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6939748/2007-00078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通知
发布机构: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07-04-10
名称: 关于印发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文号: 粤府办〔2007〕32号 发布日期: 2007-04-1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关于印发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7-04-10  浏览次数:-
粤府办〔2007〕32号

━━━━━━━━━━━━━━━━━━━━━━━━━━━

 

关于印发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十日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三、空间布局

  (一)梯级推进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二)积极构建服务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

  (三)全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四、发展重点

  (一)金融业

  (二)信息服务业

  (三)现代流通业

  (四)商务服务业

  (五)文化产业

  (六)科技服务业

  (七)旅游业

  (八)房地产业

  (九)社区服务业

  (十)住宿餐饮业

  (十一)公共服务业

  五、政策措施

  (一)完善发展政策

  (二)规范市场管理

  (三)构建支撑体系

  (四)鼓励服务创新

  (五)加强区域合作

  (六)实施品牌带动

  (七)推进标准化建设

  (八)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九)引导服务消费

  (十)加强协调引导

  六、重点项目

  (一)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二)会展项目

  (三)科技服务项目

  (四)文化发展项目

  (五)综合性物流园区项目

  (六)旅游发展项目

  (七)公共服务业项目

  (八)信用体系建设项目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对我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06〕46号),特制定《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展望2020年远景目标。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五”期间,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为“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的全面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十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755.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9631.4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2.4%,五年年均增长12.3%,比“九五”时期高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40.4%,比“九五”时期提高5.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4.3%变为2005年的43.1%,在“十五”工业快速增长的阶段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服务业实现税收2248.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省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2005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1496.9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29.8%,“十五”期间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216.1万人,对就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0.9%,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

  2.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好发展。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的推广应用,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含量较高的文化、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在“十五”期间增加值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我省服务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邮电业务总量由2000年的602.3亿元猛增至2005年的2121.9亿元,年均增长28.6%。保险业2005年保费收入约499.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6.8%,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第一的地位。旅游业200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82.6亿元,居全国首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交通运输与仓储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的步伐加快,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3.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服务业吸引外资稳步增长。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商业、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行业和领域已逐步对外开放,外资服务业企业纷纷进入我省。“十五”期间,我省累计新审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326个,实际吸收外资150.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23.2%和23.5%。房地产、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约占服务业外商投资的70%。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开放的服务业行业扩大到26个,允许港澳居民来粤从事个体工商户零售业务。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稳步推进,积极与其他省区探讨建立区域金融、文化交流等合作机制,稳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无障碍旅游区等建设。

  4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十五”期间,我省加大对服务业投资建设力度,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6347.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1%,年均增长10.9%;建成一批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密度达到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40公里,实现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的目标,与周边省份(除海南省外)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展顺利,继广州地铁1号线、2号线开通后,深圳地铁首期投入运营。全省光缆总长度达29万公里,为2000年的4.3倍,提前一年完成全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十五”计划目标。建成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提升了广东会展业硬件水平和办展层次。完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成为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初步建成广州地区高校新校区,提高了我省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

  5.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市场组织体系和法制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和我国加入WTO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我省清理了一批服务业的行政审批项目,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逐步规范。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和管理,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垄断行业中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电信、供电、民航等行业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文化等行业逐步放宽限制性条件,民资和外资进入的步伐加快。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原来直属行政机关的一批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化运作。企事业和机关单位的后勤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向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发展。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省服务业将进入新的起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需求的升级和多样化,为服务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特别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从政策取向上看,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发展服务业的方针,为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以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并迅速向世界各地区和各领域广泛渗透。另一方面,服务业国际转移在供给资金、扩散技术、创造就业及推动贸易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WTO使我省服务业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国内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使我省服务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提高我省服务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来自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的发展也将面临不少挑战。一是服务业的体制创新仍没有重大突破,服务业发展环境还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在服务标准化建设、诚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规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二是我省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应对服务业国际竞争的能力不足。三是我省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仍然较低,服务企业“小、散、弱”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竞争力不强。四是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影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省服务业改革和发展全局。按照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的总体要求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规律,推动我省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通过体制创新和供给创新,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坚持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实现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略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1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服务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力争达到40%,服务业成为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5%,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立足广东、服务全国、与港澳及东盟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1.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促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推动垄断行业和领域的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非自然垄断业务的市场竞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事业,以适应社会需求迅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加快后勤服务社会化,按照高效、便利、安全的原则,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由自我服务向社会化服务转变。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公立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自律作用,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整顿和规范公共服务秩序,完善公共服务产品价格监管机制,维护公众合法权益。

  2.推动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素质。大力推动服务业资源整合、要素重组,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渗透融合,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发展新的业态,适应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努力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争取在信息、金融、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拓展增值服务。积极创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3.调整内部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改造传统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总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以发展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提升和规范发展居民服务、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动服务业以城市为中心进行辐射性的网络布局,打破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推进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服务业的网络化,形成规模经济。推动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的升级换代,促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引导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积极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全省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

  4.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我省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主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提高我省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努力建设服务贸易出口大省。积极实施CEPA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开展服务业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扩大服务业辐射范围。

  三、空间布局

  按照服务业区域布局集中性与网络化相结合的要求,依托各地区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梯级推进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积极构建服务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全力打造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着力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总体上形成以广州、深圳为发展中心,珠三角地区为重点优化区域,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为重要拓展区域,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一)梯级推进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以广州、深圳为我省服务业的发展中心。进一步提升广州、深圳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城市新兴居民服务业,扩大服务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文化、科研、教育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以珠三角地区为我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优化区域。依托该地区制造业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优势,坚持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的方针,提高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壮大。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生活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为我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拓展区域。扩大服务业经济总量和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专业市场、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发展城乡服务网点,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把服务业培育成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

  (二)积极构建服务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

  1.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统筹广州、深圳金融业发展,把广州、深圳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连通港澳、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外汇、票据、保险、基金等金融证券市场和其他产权交易市场。广州要继续巩固在银行业、保险业方面的优势,重点建设区域性银团贷款中心、票据融资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银行卡网络中心、保险资产管理中心、债券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商品期货交易中心和金融教育科研中心。深圳要大力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巩固和提高国内证券交易中心、基金管理中心和风险投资中心的地位,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金融期货中心,进一步发挥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建成创新金融产品的研发基地和粤港金融合作的示范区。

  2.南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我省良好的铁路、公路、民航、水路交通运输网络条件和仓储条件,大力整合物流资源,努力建设南方现代物流枢纽。加快建设物流保税园区,发展航空快运,建成一批在国内、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物流集团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形成以广州为龙头、珠三角为主体,服务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物流服务网络,为我省制造业提供强大的生产服务支撑。

  3.区域性文化教育科研中心。发挥我省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的优势,以建设文化大省为契机,加大广东高校新校区、广州科学城等建设力度,加强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所属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积极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建设面向行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协调机制,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我省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扩大广东文化影响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服务华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区域性文化教育科研中心。

  4.区域商务旅游与采购中心。依托广交会、高交会等国际品牌会展,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以商务、会议、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服务为主题,全面构筑商务、旅游、购物一条龙服务网络,努力提升集聚和服务能力,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的区域商务旅游中心和采购中心。

  5.南方现代体育发展中心。以建设体育强省和广州筹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为契机,打造珠三角体育经济文化圈。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市场,加快发展体育科研、体育经纪、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培训行业,扩大体育对外交流,形成体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我省建设成为南方现代体育发展中心、全国体育用品重要生产基地。

  (三)全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1.城市中心商务区。依托我省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广州珠江新城中心商务区和深圳中心商务区,吸引和集聚国内外金融、商务服务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进驻中心商务区,促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商贸、会计、法律、信息咨询等现代高端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广州、深圳市作为全省经济中心城市要素资源的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在有条件的中等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城市中心商务区,促进城市金融、商贸及相关服务业向城市中心商务区集聚,形成中心商贸圈,创造集约的投资环境,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

  2.珠三角地区国际会展区。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着力打造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包括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在内的珠三角会展产业带。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培育会展市场主体,培养10至15个办展能力较强、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龙头会展企业;创立品牌会展,培育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在国内和周边国家与地区有影响力的品牌会展;提升会展配套服务水平,提供银行、海关、快运、翻译、购物、餐饮等全方位服务。“十一五”期间,把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会展中心区域之一。

  3.珠三角教育培训集聚区。加快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广东教育资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大学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进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地理、资源、就业优势,扩大办学规模,强化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以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办好一批名牌专业,创办一批现代化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布局调整、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创建职业技术教育园区等途径,增强珠三角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4.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旅游产业带。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各类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积极打造地区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港口条件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专业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地区性物流中心和产品交易中心。

  按照“区域协同发展,发展绿色产业”的方针,抓住粤港澳、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契机,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等产品;进一步增强韶关丹霞山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龙头品牌效应,着力建设一批以山、湖、海、岛等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品牌;着力打造古道、古寺、古城和特色村寨等一批蕴涵丰富南粤文化的人文景观品牌。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形成梅州叶剑英故居、汕尾彭湃故居等一批红色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发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旅游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到2010年,建成一批4A级旅游景区,7个山区市全部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5.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适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和发展的需要,在珠海市横琴岛设立“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借助香港和澳门高端服务业的优势,把横琴经济合作区建设成为泛珠三角“9+2”各方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平台,逐步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金融、贸易、物流、会展业较快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四、发展重点

  按照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重发展产业关联度强、影响力大的关键行业和知识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带动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一)金融业。

  进一步推动广东金融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金融强省。建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期货等金融机构全面发展、功能互补、充分竞争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建立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协调发展、规范运作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在粤的中央金融企业和全国性股份制金融企业创新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深圳金融聚集区,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集团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数据处理中心落户我省。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企业,打造知名金融服务品牌。加强泛珠三角特别是与港澳地区的金融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金融资源整合,促进区域内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发展。深化金融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统筹城乡金融业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高级金融人才,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展金融业务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积极拓展理财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和电子银行等金融业务,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促进金融服务发展。健全地方金融法制,加强对金融债权人、投资人、投保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的转变,把广州、深圳建设成为辐射、聚集效应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把广东建设为全国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优良、金融产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二)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和规范通信管道的规划建设。消除体制障碍,推动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电信资源的有效利用。拓展电信服务领域,鼓励发展增值电信服务,推进信息服务、信息集成的发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基础信息资源和各类业务协同平台。建立和健全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大力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鼓励发展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等新兴服务。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重点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中间件和软件支撑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软件园区、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建立为“三农”服务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提高农村信息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到2010年,建成较为完备和成熟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9部/百人,城镇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以上,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延伸到县。

  (三)现代流通业。

  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完善网络为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及县乡公路网、轨道交通网、高等级航道网和集装箱运输系统、能源运输系统、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等“三大网络、三大系统”的建设,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规划交通布局,促进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和相互衔接,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辐射全国、连接国际市场的物流平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推广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技术,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为重点的现代营销方式,鼓励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规模,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拓展,提高流通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推进批发经营形式的创新,增强批发经营在流通领域的控制力。依托资源、产业和区域优势,集中力量在主产地、主销区或集散地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全、覆盖面广的现代化中高级批发市场。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全面推进社区商业建设。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带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增强流通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实施“科技兴贸”工程,推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营销和管理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流通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到2010年,初步形成方式先进、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现代流通体系,培育10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四)商务服务业。

  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提升商务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大力提升会展业,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为龙头,增强会展业的竞争力,提高会展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产业化的会展业,培育新的会展品牌。积极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咨询、评估、广告等中介服务业。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境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商务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鼓励商务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等中介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商务服务业规范运作。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务服务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会展,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能承接国际业务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

  (五)文化产业。

  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目标,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平面传媒业、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演艺娱乐业等文化核心产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引导高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支配、渗透和新兴文化产业的拓展,加快推进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信息资讯和服务交易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网络游戏等创意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珠三角国际印刷基地、粤东可刻录光盘生产基地、华南出版物集散基地等的建设,实施“版权兴业”工程。大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大型新闻报刊、广播影视、出版发行等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法律政策许可的文化生产服务行业。积极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适应教育迅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大力开拓和规范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体育市场,支持各类体育组织的发展,积极引导体育消费。扩大国内外体育产业交流,以筹办亚运会为契机,推进综合运动会市场开发,打造体育产业品牌。到2010年,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发展协调、地方特色互补、多种文化产业实体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六)科技服务业。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的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推动二者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和规范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和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担保机构,为科技创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民办科技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

  (七)旅游业。

  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质量水平。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契机,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重点提升粤港澳旅游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加强三地旅游资源、资本和服务的互相开放和企业合作。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鼓励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业实现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和连锁化经营。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加快旅游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会展旅游、文化旅游和近现代革命遗址旅游。推动旅游与文化更紧密结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努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侨乡文化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继续加大旅游扶贫力度,重点支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后发地区发展旅游业。规范旅游业发展,促进良性竞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加强旅游区的软件和硬件建设,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27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将大珠三角旅游区培育为国际知名旅游区,将广东建设成为辐射全国、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胜地和中国出入境旅游的客流中心,全省旅游业的总体规模、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八)房地产业。

  稳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宅的供应,限制高档住宅建设,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大力发展和规范二手住宅市场和住宅租赁市场,推进梯度消费,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城市居民及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推进住宅产业化,依托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住宅的综合品质,实现住宅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控和信息披露,改善房地产市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市场健康发展。完善房地产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拓展物业管理市场。到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九)社区服务业。

  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构建社区服务网络,规范社区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扶持各类社区服务性公司发展面向一般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以及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护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美容美发、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架构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进一步完善社区就业服务网络,为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到2010年,初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产业化获得较大发展。

  (十)住宿餐饮业。

  大力提升住宿餐饮业现代化水平。加大住宿餐饮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全面实施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进酒家酒店分等定级和创建绿色饭店工作,推动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以连锁经营为重点的现代经营方式,加大住宿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服务产品的推广力度。优化住宿业组织结构,重点推动名牌饭店的连锁发展,提高住宿业的规模层次,促进住宿业的网络化、集团化发展。积极培育粤菜名厨、名品、名店,鼓励名牌、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加强中式快餐的发展和中餐工业化,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到2010年,形成一批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品牌饭店、名牌餐饮店等龙头企业。

  (十一)公共服务业。

  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与创新,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强化对后发地区和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水利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市政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配套。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和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提高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监测、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大力扶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满足社会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向街镇和农村延伸就业服务。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到2010年,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覆盖城乡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五、政策措施

  (一)完善发展政策。

  进一步清理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之间、不同所有制服务企业之间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规费征收、资金筹措、人员出境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差异。进一步完善扩大服务业开放的相关制度,研究制订进一步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用地和融资等政策,加强对生产服务业、就业潜力大的行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服务贸易出口等的政策支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传统服务业。制订和完善促进新兴服务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研究并制订支持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旅游产业带发展的政策。

  (二)规范市场管理。

  规范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营造法治、公平、文明、诚信、和谐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制订落实放宽和规范服务业行业准入的相关具体措施和办法,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发布虚假广告、以次充好、短斤缺两、误导消费、商业欺诈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制订合理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和准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加强对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产品价格的监管,严格查处乱收费、变相抬价的行为。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信用资料数据库开放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估制度。加快服务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加强企业与政府沟通等方面的作用。

  (三)构建支撑体系。

  加快建设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服务系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重点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公共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体系,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认证与网上支付体系等,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四)鼓励服务创新。

  研究制订支持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和财政、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优先纳入政府采购项目中,形成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业创新体系,建设面向中小服务企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努力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关键技术专项取得突破。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市场信誉和服务水平,创建自主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创新服务方式和业态,挖掘发展潜力,延伸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附加值。

  (五)加强区域合作。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互利互惠、合作发展”的方针,推动服务业各领域的区域合作,促进服务业市场统一开放,推动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进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之间的服务业合作,发挥珠三角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服务业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形成特色。在CEPA框架下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服务业合作,积极引进香港先进的生产服务业,促进香港生产服务业与我省制造业的融合。积极推进“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建设,搭建泛珠三角“9+2”参与各方经济交流和合作平台。重点推进泛珠九省区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商贸、旅游、科教文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劳动就业、房地产等方面的合作。落实道路运输、旅游等方面已签订的市场一体化协议,进一步研究统一市场规则、消除不当行政干预、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实施品牌带动。

  支持优势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突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大力培育服务品牌,鼓励服务业企业争创中国及省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名牌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展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落实名牌产品各项扶持政策。以名牌、名店和上市公司为龙头,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实行连锁经营和集团化发展;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强对名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从商标、专利、版权等方面加强对名牌企业和产品的保护。

  (七)推进标准化建设。

  积极发挥标准化在推进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服务业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引进和争创国际先进标准,重点制订和修订物流、金融、电信、运输、旅游、商贸、餐饮等一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标准。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规范发展。加强服务标准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服务标准的管理和制订水平。

  (八)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创新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鼓励高等院校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培养服务经济和服务管理人才。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含技工学校)实施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鼓励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服务业人才。推动珠三角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广东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劳动力培训合作。积极制订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制订并实施海内外高级服务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对外交流,提高服务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九)引导服务消费。

  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结合我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制订鼓励增加服务消费的政策,引导城乡居民扩大在住房、交通、通信、文化、旅游、保健和保险等领域的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市场,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和规模。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开拓农村服务,建设农村服务设施。推进农村消费品经营网络建设,发展乡镇超市和农资连锁经营,提高农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十)加强协调引导。

  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作用,统筹全省服务业发展。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按照全省服务业规划布局要求,加强对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分类指导,推动各市服务业的分工与合作,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发展,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重点支持全省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区域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加强规划的导向作用,对列入规划的项目,在立项审批、用地安排、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六、重点项目

  按照“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要抓好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

  (一)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加快高速公路和县乡公路网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加快以出省通道和珠江三角洲轨道交通为重点的轨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强以沿海主枢纽港为重点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建设,加快沿海主枢纽港出海航道和珠三角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建设;构筑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的民航运输体系。重点建设云浮至广西平台(省界)、梅州至福建漳州(省界)等出省高速公路项目,珠三角外环、广珠西线、广深沿江等省内高速公路以及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洛湛铁路广东段、厦深铁路饶平至深圳段、赣韶铁路广东段等出省铁路干线,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主轴线广佛、广珠、广深段等项目。加快发展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5个主枢纽港,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油气、铁矿石等专业化码头。建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扩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工程),改造湛江、梅县机场,适时开工建设潮汕机场,完善各机场空管及安全保障设施建设。

  (二)会展项目。

  提高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现代化会展场馆的档次和水平,重点建设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会展,重点培育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广州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用品进出口博览会、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中国(深圳)消费品采购大会、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中国顺德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佛山国际物流合作洽谈会、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广州国际鞋类皮革暨工业设备展览会等会展,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办好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粤港物流合作洽谈会。

  (三)科技服务项目。

  推动创新型广东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广州科学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国家健康基地研究院、佛山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佛山市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中国移动南方研发基地、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广州天河软件园、珠海南方软件园、深圳科技软件园、南海软件科技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和基地。建设一批面向重点产业和社会化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广东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中科院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创新平台等项目。推动广东十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工程、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工程、广东省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工程等的建设。

  (四)文化发展项目。

  为建设文化大省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建设广东高校建设工程、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社会科学中心(含省档案方志馆)、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博物院新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州新图书馆、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广东星海演艺集团项目、广东演艺中心(含省群众艺术馆)、广州歌剧院、南方广播影视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完成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广东友谊剧院改造、广东画院迁建等工程。建设广州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潮州《宇航鼠》原创动漫等文化产业项目。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重点建设2010年亚运会场馆项目(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广州亚运村、亚运会广州广播电视卫星传播中心、第十三届省运会体育场馆项目(惠州)。

  (五)综合性物流园区项目。

  依托主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城市,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广州南沙物流园区、广州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广东物资集团现代物流基地、深圳市盐田港国际物流园、深圳平湖集装箱中心站、广东恒大华南物流中心、南海三山国际物流园区、惠州港物流园区、广州国际医药港、广东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广东省保税物流项目(包括广州、东莞、中山、阳江等市保税物流中心)、广州市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湛江港粮食综合物流中心、湛江食糖物流中心等项目。

  (六)旅游发展项目。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品牌。重点建设韶关丹霞山风景名胜区、韶关大南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江门市崖门宋元古战场旅游文化项目、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阳春国家自然生态公园、肇庆市竹海森林公园、河源万绿湖生态旅游区等项目。打造韶关南华寺、梅州客家围楼、清远瑶寨、开平碉楼、潮州开元寺等岭南特色人文景观品牌。

  (七)公共服务业项目。

  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和实施广东省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工程等一批基础教育工程,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基地、泛珠三角人力资源合作交流中心工程等一批就业与社会保障项目,广东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工程等一批公共卫生体系项目。推进广东敬老福星工程、社会保险集中式信息及容灾系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

  (八)信用体系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和完善金融、工商、税务、海关等系统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网络,完善和规范企业和个人信用分类、信用信息收集、信用信息披露、失信惩戒等制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