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间,护林员的身影穿梭,打通了森林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2022年有6500多万人参与义务植树……在广东,就像一棵棵树苗茁壮成长,植绿、护绿、爱绿的社会新风尚深入人心。
守护绿水青山,深入推进绿美广东建设,共筑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这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员参与,多方合力做好“绿美广东”大文章。
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多名代表建议,除了要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立法工作,更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绿美广东建设带来的生态利好,主动加入到这项“绿色”事业中。
用好“生态福利”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当下,广东正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同时还通过加快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委员黄诚宽说。
黄诚宽长期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工作,他认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带来的生态福利,能够进一步放大各地区生态优势,助力高水平推进绿色转型。如何关联多个政策,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有效释放绿色发展动力,将是未来广东各地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需回答的考题。为了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财政转移支付、考核机制等制度设计都需要因地制宜,有所倾斜。“比如,对重点发展生态的区域,可以适当加大生态指标的考核权重,鼓励地方推进生态保护区建设。”他说,“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等手段体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让一片片森林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
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将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等“六大行动”。
“从立法工作的角度而言,要将绿美广东‘六大行动’融入立法,以更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体系,协同推进绿化、治污、‘双碳’等各项工作。”黄诚宽介绍,“今年,我们还将重点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条例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制推动环保教育,让绿美广东的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发力、公众参与格局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普惠于民,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省人大代表、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副所长杨凤玺认为,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比如,各地政府可以主导在城市加强公园建设,增加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数量,完善休闲游憩、文化科普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宜居需求。”杨凤玺说,在乡村,可以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利用荒地、废弃地等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杨凤玺还建议,要加强科普文旅与宣传力度,用好景观资源、文化资源,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带来的利好,培养形成绿色生态的生活理念。
如今在广东,全省有近千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年吸引过亿人次前来拥抱生态“福利”,“推窗见绿、出门进林”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在这一方面,省人大代表、清远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刘艳文也有深刻体会。“公众参与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的空气自动监测站向所有公众开放,随时可以进来参观。近年来,工作站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研学团参观学习的热门地点。”她说。
刘艳文介绍,宣教中心开放了危险废物治理设施、环境监测设施等供市民参观。结合讲解,参观者将更加了解环保工作,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环境保护理念。“引导企业主体主动参与生态建设也非常重要。”她说,比如,清远每年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将法规和新技术“一对一”送进企业,帮助企业解答在生态环境管理、环评自主验收等环节的困惑,助力企业提升环境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