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一线实践

广东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甩掉“卡脖子”的手

时间 : 2022-05-11 09:15:40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设备巡检.jpg

粤芯半导体工程师进行设备巡检(资料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4月底,广东一季度工业经济数据出炉,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1%,继续保持自2020年我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快速发展的势头。

  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广东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重要一招。

  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上下功夫,有力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广东加快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核心攻关

  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支持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开展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不久前,我省发布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在基础研究多个重点领域加强布局。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推进编制并实施十年“卓粤”计划,是我省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的最新探索。

  随着产业升级脚步不断加快,经受外部风险挑战的广东制造业越发深刻意识到,必须把外部压力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动力,以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产业链所需,我省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在5G、4K/8K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在超高清视频产业领域,2019年,广东获批建设全国首个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短短几年便培育引进一大批重大项目,超视堺10.5代线、乐金8.5代OLED面板线等重大项目陆续达产……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由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8K 50P小型化广播级摄像机,全程服务了开闭幕式及相关赛事的现场拍摄。

  在另一大关键领域——芯片与集成电路,4月26日,本土自主创新企业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签约,共建“芯片制程关键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此次签约将帮助科研院所和芯片制造企业发挥各自所长,补全产业链条,重构产业生态。”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黄埔材料院院长杨小牛说。

  成立于2017年12月的粤芯半导体是广东目前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陈卫表示,企业将抓住全球芯片市场缺货机遇,模拟成熟制程产能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据悉,其去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68%。

  在粤芯半导体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广东面对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的“缺芯潮”,提出并深入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全链条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去年以来,我省推动成立投资规模均超百亿元的湾区半导体、广大融智、智能传感器等三大产业集团,设立总规模超千亿元的6只投资基金,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快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完善协同创新

  将科技与制造业“拧成一股绳”

  今年3月,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成为全球首家正式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雄厚的技术实力,广东制造企业再次走在行业前列。

  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89.6%,充电桩增长119.0%,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缩影。截至2021年,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达4万亿元左右,约占全省GDP的1/3。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创新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制造业“六大工程”,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破解“缺芯少核”关键问题。

  位列“六大工程”首位的“强核工程”,明确提出要构建完善全省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以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推动广东制造从根本上强起来。

  “由代表市场需求的领军企业牵头,产业链、创新链上各科技创新利益方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重大科技攻关,能够将科技、产业拧成一股绳。”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邓文基高度认同打造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性。

  在“六大工程”的助力下,广东一批链主和龙头企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成功实现跨越式增长:华大基因、金域医学等完成全球最大通量核酸检测,万孚生物等研发生产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获批上市。

  一批重点产业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产业链:宁德时代选址肇庆建设华南地区最大锂电池制造基地,广汽、比亚迪、小鹏汽车等车企加快抢占造车“新版图”。

  面向企业需求

  促进创新主体对接强化创新效能

  在不久前出炉的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涉企业项目占比达七成,其中由企业牵头的项目同比增加18%,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强化。

  企业是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的关键一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近年来广东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创新效能。

  在广州黄埔,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成功研发出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系统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还开发出多个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向口腔科、普通外科、大止血等领域拓展。

  “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将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应用优势。”谈及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公司董事长袁玉宇深有感触。

  广东有超过6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省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近5.7万家,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强、动力足。通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等方式,我省聚焦需求牵引强化创新效能,聚焦成果转化激发产业发展动能,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技术需求的牵引下,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让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在生产车间。

  凭借在氢能源及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学科交叉优势,位于东莞的广东云创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用一年多时间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为自行设计开发的工业级无人机提供动力,续航能力超过6个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正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初步接洽,希望未来可依托这一前沿技术平台,研发出国产材料替代。”云创氢电创始人徐伟强说。

  通过推进规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引导国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融通创新等措施,广东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逐步形成,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基层实践】

  广州黄埔:创新驱动搭建“雁形”现代产业体系

  近日,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穗港科技合作园管委会挂牌运作满一周年。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2021年(第28批)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及全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中,园内有6家企业上榜。

  产业端的强劲自主研发能力背后,是黄埔区的源头创新供给。

  在黄埔区新龙镇迳头村与大坦村交界处,两个锃亮的巨型“轮胎”拔地而起,一立一卧“依偎”于山间,这是全国首个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也是国内唯一的航空轮胎动力学综合试验平台。近年来,黄埔承担多项国家战略任务,“1+1+3+N”科创平台集群形成“大气候”——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大设施全面启动建设,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项目主体竣工,13个中科院项目以及高端科研机构集聚发展,打响“黄埔实验室”品牌。

  目前,黄埔区集聚了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占全市42%;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8家,占全省2/3;院士工作站21家、博士后设站单位96家,科技创新连续4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我们强化创新政策支撑,搭建了‘雁形’现代产业体系。”广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李耀尧说。

  黄埔的产业发展骨架更加清晰有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链群为“躯干”,发挥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和主导关联作用;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两翼”;以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尾翼”,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扎根黄埔18年的广东华南疫苗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涛,正是被黄埔区的“创新磁场”吸引长驻。攻关进程中,彭涛团队通过租用区内产线实现中试,推动疫苗研制取得突破。“黄埔较早布局‘慢热’属性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长期积累,企业正加快生成产出效益。”他坦言,“产业链的加持,让研发工作得以就近取材。”

  据统计,目前黄埔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形成汽车、电子、能源三大千亿元级和生物医药、高端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四大500亿元级产业集群,成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