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韶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狠抓中心城区城市扩容提质,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工作亮点成效
(一)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增速全省排名同比前进5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05亿元、增长6.7%,增速全省排名第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工业用电量等重要指标增速排全省前列。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创新方面的指数名列北部生态发展区第一。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前一年实现倍增,净增70家、同比增长42.17%,增速排全省第一;机械基础零部件创新型产业纳入国家第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
(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19年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继续居全省首位,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市区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为92.6%,改善幅度全省最大,主要江河断面和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
(四)城市吸引力明显提升。中心城区“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发展战略扎实推进,老旧小区通过改造实现旧貌换新颜,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实现县域全覆盖,卫生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回流人口数逐年上升,2019年末常住人口比2018年末增加3.28万人。
二、主要做法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市政府专题会议等,研究部署工作。制定出台《韶关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成立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工信、科技、自然资源等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高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加强政策支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韶关前海熙正产业发展基金、韶关市众投邦创新创业投资等6支政府投资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设立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撬动银行向入池企业实际发放贷款累计8亿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提升等项目,2019年为企业减负33亿元,安排用地指标4392.71亩。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和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钢铁、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韶钢、丹冶、大宝山等重点骨干企业提质增效明显。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支柱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初具规模,“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华韶数据谷、鹰硕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落户韶关,广东联通BPO一期项目投入运营,产业投资规模达163.5亿元;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入选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有博雅生物制药(广东)、丽珠集团韶关利民制药厂等21家重点医药企业。三是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深入实施园区三年提升计划,加强园区道路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推进产业节约集约发展。省级产业园实现县域全覆盖,2019年全市产业转移园规上工业增加值124.06亿元、占全市比重37.2%。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注重培育创新主体。出台《韶关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办法实施细则》,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企业名单,引入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有106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量达到236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三年倍增目标。二是注重打造创新平台。高标准谋划高新区发展,韶关新区“国家专用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科技部认定。乳源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推进韶关高品质金属材料研究院、现代农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2019年,新增企业研发机构50家,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60%,规模以上企业覆盖率超过35%。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新增4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总量17家,其中2家分别获得省级运营评价A、B级。三是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大力实施韶关丹霞英才计划,出台《韶关市扶持产业科技人才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韶关市扶持高校毕业生在韶就业实施意见》,落实产业科技人才普惠制政策,促进高层次人才、技工人才等安心在韶关工作。2019年,新引进6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1名产业发展领域紧缺适用人才和664名产业科技人才。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9年全社会能源消费量1258.81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1.024吨标煤/万元,实现全年能耗强度目标任务。深化工业污染源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完成韶关冶炼厂烧结机环集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韶关电厂10#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市区周边11家砖厂环保治理设施升级改造。“一企一策”推进化工、工业涂装、涂料制造、电子制造以及机动车和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减排,削减VOCs排放量967.772吨。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产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市区和乐昌循环经济环保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两个项目顺利动工。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韶关鸿丰绿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5万吨/年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韶关市北纺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中水回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扎实推进。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完成15个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和56个镇级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改,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扎实推进大宝山、凡口矿等周边区域土壤治理与修复,大宝山矿投入10亿多元开展综合整治,矿区污水100%循环利用,重金属去除率99%,有关经验做法于2020年4月2日在《人民日报》专文刊发。加强绿色矿山创建,省级绿色矿山28家、占全省9.75%,居全省前列。
(五)实施城市提升工程,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深入实施“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开展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推进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主干道沿线、城中村、背街小巷面貌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累计完成“三旧”改造项目8个,在建项目13个,完成30个老旧小区示范改造。二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统筹推进给排水、垃圾处理、信息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2019年新增供水管网27.2公里、城镇污水处理厂34座、截污管网322公里,建成体育公园5个、公共停车位3312个、风度书房24间,率先在北部生态发展区普及15年基础教育,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三是推进产城融合。坚持项目化推进,谋划布局金融、大数据、医药健康、文化体育等产业和发展楼宇经济,吸引大湾区企业区域性总部或区域中心入驻,鼓励本地企业总部入驻新区,着力打造高端特色产业新高地,辐射带动市域其他片区发展。目前,金融集聚区首批5个项目动工建设。
(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老工业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深化国企改革。抓好国企改革重组,完成农信社改制,水投集团正式挂牌,城投集团、新区实业集团组建扎实推进。推进国有“僵尸企业”出清,2019年出清53户、完成率66.25%,力争2020年完成出清任务。积极推进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2019年完成分离移交12.4万户,完成率100%。2019年市国资委监管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6.6%、利润总额增长18%。二是健全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28条,制定出台《韶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企业心声》“政企通”等平台,贴心服务民营企业发展。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1.5亿元、增长5.5%,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6%。1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成长性企业,新增上规企业申报达到84家、完成率168%。三是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延伸至镇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粤省事”韶关专版上线运行,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开办便利度居全省第6位、粤东西北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