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广州市于2017年7月15日零时起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两年来,广州在落实国家和省“规定动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公立医院改革路径,取得积极进展,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工作亮点成效
(一)保障公立医院平稳运行。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基础上,于2018年底在全国率先取消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加成,全市公立医院运行良好,态势平稳。公立医院总体补偿到位,取消耗材加成价格补偿率达108.6%。
(二)实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由2018年的29.3%提升到2019年的31.2%;门急诊次均收费增幅下降至4.3%,出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增幅下降至6.5%,均远低于10%的控制增幅。医保住院总医疗费用增长率从10.71%下降到8.35%。
(三)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干事创业和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意愿越来越强,大部分职工都对改革措施比较满意。2017年至2019年,市属公立医院人均绩效工资有较大增长。市属公立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比达到42%。
(四)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医院283家,其中三级医院68家、三级甲等医院38家。2018年复旦版全国医院综合实力排名中,广州地区9家医院进入前100名,32个专科40个医院科室进入前10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广州市拥有慢性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建设1个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个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6个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五)增强人民群众医改获得感。医保指定病种次均个人费用负担下降57.71%,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近几年均在20%以下。据调查,广州市患者对二级公立医院的综合满意度达80.77分,对三级公立医院的综合满意度达82.61分。
二、主要做法举措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挂帅,协调建立省市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协同,政策配套,统筹推进辖区内所有类型的公立医院同步参与改革,实行“同城同策”“同级同价”。
(二)完善三医联动机制。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科学补偿机制。先后5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将调价后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创新实践“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建立以住院全病种管理为核心的医保总额控制体系。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筹资水平和待遇标准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全国开展以医保部门引导的药品集团采购新模式,建成有影响的区域性药品集团采购(GPO)平台,药品总体降费25%,每年节约采购费约42亿元。
(三)完善人员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落实“两个允许”,建立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完善改革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而减少的收入,按“调价:财政:医院=8:1:1”比例补偿,并创新实施“定额+差异化”补偿方法,既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又有效避免不同类型医院之间补偿水平差距。
(五)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党建引领,实现党建和业务双规划、双促进、双提升。遴选首批40家医院(含3家国家级试点医院)启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省财政投入39亿元,市财政配套9亿元,支持辖区13家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辐射带动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指尖上”就医。
(六)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全市统筹规划,组建医疗集团、医共体、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等不同形式的医疗联合体144个,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加,进一步明确各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不断完善不同层级公立医院分工协作机制。
三、工作思考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改革的根本动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不断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打破各种利益藩篱并取得实效。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改革的重要方法。针对重点问题,精准推出改革政策,确保改革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三)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改革的基本原则。医疗、医保、医药“三医”环环相扣,广州市主要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实现改革同步、政策协调,整体成效比较明显。
(四)坚持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改革的核心任务。一方面着力织密基层服务网底,一方面奋力打造医疗高地,逐步打造了辐射华南乃至东南亚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本地及周边群众的医改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