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府办〔2006〕73号 |
━━━━━━━━━━━━━━━━━━━━━━━━━━ |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根据《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大力提高“十一五”时期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建设信息产业强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广东信息化发展取得重要成就。5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信息化工作,基本完成“十五”计划提出的“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总体目标,提前完成信息产业、信息化指数等专项指标,信息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广东省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电子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广东省全口径电子信息产业工业生产总值达1157597亿元,占全国的33.27%;工业增加值达2221.92亿元,占全国的29.61%;出口总额达1144.5亿美元,占全国的42.7%。广东省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产值超万亿元的产业。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突出,电子大省地位得到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由大向强转变趋势明显。“走出去”战略取得成效,企业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 2.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广东省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软件园区和产业支撑环境初步形成,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广东省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嵌入式软件产值居全国首位。拥有广州、珠海两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深圳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成了多家省、市级软件园区。2005年,广东省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约515.9亿元,软件产品出口15.4亿美元。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Linux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中间件、游戏软件、管理软件和其他行业性软件得到迅速发展。 3.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广东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服务业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至2005年底,电信光缆总长度约29万公里,本地交换设备总容量达4777万门,广东省移动电话用户6406.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442.5万户。公众移动通信基站40476座,无线电台站15.76万座。广播电视光纤网络达15.3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111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75.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85%,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1%和96.36。 4.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初步实现规范化管理。跨部门电子政务与公共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深入,并在与业务协同、服务型政府建设结合方面取得突破,政务公开水平逐步提高。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全面铺开,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农村信息化、山区信息化建设有新进展。社会事业信息化稳步推进。 5.信息化整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政策体系日益健全,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关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和《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两个纲领性文件,为广东省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电子商务立法。信息化人才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专业技术队伍基本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取得新进展。 (二)存在问题。 1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匮乏问题仍然突出,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利润率低,研发能力薄弱,长期停留在加工和组装阶段,对外依存度高,企业根植性低。 2.信息化发展体制性障碍突出。广东省推进信息化的组织体制与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存在规划不统一、标准不规范、多头管理、投入分散、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3.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层次不高。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果还不明显,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企业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 4.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健全。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信息安全观念、管理机制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三)发展环境。 1.信息化发展面临空前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保持先进信息技术的全球垄断地位,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想方设法设置各种保护壁垒。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力求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在国际信息产业转移中占据有利位置。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广东省信息产业先发优势不断减弱。信息产业呈现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创新已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大大提高了信息产业的技术门槛和投资强度。此外,广东省区域和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数字鸿沟”现象较为突出,制约了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2.信息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央将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将使全社会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信息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广东省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广东省人民富裕安康,必然要求在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信息化工作上取得新跨越,对信息化提供服务支撑的方式、手段、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化发展全局,贯彻落实《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巩固信息产业在广东省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支柱性地位,继续扩大产业规模,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努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增创信息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大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聚集,营造信息化发展的新环境;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加快信息化体制创新,强化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应用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市场导向。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促进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的共享。 ——扩大开放、强化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合作,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分类指导、协调发展。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 ——务实高效、安全可靠。条块结合,突出应用,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广东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成为广东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实现一个“跨越”、两个“提高”和三个“突破”,即实现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在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建设和缩小“数字鸿沟”等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具体目标:到2010年: ——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22500亿元,年平均增长21%;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年平均增长18%; ——软件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 ——固定电话普及率达46%;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6.8%; ——互联网用户达2000万户以上; ——城镇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60%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100%; ——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广东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延伸到县(市),面对社会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均可在网上办理; ——广东省县(市)全部建成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信息产业强省。 1.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全面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能够带动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动有优势的消费类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抓住3C(电脑、通信、消费电子)融合机遇,突出发展数字家庭产业,拓展数字电视消费市场,将广东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家庭产品生产和消费地区。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形成全国重要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群。加快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突破3G软件核心技术和移动终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芯片到整机,从终端到系统的完整产业链。大力推动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微电子、高性能计算机、新型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及材料等重点产业。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后工艺,有选择地适时引进芯片制造业。加快培育汽车电子、娱乐电子等新兴产业。 2.加速发展软件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以及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造纸、医药、汽车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和电子政务应用软件。大力发展中文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提升广东省开放源码软件的应用水平,不断降低对进口软件的依赖度。大力发展文化软件、教育软件和游戏软件等大众消费软件。引进和开发一批软件工业化生产工具,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软件应用配套体系,积极培育软件消费和服务市场,大力推动软件外包和出口。继续扶持广州、深圳、珠海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软件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广州、珠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深圳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上规模、上水平;加快佛山南海、汕头、肇庆、惠州等软件园建设。 3.提升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提升电信行业普及程度、服务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文化治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继续发展电信传统业务,鼓励拓展电信新业务,开展各种类型的移动增值业务。大力推动宽带无线上网,积极配合国家进行宽带无线接入与宽带移动通信的频率规划和标准研究,鼓励多样化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系统的试验和应用。加快推进广东省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和卫星等多种手段,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推进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节目制播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工作,加大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发展信息内容产业,制定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加快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再利用。逐步开放网络服务市场,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积极健康的互联网文化娱乐。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建设广东省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作物和农产品预测预警、农业数据中心和数据支持等信息系统,完善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预警、政府宏观决策和扶贫数字化管理系统,农业自然资源库、自然资源监测系统和农业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建设广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建设特色专业应用系统。推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机构人员和信息等各种资源,制订信息交换和共享标准,推进农村信息村村通,实现市场、科技、政策和劳务等信息进村入户。构建服务于农村生产、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各领域的信息化管理。配合乡镇体制改革,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建设农村信息服务队伍。 2.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推进产品研发和设计信息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和企业整体决策水平。以产品开发设计和计划控制为切入点推进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以管理控制一体化为重点推进流程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数字化仿真系统和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财务、资源和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商业智能、知识管理等技术的应用。推广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技术,包括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等的应用。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宽带上互联网的各种应用。鼓励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由企业内部信息化向与上下游集成的产业链信息化方向发展。加快提高能源、交通、原材料和轻纺等领域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大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支持各地建设以专业镇、产业园区(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建立与完善地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信息化推广中心,发展企业信息化咨询、工程评测和监理服务。 3.推进服务业信息化。以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积极扶持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建立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采集、交换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整合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国际物流通关的电子化管理。支持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现代物流基地,推动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国际性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和电子订货系统。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建设外资和外贸促进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等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以粤港澳旅游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广东省旅游信息网络。 (三)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1.推进科技信息化。实施广东省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成一批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科学数据系统、数据观测网络共用等创新平台。以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为载体,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合作开发平台。将华南技术交易网建成广东省资源共享的技术市场门户网络平台和广东省性技术市场。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行业协会等建立行业性、专业性的科技信息网络和网上技术市场。加快建设广东省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及应用系统,建成省、市(区域)、重点行业三级专利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 2.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广东省教科网建设,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网络互联,加快建设广东省“校校通”工程。加快推动广东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发挥省教科网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为广东省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高等学校网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建设人事人才信息和培训教育网络,为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及其他人才终身学习提供信息服务。 3.推进文化信息化。加快广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广东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信息化。大力推动广东省新闻出版领域信息化,建立广东省新闻出版管理服务网络,促进信息技术在网络出版等文化产业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动档案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广东省文件、档案管理、利用服务网络。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数字化文化资源。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从事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数字广播电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新办文化企业的发展,开拓数字娱乐新领域。加快广东省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数码影院和大型电影数据库。 4.推进卫生信息化。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标准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广东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为切入点,推进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和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广东省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三级医院要在全面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快电子病历、数字化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综合性卫生服务能力。建立适合中医药发展的医疗、保健和康复信息系统。发展医学数字图书馆,开展远程医学及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建设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完善食品药品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5.推进体育信息化。以举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契机,实施“数字亚运”工程,完善广东省体育信息网络系统,为亚运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努力提高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广东省体育综合信息库、体育人才信息库、体育比赛信息库、体育产业信息库。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科研、训练医疗、体育器械与体育训练的应用。 6.推进政法信息化。坚持“科技强警”发展战略,整合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广东省政法单位的宽带综合业务网、信息共享平台和安全保密体系,实现公安立案侦查、检察院批捕起诉、法院审判、监管服刑、劳动教养、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流程一体化、智能化,实现政法工作“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7.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构建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向社会提供全面、优质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广东省社会保障卡工程,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功能。建设民政公共服务系统和民政救灾应急系统,提高民政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 8.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化。以公安部门人口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相关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建立广东省人口基础信息库。实施“数字计生”工程,加快建立广东省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启动“金土工程”,加快广东省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及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网络的建设。建设“数字环保”工程,加快广东省环保信息网络、环保信息管理系统、环境数据中心以及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建设。建设广东省水利数据中心,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完善三防指挥系统,建成三防信息整理、处理、分析、应用、发布系统,使三防业务管理、调度和决策科学化。大力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工作信息化。 9.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进数字城市管理工程,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重点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将社区信息化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街道)、部分村(居)委会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引导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电视、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等服务。加大便民信息化服务建设力度,建设广东省地名数据库、公共出行交通服务系统等,开展地名查询、电子地图、交通信息查询等便民信息化服务。加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电子政务建设。在试点示范基础上,逐步推进“数字广东”建设。 (四)扎实推进电子政务。 1.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根据政务公开和政府内部信息共享的要求,制订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和数据交换规范,建立省、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在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间的交换、共享和公开。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加快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数据等四大基础性信息资源库以及政务信息资源库,为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建设统一的、跨部门的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协同办公平台,推进政府核心业务系统之间的畅通,逐步实现上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相互之间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 2.加快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利用电子政务优化和重组各部门业务。重点支持经济调控部门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调控体系;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综合市场监管体系;社会管理部门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应急联动系统和危机管理体系;公共服务部门建设服务体系;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完善广东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覆盖广东省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的党政内网,建设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体系和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确保党政内网信息安全。大力推进广东省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各部门的专业应急信息系统和城市级应急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应急信息系统、预测预警系统、无线指挥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完善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网,扩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围,逐步开展信用服务。加快建设办公业务资源、宏观经济管理、财政管理、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及“金”字系列等重点业务系统。 3.推进“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完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大力推动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建设标准规范、入口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政府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业务,特别是行政许可事项,要逐步实现网上受理和审批。对于跨部门业务,要实现网上并联审批。在“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机关办理行政审批的过程进行信息采集、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 (五)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1.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建立健全地方性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省有关电子交易和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体系,制订网上开展相关业务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投融资机制。完善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财税政策。指导电子商务领域相关企业和机构,合理确定信息安全保护等级,提高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严厉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活动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2.加快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的发展,完善安全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布局合理的安全认证体系。规范密钥、证书和认证机构的管理。支持省内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的发展和跨地区交叉认证工作。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应用服务体系,强化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的作用,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在线支付体系建设。引导第三方机构建设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专业化金融信息系统,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推动在线支付业务发展。 3.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抓好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开展重点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大力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消费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建立并完善企业、消费者在线交易的信用机制,扩大电子商务在社会消费中的应用规模。 (六)加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 1.建设区域合作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信息平台,为各省(区、市)政府的合作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政务公开、协同办公等服务。建设区域交通、能源、农业、经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物价、工商、质监、环保、卫生、食品药品、公安、水利、三防、新闻出版、劳务、商会和企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应用系统,建立稳定通畅的信息沟通网络,实现各信息共享、业务互动协作和联合监管。 2.加强区域信息产业合作。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吸引全球信息产业加快向区域内转移。大力推进区域性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加强区域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共同开发重点产品和技术,联合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加强区域内软件产业合作和交流,共同培育和开拓软件市场。办好泛珠三角软件产业协作交易大会,建设好粤港国际软件园和“软件出口联盟”。建立泛珠三角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3.联合推动信息化应用。加强电子商务规则、标准、法规方面的联合研究,共同开发建设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区域互认的数字证书认证体系。开展跨区域电子政务应用。加强区域无线电管理合作。联合推动无线射频技术(RFID)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推进区域信息兴农畅通工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急联动信息系统、数字集群通信共网平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重点信息化项目的联合共建。 (七)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 1.加强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覆盖广东省重要区域的无线电监测网。建立健全日常无线电监测业务规范,开展电磁环境预测预报,加强对电磁环境的监控。加强民航、水上、广播等重要无线电业务保障,提高查处重要业务干扰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无线电监测应急保障机制,为应对突发事件预留应急频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 2.完善无线电管理支撑体系。建立无线电频率、台站和发射设备销售的长效监管机制以及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制度。探索与广播、民航、公安、海洋等部门齐抓共管无线电业务的长效机制。建设无线电管理信息网,提高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无线电产业服务体系,研究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方向,保障频率资源需求,推动无线电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3.加强粤港澳无线电管理合作。加强粤港澳无线电频率规划合作,探索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方面的管理经验。加强粤港、粤澳之间的频率协调力度和无线电监测合作,建立过界信号管理和查处频率干扰的长效机制。加强粤港澳无线电管理信息交流。实施粤港无线电管理专才合作培训计划。 四、政策措施 (一)建立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突破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各级政府要把信息化发展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协调广东省性信息化项目在本地区的实施和推广工作。要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要正确处理好省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信息化建设推进合力。要定期对信息化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积极有序推进信息化工作。 2.加强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按照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的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化项目的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审计等工作机制,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有关审批手续。制订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和概算标准。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项目要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制订信息化项目效果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审批、投资安排和行政考核的依据。 3.加强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重点对已建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水平。加强与市政其他专业管网协调,将信息网络管道资源的规划建设纳入当地市政建设规划,实行统一规划、有序建设、合理利用。着力提高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积极鼓励政府、企业使用已建成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引导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接入网、通信基站等资源的有偿共享。 4.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管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配合国家进行电信和广电体制改革,促进网络基础设施与业务运营分离,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入信息市场,形成更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信息化建设领域。积极探索政企合作的新型建设模式。推广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业务外包。 5.促进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大力推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信息化建设,将山区信息化扶持政策延伸到广东省农村。大力推动农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普遍服务。构建城乡协调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服务向县(市、区)、乡(镇)、村延伸。加大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力度,引导珠江三角洲信息化成果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推广应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区域信息产业转移。鼓励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联合共建信息产业园区和信息产业基地,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迁移,形成特色明显、相互协作、资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格局。 (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 1.完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凝聚政、产、学、研、用等各方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覆盖信息产业各领域的各类公共技术开发平台,重点是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等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和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大型龙头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建设IC设计中心、电子工业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院等。完善广东省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集成电路公共设计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支持中心、软件中间件公共服务平台等行业性公共服务机构。 2.组织实施专项推进计划。加大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力度,筛选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专项工程,省市联合、政企互动,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实施广东省数字家庭推进计划,发挥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和广电服务业的规模优势。组建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联盟,重点突破数字电视、数字家庭网关、数字媒体适配器、数字音视频编码等关键性技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力推动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在家庭的广泛应用,提高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专项计划,建设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突破关键显示器件及其配套薄弱的瓶颈。实施无线通信推进专项计划,推动广东省自主研发的数字集群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加快推动数字集群技术在广东省应急联动、医疗救护、市政管理、民航、铁路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技术的标准化及应用,加快推动利用RFID技术促进粤港通关便利化。 3.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对各地的高新科技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和软件园等的规划和引导,开展集群治理,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形成特色明显、相互协作、资源优势互补的信息产业集群格局。大力建设珠江三角洲和深圳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广东省建设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家用视听产品、电子元器件、软件产业、汽车电子以及新兴娱乐玩具电子产品等七大生产制造基地。重点建设惠州视听产品产业园、佛山显示器件产业园和顺德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三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加快建设东莞计算机产品、江门麦克风、中山音响、粤东电子玩具等园区,形成区域品牌和名牌。 4.强化产业根植性。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分工、产业协作的企业格局。实施大公司发展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的跨国信息产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大力扶持信息领域民营科技企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引资水平,积极承接国际信息产业转移。 5.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境外上市。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际投资步伐,提高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大力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产业研发国际化进程。积极引导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省内设立研发机构,重点做好世界500强企业的引进工作。鼓励本土企业与外商联合开展研发业务。 (三)完善信息化保障支撑体系,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加快信息化法规和标准建设。制订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网上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开展Linux政务办公应用系统业务规范、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技术应用规范、RFID标准等的研究制订工作。研究制订财政、财务等经济信息系统数据交换规范。支持和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支持企业的信息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或国际标准。 2.完善信息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支持省内电子信息骨干企业的发展。支持信息产业的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在同等性能价格比条件下,优先购买国产的装备、产品和服务。涉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设备和软件,要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建立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信息化风险投资机制。 3.规范信息化发展的市场秩序。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计算机违法行为和网络违法行为。鼓励和引导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与版权,加快推进软件产品的版权申请和认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鼓励企业依法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对电信垄断性业务实行上下限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制订驻地网网络建设技术标准和强制性规范,禁止单个运营商垄断小区的驻地网建设。 4.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思路,对信息化专门人才试行“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的方式。吸引国外信息技术专业院校来粤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逐步形成学历层次多样、学科设置齐全、专业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大力推进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信息行业继续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各种信息化培训工作,扶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5.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按照以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的方针,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设广东省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公共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建设。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制订信息安全产业政策,积极鼓励信息安全应用。坚持信息安全国产设备政府采购政策,实现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设备为主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