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6939748/2002-00037 分类:
发布机构: 广东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2-01-28
名称: 2002年1月28日广东省省长卢瑞华 在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02-01-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2002年1月28日广东省省长卢瑞华 在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02-01-28  浏览次数:-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2年1月28日在广东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卢瑞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1年工作回顾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施" 十五" 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共广东省委的决策,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按照" 十五" 计划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开拓市场,扩大开放,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给我省带来的困难,实现稳中求进,有效增长,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 十五" 计划的顺利实施开启了良好局面。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按快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我省把扩大有效需求放在突出位置,积极鼓励消费,促进投资。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经贸合作,开展各类经贸活动。继续实施" 外向带动" 战略,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型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有所优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5亿元,增长10.9%;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548亿元,增长10.6%;进出口总额1765亿美元,增长3.8%,其中出口总额954亿美元,增长3.8%;实际利用外资157亿美元,增长8.1%;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7亿元,增长27.6%;金融运行平稳。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流通业稳步发展,旅游业快速增长,房地产销售大幅上升,教育、文化、体育以及广告、咨询、社区服务业都发展较快。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246亿元,增长10.3%。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为代表的九大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占全部工业投资近五成。

  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工业增加值4717亿元,增长11.1%。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向好,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31,比上年上升4.5点;利润总额583.53亿元,增长10.9%。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优质稻和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发展较快。

  农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2.7%。三大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10.3∶50.4∶39.3变化为2001年的9.6∶50.2∶40.2,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加快提升。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实现三年两大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重点抓好全省50家工业龙头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初见成效,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加快。国有中小企业转制率达85%。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实行按申报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税项作为缴费基数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提高了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实施改革方案。改革电力体制,实现" 厂网分开".积极推进市县镇(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机构和人员编制总体精简20%左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等改革。

  ──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预计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5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22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99%。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带。稳步推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广东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字化工作开始起步。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市场发展较快。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施" 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 、" 广东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 取得明显进展。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加强,专利申请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创造了一批名牌产品。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有新发展。改善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和办学体制,组建了新的中山大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改造薄弱学校取得新进展。 从2001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3亿多元,建立免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制度,去年已有60万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享受了全免费教育。省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试点。

  ──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和土地市场;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骗税、逃汇骗汇等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主体;依法清收地方金融资产,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整治部门和行业垄断性经营行为,反对地方保护,打破市场分割;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等八大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尤其在打击走私贩私违法犯罪活动、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专项斗争、打击骗逃套汇、依法追债和加强安全生产等方面成效明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以" 打黑除恶" 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集中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扫除" 黄赌毒" 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对" 法轮功" 邪教组织的斗争,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广州、深圳两个特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继续发展,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强,巩固" 两大会战" 成果,山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省财政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财政困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及调整工资专项补助总额为43.2亿元,其中补助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2.1亿元;全省从去年10月起实行对行政单位和教师等人员工资集中支付制度,保证工资按时发放。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7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15元,实际增长7.3%。就业状况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2.9%。耕地继续实现占补平衡,生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到56.9%。以综合治理污水、保护水资源为重点的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在全省深入开展了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七一" 重要讲话、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活动。继续深入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开展"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 告别陋习,倡导文明行为" 等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有10个城市成为省级文明城市,涌现出一批" 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秩序优良" 的文明窗口、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民主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关于建设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等一批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村民自治进一步巩固完善,村务公开、乡镇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继续推进,实施涉农收费公示,初步推行县级政权机关政务公开。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做好地方立法工作。依法行政水平有所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开展对特殊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以及查处大要案等工作取得成效。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民政、参事、文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开始实施2001- 2010年广东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83‰。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加强,有64个市(县)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城(县)。全民国防教育广泛开展,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绩。

  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实现了" 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组织、一流的成绩" 和" 精彩、圆满并具特色" 的目标。我省在" 九运会" 上取得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的好成绩,并获得" 体育道德风尚奖".各赛区城市以" 九运会" 为契机,大力整治" 脏、乱、差" ,市容市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广州市集中力量抓好市政、交通、体育、文化设施以及绿化、环保等建设项目,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全省已有2个国际花园城市、4个国家园林城市、4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4个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6个国家卫生城市和1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各位代表,2001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我省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来之不易。这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的工作部署,齐心协力,沉着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开拓进取的结果;是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发展,以整治促发展,坚持在发展中克服困难的结果;是依靠全省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结构调整较慢,农民增收的任务还很艰巨;外贸出口增长放缓;教育和科技发展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地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作风建设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努力克服和解决。

  2002年工作安排

  今年省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 七一" 重要讲话和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以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根据" 稳定、安全、灵活、多元" 的思路,紧紧把握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沉着应对各项挑战,努力趋利避害。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新水平。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今年全省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外贸出口力争有所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8‰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

  一、 把培育和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改善消费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清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保护和培育消费需求,鼓励居民扩大消费。拓展消费领域,特别是促进住宅、汽车、旅游和各种服务方面的消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确保年底农村住宅到户电价降到每千瓦时0.79元以下,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改善农村消费条件。

  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开拓市场与经贸合作相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外省开展投资合作、品牌合作、科技合作、商贸合作,提高层次,利用当地资源合作生产、加工、销售,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继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对公益性、社会性、基础性领域投资,重点加强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争取国家国债资金支持,落实配套资金。加快" 十五" 计划重点项目的开工和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约束机制、风险承担责任制。改革现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打破行业垄断,除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和控股的项目外,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努力扩大社会民间投资。

  实行基础设施项目法人招标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

  加强建设工程特别是财政性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强化工程监理,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

  二、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职能。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善于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深化投融资、贸易、产权、分配、人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做到依法、公开、规范。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加政府制定和发布政策的透明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办好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

  建立与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的承诺,加快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清理、修订和政策调整,制定和完善规范、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规则。加强对世贸组织规则的宣传和研究,提高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有的权利,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发展一批机电、轻纺等出口名牌产品,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积极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发展服务和技术贸易。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欧美、日本和港澳地区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抓住时机拓展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战略性重组和公司制改造,发展技工贸一体化外贸公司和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培育一批国有、民营、股份制、外资等多种出口龙头企业。加强对进口商品的跟踪调控。加强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外汇、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改善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做好外事和侨务工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实施" 走出去" 战略。鼓励有条件的生产性企业积极" 走出去" ,发展跨国经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重点推动轻纺、机电等行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拓展我省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境外建立加工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业务。

  扩大利用外资。抓住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国际资本寻求投资新出路的有利时机,更积极有效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重点吸引国际大财团、大跨国公司到我省投资合作,设立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引导外资投向,把引进外资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出口结合起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企业技术改造和" 三高" 农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

  拓展粤港澳台合作领域。进一步完善粤港澳三地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三地资源、市场和基础设施的衔接,推动产业密切合作,逐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合力。重点加强与港澳在大型基础设施、物流、旅游、环保、商贸、金融、信息产业、法律咨询和其它中介服务的合作。继续加强粤台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把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目标,加大对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努力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特别要支持具备条件的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抓好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推广技术标准化和条码技术,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继续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引导企业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流程,逐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实施" 科教兴粤" 战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完善和优化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研基地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作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依托科研院所组建大型科技企业集团。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各地和重点企业的竞争力。动工建设广东科学中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网络资源整合,推进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 三网" 融合,建设好网络互联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加快软件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广州、深圳、珠海、南海4个软件园区建设,培育大型软件企业。总结推广南海市经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以县为基础,着眼应用,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加大力度组织高技术专项攻关,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特别在发明专利上有大的突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研发与专利登记工作。发挥专利、版权、商标制度在科技创新中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指导企业保护自主的知识产权。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农业效益。在确保3000万亩基本农田和175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取消粮食定购,放开粮食市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具有广东特色和效益高的南亚热带水果、蔬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积极扩大出口和内销。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快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鼓励和支持山区发展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和水产业,抓好海洋综合开发管理。加强渔港、码头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港湾综合治理。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推进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发展订单农业,扶持办好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基地。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扶持。加快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稳定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雷州半岛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建设,构筑合理的农业区域结构,逐步形成专业化和分工不同的农业产业带、产业区。

  采取有效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科技兴农,实施品种更新计划,创造农产品名牌,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采取措施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城镇化进程。搞好中心镇规划,加快中心镇建设,增强对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能力。把推进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乡镇企业改革提高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 绿色证书" 工程,及时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等服务。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严禁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逐步推行学校" 一费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加强水利建设。加大依法治水和科技治水力度,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工建设北江大堤加固工程和韩江水利枢纽工程,加强榕江、漠阳江、鉴江防洪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雷州半岛改水治旱工作。

  五、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扶优汰劣,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积极引导国有资本向基础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对技术落后、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安全隐患大、生产能力过剩、投资链条过长的劣势企业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加快退出市场步伐。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进一步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快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办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注重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加强引导和扶持,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时对民资开放。鼓励更多民营生产性企业取得外经贸进出口经营资格。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培育民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资本联合,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

  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进一步做强做大工业龙头企业。实施全省50家龙头企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规划,以此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紧密协作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促进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向集团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险费征收,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支出,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市为单位的社会保险统筹制度,规范社会保障的支付。加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过渡。切实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重视解决弱势群体中子女入学难、住房难、就医难和打官司难等问题。加快建设全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摆到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的措施,多途径拓宽就业渠道。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深化其它各项改革。逐步开展供水、供气等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实施" 竞价上网".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继续深化城镇职工住宅货币化改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六、以推进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流通业的改革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加快流通业的改革和调整,促使现代流通业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尽快培育一批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重点扶持15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业种、多业态发展。努力提高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大宗原材料和工业品等高中级批发市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以广州、深圳为轴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

  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打破服务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引入竞争机制,放宽行业准入限制。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盘活二级市场。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实施国民旅游计划,打造广东旅游精品,推进粤港澳大旅游区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区服务业。进一步促进企业、机关单位服务社会化。

  七、标本兼治,进一步整治市场经济秩序继续以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骗税、骗逃汇违法犯罪活动。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重点整顿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音像市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坚持不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在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农资等商品生产流通中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整顿价格收费秩序。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场、有形土地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工作。坚决制止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查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厉惩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抓好事故隐患的治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防止群死群伤等恶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会计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机制建设,采取法律、制度和舆论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抓好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的市场法规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监管市场秩序,促进对市场秩序监管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社会监督。

  八、加大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的产业升级,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群,发挥整体功能,提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全省加快现代化建设。支持顺德市开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工作。

  增加省财政对山区、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落实《广东省农村" 十五" 扶贫开发纲要》中的各项政策。省财政以2000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为基数,五年内对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按10%、三年内对其余享受转移支付的困难县(市)及地级市本级按8%的固定年递增比例转移支付。提高对困难地区调整工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根据财力增长适当增加安排扶贫专项资金,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扶贫投入机制。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山区贷款贴息及支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改善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重点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连接中心城市的高等级公路网,确保2003年清远、韶关、河源、梅州4个山区市高速公路连通珠江三角洲。加快广湛高速公路阳江- 茂名路段的建设,争取开工建设肇庆 -云浮高速公路。继续按现行政策支持山区开发水力发电。

  加快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开放。研究制定促进山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配套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山区生产力水平的经济项目,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同时防止污染向山区转移。继续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巩固扶贫" 两大会战" 成果。全面开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扶贫。

  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社会扶贫。

  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降低初中辍学率。基本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改善革命老区、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校舍等办学条件。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高中,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扩大各类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力促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大学。加快省属重点高校的建设。规划、筹建具有现代水平的广州大学城。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为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样的教育机会,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深化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考招生制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统筹和教师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乡镇办学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学前教育。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大力支持高校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提高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省财政增加省属普通高校基建专项资金安排。

  采取措施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做好免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工作,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严格学校收费管理。加大对贫困学生贷款助学的力度。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制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专心创业的氛围。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懂管理、懂经营、懂法律、懂外语、懂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为出国留学人员来粤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十、强化财税管理,积极推进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减少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大财政对农业、教育、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支出。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工资发放,逐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透明度。坚持依法理财,强化审计监督,严肃财经法纪。对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实行财政预算综合管理。严格执行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 收支两条线" 规定,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管理,严格税收执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完善" 金税工程" ,建立以信息化加管理专业化为主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和机制。加强增值税、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管理。积极稳妥推进费改税试点工作。

  继续清收金融资产,整顿和规范地方金融秩序。进一步加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金会资产的保全和清收力度,加强对追回资产的管理,做好资产盘活、变现和债务清偿工作。加强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整顿和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以及其它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金融信用水平。

  十一、抓好计划生育与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一步实施并完善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推动全省进入低生育水平。严格执行生育计划,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水平。

  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把加强水质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实施碧水工程计划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各流域水质保护规划、重点区域水污染整治计划,继续加强水质保护相关法规建设,保护珠江流域等水环境。加快实施珠江三角洲城市分质供水工程,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研究制订合理的自来水与污水处理价格政策,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协调解决跨区域水和空气污染问题。积极推进蓝天工程计划,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突出防治酸雨污染和城镇机动车尾气污染。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清洁生产。对现有燃煤燃油电厂限期配套脱硫设施。完善监测手段,加大监测力度。加强污染源达标管理,巩固" 一控双达标" 成果。抓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大中城市" 城中村" 改造步伐,实现城镇绿化、净化、美化。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抓好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保护,消灭宜林荒山。

  继续抓好东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京九铁路、深汕、京珠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红树林保护工程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西江、北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强化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实行耕地、林地用途管制制度,推进补充耕地易地开发和基本农田有偿易地保护工作,确保我省耕地占补平衡。在重点海域实行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注重地质保护,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气象预测预报。

  十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 七一" 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普及"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发展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富有时代特征的岭南文化,创建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模范走廊。加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深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改革,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作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发展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建立和完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支持和鼓励慈善机构办医院,多渠道解决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推广省中医院经验,切实加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继续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对政府举办的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遏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负担。抓好药房从医院门诊分离出来的试点。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不断巩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扎实开展爱国卫生和城乡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加强药品市场和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建设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办好第十一届省运会。

  继续抓紧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防空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民族工作,推进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全面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领域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要特别关心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儿童。发展老龄事业,重视抓好老龄人口工作。关心残疾人的工作和生活。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政府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机制。坚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切实办好人大议案、人民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 直通快车" 件。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意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 四五" 普法教育。

  坚持" 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等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继续加大严打整治斗争力度,对重点地区集中整治,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 法轮功" 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防范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做好群众来信来访、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妥善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政务公开。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按照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加强调查研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为基层和群众办好事实事。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我省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实现今年各项预期目标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 三个代表" 的要求,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我省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