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推进农村撂荒地复耕复种,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梅州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全域振兴。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梅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动员大会召开,梅州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2023年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责任书。
当春时节,梦想花开;征程再启,扬帆远航。
从会议的内容来看,此次动员会既是梅州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精神的贯彻部署,亦是梅州站在新起点上努力建设农业强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击鼓扬帆。
当前,梅州正全力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梅州又一机遇。
“全市上下要高度‘惊’醒,深刻认识壮大县域经济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在会上号召全市各级迅速行动起来,拿出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的姿态,比学赶超、竞标争先,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作出贡献。
破解“大而不强” 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经过清洗、晒干、打包、检测、运输,一包包产自平远县上举镇的梅菜干被送到预制菜企业,用于制作梅菜扣肉。
“乘着预制菜发展风口,我们梅菜干目前供不应求,今年计划种植面积翻一倍,扩种至上千亩。”梅州市四季盛开农林有限公司负责人丘远清介绍,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生产的梅菜干远销福建、上海、重庆。
预制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另一头连着大众餐桌,发展预制菜产业,是梅州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当前,梅州正昂扬奋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梅州依然存在诸多突出共性问题:城乡发展存在县域经济薄弱、产业发展不足、城乡供给不均、乡村风貌有待提升等。
以农业产业为例,全国1/5、全球1/10的柚子,全省1/4的茶园,全省1/7的乳鸽,均出自梅州。但从效益上看,2022年全市一产增加值257.91亿元,占GDP比重高达19.57%,总量小而占比大,三产结构失衡。农业大而不强是梅州的现状。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时下才有的。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梅州必须“惊”而奋起、直面问题,以啃硬骨头、蹚急流险滩的精气神,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实践中找答案。
“只要不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都要大胆闯、大胆试;只要群众有想法、愿意干,政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可干,都要鼓励支持干。”动员会上,马正勇的话让人倍感振奋。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敢入“无人区”。去年,梅州以10个产业社区试点为突破口,推动土地、资金、劳务、产业四个要素全面整合,走出了关键一步。
兴宁市大坪镇潭坑村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丝苗米、油茶富民产业,联农带农300多户,户均增收2万多元,带动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乡村产业社区建设成效初显。
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梅州有哪些具体路径?动员会已描绘了“施工图”。
“改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由规模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打好园区、企业、品牌、配套四张牌,实现质量兴农、效益兴农。”梅州提出,要以滚石上山的韧劲、攻坚克难的拼劲,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把当前的“施工图”转化为发展的“实景画”。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力争今年农业总产值增长6%以上。”“力争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力争镇服务中心和村托管员全覆盖”……在动员会现场,各级相关部门“一把手”明目标、表决心。
直面短板 借“百千万工程”激发活力
河头河清澈流淌,两岸村道宽敞整洁,刚刚修好的鱼鳞坝成为春节网红打卡点;农家小院绿树成荫,沿途点缀着由石磨、锄头、瓦片等清拆旧物改造装饰而成的农耕景观……走进平远县河头镇,处处可感受到美丽城镇建设、美丽新农村建设给当地群众带来的收益。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安全感、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基础设施完备的圩镇,是群众期盼的美好家园。以群众所需为导向,近年来,河头镇集中力量不断推进建设工作,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圩镇功能。
“我们投入250万元完成圩镇体育公园、文化活动中心、智慧圩镇等项目的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同时,还投入700多万元推动柚树河寨下桥上下游环境整治,河头村坎下、农民街、河唇环境整治,镇政府背大墩上环境整治等项目,环境变了样,群众生活也更舒心。”河头镇党委书记王云峰说。
类似的案例,在梅州并不鲜见。将新型城镇化作为产城人融合的中介,梅州着力推动圩镇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圩镇服务功能,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打下了基础。
然而,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难点也在城镇建设。
纵观梅州各个乡镇,不难发现,它们都曾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广东梅州高新开发区坐落于梅县区畲江镇,梅州平远高新区坐落于平远县石正镇,兴宁市肉鸽产业园位于兴宁市龙田镇,梅县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梅县区松口镇。
然而,由于新型城镇化质量不高、公共基础设施承载力不强、人口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业集聚的效应没能够发挥出来。
一组数据足以证明:2022年全市10个工业园(含集聚区)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42.48%;农业“接二连三”滞后,加工转化率约30%。镇村与市区、县城相比,在交通公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等领域差距依然很大,无法吸引人口到各个乡镇中就业。
因此,会议提出,要按照产业集聚、功能集成、人口集中要求,全面提升乡镇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特色小镇,实现错位发展、各有精彩。大力推进14个美丽圩镇示范镇建设,完善圩镇商业、服务、生活三个功能圈,打造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坚守三条底线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春耕不等人,农时贵如金。眼下正值春管、春播生产关键时期,梅州各地春耕备耕正在陆续展开。
在水车镇安美村,农户正在槟榔芋旁修剪杂草、清理沟壑,一派农忙景象。早前,这里大多是撂荒地。
为唤醒“沉睡”的土地,水车镇鼓励和引导该镇种植大户集约土地,通过连片规模化种植,释放农业活力,带动农民增收。
“我们采用丝苗米与香芋轮种模式,计划今年种植丝苗米、香芋大约1000亩。”水车镇复耕复种示范基地负责人张伟明介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仔细翻阅2023年梅州“三农”工作“施工图”,不难发现,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居于重要位置。
“梅州是广东重要粮食主产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三,但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21%,耕地资源十分宝贵。”动员会提出,要千方百计探索长效机制,群策群力解决谁来种、怎么种、谁受益的问题。
近年来,梅州把推进农村撂荒地复耕复种作为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创新探索土地多种形式流转,推行租赁制、股份制、托管制、代耕制等多种模式,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48.5万亩,成绩有目共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对于梅州而言,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化至关重要。而其中,让农民种田有钱赚是关键。就当前来看,梅州探索“稻虾共作”“烟稻轮种”“稻鱼共生”等产业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在有条件的地方,这些模式是否可以进行复制,继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动员会已经指明了方向,“要探索推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模式,串起‘一粒米’产业链,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一地生多金,让农民种粮不吃亏、主产区抓粮更积极。”
简而言之,梅州接下来将以推广优秀经验做法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巩固成果、扩大战果,让撂荒地蝶变为致富田、丰收田。
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必须守住守好的底线,是“三农”工作要算的最大的账。梅州再次提出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强化兜底帮扶。深入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充分用好对口帮扶资源优势,推进69个重点帮扶镇和41个巩固提升镇(街)补短板、强弱项,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