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肇庆广宁县城出发,穿过大片竹海,越过蜿蜒山道,往大山深处驾车行驶近1小时,终于来到了赤坑镇交赞村,解放战争时期华南战场七支游击纵队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的司令部旧址就在此村。
粤桂湘边纵队旧址。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广宁,其不仅自然条件适合实施游击战略,当地农民运动更是蓬勃发展,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扬帜五岭,饮马西江”。纵队转战广东西江以北、广西桂林以东、湖南桂阳以南和粤汉铁路以西40余县的广大区域。仅1947年1月至1949年9月,共进行较大战斗799次,毙伤敌3920人,俘敌11750人,接受起义投诚2700多人,解放了湖南省临武,广西怀集,广东广宁、德庆、开建等县城,配合南下解放军解放了边区全境,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突破“清剿”,播下革命种子
5月,气温逐日升高,交赞村里虫鸣鸟叫,一片恬静而充满生机。
位于村子东南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内,今年70岁的讲解员谢德传绘声绘色地向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介绍粤桂湘边纵队与村子的历史。
故事始于1945年5月,当时珠江纵队抽调部分主力组建的400多人的“西挺大队”,抵达罗汶与由广宁、四会起义部队组成的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会合。这支联合部队就是粤桂湘边纵队的起源。
10月,国共重庆和谈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已下令全国“剿共”。广东国民党政府当月下旬即策划对省内各革命根据地的全面进攻,声言两个月肃清“奸匪”。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无视革命力量对和平停战的呼吁,大肆进攻游击区。
12月,广东区党委决定撤销广宁中心县委,成立西江特委,辖区扩展到罗定、云浮、郁南等县,以组织这一地区开展反“围剿”斗争。
1946年,面对国民党军队残酷“清剿”,人民武装分散隐蔽,坚持自卫斗争,在反“清剿”中加强部队建设。7月,西江特派员梁嘉等一批原奉召到香港待命北上的边区干部回到广宁后,即在排沙扶罗紫荆坑召开会议,将边区以广宁为中心划分成上游区和绥江区,经过整训后把武装力量调编成18个小队,着重巩固基础和阵地。
在群众工作方面,分散活动的各个小队在当地群众支持下,提出了反对征兵、征粮、征税的“反三征”口号,开展除暴安良、扶危救灾活动;在四雍的部队领导机关,人人动手生产开荒,种下大片水稻和杂粮;绥江区部队发动高要县水南分界村群众开山造田80亩。
谢德传介绍,当时军民的鱼水深情,使部队不管使用什么名义,民众仍以“红军”等同视之。“平时父亲负责当交通员带信、带人来往联络。‘红军’来时,村子里连门都不关,战士在村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白军’(指国民党)来‘扫荡’时,村里民兵和妇女都积极支援部队,抬担架、接送伤病员、磨米、运送军粮等,都是在艰难险阻中进行的。”
当年流行的民歌《红军阿哥几时来》,道出了群众对革命武装的盼望之情。年过古稀的谢德传对这首儿时传唱至今的歌曲印象深刻,其中一阙歌词是:
春风吹来,番薯、木薯种满山头,
红军同志你知唔知(知不知道)?
三岁细佬哥(小孩)半夜问,
红军阿哥几时来?
减租减息分田地,
打倒老蒋事安宁!
军事斗争方面,各小队不与敌人拼消耗,以分散隐蔽、保存武装的方式,有选择地展开打击地方反动势力的自卫斗争,扩大了怀集县东部连接阳山县、清远县一带,绥江边连接四会上茆、江谷至高龙顶、南寮一带的新区,回旋余地在广宁县城周边的石马山区、大塘山区、附城区亦有所发展。至1946年底,边区军民挫败了敌人军事“清剿”和政治“清乡”的阴谋,活动地区范围扩大了四五倍,同时在这些地区撒下了革命种子。
资料显示,经过与敌人一年多的反复较量和斗争,“西挺大队”站稳了脚跟,逐渐形成了以广宁为中心的4块游击区和整编成4个大队约500人,另有民兵1000多人,为创建粤桂湘边区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广宁成为拓展武装斗争中心根据地
粤桂湘边区,位于华南中部腹地,东临粤汉铁路,西接湘桂铁路和桂江,南至西江北岸,北到五岭南麓,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1947年3月,绥江区游击队从广四边区队和广高边区队抽调两个班和10名手枪人员共42人,配备2挺机枪,组成挺进队,向广宁、德庆、怀集三县交界地进军,发展粤桂边武装斗争,使之成为边区根据地一翼。
挺进队要在当地立足,首先要消灭森膺洞著名土匪纪宜春这股地方恶势力。5月1日凌晨,挺进队在前段踩点摸透情况基础上,奔袭十几里包围了设在黄姜坑的广宁县三青联防大队部,先用炸药炸开炮楼大门,对峙中再用火攻,当场击毙了纪宜春。
自此,广宁、德庆、怀集、封川、开建两省五县边区以森膺洞为基地,掀起了以打击国民党乡村地方反动势力为主的武装斗争浪潮。
7月,中共粤桂湘边工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广宁赤坑寮炭岗召开。会议宣布:边区工委正式成立;成立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会后,在广宁的广怀清边区队,抽调150多人组成粤桂湘边人民解放军北挺第一大队,准备挺进粤湘边,又抽调30多人组成怀集县人民抗征义勇队。此时,全边区武装力量总数约1200人。
党中央和中共广东区委作出恢复公开武装斗争的决定后,边区人民解放军为了以后能实现波浪形扩展和远距离挺进,决定首先扩大以广宁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47年5月,广宁县第一个区级民主政权---广宁县第3区行政督导处在赤坑崩岗寨成立,下辖和平、公平、升平、大同、杞平、共和等6个乡级民主政权,另有5个乡是实际服从督导处领导的两面政权。全区3万多人口,有600多名民兵。这片红色区域曾被香港《星岛日报》称之为“西北江小红都”。
1948年1月,广宁、四会、清远三县交界边区,在广宁联和塘角村成立了“广四清联区政务委员会”,人口10万多。联区政府建立了两个中队的武装力量,还有筹粮组、医疗站和枪械厂。
区、乡民主政权建立后,普遍设立生产互助组,开展减租减息、动员青年参军支前、调解民事纠纷等工作,广大农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都有了可靠保障,因而,真心拥护和支持革命,越来越多的青年报名参加革命队伍。石狗讴坑罗锅村60多户人家就有5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游击队。全县有60%左右的人口归各区乡民主政权领导。
这样,粤桂湘边区以广宁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已基本形成。广宁县四雍成为边区工委和边区解放军领导机关的常驻基地。 1948年1月至3月,粤桂湘边区解放军全面积极打击敌人,仅广宁境内就捷报频传。
解放广宁县城
1949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进入了向全国进军的新阶段,大大推动了南方游击战争的发展。
以广宁县为活动中心的粤桂湘边区人民武装,经过1948年反“清剿”残酷斗争的磨炼和1949年上半年的战略攻势,军事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武器装备也从战斗缴获中得到加强,队伍也逐渐壮大。
7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正式宣告成立,这标志着粤桂湘边区人民武装力量正式跨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踏上新的发展阶段,大大鼓舞了全体指战员和边区广大人民的斗志。随着时任广宁县县长古绍辙起义,广宁地区敌寡我众的实力对比进一步明显,边纵司令部认为解放广宁县时机已成熟。
9月3日晚上9时整,边纵攻城总指挥发出攻城信号。霎时间,枪炮声四起连天,刺破山城夜空的寂静,几路攻城部队并肩作战,集中火力进攻敌县政府。经2个多小时激战,把敌击溃。这次战斗缴获长短枪200余支、子弹近万发、手榴弹500余枚。攻城中,附城独立中队牺牲1人。至此,广宁县城宣告解放。
广宁县城是西江地区最早获得解放的县城,也是粤桂湘边纵队依靠自身武装力量在广东独立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粤桂湘边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牵制和消耗了敌军兵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的决战。10月,边纵队配合南下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了边区全境。
不满20岁就加入粤桂湘边的许苟,解放战争结束后,参与了抗美援朝,立下不少军功。如今,93岁的老战士仍活跃在公益事业一线,作为多个公益组织的带头人,他每年都会组织各方力量为贫困儿童捐资助学。
为缅怀粤桂湘边纵队丰功伟绩,广宁县在县级博物馆设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它与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互为补充。纪念馆陈列厅面积600平方米,馆内设有《粤桂湘边纵队史迹陈列》。陈列分七个部分,通过历史照片、文物、雕塑、绘画、模型、场景和多媒体演示、电视专题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粤桂湘边纵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立的光辉业绩。
该纪念馆是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肇庆市国防教育基地、肇庆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肇庆市社会科学示范基地,是广宁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红色旅游的新亮点,每年接待游客十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