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 >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

“大湾区大学”要来了? 三地教育界充满期待

时间 : 2019-03-12 17:32:20 来源 : 羊城晚报
【打印】 【字体:

  在粤港澳三地,不乏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日前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

  未来大湾区如何激发高等人才培养的新潜力?如何使“1+1+1大于3”?近日,有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呼声渐高,三地教育界对此都抱有期待。

  记者了解到,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着逾百所高校、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不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人才比例和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支持仍然不足。“大湾区内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仅为常住人口的17.4%,而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这一比例均超过40%。”广东省政协常委、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山说。

  大湾区内高校各有所长,总体来说,港澳高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广东高校产学研合作优势突出。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亟需构建一个高等教育集群。

  这样的呼声在港澳也引起共鸣,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程伯中、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陈繁昌、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陈国华等也都曾提议建立类似“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的机构。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也有不少代表委员建议鼓励港澳院校在内地设立分校。

  记者留意到,早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就已在深圳设立校区。2018年底,香港科技大学宣布在广州南沙设立分校。

  多个高校合作办学项目陆续落地开花,为三地高等教育带来新气象,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介绍,三地学生交流、交换已成为常态,学分互认也在交换生中得以实现。他也透露,有关方面正在酝酿创办“大湾区大学”。它对未来大湾区教育模式的探索,令人期待。

  专家观点

  鼓励三地学生跨学科修读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粤港澳大湾区要想成为核心技术创新的高地,首先必须成为人才的高地。三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建立实质性、制度化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打造全球高等教育新高地。此外,还应发挥各自在师资、学科、地域等方面的优势,组建跨校团队推进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共享,鼓励三地学生跨学科修读、跨学校修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香港基础性人才比较多,深圳应用创新型人才比较多;香港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很强,科研人才也很多,可以与广东高校进行资源协调,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