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2023年广东两会专题 > 媒体关注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提质增效?代表委员:数字化赋能文化惠民

时间 : 2023-01-16 10:42:06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打造‘广东公共文化云’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标准化供给”……在今年省两会上,多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将目光投向基层文化服务,热议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提质增效,其中“数字化”“智慧化”成高频词。

  推动公共文化上“云”

  “公共文化重在生成优质内容,提供不可替代的社会性公共服务。”省人大代表,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说,近年来,群众对数字内容供给品质、平台服务效率和便捷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她建议,加快打造“广东公共文化云”一站式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具体而言,要坚持共建共享,可以由相关部门统筹平台的建设、运维和推广,联合省数字政府平台,实现一体化、集约式运作,破除数字壁垒。“在平台设计上尤其要聚焦群众需求迫切、使用频次高的功能,优化平台功能,打造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

  在省政协委员,省知联会理事、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吴昊看来,广东已建立了良好的、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服务效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加大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公共图书馆等机构加强行业内的服务协作与共享。”

  如何打通跨地区、馆际间的合作?吴昊以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介绍,自2021年以来,馆方依托“广东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粤事省”小程序,推出了“粤读通”数字证卡服务项目,已经基本实现省内省、市、县(区)级公共图书馆“一张网、一张卡,全省通用”,全省已有近40万人次申领开通,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累计增加读者办证量近900万。

  “除了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更要走向数智化。”省政协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教育中心总校长任永全建议,在打造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还需更精准地对接看演出、看展览、看直播等基层文化需求,重点围绕数字资源生产展示和数字化服务下功夫。

  打造群众文化服务品牌

  近年来,“粤书吧”“非遗进校园”“乡村村晚”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和设施在全省各地陆续发展起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让百姓得到真实惠。

  “无论公共文化服务以何种形式呈现,归根结底要以群众为主体,打造群众爱看、爱参与的文化品牌活动,满足大家‘点菜式’服务。”省人大代表、河源市源城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陈羡梅认为,打造群众喜欢的文化品牌活动,各地要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品牌活动更具标识化,具有地方文化符号。

  她说,以河源为例,当地有丰富的恐龙遗迹资源,可做优恐龙IP,借鉴世界恐龙公园建设经验,加快建设恐龙遗迹公园,打造品牌化公共文化空间。如此既能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助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公共文化服务一定要品牌化、品质化。”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坪山区文化馆馆长王俊说,要让市民觉得自己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在音乐厅、大剧院里面的一样精良。

  他还建议,要推出覆盖所有年龄层受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不只针对青少年或老年人。“广东有大量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同样有精神文化需求。比如我所在的坪山区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只有把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送进企业、送进园区,设立青年文化驿站,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

  打造公共文化品牌,也可以借鉴文旅融合的思路。“建议打造节庆品牌,不仅可以把优秀文化产品引入当地,也有助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正佳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萌表示。

  代表委员建言

  “建议加快打造‘广东公共文化云’一站式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

  ——省人大代表,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

  “建议加大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公共图书馆等机构加强行业内的服务协作与共享。”

  ——省政协委员,省知联会理事、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吴昊

  “公共文化服务归根结底要以群众为主体,要打造群众爱看、爱参与的文化品牌活动,实现‘点菜式’服务。”

  ——省人大代表、河源市源城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陈羡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