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要闻速递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在群众路线发展历程中汲取办实事力量

时间 : 2021-05-28 09:44:38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强调要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各地各部门正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这是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成立那天起,中国共产党就立志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但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路线思想,而且将这一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从百年来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历程中,可以汲取“办实事”的强大力量。

  酝酿于建党之初——

  中共二大提出“到群众中去”

  路线问题,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抉择。

  “群众路线”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在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字记录,来自1928年11月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李立三的一次讲话:“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党的群众路线酝酿于建党初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走向成熟。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联系群众的党。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明确提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中共二大制定了“到群众中去”这一革命斗争的策略。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陈独秀很早就意识到群众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学的革命运动必须组织民众,武装民众,才有胜利之可能”;李大钊同样十分重视工农群众,并且深入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从1919年开始,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提出群众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经济革命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非常重视发动工人运动。从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到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影响下,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兴起,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艰难探索,同时对党与群众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1929年9月,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周恩来、李立三的谈话要点,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明确提出,红军应该“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这封“来信”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肃反、筹款、经济等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来自于毛泽东同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篇文章《反对本本主义》。彼时,通过多次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进一步深化了对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一系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观点。

  “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个论断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的,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人民战争的生动实践。从194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掀起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斗争,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1943年6月,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了一个决定,即《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对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年后的中共七大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此后,群众路线在党的各项革命工作中得到更加普遍和自觉的运用。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丰富拓展——

  “群众路线”概念写入党章

  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全国执政,随着条件、环境发生变化,党的群众路线也面临着考验。

  “群众路线”的概念何时明确写进党章?答案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当时,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论述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具体措施,包括强调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81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作了进一步概述,指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又增加了一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做什么事都要坚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践行百年前的那个最初的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是对群众路线思想的重大发展。

  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解决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调查研究、批评与自我批评到扎紧党规国法制度的笼子,党的自我革命理念和方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历史和实践无数次证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如今,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红色记忆:老一辈革命家心系群众

  毛泽东:与苏区群众一起修木桥

  1932年的一天,毛泽东赴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途经绵江河,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几块木板已经腐烂,人一上桥,桥身便晃晃悠悠,非常危险。

  毛泽东看见不远处赶来陪同调查的乡干部老谢,一边招呼一边焦虑地说:“老谢你看,这座桥都成这个样子,再不修一修,说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险呀!”老谢的脸刷地红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农忙,没时间顾上了,再说,农忙也很难雇人。”毛泽东在了解情况后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根据地的建设!”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不好请人,我们自己动手。”

  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乡村干部利用午休时间找木头备石料。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泽东早早地来到河堤边,与乡村干部一起抬木头、扛石块。老谢很不安地说:“毛主席,您工作那么忙,这里由我们来做就行了。”毛泽东拍拍老谢的肩膀说:“既然来了,就一起干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群众。”临近黄昏,绵江河上重新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

  周恩来:调研解决农村食堂问题

  1961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调查研究之年。周恩来于当年4月下旬和5月上旬,来到河北邯郸农村进行深入调查。

  5月3日,周恩来前往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定点调查。5月4日,周恩来召开社员代表座谈会,讨论食堂、供给制和自留地等问题。社员们最关心食堂问题,但又不敢说食堂不好,言不由衷地讲了一通食堂的好处后,便没有人再发言。周恩来点名让坐在一角的一名社员发言。那名社员叫张二廷,性格耿直,站起来说:“总理,你叫我说真话,还是假话?”周恩来说:“当然是说真话。”于是,张二廷毫无顾忌地说:“要说真话,刚才说食堂好的那些话,都是假话。食堂好——食堂吃不饱。”

  在座谈会上,周恩来就食堂问题逐一征求了意见,结果只有2个人说愿意在食堂吃饭,其他10个人都说食堂不好,要求回家做饭。周恩来说:“食堂是上面叫办的,下面报告说好,我们没有调查,就相信了。现在调查了一下,不好。不好就可以不办。”

  周恩来的邯郸调查结束不久,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取消了供给制的规定,并且强调“生产队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全国农村的食堂也随之解散。

  习仲勋:号召干部深入乡村

  习仲勋是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忠实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关心群众,在群众面前树立了党的优良作风,受到群众的拥戴。

  1943年2月,刚上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就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并保证自己和地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1944年秋,在绥德地区召开的司法会议上,习仲勋发表了《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讲话,指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不当“官”和“老爷”;走出“衙门”,深入乡村。不仅对司法干部要求如此,其他部门的干部也要深入基层,转变作风,真正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

  为了解决全区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根据冬季农闲的特点,习仲勋主张办冬学。仅1943年,全区办起冬学905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超过7万人。

  习仲勋主政广东后,心系不断改善民生,深入基层调研寻求发展新路,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带领广东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

  陶铸:关心百姓“菜篮子”

  1951年12月,陶铸受命回到他曾战斗过的广东主持工作。他经常说:“不关心群众的生活,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1958年,广州市猪肉开始采取定量供应。陶铸和省委其他负责同志专门研究解决办法,连续几年大抓农民养猪。到了1963年,广州市的猪肉已恢复敞开供应了。

  为了让群众每天吃到新鲜蔬菜,陶铸还经常深入产地调查研究。1958年冬,禺北蔬菜基地被特大洪水淹没12万亩,造成蔬菜供应困难。正在上海开会的陶铸得知后,当即打电话给有关负责同志,并叮嘱道:“你们不能光靠汇报,要亲自下去检查,采取具体措施,帮助菜农恢复生产。”

  为尽快解决广州市蔬菜供应不正常的问题,他专门调了两位有经验的干部,负责蔬菜生产。回到广州见到有关负责同志时,他还语重心长地用半带责备的口气说:“你们市委,应该改为菜委。”话语之间,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溢于言表。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相关史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