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楼”二楼的展馆区域。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叮叮叮”,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传来,学生们鱼贯而入,一堂党课开始了。7月19日上午,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小红楼”场景复原区内举行了场馆修缮后的首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这里是广东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在这里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非凡。”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原副会长黄振位说。革命先辈谭天度的后人谭霆也参观了展馆。经过数月的修缮,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也于当天正式对外试运营,市民可通过线上预约进行参观。
初心之地百年后再迎“上课铃”
走进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素波巷的广州市第十中学,一栋红砖青瓦的双层建筑就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所在地,广东第一个党支部就在这里诞生。1928年,广州市第十中学的前身兴华中学在宣讲员养成所的遗址上重建了现在的建筑本体。1995年,经原宣讲员养成所教师谭天度指认确定其为遗址所在。
“当年我陪谭天度老人过来确认遗址的时候,他说就是这里。”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曾庆榴回忆说,“在楼上的展厅里,我看到有一份《敬告罢工海员》书,留意到落款的地方写着‘共产党广东支部1922年2月6日’,这是现在能找到最早出现广东党支部字样的一份印刷品。”
100年前,谭天度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这里敲响了上课铃,注音字母训练班、广州机器工人补习班等课程在“小红楼”拉开序幕。100年后,一场党史课在这里开始,越秀区委党校教师任欣虹带领学生们回到热血沸腾的大革命时期,学生们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这堂党课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完成修缮及展陈提升以来,迎来的首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也于当日正式对外试运营。广州市第十中学校长黄劲雄说:“未来我们会结合越秀少年红色史迹讲解队活动,培养一批十中学生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解。试运营期间主要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针对团体参观开放,运营成熟之后,将会对个体参观开放。”
通过展陈与游客产生共鸣
走进修缮布置后的“小红楼”一层展陈室,仿佛穿越了历史。从墙上挂着的钟表到桌面摆放的练字用的石板,每一处细节都力争还原旧貌。
“这个展厅是对当时养成所上课场景的一个复原,是根据1964年养成所学员和教员的回忆而进行的情景复原。”讲解员周子晴介绍,在展示厅靠后的位置,一张木桌,几张木凳,墙上挂着两件长衫。“我们通过这个展陈,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来访的游客可以想象当年陈独秀先生从他居住的看云楼走到养成所,在这里洗把脸换上长衫,在这里与养成所的谭平山、谭植棠共商大事的情景。”
在二楼展厅内,一个个玻璃展示框中,历经约百年的史料原件静静躺在里面。“这一个是《新青年》第九卷第三号的原件,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周子晴介绍说,“当时因为陈独秀先生没有去参加中共一大,所以他在1921年7月1日刊出的这本《新青年》里发表了一篇文章《政治改造与政党改造》,委婉地发出了中国共产党即将诞生的信号。”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和照片,确定墙面为清水红砖墙面,但保存情况不明。若剥离过程对红砖损坏严重,则有违文物修缮原则。”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岭南所宣讲员养成所项目设计负责人梁智坚说,“所以在施工单位的配合下,在隐蔽位置做了一个小型探方,检验剥离措施是否可行,并检查原墙面情况。幸运的是,后贴瓷砖能剥离,施工工艺对文物本体影响不大。”
“对于建筑物本身,它是一栋古建筑,修旧如旧、尊重历史是对它最基本的态度。”负责修缮、布展的团队德博文化负责人李巍说,“遗址的开发与活化要求我们使用和配置好这个展场,因此我们设计了许多独特的工艺来尽量减少对古建筑的扰动,而又能达到一个公共开放场馆的基本需要。这是一种坚持与妥协之间的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