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科研人员从香港坐高铁到东莞只需要半个小时,跨境比同城还方便!”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和各界政协委员热烈交流,分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合作经”。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科技产业合作愈发密切,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建设提速,“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形成。政协委员们期待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地域的优势,继续做深做实科技产业合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粤港澳各展所长形成合力
“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符合国际化规范的评估体系,香港的医疗技术准入、医药评价等标准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基础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产出方面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谈及生物医药领域的粤港澳合作,省政协委员、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潘光锦充满期待。
2019年,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再生医学与健康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在大湾区的落地转化。
在潘光锦看来,粤港澳三地开展科技合作,应充分发挥各地所长,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例如,各方可合作推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粤港澳三地率先实现互认,并逐步推广至更多地区。”他说。
黄学杰则结合自己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工作经历,分享了对大湾区科技产业合作的看法:“香港科研基础好、水平较高,但产业空间比较有限;东莞制造业发达,产业用地广,两者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
在黄学杰看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聚集了全国材料领域的不少尖端人才、科研条件和产业成果,也包括香港城市大学锌电池研究团队等,依托东莞的产业资源进行成果转化。“这里的先进实验设备和特色技术均对企业开放。”
他认为,做深做实科技产业合作,政策支持是关键。“实验室成果在松山湖进行转化,70%—80%收益都是奖励给团队,吸引力十足。”黄学杰说。同时,他建议地方政府能够打造更多创新聚集区,支持不同领域产业链上的研发机构共同在一片区域聚集,形成创新的生态圈。
潘光锦则建议,促进粤港澳科技合作,在人、财、物等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等方面,还可以有更大作为。“例如,可以进一步完善通关机制,让用于科研的生物材料能够更顺畅地在粤港澳三地流通,这有助于加快科研进度,同时还能够促进三地科研设备仪器的共享与人员交流。”他同时指出,应继续完善科研经费跨境使用的体制机制,使跨境拨付更顺畅、经费使用更便利。
让港澳产业加速融入大湾区
今年是省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第一次参会,他曾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重点关注粤澳深度合作。“当下已有不少经验和成果,例如‘港澳药械通’的推出,是粤港澳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今后还可进一步拓展。”刘良说。
刘良表示,澳门经济转型的意愿十分迫切,亟须遴选一些优势领域,加深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合作。“比如,中医药产业是澳门新兴产业之一,对于粤澳合作背景下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我充满信心。”
“未来可以通过打通临床有效的方药、防病治病的科学原理和现代技术产品开发的技术通路,把有效的临床处方开发成产品,放大中医临床资源的价值。”刘良说,期待在横琴打造高端中医药科技平台,促进中医药产业向高端迈进。
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省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马志达十分关注港澳企业在内地兴业。“据我观察,近两年从澳门跨过濠江过来横琴发展的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不在少数。”马志达说。
马志达表示,澳门企业期待开拓更多的订单和更大的市场,但要让企业走出横琴、融入内地,还需要更多扶持和培育。
“横琴是澳门企业来到内地的‘第一站’。我希望澳门的企业来横琴发展后,可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让它们有更多机会进入内地的广阔市场,同时加强粤澳产业合作,更大程度提升澳门企业的发展能级。”
在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科技、产业合作方面,刘良还提出了三个建议:让广东的优质企业和科研院所在香港、澳门设立“科技离岸中心”,吸纳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粤港澳企业在关键领域打造“创新科技联合体”,在三地设立研发中心或产业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横琴、前海等地的制度创新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更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