹洲水松林湿地是典型的森林沼泽湿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连片的水松林。该片水松林木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种植的人工连片纯林,约16公顷,目前存活约有4万株。
(5)人工湿地
包括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水稻田和盐田等5种类型。人工湿地总面积为31.21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39.49%。其中库塘湿地包括水库,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外围的山地丘陵,大的水库有白盆珠水库、流溪河水库、显岗水库、镇海水库、锦江水库、大沙河水库、大隆洞水库。
(三)红树林资源现状
1.总体概况
广东省是中国红树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省份,分布范围西至廉江市高桥镇,南至徐闻县五里,北至饶平县海山。江门恩平、台山、新会,珠海市淇澳岛,东莞市太平、长安,深圳市福田、宝安区,惠州惠东县,汕尾海丰,汕头市区、饶平、南澳县等地均有红树林成片分布。根据广东省林业局关于2016年度全省森林资源情况的通报,全省红树林面积共约1.81万公顷,珠三角地区的红树林总面积0.35万公顷,占全省红树林总面积的19.44%;全省红树林宜林地的面积为3.70万公顷,其中珠三角红树林宜林地的面积为0.75万公顷,占全省红树林宜林地的面积的20.27%。
表2-4 珠三角红树林资源统计表
图2-5 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
2.红树林种类
珠三角地区红树林现有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及红树林伴生植物约18科28属30种。其中,真红树植物有卤蕨(Acrostichumaureum)、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海桑(Sonneratiacaselaris,引种栽培)、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引种栽培)、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榄李(Lumnitzeraracemos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与海漆(Excoecariaagallocha)等12种;半红树植物有海杧果(Cerberamangha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假茉莉(Clerodendrumindicum)、水黄皮(Pongamiapinnata)、银叶树(Heritieralitoralis),阔苞菊(Plucheaindica)等7种;红树林伴生植物有苦槛蓝(Myoporum bntioides)、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露兜树(Pandanus tectorius)、刺桐(Erythrinavariegata)、三叶鱼藤(Derris trifoliata)、海刀豆(Canavaliamaritima)、蟛蜞菊(Wedeliachinensis)、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var. simplicifolia)、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var. brevifoli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与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等11种。
整体上,珠三角地区红树林以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等组成的单一群落及由这些树种组成的复合群落最为普遍。但各市红树林的主要构成种类略有不同,江门的红树林中桐花树、秋茄、海漆、白骨壤数量最多、长势最好;广州、珠海的红树林多为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水黄皮,珠海在琪澳岛附近尚有少量天然林;深圳的红树林以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海漆、老鼠簕居多;惠州的红树林植物主要有木榄、秋茄、桐花树、海漆、老鼠簕、白骨壤、海杧果等。
3.面临问题
(1)近岸海边水质污染
水体的污染会造成红树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进而导致红树林群落结构异常。根据2016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在江河水质方面,2007年至2016年这十年间,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干流水道均达到优良的水质;珠三角地区入海河口水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质良好。但是,目前珠三角区域城市群的水环境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根据2016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6年珠江口大部分近岸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指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较差。
(2)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目前,红树林保护工作管理机构、人员编制、配套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管护人员不足,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对病虫害和外来入侵种物危害的研究和防护,一旦发生病虫害或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恐难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缺少对红树林湿地的动态监测,以致于红树林湿地恢复与保护的规划和决策缺乏科学依据。
(3)宣传力度亟待加强
由于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知程度较低,政府对红树林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城市和村镇的发展占用了原有红树林湿地,造成红树林湿地面积的减小。在红树林分布区,部分公众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在红树林湿地周围围海养殖或挖塘养殖,与红树林争地。部分公众进入红树林内捕捉虾、蟹和挖取贝类产品,致使红树林根系遭受破坏,导致幼苗死亡,无法进行自然繁殖更新,影响了红树林的健康发展。
(四)水鸟栖息地现状
尽管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水鸟资源,但在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水鸟遭受栖息地生态质量下降的威胁。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滨海滩涂和红树林资源大量衰退,出现了自然生境减少和物种栖息地斑块化的问题。目前,水鸟多聚集分布在自然保护地中(总面积18784公顷)。栖息地的斑块化威胁着许多水鸟的繁衍生息,这不仅可以影响到物种的遗传结构、个体行为、种群动态和物种间关系,同时增强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水鸟栖息地受外来物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珠三角地区红树林的种植多为外来的单一性树种,其扩散能力极强,往往抢占大量滩涂,挤占水鸟的生存空间。
(一)水鸟集聚地存在保护空缺
珠三角地区水系发达、滩涂广布、河口港湾众多,加上位于东北亚候鸟迁飞路线中端位置,是水鸟的理想栖息地和繁衍场所。虽然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大力开展水鸟保护地建设,有效保护了水鸟的栖息地,但仍有部分水鸟聚集地存在保护空缺。部分候鸟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和迁徙通道尚未纳入到水鸟保护地中。
(二)水鸟保护地保护压力加大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迅速,以及城市建设带来的土地紧缺压力,迫使沿海城市以围填海的方式获取建设用地,使得水鸟保护地保护压力加大。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湿地水环境整体状况较差。大面积高密度海水养殖引起富营养化和赤潮频率高,农田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湿地造成面源污染,造成珠三角地区水网生态系统退化,制约了保护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三)水鸟生境斑块化现象突出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农业、水运交通、海洋渔业、海岸工程等产业发展迅猛,导致水鸟破碎生境斑块的增加,使得适宜于水鸟生存的栖息地面积减小,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栖息地保护水鸟的生态功能。
(四)水鸟保护能力发展不均衡
珠三角地区水鸟保护地的建设目前主要依靠国家、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和地方财政投入,企业及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较少。同时,由于对水鸟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经济补偿不到位,难以争取社区、企业及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延缓了水鸟保护地发展。
(五)水鸟资源保护利用不协调
现有不少水鸟资源保护利用缺少科学规划与建设指导,在发展目标与内容上容易忽略水鸟“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水鸟保护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生态性对于水鸟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而珠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建设的部分水鸟保护地,特别是湿地公园,没有突出保护地应有的水鸟特性,水鸟特色元素缺乏,影响水鸟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对接建设大型生态廊道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保护水鸟栖息地生境,保育水鸟物种多样性,扩大珍稀野生水鸟的种群规模,提供优质的自然生态服务,开展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保护珠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12月28日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10月26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6年2月6日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3年12月7日修订);
5.《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7月1日);
6.《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
7.《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2018年1月1日);
8.《广东省湿地公园管理暂行办法》(2017年07月26日);
9.《广东省社会性、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暂行规定》(1993年7月1日)。
(二)标准规范
1.《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LY/T2016-2012);
2.《湿地保护管理规范》(DB22/T2368-2015);
3.《湿地分类标准》(GB24708-2009);
4.《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GB/T27647-2011);
5.《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2899-2017);
6.《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GB/T27648-2011);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8.《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林湿发〔2008〕265号)》;
9.《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10.《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1755-2008(2008年12月1日);
11.《广东省湿地公园建设指引》(2016年9月1日)。
(三)相关规划
1.《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环生态〔2016〕151号);
2.《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粤环〔2016〕51号);
3.《广东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粤林〔2016〕134号);
4.《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粤林〔2017〕53号);
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
(一)旗舰引领,全面保育
在珠三角地区水鸟资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鸟类的生物学特性对珠三角地区水鸟进行分类,每类选取一种水鸟作为旗舰种。以旗舰种的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及面临的问题等方面为指引构建水鸟生态廊道,开展保护行动,实现珠三角地区水鸟的全方位保育。
(二)划定区域,分级建设
以珠三角地区内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以及各类水鸟旗舰种的主要分布区域为核心,结合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定廊道建设边界,明确建设范围。根据水鸟密度、生态区位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廊道等级,根据各级廊道的功能要求分级建设。涉及森林公园范围的有关建设,应与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相衔接。
(三)全面保护,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在保证珠三角地区水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和水鸟等自然资源,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培育市民爱鸟护鸟、保护湿地的生态文明意识。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建设,解决水鸟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四)示范先行,逐步推进
在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的整体建设中选择部分廊道开展示范建设,积累建设经验,发挥示范建设的引领作用。在示范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再在珠三角地区范围内全面推进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保证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质量。
(五)全域连通,生态一体
通过三级廊道建设,消除水鸟迁徙途径中的阻隔,打通水鸟现有分布地之间的连接通道,实现水鸟生态廊道的全域连通。在三级水鸟生态廊道中结合实际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实现水鸟和湿地等优质生态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规划以2007—2016期间的水鸟调查数据,结合广东省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规划基准,建设期限为2020—2025年,分为示范建设期和全面推进期两个阶段。其中:
示范建设期为2020年,完成各段示范廊道的建设工作,积累建设经验。
全面推进期为2021—2025年,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工程,建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
(一)总体目标
至2025年,建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实现珠三角地区水鸟及其聚集区得到有效保护,珍稀野生水鸟的种群规模增长,分布范围扩大,水鸟生境显著改善,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充分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阶段目标
1.示范建设期(2020年)
规划在水鸟生态廊道的整体建设中选择生态区位重要,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础的部分廊道先行建设。至2020年底,完成湿地环境修复工程200余公顷,湿地景观优化工程1500余公顷,建设自然教育基地19处,开展科普宣教活动100余次,基本消除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上的阻隔,初步优化珠三角地区水鸟种群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为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奠定基础。
2.全面推进期(2021—2025年)
在示范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水鸟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完成湿地环境修复300余公顷,湿地景观优化工程2000余公顷,建设自然教育基地26处,开展科普宣教活动300余次。完成各项建设工程,全面建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构建完善的水鸟物种多样性保护网络,促进水鸟种群的正向发展,提高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水平,改善珠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3S”廊道理论,按照三级廊道建设标准,依托沿海滩涂、珠江、西江和东江等重要水系,构建“两横四纵多支多点”的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空间布局。
(一)两横
包括北部主廊道和南部主廊道。北部主廊道满足内陆淡水水鸟的迁飞需求,为“西江—东平水道—西南涌—珠江—东江”水鸟生态廊道。南部主廊道满足沿海咸水、咸淡水水鸟栖息需求,为“江门—珠海—广州—中山—深圳—惠州”沿海滩涂水鸟生态廊道。
(二)四纵
包括西部次廊道、中部次廊道、东部次廊道、北部次廊道,是沟通北部主廊道与南部主廊道、源与主廊道间的通道。西部次廊道主要为西江和北江交汇点沿西江水道向南至西江入海口。中部次廊道为珠江和东江交汇点沿珠江水道至珠江口。东部次廊道从东江和西枝江交汇点沿西枝江水道转入淡水河转入星河至入海口。北部次廊道为流溪河向南至珠江。
(三)多支
为连接目标地与主廊道或支廊道的通道。包括贺江支廊道组、绥江支廊道组、潭江支廊道组、北江支廊道组、增江支廊道组、东江支流支廊道组、流溪河支廊道组、西枝江支廊道组、西江支廊道组、深圳河支廊道组、珠江支廊道组、中佛水道支廊道组、零散支廊道组等。
(四)多点
多点是指水鸟生态廊道上重要生态节点的集合。根据“3S”理论,多点由“源”、“踏脚石”和“目标地”3类生态节点组成,其中包括“源”13处(其中,4处源位于珠三角地区范围外),“踏脚石”20处和“目标地”45处,是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的重点。
图3-1 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空间布局图
水鸟生态廊道建设依据景观生态学确定采用“3S”廊道理论,按照三级廊道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在现有的各类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基础上,根据水鸟分布现状及活动规律,结合周边人类活动实际情况,确定三级水鸟生态廊道主体,划定各级水鸟生态廊道的保护边界,明确水鸟生态廊道的保护范围。
(一)划定边界
1.划定对象
根据水鸟生态廊道中各部分发挥的功能不同,将水鸟生态廊道分为生态节点与迁徙通道两部分内容进行建设。其中生态节点包括源(Source)、踏脚石(Step stone)、目标地(Sink),迁移通道主要包括沿海滩涂、红树林及河湖两岸的滩涂、沼泽地、河流湖泊及森林。
珠三角地区丰富的湿地网络和特殊的国际东亚候鸟重要迁徙路线中端位置优势,使得众多的迁徙性水鸟在此停歇或繁衍后代,因而在构建水鸟走廊时,要科学的确定鸟类繁殖、越冬或迁徙停歇聚集区,将此区域作为水鸟生态廊道的“源”。“源”与“目标地”斑块之间的自然河道、滩涂区域或小型湿地斑块作为“踏脚石”。“目标地”是指物种多样性水平未达到饱和的栖息地,主要包括珠三角地区内的城市湿地公园或湿地类型的保护地、水鸟关键性迁徙停歇地、某些重要物种迁徙路线上必须增加的栖息地,包括因原栖息地生态功能较弱、且可能恢复其生态功能的区域。
2.廊道分级
为充分发挥网络型水鸟走廊结构的功能,将水鸟走廊体系划分为“主廊道——次廊道——支廊道”的三级廊道结构。主廊道利用珠三角地区的地形、水道、滩涂和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形成连接水鸟聚集生态点及珠澳滨海面状生态区的带状结构。次廊道为连接主廊道的自然河流。支廊道为连接主、次廊道与城市湿地公园或湿地类型保护地的中小型自然河道。
3.廊道功能
主廊道作为水鸟走廊的核心骨架,主要功能是保护和联通各处大型水鸟聚集区,作为水鸟迁移、咸淡水循环的重要通道,需施行严格的生物保护及面源污染控制策略。
次廊道作为主廊道连通的纽带,主要功能是主廊道间的水鸟迁移、水系循环的重要廊道,能够提供较好的雨洪及营养物质循环通道;同时,作为限制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生态隔离带,降低水鸟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
支廊道作为主、次廊道与目标地连接的媒介,主要功能为联通主廊道与目标地、支廊道与目标地间水鸟迁移的重要廊道,作为提供湿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的通道,能够营造人居小气候和开展自然教育、游憩等。
(二)划定原则
1.主廊道的选择原则
(1)内陆自然河道滩涂及滨海滩涂交汇区或潮水涨落区域;
(2)水鸟聚集分布区域、水鸟主要的繁殖、越冬地或种群数量特别大的迁徙停歇地;
(3)典型水鸟的主要栖息地;
(4)总体平均宽度1000—1500米。
2.次廊道的选择原则
(1)大型自然河流;
(2)有一定的生境丰富性;
(3)总体平均宽度500—1000米。
3.支廊道的选择原则
(1)中小型自然河流;
(2)能为市民休闲游憩及环境教育提供空间;
(3)总体平均宽度30—500米。
(三)划定结果
依据廊道功能设定及廊道划定原则,结合珠三角地区水鸟和湿地资源现状实际,划定水鸟生态廊道共计19条,总面积31.32万公顷。其中主廊道两条,分别为南部主廊道和北部主廊道,合计面积19.84万公顷;次廊道四条,分别为东部次廊道、中部次廊道、西部次廊道和北部次廊道,合计面积3.94万公顷;支廊道十三组,分别为北江组、东江支流组、中佛水道组、贺江组、流溪河组、绥江组、深圳河组、潭江组、西江组、西枝江组、增江组、珠江组和零散支廊道组,合计面积7.54万公顷。水鸟生态廊道中共涉及生态节点74处,包括9处源、20处踏脚石和45处目标地,其中主廊道涉及8个源、5个踏脚石、6个目标地,次廊道涉及1个源、4个踏脚石、1个目标地,次廊道涉及11个踏脚石和38个目标地。另有4处源位于珠三角地区范围外,作为区域性生态廊道规划基础,本规划中不安排具体建设内容,详见表4-1。
表4-1 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概况表
主廊道建设具体是在北部主廊道和南部主廊道区域内,通过开展廊道生态节点提升建设,保护水鸟聚集区域,提升踏脚石质量,修复生态断裂点;通过开展水鸟栖息地生境建设,保护提升湿地水环境质量,为水鸟建设优质的食物来源,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综合改造廊道内养殖区域;通过开展自然教育建设,打造一批大型的水鸟和湿地文化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建设,打造一批以水鸟观赏和湿地游览为特色的旅游景点。
(一)北部主廊道
1.廊道概况
北部主廊道总体沿东江和西江主干呈东西走向,东起新丰江水库,西至粤西边陲封开县,并向广西方向延伸,衔接沧海国家湿地公园,全长约594.07千米,其中珠三角地区范围内长度为533.42千米。北部主廊道总面积约8.89万公顷,其中珠三角地区范围内面积约为7.65万公顷。北部主廊道中包括耕地0.87万公顷、园地0.31万公顷、林地0.65万公顷、草地0.12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6万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1.22万公顷、其他土地0.08万公顷。北部主廊道共分八段,包括西江段、东平水道段、西南涌段、珠江段、东江段、大沥河段、东江新丰江段和广西浔江段,其中新丰江段及广西浔江段位于珠三角地区范围之外,面积为1.24万公顷,长度约60.65千米,此部分廊道作为远期区域性生态廊道规划的基础,在本规划中不设计具体的建设内容。北部主廊道共涉及惠州、东莞、广州、佛山和肇庆市的30个县区,详见表4-2,表4-3。
北部主廊道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9个,其中有5个源、3个踏脚石和1个目标地,包括沧海国家湿地公园、流花湖公园、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惠州潼湖国家湿地公园、新丰江水库、德庆县龙湖县级湿地公园、广东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惠州西湖湿地公园和广州大学城湿地,其中新丰江水库和沧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珠三角地区范围外,不设计具体建设内容。北部主廊道上主要分布的水鸟包括鹭类和鸻鹬类两大类,重点保护水鸟物种包括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黑鹳和鸳鸯等。
表4-2 北部主廊道基本概况表
注:珠三角地区范围以外的水鸟生态廊道作为联通珠三角地区内外水鸟生态廊道的基础,本规划中不设计具体的建设内容。
表4-3 北部主廊道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在北部主廊道上,通过开展水鸟聚集区保护建设、踏脚石质量提升建设和目标地生境营造建设,全面提升廊道生态节点的质量。
水鸟聚集区保护建设包括:新建保护小区和保护区优化升级等内容,在水鸟聚集区域建设优质混交林或芦苇等湿地植物群落,优化水鸟聚集区水域、滩涂、植被覆盖地等生境类型面积比例,根据本地实际种植一定宽度的植物隔离带建设,控制声音及夜间光线干扰。
踏脚石质量提升建设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污染防治等主要内容。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在配置植物时优先考虑芦苇、香蒲等既能够净化水质又能够为水鸟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选择桑葚、构树等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起到招引水鸟的作用。在有水鸟活动的荒滩湿地上,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建设适宜宽度的植物隔离带,防治各类污染及人为干扰。
目标地生境营造主要包括湿地修复等主要内容。根据目标地现状采取相应方式营造适宜水鸟栖息的生境,开展近自然湿地建设,恢复适宜水鸟栖息的生态环境。
北部主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优质混交林、植物隔离带建设、生物多样性提升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4 北部主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栖息地生境修复。水鸟栖息地建设,主要从栖息地范围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入手。在北部主廊道范围内,通过开展湿地水质保护提升建设、水鸟食物丰富提质建设、湿地景观营造提升建设,营造高质量的水鸟栖息地生境。
湿地水质保护提升项包括:湿地垃圾清理及有害生物治理、优质水源涵养林建设、生态水岸建设消除裸露河岸等主要内容。优化湿地植物配置,种植芦苇、香蒲等净水植物,通过生物净水的方式提高湿地水资源质量。
水鸟食物质量提升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湿地物种丰富度,投放鱼苗,建设水鸟食堂等主要内容。针对植物盖度低,水生植物少的湿地开展水生植物种植建设,建设丰富的水草群落。针对水生动物较少的地区,投放鱼苗,提高水生动物种群规模。
湿地景观营造提升包括:近自然湿地景观建设及生态河岸建设。其中,在景观效果差的区域开展近自然湿地景观建设,优化湿地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在杂草丛生,尤其是薇甘菊及互花米草等入侵生物着生的水岸开展生态水岸建设。
表4-5 北部主廊道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科普宣教建设。在北部主廊道范围内,通过开展水鸟生态廊道标识建设、优质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科普教育活动建设和水鸟保护宣传建设,打造完善的科普宣教体系。
依托湿地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载体,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自然生态文化教育场所,在本底条件好的大型生态节点上建设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自然教育基地。制定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标识,并在廊道范围内推广应用。加强科普教育活动频次,创新科普教育活动主题及内容,丰富科普教育传播媒介及传播方式。
表4-6 北部主廊道科普宣教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生态旅游建设。根据廊道实际,控制开发强度,确定游客容纳量,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在北部主廊道范围内,通过开展观鸟及亲水平台建设、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湿地生态景观走廊建设和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体系。
在全面保护、适度开发的规划原则下,完善水鸟生态廊道上重要节点的观鸟平台和亲水平台建设,规划在水鸟生态廊道上水鸟数量较多的源(水鸟聚集区)、踏脚石以及目标地新建观鸟栈道、观鸟设施等观鸟平台和景观浮桥、水上步道等亲水平台。
完善水鸟生态廊道上重要节点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的建设力度,保证景区停车场、厕所、垃圾箱等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游客需求。
针对水鸟生态廊道区域内生态景观单一、质量较差的未保护湿地资源,开展生态湿地景观走廊建设,打造多样的湿地景观植物配置,营造质量高、观赏性强的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为当地居民以及游客提供休闲游憩场所。
打造珠三角地区特色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水鸟生态廊道的主要生态节点上开展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发展湿地生态体验、水鸟休闲观光、生态科普教育、水上游览等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和主题为湿地人文体验、农家体验旅游、亲子旅游、亲鸟体验、渔家乐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表4-7 北部主廊道生态旅游建设任务表
(二)南部主廊道
1.廊道概况
南部主廊道总体沿珠三角地区海岸线分布,呈东西走向,东起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西至阳江海陵岛,全长约988.98千米,其中珠三角地区内长度为821.04千米。南部主廊道总面积约14.70万公顷,其中珠三角地区内面积约为12.19万公顷。南部主廊道中包括耕地0.09万公顷、园地0.16万公顷、林地0.89万公顷、草地0.03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94万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0.75万公顷、其他土地0.13万公顷。南部主廊道共分九段,包括江门段、中山段、珠海段、广州段、深圳段、香港深圳段、惠州段、阳江段和海丰段,其中阳江段及海丰段位于珠三角地区范围之外,面积为2.51万公顷,长度约167.94千米,此部分廊道作为远期区域性生态廊道规划的基础,在本规划中不安排具体建设内容。南部主廊道涉及惠州、东莞、广州、中山、珠海和江门六市,详见表4-8,表4-9。
表4-8 南部主廊道基本概况表
南部主廊道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10个,其中有7个源、1个踏脚石和2个目标地,包括阳江海陵岛、江门崖山、珠海磨刀门、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横门水道口、广州南沙湿地、深圳后海湾(区域涵盖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西湾红树林市级湿地公园和深圳湾市级湿地公园,其中海陵岛和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珠三角地区范围以外,不规划具体建设内容。南部主廊道上主要分布的水鸟包括鹭类、雁鸭类和鸻鹬类三大类,重点保护水鸟物种包括黑脸琵鹭和卷羽鹈鹕等。
表4-9 南部主廊道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在南部主廊道上,通过开展水鸟聚集区保护建设、踏脚石质量提升建设、目标地生境营造建设、优质红树林建设和生态断裂点修复建设,全面提升南部主廊道生态节点的质量。
水鸟聚集区保护建设包括:新建保护小区和保护区优化升级等内容,在水鸟聚集区域建设高质量红树林、优质混交林或芦苇等湿地植物群落。对现有生态功能不高的红树林进行质量提升,在大型河流、湖泊及沼泽等自然湿地周边种植芦苇等亲水植物。优化水鸟聚集区水域、滩涂、植被覆盖地等生境类型面积比例,根据本地实际种植一定宽度的植物隔离带建设,控制声音及夜间光线干扰。
踏脚石质量提升建设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污染防治等主要内容。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在配置植物时优先考虑芦苇、香蒲等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够为水鸟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选择桑葚、构树等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起到招引水鸟的作用。在有水鸟活动的荒滩湿地上,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在近海湿地上种植海草床,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建设适宜宽度的植物隔离带,防治各类污染及人为干扰。
目标地生境营造主要包括水田综合利用、鱼塘综合利用、湿地修复等主要内容。根据水鸟迁徙路线以及水鸟迁移路径,结合目标地现状采取相应方式营造适宜水鸟栖息的生境。针对现状为水田人工湿地,选取连片面积不小于4公顷的人工湿地退田还湿。针对现状为鱼塘的湿地,综合利用鱼塘,制定管理协调计划,在收取鱼产后降低鱼塘水位,让水鸟捕食经济价值低的杂鱼,增加水鸟的觅食机会。修复原有人工经营对湿地产生的不良影响,开展近自然湿地建设,恢复适宜水鸟栖息的生态环境。制定地方性生态补偿标准,针对因水鸟活动造成的损失依据标准向生产经营者进行补偿。
南部主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红树林质量提升、植物隔离带建设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10 南部主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栖息地生境修复。水鸟栖息地建设,主要从栖息地范围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入手。在南部主廊道范围内,通过开展红树林保护提升建设、水鸟食物丰富提质建设、湿地景观营造提升建设和养殖区湿地综合改造利用建设,营造高质量的水鸟栖息地生境。
湿地水质保护提升项包括:湿地垃圾清理及有害生物治理、优质水源涵养林建设、生态水岸建设消除裸露河岸等主要内容。优化湿地植物配置,种植芦苇、香蒲等净水植物,通过生物净水的方式提高湿地水资源质量。
水鸟食物质量提升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湿地物种丰富度,投放鱼苗,开展优质红树林建设,建设水鸟食堂等主要内容。针对植物盖度低,水生植物种类单一的湿地开展水生植物种植建设,建设丰富的水草群落、海草群落,种植挺水和浮叶植物。针对沿海滩涂,开展优质红树林建设,为水鸟打造红树林食堂。
湿地景观营造提升包括:近自然湿地景观建设及生态水岸建设。其中,在景观效果差的区域开展近自然湿地景观建设,优化湿地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在杂草丛生,尤其是薇甘菊及互花米草等入侵生物着生的水岸开展生态水岸建设。
表4-11 南部主廊道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科普宣教建设。在南部主廊道范围内,通过开展水鸟生态廊道标识建设、优质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科普教育活动建设和水鸟保护宣传建设,打造完善的科普宣教体系。
依托湿地公园、红树林、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载体,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自然生态文化教育场所,在本底条件好的大型生态节点上建设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自然教育基地。制定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标识,并在廊道范围内推广应用。加强科普教育活动频次,创新科普教育活动主题及内容,丰富科普教育传播媒介及传播方式。
表4-12 南部主廊道科普宣教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生态旅游建设。根据廊道实际,控制开发强度,确定游客容纳量,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在南部主廊道范围内,通过开展观鸟及亲水平台建设、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栈道、湿地生态景观走廊建设和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体系。
在全面保护、适度开发的规划原则下,完善水鸟生态廊道上重要节点的观鸟平台和亲水平台建设,规划在水鸟生态廊道上水鸟数量较多的源、踏脚石以及目标地新建观鸟栈道、观鸟设施等观鸟平台和景观浮桥、水上步道等亲水平台。
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完善水鸟生态廊道上重要节点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的建设力度,保证景区停车场、厕所、垃圾箱等设施满足游客需求。
针对水鸟生态廊道区域内生态景观单一、质量较差的未保护湿地资源,开展生态湿地景观走廊建设,打造多样的湿地景观植物配置,营造质量高、观赏性强的湿地生态景观格局,为当地居民以及游客提供休闲游憩场所。
打造湾区特色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水鸟生态廊道的主要生态节点上开展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发展湿地生态体验、水鸟休闲观光、生态科普教育、水上游览等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和主题为湿地人文体验、农家体验旅游、亲子旅游、亲鸟体验、渔家乐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
表4-13 南部主廊道生态旅游建设任务表
(一)北部次廊道
1.廊道概况
北部次廊道全长约187.81千米,其中珠三角地区范围内长度为153.35千米。北部次廊道总面积1.82万公顷,其中,珠三角地区范围内面积约为1.48万公顷。北部次廊道范围内有草地72.3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27万公顷、耕地0.11万公顷、林地0.3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16.3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37万公顷、园地0.31万公顷、其他土地152.55公顷。北部次廊道共分三段,包括流溪河北段、流溪河南段、流溪河水库北段,其中流溪河水库北段部分位于珠三角地区范围之外,面积为0.34万公顷,长度为34.46千米,此部分廊道作为远期区域性生态廊道规划的基础,在本规划中不设计具体的建设内容。北部次廊道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3个,其中有1处源,流溪河水库;1处踏脚石,从都湿地公园;1处目标地,白云湖湿地公园。详见表4-14,表4-15。
表4-14 北部次廊道基本概况表
表4-15 北部次廊道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在北部次廊道上,根据源(流溪河水库)、踏脚石(从都湿地公园)、目标地(白云湖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生态节点生境质量提升。
北部次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植物隔离带建设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16 北部次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栖息地生境修复。水鸟栖息地建设,主要从栖息地范围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入手。提升水鸟食物质量,主要内容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针对植物丰富度低、水生植物少的湿地开展水生植物种植建设,营造丰富的水草群落,种植挺水和浮叶植物。湿地景观优化,主要内容包括针对荒滩荒地开展湿地植被修复建设,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营造适宜水鸟栖息的生态环境,打造优美湿地景观。
表4-17 北部次廊道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科普宣教建设。在北部次廊道范围内,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传播媒介。建设水鸟生态廊道标识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表4-18 北部次廊道科普宣教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生态旅游建设。根据廊道实际,控制开发强度,确定游客容纳量,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在北部次廊道范围内,在各段廊道上建设包括观鸟设施、观鸟栈道、亲水平台、近自然生态水岸景观,在各生态节点上结合现有的生态旅游建设基础,结合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水平。
表4-19 北部次廊道生态旅游建设任务表
(二)西部次廊道
1.廊道概况
西部次廊道全长约147.76千米,西部次廊道总面积1.46万公顷。其中,经过的行政区包括斗门区、高明区、高要区、鹤山市、横琴区、江海区、南海区、蓬江区、三水区、顺德区、香洲区、新会区、中山市。西部次廊道范围内有草地119.3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15万公顷、耕地0.12万公顷、有林地274.6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4.9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9万公顷、园地395.39公顷、其他土地80.10公顷。西部次廊道共一段,西江段。西部次廊道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1个,1处踏脚石,广东珠海横琴国家湿地公园。详见表4-20,表4-21。
表4-20 西部次廊道基本概况表
表4-21 西部次廊道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依据西部次廊道上广东珠海横琴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踏脚石质量提升工程。主要内容包括优先选用优良乡土植物进行踏脚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植物配置时优先考虑芦苇、香蒲等植物,同时选择桑葚、构树、乌桕等鸟类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
西部次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植物隔离带建设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22 西部次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栖息地生境修复。水鸟栖息地建设,主要从栖息地范围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入手。湿地水质优化工程内容包括,开展湿地垃圾清理,开展水浮莲治理,开展雨污分流建设,控制排入湿地的各类水质,加强对水岸两侧各类工厂污水排放的管控,严格控制污水直接排入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水鸟食物质量,主要内容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种植桑树、构树、乌桕、蛇莓等食源性植物,招引鸟类,丰富水鸟食物来源,提高食物质量。
表4-23 西部次廊道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科普宣教建设。在西部次廊道范围内,建设优质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传播媒介。建设水鸟生态廊道标识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表4-24 西部次廊道科普宣教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生态旅游建设。根据廊道实际,控制开发强度,确定游客容纳量,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在西部次廊道范围内,在各段廊道上建设包括观鸟设施、观鸟栈道、亲水平台、近自然生态水岸景观,在各生态节点上结合现有的生态旅游建设基础,结合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水平。
表4-25 西部次廊道生态旅游建设任务表
(三)中部次廊道
1.廊道概况
中部次廊道全长约38.69千米,中部次廊道总面积3715.10公顷。其中,经过的行政区包括东莞市、番禺区、南沙区。中部次廊道土地类型主要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97公顷、耕地13.0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1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01.32公顷、林地2.12公顷、园地9.37公顷、其他土地1.06公顷。中部次廊道共一段,珠江段。中部次廊道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2个,其中有1处踏脚石,海鸥岛红树林湿地公园;1处目标地,穗丰年湿地公园。详见表4-26,表4-27。
表4-26 中部次廊道基本概况表
表4-27 中部次廊道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在中部次廊道上,根据踏脚石(海鸥岛红树林湿地公园)、目标地(穗丰年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生态节点生境质量提升,具体建设任务见表4-28。
表4-28 中部次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栖息地生境修复。水鸟栖息地建设,主要从栖息地范围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入手。湿地水质优化工程内容包括,开展湿地垃圾清理,开展水浮莲治理,开展雨污分流建设,控制排入湿地的各类水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水鸟食物质量,主要内容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湿地景观优化,主要内容包括针对荒滩荒地开展湿地植被修复建设,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营造适宜水鸟栖息的生态环境,打造优美湿地景观。具体建设任务见表4-29。
中部次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优质红树林建设、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29 中部次廊道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科普宣教建设。在中部次廊道范围内,建设优质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传播媒介。建设水鸟生态廊道标识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表4-30 中部次廊道科普宣教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生态旅游建设。根据廊道实际,控制开发强度,确定游客容纳量,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在中部次廊道范围内,在各段廊道上建设包括观鸟设施、观鸟栈道、亲水平台、近自然生态水岸景观,在各生态节点上结合现有的生态旅游建设基础,结合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水平。
表4-31 中部次廊道生态旅游建设任务表
(四)东部次廊道
1.廊道概况
东部次廊道全长约68.54千米,东部次廊道总面积6298.09公顷。其中,经过的行政区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东部次廊道土地类型主要包括草地598.3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18万公顷、耕地347.31公顷、林地853.0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3.90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17万公顷、园地264.89公顷、其他土地442.90公顷。东部次廊道共分三段,包括淡水河段、西枝江段、星河段。东部次廊道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2个,其中1处踏脚石,为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1处目标地,清湖市级人工湿地公园。详见表4-32,表4-33。
表4-32 东部次廊道基本概况表
表4-33 东部次廊道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水鸟生态廊道节点质量提升。在东部次廊道上,根据踏脚石惠州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和目标地清湖市级人工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生态节点生境质量提升建设。针对各处节点的实地现状,在现有红树林基础上补植优质乡土红树树种,丰富红树林群落生物多样性,针对植物种类单一的湿地植被开展物种丰富度提升建设;对于湿地生境受到污染的区域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治理。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种植引鸟植物。
东部次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优质红树林建设、植物隔离带建设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34 东部次廊道生态节点质量提升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栖息地生境修复。水鸟栖息地建设,主要从栖息地范围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入手。湿地水质优化工程内容包括,开展湿地垃圾清理,开展水浮莲治理,开展雨污分流建设,控制排入湿地的各类水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水鸟食物质量,主要内容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湿地景观优化,主要内容包括针对荒滩荒地开展湿地植被修复建设,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营造适宜水鸟栖息的生态环境,打造优美湿地景观。
表4-35 东部次廊道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科普宣教建设。在东部次廊道范围内,建设优质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传播媒介。建设水鸟生态廊道标识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表4-36 东部次廊道科普宣教建设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生态旅游建设。根据廊道实际,控制开发强度,确定游客容纳量,以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在东部次廊道范围内,在各段廊道上建设包括观鸟设施、观鸟栈道、亲水平台、近自然生态水岸景观,在各生态节点上结合现有的生态旅游建设基础,结合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水平。
表4-37 东部次廊道生态旅游建设任务表
(一)贺江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贺江支廊道组廊道全长107.02千米,总面积为5304.54公顷,由贺江段组成,经过的行政区域为封开县。贺江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678.82公顷、园地72.07公顷、林地1632.29公顷、草地46.5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18.04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342.48公顷、其他土地6.40公顷。贺江支廊道组上的廊道节点有1个目标地,为封开县南丰长河洲县级湿地公园。具体见表4-38、表4-39。
表4-38 贺江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贺江支廊道组上目标地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采取各类措施治理、修复封开县南丰长河洲县级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划到2025年,完成封开县南丰长河洲县级湿地公园湿地环境修复面积10公顷。
贺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2)营造栖息地生境
水鸟栖息地建设,主要从栖息地范围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入手。为给迁徙水鸟提供充足食物、提高食物质量,封开县要在贺江支廊道组内开展栖息地生境营造项目。栖息地生境营造的内容主要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针对植物丰富度低、水生植物少的湿地开展水生植物种植建设,营造丰富的水草群落,种植挺水和浮叶植物。针对水生动物较少的区域,投放鱼苗,提高水生动物种群规模。到2025年,封开县完成栖息地生境营造面积100公顷。
(3)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贺江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秉承近自然理论,选择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到2025年,封开县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20公顷。
表4-42 贺江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4)开展水鸟保护活动
封开县要广泛开展全民水鸟保护宣教,全面提高公众的水鸟、湿地保护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开展水鸟保护政策法规、水鸟保护工作进展与成效等宣传,创新水鸟与湿地保护的宣传广告,社会征集水鸟与湿地保护的宣传口号。力求使公众能真正了解水鸟与湿地保护,从而在水鸟与湿地保护工作中发挥正能量作用,成为水鸟与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5)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为合理开发利用水鸟、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湿地、水鸟的前提下,在封开县南丰长河洲县级湿地公园内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0年,在封开县南丰长河洲县级湿地公园内新建1处观鸟栈道、2处观鸟设施以及1处亲水栈道。
表4-43 贺江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二)绥江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绥江支廊道组廊道全长136.29千米,总面积为6656.52公顷,分古水河、绥江和青岐涌3个分段,其中古水河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广宁县,绥江段经过的行政区域是大旺区、广宁县、三水区和四会市,青岐涌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鼎湖区、三水区和四会市。绥江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459.56公顷、园地242.89公顷、林地1611.74公顷、草地50.3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480.4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634.53公顷、其他土地49.54公顷。绥江支廊道组上的廊道节点有2个,其中踏脚石和目标地各1个,分别为广东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和广宁县古水河湿地公园。具体见表4-44、表4-45。
表4-44 绥江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45 绥江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踏脚石的质量
根据绥江支廊道组上踏脚石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踏脚石质量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优良乡土植物进行踏脚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植物配置时优先考虑芦苇、香蒲等植物,同时选择桑葚、构树、乌桕、重阳木、苦楝、海桐等鸟类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规划到2025年,完成广东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质量提升面积50公顷。
绥江支廊道组踏脚石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提升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46绥江支廊道组踏脚石质量提升任务表
(2)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绥江支廊道组上目标地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利用各种措施治理、修复广宁县古水河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扩大其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2025年,完成广宁县古水河湿地公园湿地环境修复面积20公顷。
绥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47 绥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3)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绥江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利用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40公顷。
(4)开展水鸟保护活动
绥江支廊道组上各行政区政府要广泛开展全民水鸟保护宣教,全面提高公众的水鸟、湿地保护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开展水鸟保护政策法规、水鸟保护工作进展与成效等宣传,创新水鸟与湿地保护的宣传广告。以节假日、庆典活动等为契机,采用宣传标语、庆典会议、宣传口号等方式向大众展示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宣传水鸟生态廊道,扩大水鸟、湿地保护知识在群众中的影响,提高大众保护水鸟、湿地的意识。
(5)建立科普宣教系统
规划到2025年,在广东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建立全园科普宣教系统,形成室内和室外互动科普宣教体系。
表4-49 绥江支廊道组科普宣教系统建设任务表
(6)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在绥江支廊道组上的踏脚石和目标地上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5年,在广东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新建2处观鸟栈道、4处观鸟设施以及2处亲水栈道;在广宁县古水河湿地公园内新建1处观鸟栈道、2处观鸟设施以及1处亲水栈道。观鸟栈道建设时应注意尽量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观鸟设施尽量采用木质材料进行建设,亲水栈道建议采用仿木混凝土材质进行建设,营造近自然和谐景观。
表4-50 绥江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三)北江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北江支廊道组廊道全长52.04千米,总面积为2573.94公顷,分北江和漯水河2个分段,其中北江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清城区、三水区和四会市,漯水河段经过的行政区是三水区和四会市。北江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251.15公顷、园地47.44公顷、林地149.42公顷、草地24.3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73.03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86.26公顷、其他土地28.69公顷。北江支廊道组上的廊道节点只有1个目标地,为四会市莲塘迳湿地公园。具体见表4-51、表4-52。
表4-51 北江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52 北江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目标地是水鸟生态廊道的末端,是重要保护水鸟分布的前沿阵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沟通的边缘地带。全面诊断北江支廊道组上目标地存在的生态问题,科学采取各种措施治理、修复四会市莲塘迳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增大其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划到2025年,完成四会市莲塘迳湿地公园湿地环境修复面积10公顷。
北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2)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北江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遵循近自然理论,利用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15公顷。
(3)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四会市莲塘迳湿地公园面积为30.80公顷,为合理开发利用水鸟、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在保护湿地、水鸟的前提下,规划到2020年,在四会市莲塘迳湿地公园内新建1处观鸟栈道、2处观鸟设施以及1处亲水栈道。
表4-55 北江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四)东江支流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东江支流支廊道组廊道全长147.02千米,总面积为6972.57公顷,分开创大道、华阳湖等11个分段,其中开创大道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黄埔区增城区,东江南支流东引运河段经过的行政区域是东莞市和番禺区,其余分段经过的行政区均是东莞市。东江支流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463.94公顷、园地593.12公顷、林地342.04公顷、草地450.6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385.06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2317.72公顷、其他土地88.37公顷。东江支流支廊道组上的廊道节点有9个,其中踏脚石2个,分别为松山湖、燕岭湿地公园;目标地7个,分别为穗丰年湿地公园、同沙生态公园、荔香湿地公园、寮步湿地公园、下沙湿地公园、莲湖湿地公园和南岗河文教园区湿地公园等。具体见表4-56、表4-57。
表4-56 东江支流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57 东江支流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踏脚石的质量
根据东江支流支廊道组上踏脚石(松山湖、燕岭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踏脚石质量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植物进行踏脚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植物配置时优先选择芦苇、香蒲等植物,同时选择乌桕、重阳木、苦楝、海桐、野蔷薇、蛇莓等鸟类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起到招引杂食性水鸟作用的同时又能发挥一定的观赏价值。规划到2025年,完成东江支流支廊道组内踏脚石质量提升面积35公顷。
东江支廊道组踏脚石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58 东江支流支廊道组踏脚石质量提升任务表
(2)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东江支流支廊道组上目标地(同沙生态公园、荔香湿地公园、下沙湿地公园、莲湖湿地公园、寮步湿地公园、南岗河文教园区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采取各种措施治理、修复目标地的生态环境,扩大其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2025年,完成东江支流支廊道组内目标地湿地生境提升面积50公顷。
东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59 东江支流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3)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东江支流支廊道组内,对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选择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200公顷。
(4)建设湿地生态景观长廊
针对东江支流支廊道组内生态景观较差的未保护湿地,通过种植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在湿地内营造湿地生态景观长廊。规划到2025年,新建湿地生态景观长廊55千米。
表4-61 东江支流支廊道组湿地生态景观长廊建设任务表
(5)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在东江支流支廊道组内的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5年,在燕岭湿地公园内新建2处观鸟栈道、4处观鸟设施以及2处亲水栈道;在穗丰年湿地公园、同沙生态公园等目标地内各新建1处观鸟栈道、2处观鸟设施以及1处亲水栈道。
(五)流溪河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流溪河支廊道组廊道全长29.94千米,总面积为1424.45公顷,分白云湖、白坭河和新街河3个分段,其中白云湖段和白坭河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白云区,新街河段经过白云区和花都区。流溪河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212.19公顷、园地30.76公顷、林地38.91公顷、草地15.4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86.83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267.36公顷、其他土地30.09公顷。流溪河支廊道组上的廊道节点有2个目标地,具体见下表。
表4-63 流溪河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64 流溪河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流溪河支廊道组上目标地(花都湖湿地公园、白云湖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有效采取各种措施治理和修复目标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其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划到2025年,完成流溪河支廊道组内目标地湿地生境提升面积23公顷。
流溪河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65 流溪河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2)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流溪河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选择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250公顷。
表4-66 流溪河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3)开展水鸟保护活动
白云区和花都区政府要广泛开展全民水鸟保护宣教,全面提高公众的水鸟、湿地保护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开展水鸟保护政策法规、水鸟保护工作进展与成效等宣传。以节假日、庆典活动等为契机,采用宣传标语、庆典会议、宣传口号等方式向大众展示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宣传水鸟生态廊道,扩大水鸟、湿地保护知识在群众中的影响,提高大众保护水鸟、湿地的意识。
(六)零散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零散支廊道组全长50.45千米,总面积为2342.26公顷,分惠东红树林、崖口中山湿地公园、云东海和淡水河等4个分段,其中惠东红树林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惠东县,崖口中山湿地公园段经过的行政区域是中山市,云东海段经过的行政区域是南海区和三水区,淡水河段经过的行政区域是大亚湾、惠阳区和坪山新区。零散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136.70公顷、园地87.91公顷、林地194.66公顷、草地138.5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79.61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554.13公顷、其他土地105.40公顷。零散支廊道组上的廊道节点有5个目标地,分别为惠东县盐洲岛红树林县级湿地公园、惠东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崖口中山湿地公园、广东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和聚龙山区级湿地公园等。具体见表4-47、表4-48。
表4-67 零散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68 零散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零散支廊道组上目标地(惠东县盐洲岛红树林县级湿地公园、惠东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崖口中山湿地公园、广东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聚龙山区级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利用各种措施治理、修复目标地的生态环境,扩大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划到2025年,完成零散支廊道组内目标地湿地生境提升面积75公顷。
零散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69 零散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2)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零散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秉承近自然理论,利用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规划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240公顷。
表4-70 零散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3)开展水鸟保护活动
在零散支廊道组内开展全民水鸟保护宣教,全面提高公众的水鸟、湿地保护意识。提倡公民主动参与水鸟迁徙季节的清网行动、护飞行动、湿地垃圾清除等水鸟保护活动。不断开拓创新,丰富公众参与水鸟保护的渠道和形式。采取展览、分发手册和画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开展爱鸟护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4)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在零散支廊道组上的目标地上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5年,在广东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新建2处观鸟栈道、4处观鸟设施以及2处亲水栈道;在惠东县盐洲岛红树林县级湿地公园、崖口中山湿地公园、以及聚龙山区级湿地公园内各新建1处观鸟栈道、2处观鸟设施以及1处亲水栈道。
表4-71 零散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七)中佛水道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廊道全长266.08千米,总面积为12957.09公顷,分潭州水道段、桂畔海段等17个分段,其中潭州水道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番禺区和顺德区,桂畔海段经过的行政区域是顺德区,容桂水道段、凫洲水道段、东海水道南段和桂洲水道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顺德区和中山市,东平水道北段、东平水道东段和汾江段经过的行政区域为禅城区和南海区,其余分段经过的行政区域均是中山市。中佛水道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345.78公顷、园地375.28公顷、林地95.14公顷、草地153.0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158.00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3586.77公顷、其他土地42.92公顷。中佛水道支廊道组上的廊道节点有8个,其中踏脚石3个、目标地5个,分别为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港口中山湿地公园、大良桂畔湖湿地公园、古镇灯都生态湿地公园、小榄菊花文化湿地公园、和穗湿地公园、彩虹绿洲湿地公园和中山市长江库区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等。具体见下表表4-72、表4-73。
表4-72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73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踏脚石的质量
根据中佛水道支廊道组上踏脚石(港口中山湿地公园、大良桂畔湖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踏脚石质量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优良乡土植物提升踏脚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时优先考虑芦苇、香蒲等既能够净化水质又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选择乌桕、重阳木、苦楝、海桐、野蔷薇、蛇莓等鸟类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规划到2025年,完成中佛水道支廊道组内踏脚石质量提升面积8公顷。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踏脚石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提升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74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踏脚石质量提升任务表
(2)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中佛水道支廊道组上目标地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采取各类措施治理、修复目标地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2025年,完成中佛水道支廊道组内目标地湿地生境提升面积20公顷。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75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3)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中佛水道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选用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规划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335公顷。
(4)建设湿地生态景观长廊
选择中佛水道支廊道组内生态景观较差的未保护湿地,通过种植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在湿地内营造湿地生态景观长廊。这不仅能改善湿地环境质量,也为周边居民以及外来游客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和湿地游览线路。规划到2025年,新建湿地生态景观长廊79千米。
表4-77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湿地生态景观长廊建设任务表
(5)开展水鸟保护活动
水鸟保护宣传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先导和前驱作用。中佛水道支廊道组各行政区政府要开展全民水鸟保护宣教,全面提高公众的水鸟、湿地保护意识。倡导公民主动参与水鸟迁徙季节的清网行动、护飞行动、湿地垃圾清除等水鸟保护活动。不断开拓创新,丰富公众参与水鸟保护的渠道和形式。采取展览、分发手册和画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对公民进行爱鸟护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6)建立科普宣教系统
规划到2025年,在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建立全园科普宣教系统,形成室内和室外互动科普宣教体系。
表4-78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科普宣教系统建设任务表
(7)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在中佛水道支廊道组上的踏脚石和目标地上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5年,在大良桂畔湖湿地公园、古镇灯都生态湿地公园、小榄菊花文化湿地公园以及和穗湿地公园各新建2处观鸟设施以及1处亲水栈道。
表4-79 中佛水道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八)潭江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潭江支廊道组总体沿潭江分布,呈东西走向,东起广东江门崖门,西至广东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全长156.07千米,总面积7737.44公顷。潭江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672.42公顷、园地146.40公顷、林地685.60公顷、草地114.7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113.46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872.7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9.18公顷、其他土地62.85公顷。潭江支廊道组共分六段,包括鹅辽河段、镇海水段、南坦湾段、潭江段、潭江主道段和阳峪河段。潭江支廊道组全部位于江门市辖区内,详见表4-80,表4-81。
潭江支廊道组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3个,其中有1个踏脚石和2个目标地,包括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广东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台山石花北湿地公园。潭江支廊道组上主要分布的水鸟包括鹭类和鸻鹬类两大类,重点保护水鸟物种有黑脸琵鹭等。
表4-80 潭江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81 潭江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踏脚石的质量
根据潭江支廊道组上踏脚石(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踏脚石质量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优良乡土植物提升踏脚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时优先考虑芦苇、香蒲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选择海桐、野蔷薇、蛇莓等鸟类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规划到2025年,完成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质量提升面积50公顷。
潭江支廊道组踏脚石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提升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2)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潭江支廊道组上目标地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采取各类措施治理、修复目标地生态环境,增加目标地的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2025年,完成潭江支廊道组内目标地湿地生境提升面积50公顷。
潭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83 潭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3)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潭江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依据近自然理论,选用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规划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600公顷。
表4-84 潭江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4)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在潭江支廊道组上的目标地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5年,在广东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新建2处观鸟栈道、4处观鸟设施以及2处亲水栈道。
表4-85 潭江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九)增江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增江支廊道组总体沿增江分布,呈南北走向,南起增江与东江北干流交汇处,北至广东龙门县香溪堡县级湿地公园,全长约101千米,总面积约0.5万公顷。增江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331.09公顷、园地549.52公顷、林地1328.90公顷、草地19.4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248.62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323.4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3.05公顷、其他土地28.70公顷。增江支廊道组仅包括增江段一段,途经广州市和惠州市辖区内,详见表4-86,表4-87。
增江支廊道组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2个,其中有1个踏脚石和1个目标地,包括增城正果湖心岛和香溪堡县级湿地公园。增江支廊道组上主要分布的水鸟包括鹭类和雁鸭类两大类,主要的水鸟物种有白鹭、豆雁等。
表4-86 增江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87 增江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踏脚石的质量
根据增江支廊道组上踏脚石(增城正果湖心岛)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踏脚石质量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优良乡土植物提升踏脚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时优先考虑芦苇、香蒲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选择海桐、野蔷薇、蛇莓等鸟类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规划到2025年,完成增城正果湖心岛湿地质量提升面积5公顷。
增江支廊道组踏脚石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提升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88 增江支廊道组踏脚石质量提升任务表
(2)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增江支廊道组上目标地(香溪堡县级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采取各类措施治理、修复目标地生态环境,增加其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2025年,完成香溪堡县级湿地公园湿地生境提升面积5公顷。
增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89 增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3)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增江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选择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规划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200公顷。
表4-90 增江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4)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在增江支廊道组上的踏脚石和目标地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5年,在香溪堡县级湿地公园内各新建2处观鸟设施以及1处亲水栈道。
表4-91 增江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十)西枝江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西枝江支廊道组总体沿西枝江分布,呈东西走向,东起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西至西枝江与淡水河交汇处,与东部次廊道相接,全长约85千米,总面积4198.42公顷。西枝江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736.88公顷、园地649.27公顷、林地822.16公顷、草地108.3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46.34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152.53公顷。西枝江支廊道组仅包括西枝江段一段,全部位于惠州市辖区内,详见表4-92,表4-93。
西枝江支廊道组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1个,是目标地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西枝江支廊道组上主要分布的水鸟包括鹭类、鸻鹬类和雁鸭类三大类,重点保护水鸟物种有黑脸琵鹭,主要的水鸟物种有白鹭、豆雁等。
表4-92 西枝江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93 西枝江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西枝江支廊道组上目标地(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采取各类措施治理、修复目标地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2025年,完成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提升面积50公顷。
西枝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94 西枝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2)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西枝江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选择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规划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300公顷。
表4-95 西枝江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十一)深圳河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深圳河支廊道组总体沿西枝江分布,呈东西走向,东起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西至西枝江与淡水河交汇处,与东部次廊道相接,全长约26千米,总面积1220.04公顷。深圳河支廊道组中包括耕地1.59公顷、园地10.65公顷、林地105.61公顷、草地3.5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01.74公顷、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418.4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7.99公顷。深圳河支廊道组包括深圳河主体段、沙湾河段和人民公园路洪湖西路段三段,全部位于深圳市辖区内,详见表4-96,表4-97。
深圳河支廊道组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2个,是踏脚石洪湖市级湿地公园和目标地深圳水库。深圳河支廊道组上主要分布的水鸟包括鹭类、鸻鹬类和雁鸭类,重点保护水鸟物种有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
表4-96 深圳河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97 深圳河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踏脚石的质量
根据深圳河支廊道组上洪湖市级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踏脚石质量提升,主要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提升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时优先考虑芦苇、香蒲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选择海桐、野蔷薇、蛇莓等鸟类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规划到2025年,完成洪湖市级湿地公园湿地质量提升面积10公顷。
深圳河支廊道组踏脚石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98 深圳河支廊道组踏脚石质量提升任务表
(2)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深圳河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选择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规划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80公顷。
表4-99 深圳河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3)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要充分利用廊道节点合理发展湿地、水鸟生态旅游,在深圳河支廊道组上的踏脚石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5年,在洪湖市级湿地公园内新建2处观鸟设施以及1处亲水栈道。
表4-100 深圳河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十二)西江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西江支廊道组全长约121.36千米,西江支廊道组总面积0.56万公顷。其中,经过的行政区域包括高要区、鼎湖区、南海区、鹤山市、江海区、蓬江区、新会区、中山市、斗门区、金湾区。西江支廊道组土地类型主要包括草地78.7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79.70公顷、耕地641.51万公顷、有林地64.3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6.3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080.76公顷、园地186.92公顷、其他土地56.09公顷。西江支廊道组共分九段,包括宋隆小镇段、鼎湖碧莲湖段、西樵山段、沙坪河段、江门河江门水道段、古镇灯都段、小鸟天堂段、友谊河鸡啼门段、金湾段。西江支廊道组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7个,为目标地高要区宋隆小镇湿地公园、鼎湖碧莲湖湿地公园、西樵听音湖湿地公园、鹤山沙坪河南岸湿地公园、水郡省级湿地公园和金湖湿地公园。详见表4-101,表4-102。
表4-101 西江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102西江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依据西江支廊道组上目标地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地采取各类措施治理、修复目标地生态环境,增加目标地的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2025年,完成西江支廊道组内目标地湿地生境提升面积38公顷。
西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在示范建设期内重点开展湿地环境修复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建设期取得成效后,全面建设期重点推广。
表4-103 西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2)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西江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选择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规划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330公顷。
表4-104西江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3)建设观鸟、亲水平台
在西江支廊道组上的目标地建设观鸟、亲水平台,规划到2025年,在宋隆小镇湿地公园和鼎湖碧莲湖湿地公园内新建4处观鸟设施以及2处亲水栈道;在西樵听音湖湿地公园和鹤山沙坪河南岸湿地公园内新建4处观鸟设施以及2处亲水栈道。
表4-105 西江支廊道组观鸟、亲水平台建设任务表
(十三)珠江支廊道组
1.廊道概况
珠江支廊道组全长约275.60千米,珠江支廊道组总面积1.33万公顷。珠江支廊道组土地类型主要包括草地77.61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44.95公顷、耕地972.94公顷、林地143.8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85.8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81万公顷、园地497.21公顷、其他土地63.46公顷。珠江支廊道组共分十七段,包括流花湖段、石井河增埗河珠江段、增埗河段、佛山水道段、花地河西段、花地河东珠江段、南州路段、小洲村段、大石水道、科学城段、顺德水道段、榄核河段、洪奇沥水道段、沙湾水道段、新围上三顷段、蕉门水道段、蕉门水道珠江口段。珠江支廊道组上共分布有生态节点1个,其中踏脚石1个,目标地3个,分别是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荔湾区大沙河湿地公园、天河大观湿地公园和蕉门湿地公园。详见表4-106,表4-107。
表4-106 珠江支廊道组基本概况表
表4-107 珠江支廊道组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建设内容
(1)提升踏脚石的质量
根据珠江支廊道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踏脚石质量提升,主要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环境修复。依据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提升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时优先考虑香蒲、美人蕉等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同时选择海桐、蛇莓等鸟类食源性植物进行种植。规划到2025年,完成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质量提升面积50公顷。
表4-108 珠江支廊道组踏脚石质量提升任务表
(2)提升目标地的生境
根据珠江支廊道组上目标地的湿地环境现状,开展目标地生境提升,主要内容是湿地环境修复,科学采取各类措施治理、修复目标地生态环境,增加目标地的生态容纳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到2025年,完成珠江支廊道组内目标地湿地生境提升面积13公顷。
表4-109 珠江支廊道组目标地生境提升任务表
(3)营造提升湿地景观
在珠江支廊道组内,选择人为干扰严重、湿地景观效果不佳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景观优化,依据近自然理论,选用生态效益高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优良乡土植物对此类湿地进行景观提升,优化湿地景观植物的种类、数量及空间配置。规划到2025年,完成湿地景观优化面积300公顷。
表4-110 珠江支廊道组湿地景观优化任务表
水鸟生态廊道监测是评估廊道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水鸟作为生态廊道建设的服务对象,其种类、数量、分布与廊道建设质量密切相关,是开展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水鸟种群的变化能够反映水鸟栖息地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重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监测内容
根据与水鸟生态廊道生态系统健康关系最密切、最具有指示意义的类群,同时结合生态廊道建设需求,确定生态廊道监测指标为自然环境因素、高等维管植物、鸟类。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为水文与水环境。其中水文包括水位、地表水深、流量、流速等;水环境包括水温、酸碱度(PH)、溶解氧(DO)、、透明度、化学需氧量(COD)、总氮等。
高等维管植物,主要包括植被类型及面积、植物种类及分布、多样性、保护植物等。
鸟类,主要包括种类及分布、数量、多样性、保护鸟类种群现状、鸟类疫源疫病监控等。
(二)监测阶段
水鸟生态廊道监测以廊道建设完成为界点,分为廊道建设期与廊道建成期两个阶段。其中廊道建设期主要监测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对水鸟及其生境的影响;廊道建成期主要监测水鸟生态廊道建成后水鸟对生态廊道的利用情况等。
(三)监测方法
利用千米网格法,以10千米长的正方形网格将珠三角地区进行划分。选择主廊道、次廊道、支廊道、源、踏脚石、目标地所在的网格作为长期监测网格,共97个样方,各市监测样方数量如表4-111。
在每个网格样方内设置1个水环境监测点,1条3—4千米的监测样线,监测样线上设置3—5个20米×20米植物样方,并在植物样方内放置1—2台红外相机,红外相机每个季节更换一次方向。
表4-111 监测网格统计表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估算范围
投资估算主要针对廊道节点质量提升建设工程、水鸟栖息地生境修复工程、科普宣教建设工程、生态旅游建设工程、水鸟生态廊道监测工程等5项重点建设工程进行估算。
(二)估算依据
1.《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储备指南》,2009年,国家林业局;
2.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2013年,住房部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
3.《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国家林业局(2006年);
4.《广东省营造林工程定额与造价》(DB44/T773-2010);
5.《广东省园林绿化工程综合定额》(2010年);
6.珠三角地区近三年湿地公园建设投资调研成果、标识系统建设投资调研成果、现阶段工资水平、生产资料物价水平、劳动力市场情况等。
(三)估算结果
项目总投资11.18亿元。示范建设期投资4亿元,全面推进期7.18亿元。
表5-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估算表
表5-2 重点建设工程投资估算一览表
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市多部门复杂的系统工程。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资金的筹措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资金来源可以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在财政投资基础上,要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个人投资、合资等多种建设模式,鼓励个人或者集体参与工程建设,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廊道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对于工程量大、建设期长、生态效益显著的具有社会公益性工程,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特色旅游生态产品建设等具有盈利性质的建设项目,以政府政策引导的方式,个人或企业投资为主;其他兼具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如湿地水质保护提升项目等工程,可以政府与个人或者企业联合投资的方式进行建设。
三、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将有效改善水鸟栖息地的生境。珠三角地区水鸟的种群规模预计可增加20%以上。其中,全球性的候鸟种群规模预计增加5%,本地的水鸟种群规模预计增加20%以上。另外,通过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大大改善城市湿地公园中鸟类的丰富度和生态完整性,并提供更好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质水源涵养林的建设,高品质红树林建设,水鸟栖息地生境营造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保护湿地、保护滩涂、净化大气、禽流感防疫、抗病毒免疫、改善水鸟栖息地生境等生态效益。
(二)社会效益
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的全面实施,将不断改善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以及生态产品,提升珠三角地区整体形象,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增强民众生态意识,吸引更多的人才与资金。通过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可以丰富、拓宽生态文化的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绿色生态文明精神。
(三)经济效益
通过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承载力和弹性空间,并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水鸟栖息地生境的改善,为自然生态服务水平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自然生态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速新兴自然生态服务产业(自然教育、观鸟设施等)发展,创造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双重力量提升自然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带动相关绿色产业发展。
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对提升区域城市群品质、指导大尺度生态廊道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手段,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落实资金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的各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珠三角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列为政府重点建设任务,按期完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中的各项有关工程。由省林业局牵头,成立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各地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工作。
二、完善体制机制
制定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工作方案,加强对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项目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制定廊道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逐步建立水鸟监测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严格守护森林、林地、湿地、物种四条生态红线,实施制度化管控。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优先选择乡土植物打造适宜当地水鸟生活的栖息地生境。加强对水鸟栖息地生境质量的监测评估,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适时适度动态维护水鸟栖息地生境。加强水鸟保育和科研监测,完善廊道各节点保育机制等工作,减少水鸟廊道中重点保护水鸟栖息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研究完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湿地和水鸟保护的积极性。
三、落实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把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纳入“十四五”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省级财政资金适当支持水鸟生境、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生态旅游等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安排财政资金,创新投入机制,推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湿地、水鸟保护,有效放大政府有限资金的绩效。
四、强化科技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创新驱动基地,构建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的科技核心和咨询智库。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人员深入基层,从事科研活动,科学推算各廊道旅游开发的强度和游客容纳量,帮助当地解决水鸟生态廊道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设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成效科研监测体系,动态监测廊道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评估水鸟廊道建设成效,为廊道的可持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五、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依托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科普教育载体,结合国际森林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湿地、水鸟等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齐力掀起上下联动的宣传热潮,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绿色生态意识,调动市民参与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