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6939748/2005-00166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通知
发布机构: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05-07-19
名称: 转发省外经贸厅关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我省应对工作情况和今后应对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
文号: 粤府办〔2005〕60号 发布日期: 2005-07-19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转发省外经贸厅关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我省应对工作情况和今后应对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5-07-19  浏览次数:-


粤府办〔2005〕60号

━━━━━━━━━━━━━━━━━━━━━━━━━━━




转发省外经贸厅关于我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过渡期我省应对工作情况和今后

应对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外经贸厅《关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我省应对工作情况和今后应对工作意见的报告》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七月十九日
 


关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我省应对

工作情况和今后应对工作意见的报告


(省外经贸厅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我国于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 的部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入世”过渡期的应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平稳过渡。 从2005年起,“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了后过渡期阶段。最近,我厅组织省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 等单位,对“入世”过渡期全省应对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根据后过渡期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 后应对工作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入世”过渡期我省应对工作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入世”应对工作,近年来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应对工作 的若干意见》(粤办发〔2001〕16号)、《印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广东省行动指导要点的通 知》(粤府办〔2003〕12号)等文件,对全省“入世”应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抢 抓机遇,主动出击,迎接挑战,趋利避害,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一是开放外贸经营权。根据国家规定,逐步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并给予 民营企业外贸经营权,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571.33亿美元, 比2001年增长了102.3%。其中,出口1915.5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00.74%;民营企业出口187.80亿美 元,比2001年增长了12倍。截至2004年底,全省获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累计达27337家。

  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开放服务贸易。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软环境的 若干意见》(粤府〔2002〕11号)、《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粤府 〔2004〕126号),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吸收外资规模,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 水平。2002年全省实际吸收外资165.89亿美元,同比增长26.2%;2003年实际吸收外资189.41亿美元,增 长14.2%;2004年,按新口径统计,实际吸收利用外资100.12亿美元。“入世”以来,发达国家和外资大企 业来粤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4年底,有16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共设立企业492家,其中 2004年新增62家。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完善服务业外商投资的审批管理,切 实加强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使服务业逐步成为广东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物流、分销、保险、建筑、 旅游等领域出现外商投资热潮。2004年服务业新增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086宗,实际吸收外资21.52亿美元, 占全省实际吸收外资的21.49%。

  三是积极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不断完善口岸“大通关”协调机制,深化通关作业制度改革,加快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在我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圳边检建成了“快捷通”系统, 深圳海关建成了“电子自动核放系统”,珠海拱北口岸建成了“一站式”查验系统,各一线口岸和车检场的海 关、检验检疫部门也实施了“陆路口岸快速通关”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自主创新。

  一是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和《广东 省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调整充实了省政府知 识产权办公会议组成单位,成立了粤港保护知识产权专责小组。加强了知识产权的维权登记、侵权查处、 海关监管、司法审理和会展知识产权工作等综合执法,形成了行政、司法、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多渠道 共同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

  二是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认真组织对重要基础研究和关键应用领域的科技攻关,扶持 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入世”3年来,共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0家(其中国家级 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89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全国第一,研究开发了一批自主技术、 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竞争、品牌竞争成为“入 世”后广东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式。

  (三)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切实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一是加强国际贸易争端应诉组织工作,加大对涉案企业培训动员、组织协调、跟踪指导、法律援助力度。 “入世”3年来共应对各类反倾销、反补贴案件48起,涉案金额近20亿美元,其中对总体案件的应诉率已达92%, 对欧美等主要市场的案件应诉率达到100%。在加拿大对我国挡风玻璃,美国对我国家具、虾的反倾销案中, 我省涉案企业积极参与应对工作,都争取到了较好的结果,保住了国外市场。外经贸等部门联合应对加拿 大对我国首次反补贴调查取得成功。

  二是加快国内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建立了国内外标准化基础数据库、广东省主要出口商品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数据库,开通了标准化服务网站,帮助指导企业合理利用标准技术措施保护本省相 关产业,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扩大产品出口。加强了农业、流通业标准化工作,“入世”以 来共批准发布农业地方标准403项,建立了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7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98个,在10个农产 品批发市场实施标准化管理试点。

  三是建立预警机制,防范经济风险。海关建立了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动态的监测。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了境外农产品疫情风险预警机制,对进出口敏感商品发现的问题进行预警,严加防范和堵截。 省经贸主管部门建立了产业安全预警监测系统,选择“入世”后较为敏感的9个税号的钢铁产品作为第一批监测 产品。省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建立了国际贸易技术壁垒(WTO/TBT)预警机制,收集我省主要贸易伙伴制订的 技术性贸易措施,确定科学的预警信息风险评估方法。

  四是建立贸易救济机制。运用WTO允许使用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对因进口冲击而遭受损害的国内产业实行保护和救济。受到进口倾销损害的企业主动向国家申请贸易救济,“入世”以来全省已有11家企业参与了7宗我国反倾销立案调查申请。如新会美达锦伦股份有限公司和开平春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提请对台湾锦纶
长丝进行反倾销调查,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对原产日本、韩国的核苷酸类食品添加剂进行反倾销 调查。

  (四)保护敏感产业,大力发展重点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鼓励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水果、花卉、水产品等优势农业,以结构调整避开进口大宗农产 品的冲击。“入世”3年来,全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16%,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4%。
  二是突出抓好九大优势产业建设。认真实施《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推进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 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汽车、造纸、制药三大有潜力产业。如汽车工业大力引进外资,本田、五十 铃、日产、丰田等国外著名汽车厂商及大批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相继落户广东,形成了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 造业相配套的较完善的汽车工业产业体系,汽车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础日益雄厚,产业集聚效应不 断增强,使我省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三是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入世”以来全省金融机构总体运行平稳,各项业务指标发展势头良好。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品牌授权经营等现代流通业,龙头流通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各类批发市场发展迅速。至2004年底全省拥有限额以上连锁总店 127家,连锁门店4657家,2004年实现销售总额736.72亿元,同比增长42.1%。加快旅游业准入制度改革,积极 推进集团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旅游业开放程度明显加快,旅游人数与收入大幅度增长。2004年经广东口岸 入境的国际游客达8741万人次,全省接待过夜游客10508万人次,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20.5%、23.9%;2004年旅游总收入达1663.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31.7%。

  (五)清理法律法规,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透明度。

  根据WTO规则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对全省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清理,全省共清理省一级地方性法规305件、省政府规章587件、其他政策措施110875件,确保政府规制合法统一。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49个省直单位的1638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依法设立和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全省统一的高速宽带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开透明。

  (六)主动开展咨询通报,加强对外宣传推介。

  为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我省积极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通过商务部向WTO通报我省地方性贸易政策,大力宣传推介我省投资环境。3年来,省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受理了国内外3000多个咨询个案,通过出版物、网站、研讨会等渠道开展咨询,接待40多批次的外国代表团访问,组织赴日本、美国、东盟等开展WTO事务交流,组织了我国首个地方WTO事务代表团,赴WTO和欧盟推介本省履行入世承诺和开展WTO事务工作的情况,发挥了全省WTO事务的对外窗口作用,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应对工作。



  二、“入世”后过渡期形势及应对工作意见

  从2005年开始,我国“入世”进入后过渡期,各种保护手段将逐步取消,市场开放水平将达到承诺的终点,我省应对工作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一是随着过渡期保护屏障的取消,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如农业竞争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地方金融体系风险较大等,将在后过渡期加速开放的压力下进一步凸现。二是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应对技术标准等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能力不足,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将进入高发期,直接影响到对外贸易的稳定和发展。三是服务业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人才培养储备不足、历史包袱过重、准入限制过多等问题,使我省服务业对外扩大开放的风险和压力较大。四是由于各种盗版和假冒等侵权活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仍需不断改善,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树立长期应对的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注意权益和义务的平衡,进一步做好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

  (一)抓住后过渡期加快开放的机遇,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

  外源型经济是广东经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要紧紧围绕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一核心,切实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积极扶持外源型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努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进一步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促进对外经济贸易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调整利用外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企业,带动设备和原材料出口,抢占国际市场。

  (二)密切关注产业安全形势,加快建立支持保护体系。

  要不断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作,完善产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密切关注农业、汽车、金融、流通等重点敏感行业的产业安全形势,充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受到进口冲击的行业。研究制订信息、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加快建设检疫、海关、知识产权等多部门支持的综合性保护体系,维护我省产业安全。

  (三)正确认识和积极防范国际贸易摩擦,维护有利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贸环境。

  切实加强外贸经营秩序管理和风险因素监控,主动采取措施加强纺织品出口管理,防范各类贸易摩擦。加强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等案件的应诉组织工作,着重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立案的应诉率,提高总体胜诉率。加强政府对外交涉力度,克服贸易壁垒和不公正待遇,争取更多企业和行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加强外贸宏观调控,加大本省短缺资源产品和技术设备进口,争取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四)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法制环境和营商环境。

  要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努力降低营商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切实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改革国有垄断性行业,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

  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工作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治理的领导和协调,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建设一批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提高企业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知识产权产业化转移。积极引进国外研发机构,加强粤港澳、泛珠三角科技合作,加强技术引进和再创新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