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委改革办组织向全省各地征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300余个,并经多轮筛选,从中选出20个,经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后对外发布,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案例名单
【探索经济组织创新】
1.韶关市全域推开“强镇富村公司”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3.云浮市探索“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
4.海珠区创新“飞地”治理机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顺德区上华村开展村级工业园区改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6.汕尾市“股票田”改革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7.中山市民众街道运用EOD模式探索富民兴村有效路径
8.阳东区亨垌村探索创办“土地信用中心”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9.茂南区金塘村“盘地引企聚力”推动村集体及农户收入连年翻番
10.端州区开展村集体土地过渡性开发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金融赋能】
11.肇庆市构建信用村“整村授信+”赋能集体经济发展
12.佛冈县龙塘村探索信用互助合作盘活闲散资金助推产业发展
【激发经管团队活力】
13.禅城区紫南村“乡村CEO”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14.五华县探索“产业村长”模式带动农户创业就业增收
15.电白区探索村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级干部奖励待遇挂钩
【多元化经营】
16.濠江区推行五种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17.紫金县龙窝镇茶产业撬开“致富门”铺好“增收路”
18.龙门县山下村“三步走”做好红色教育兴村富民文章
19.阳春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0.潮安区溪美村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集体及村民增收致富
探索经济组织创新案例(一)
韶关市全域推开“强镇富村公司”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023年以来,韶关市积极探索以强镇富村公司为主体,通过整合集聚资源、人才、项目、资金等,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公司的改革、促进镇村和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截至今年11月,全市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新增营业额6.67亿元,实现利润4334.26万元,分红给村集体576.22万元,解决就业人数4092人,支付农民薪酬1627.04万元,助力全市120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10万元,平均收入达36.14万元。预计今年底,全市有35家公司可达到国家统计局入库纳统上规上线企业标准,打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局面。
一、突出村集体控股,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为了谁”。发展好、维护好和保障好村集体经济,是探索强镇富村公司集成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规范村集体发起设立。制定《关于规范和促进强镇富村公司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强镇富村公司运营管理的十条要求》,明确强镇富村公司是以镇村集体为主要股东的股份制公司,包括“经济联合总社(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总社)+辖区内所有村级经济联合社(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持股”“镇属企业+辖区内所有村级经济联合社(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持股”“辖区内所有村级经济联合社(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持股”三种模式,确保联农带农实现强镇富村利民。二是维护村集体权益。规定村集体投资设立强镇富村公司必须经过村级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保障村集体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将强镇富村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形成的资源资产纳入“三资”监管范围,按“三资”监管要求进行严格监管,接受纪检和审计监督,保障村集体权益不受非法侵犯。三是保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根据公司章程约定的利润分红比例进行分配,原则上按股权比例确定分红比例,鼓励向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倾斜。目前,村集体获得分红达到576.22万元。如,翁源县龙仙镇强镇富村公司由其镇属公司出资32万元与34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各出资2万元共同成立,实现“村村入股、村村参与、兼顾公平”。
二、突出盘活利用,从经营模式上发挥“依靠谁”。挖掘、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是强镇富村公司实现可持续盈利的重要措施。一方面,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积极盘活村集体和村民的土地、闲置房屋、厂房等“沉睡”资产,今年以来,强镇富村公司经营农村土地流转业务3281.52万元、盘活宅基地等闲置资源资产1004.97万元、物业出租1445.11万元。如,新丰县马头镇强镇富村公司流转11个村3331.89亩土地,推进深农科集团产业功能园、力拓合作社“稻薯”轮作基地等项目落地,为1100户村民获得每亩800元的租金收入。由强镇富村公司统筹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采取集中收储、整治提升、打包流转、统一经营等措施,已整治地块378块,整治面积8994.63亩。另一方面,发挥村集体“统”的功能优势。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全面梳理镇村两级可利用资源资产清单,制作韶关市域区块分类种植规划、高附加值农业潜力空间分布图、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合作推介表,明确镇村有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让大量国有、集体资产“活起来”,通过强镇富村公司加强统筹,发展高附加值“农土特”种养加工、乡村振兴车间、民宿运营等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共统筹盘活资产24.41亿元。
三、突出栽培储备,从人才培育上回答“发展谁”。坚持培训与实践并重,锤炼一批懂经济会管理、懂市场会营销“两懂两会”干部人才队伍,储备一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先锋力量。一是选优配强领头雁。突出党建引领,优先从政治素质好、具备经商办企业能力的村(社区)“两委”干部,或从有意愿的返乡贤人、致富能人中挑选强镇富村公司法定代表人。如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举办强镇富村公司管理人员选任“打擂比武”,选拔出3名党性强、有干劲、有能力的村干部担任强镇富村公司“领头雁”。二是培育农村职业人才。大力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出台《韶关市优秀农村职业经理人认定为丹霞英才“青年人才”实施方案》,对认定为丹霞英才“青年人才”最高可享受30万元人才津贴,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村工作取得成效,如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村农村职业经理人联合强镇富村公司推动农产品销售,做好“水韵红土”公众号运营推广,扩大销售近20万元,增加利润3万元。三是实施乡贤反哺家乡行动。创新开展“万名乡贤帮千村”行动,建立共12484人的县镇村三级乡贤数据库,引导广大乡贤积极参与强镇富村公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全市新增乡贤帮扶项目244个,投资项目资金达21亿元,评选出“最美乡贤”187名,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名乡贤入选“广东十大南粤新乡贤”。如,遥田镇桃源村杰出乡贤捐出100万元设立村级强镇富村公司,目前,该公司营业额累计达到124万元,支付农民薪酬40.5万元,带动父老乡亲增收。
四、突出产出效益,从联农带农上体现“惠及谁”。坚持把强镇富村公司的着力点放在村集体经济和富民增收上,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镇富村公司预留法定公积金后,依法从利润中分红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市105家强镇富村公司共分红762.56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分红576.22万元。如,南雄市水口镇强镇富村公司为入股的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各分红3万元,新丰县遥田镇强镇富村公司为村集体创收14万元。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支持强镇富村公司租用农民土地、机械工具,优先购买农民原材料并就近聘请用工,让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民资产赚租金、产品变现金、劳务挣薪金,构建联农带农机制。目前,强镇富村公司已帮助4092人就近就业。三是健全助农体系。逐步拓宽助农为农服务范围,为经营主体和农民采购农机农资,畅通助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填补山区市场配置低效空白,降低农民种养成本。如,新丰县马头镇强镇富村公司代销农机50万元,代销各类化肥50万元,代销玉米、豆粕37.5万元,通过定点服务、集中采购、批量运输等方式,降低农民采购成本。
探索经济组织创新案例(二)
龙川县组建“强村公司”
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龙川县位于东江和韩江上游,全县经济组织数量共5974个,2022年全县3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为6128万元。针对村域广、经济底子薄、“造血”能力差等突出问题,龙川县对标学习浙江先进经验,实现24个镇全覆盖、因地制宜组建强村公司,签订订单总额达1633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617.50万元,比2022年增长50%,村均收入达30.53万元,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联合管理不善”问题。出台《龙川县关于推进强村(社区)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工作方案》,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组建强村公司,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资,或通过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亦或入股镇村(社区)联合发展平台,参与制定公司章程,签订投资协议,明确投资占股、利润分配方式、到期资产处置方式等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内容,建立权责明确的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制度。出台《关于龙川县推行农村职业经理人、储备人才培育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邀请外出乡贤、产业发展带头人等致富能手返乡协助谋划和处理强村公司事务管理、项目运营,逐步充实管理人才,增强管理团队专业化。如四都镇对镇域内人才登记造册,聘请1名优秀企业家为公司总经理,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公司规范运营、强化资源统筹整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探索形成党建赋能引领、资源利用高效、强村富民提质、公司运营规范的新做法,培育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强村公司。
二、探索多元出资方式,解决“原始资金不足”问题。指导各镇因地制宜谋划出资方式,推动强村公司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探索镇村合资入股方式。综合考虑各村资金可承受范围,由镇一级经济联合总社出资一定比例,剩余部分由各村共同出资合作。如鹤市镇强村公司注册资本400万元,实行认缴制,第一年每个村(社区)认缴5万元,分10年缴足。另一方面探索村企联合出资方式。全面摸排镇域范围内有意向企业共同合作成立强村公司,采取企业出资、各村缴纳资金、提供本村资源或村集体资产等方式联合出资,积累初始资本金。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因素,以连片土地农田等集体资产入股,同时鼓励农户以闲置农房、承包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入股,并在承接项目时吸纳培育脱贫户劳动力作为乡村工匠,构建资源资产入股、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两资入股三金收益”股权收益分配共享机制。
三、创新公司经营模式,解决“发展方式单一”问题。强村公司以项目联建等形式统筹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通过整合集体资产资源,打通“沉睡”资源“变现”渠道。鼓励支持各镇村发展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订单生产型、工程承揽型4种类型的稳健经营模式。如鹤市镇强村公司结合土地流转、厂房出租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当地工匠人力资源,以镇级绿化维护和承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营业务,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同时,积极探索结对共建,推动强村公司与富民工坊、乡村共富体等协同推进、互为补充,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际组织联建、强弱互补、资源共享。如麻布岗镇发挥强镇公司作用,将镇域现有的劳动密集型小作坊,按照统一标准推进规范创建,力争到今年底建成“富民工坊”13个以上、培育县级示范工坊2至3个,其中顺嘉玩具厂建成运营后创造40多万元产值,带动当地120多名务工人员就业。龙川县强村公司突破村集体“单打独斗”的传统理念,通过整合乡村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实施优质项目、专业运营管理,以承接镇级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营业务,探索“以工代赈”发展模式,瞄准农村低收入人群与剩余劳动力,引导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延伸到农村,形成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奔赴”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动村集体抱团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四、构建多重监管机制,解决“管理规范不严”问题。加快建立完善全链闭环、精准严实的监管体系,推动强村公司实现规范运营、健康发展。强化党的领导,明确镇党委对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以及财务负责人等重要岗位具有提名聘任或解聘的权力,指导强村公司谋划成立党支部,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强村公司建设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强化风险防控,严格融资管理,规范财务管理,严禁违法违规承接项目,严禁将项目违法转包,坚决防范个人和外部工商资本稀释集体在强村公司中的股份。同时,抓好内外监管联动,内部由公司监事监管公司经营情况、公司财务、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外部由镇纪委牵头,督查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隐患。
探索经济组织创新案例(三)
云浮市探索“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022年以来,云浮市聚焦破解村级集体“造血”能力不足这个关键制约,创新“党建引领、政府搭台、市场推动、村村参与、村企共赢、农民增收”工作思路,坚持“市场化、可持续、经营性、低风险”原则,探索“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对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全面统筹、全面兜底、全面保障,为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落实提供有力支撑。至2022年底,全市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从2021年的245个跃升至711个,占比达83.9%。2023年底全市847个行政村、125个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将全部达15万元以上。今年6月,云浮“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园”投融资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模式和案例选编。
一、围绕解决行政村“经营性收入难”问题,实施“政银企村”共建高效生态养殖小区。采取党委领导、政府搭台、银行融资、企业运营、村集体入股的方式,由政府主导,搭建由国资、供销社、村集体等组建平台公司,注入股本,按1∶1的比例撬动银行低息贷款,建设养殖小区。由龙头企业经营,连续20年对平台公司给予年10%固定回报,扣除银行本息及财政折旧后,以纯利润的形式,按股本分红给相关行政村。目前,全市17个“政银企村”共建养殖小区项目已全部投产。从今年起,全市125个社区一并纳入“政银企村”共建模式,确保2023年底所有行政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
该运作方式包括几个重点环节:一是党政主导,提出目标规划,搭建平台主体。党委负责顶层设计和推动,政府利用国资公司、供销社资源力量,联同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组建平台公司,作为出资和收益分配主体。二是财政撬动,发挥杠杆效应。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平台公司的主要股东,依法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的各级扶持资金入股平台公司;平台公司以财政资金按1∶1的比率撬动银行资金建设养殖小区。三是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养殖小区建成后,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府公开招标方式取得经营权,由企业独立负责项目规划建设、资产运营维护及市场化经营运作,带动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并承担市场风险;国资平台公司担当股权投资角色,只负责监督、不参与运营,享受固定收益,充分保障集体资产长期稳定收益;政府和村集体不参与、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四是经营性收入,承诺村级分红。龙头企业每年按不低于总投资金额的10%承诺向平台公司支付经营性收入,平台公司计提财政投入折旧、向银行还本付息后,再根据行政村(社区)入股比例进行分红。突出“共同富裕”,保障各方均有所作为、有所获益,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提升,龙头企业产能得到大幅跃升,银行得到长期稳定的利息回报,有效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国资公司、供销社也相应获得收益,参与方均是赢家。五是明晰产权,可持续发展。项目经营期为20年,养殖小区资产归行政村(社区)集体所有,期满后龙头企业有优先续约权。突出“可持续”,一方面,村集体保留能持续产生效益的资产,始终把“下蛋的母鸡”留在村集体;另一方面,在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加持下,企业或农场主将现代化养殖小区项目从重资产投入转变为轻资产运营,实现“借鸡生蛋”发展模式,以少量自有资金撬动大规模产能升级,最大限度保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最大限度提升村企合作共建的效益。六是平台公司收入稳定,低风险。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风控模式,构建各方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透明的监督管理制度,把国有经营性资产与市场风险分割开,确保资金投资安全性。负责经营的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强,完全承担市场风险,且经营有保障,并为项目购买农业保险。在全市63个镇(街道)成立审计办公室,加强监督村集体收入分配、使用、管理,确保共建项目在法治轨道上运营。
二、围绕解决自然村“无人管事”和“无钱办事”问题,实施“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美丽牧场。在解决“无人管事”方面,探索成立自然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全市自然村均成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村民小组长中产生。在解决“无钱办事”方面,采取党委政府引导、银行融资、龙头企业牵头、村集体投资、农场主出资经营的方式,统筹安排财政奖补资金624亿元,选取520个自然村试点开展“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企业出资30%、合作养殖户出资40%以上,余下不超过30%由政府奖补给参与项目的自然村作投资款)或“企业+自然村+能人”共建美丽牧场模式(企业或新型职业农民出资80%,余下20%由政府奖补给参与项目的自然村作投资款),龙头企业与农场主签订养殖合作协议。自然村不参与经营、不承担风险,每年收取10万元固定收益,所有权归农场主。截至11月,全市确定选址的家庭农场或美丽牧场91个、动工42个,预计2024年4月底100%建成投产,2024年底所有试点自然村年经营性收入将达10万元以上。
该运作方式包括几个重点环节:一是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家庭农场占地15-20亩,由农场主根据龙头企业设计标准建设,政府帮助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二是解决项目投资问题。400万元的家庭农场项目,按3∶3∶4比例计算,30%资金由龙头企业提供120万元无息的银行贷款给农场主,30%资金120万元由政府奖补给参与项目的自然村投资给农场主,40%资金160万元由农场主自有资金投入80万元、由龙头企业推荐向银行低息贷款80万元。三是解决合作联动问题。龙头企业与农场主签订养殖合作协议,提供养殖标准、技术及服务保障,农场主经营管理。四是解决集体收益问题。自然村每年收取固定收益。按每出栏一头猪,龙头企业付250元计算,在扣除支付自然村25元入股收益及相关成本费用后,农场主平均年收入达25万元以上。五是解决合作年限问题。合作期为20年,20年期满后家庭农场资产归自然村集体所有,原农场主可继续承租经营。
三、围绕解决社区“经营性收入难”问题,实施“工业+”“农业+”“商贸+”“资源经济+”。在全市推行“政银企村(户)”共建养殖小区模式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工业+”“农业+”“商贸+”“资源经济+”等多种模式,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云城区投入7533.85万元入股云创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城市道路智慧停车”等商贸项目、1200万元入股金晟兰公司优特钢等工业项目、1250万元入股南药花卉现代产业园等农业项目,云安区投入1.17亿元入股观音山绿色矿山项目,郁南县投入8090万元入股佳越矿业项目,分别带动87个、39个和45个行政村(社区)2023年底年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一)
海珠区创新“飞地”治理机制
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探索强化属地街道对辖区“飞地”经济社管理权,以联星联社为试点,通过“交易预审+绩效考核+党建融合+辐射带动”四大举措,有效破解农村集体“飞地”经济发展难题,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社员群众增收。2022年,海珠区农村集体总收入53.55亿元、农村集体总资产173.38亿元、社员人均分红4.65万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2%、21.6%、19.2%。
一、创新资产交易属地预审,引导集体产业有序升级。针对行政街道对“飞地”物业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产业导入指导不够到位、难以精准把控交易审核要点等问题,试点将“飞地”经济社物业交易审核交由经济社社址所在属地街道牵头负责,对“飞地”规模以上集体物业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合理设定交易项目租赁期限和准入条件,有效提升农村集体产业导入效率。宝业路是广州中心城区著名的“宵夜美食街”之一,存在老旧物业建筑结构安全隐患、人车混流、环境脏乱等问题。海珠区将宝业路改造纳入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建设。试点以来,沙园街道严把宝业路“飞地”经济社产业导入关,引入区属国企对超1.5万平方米的集体物业进行整体规划、连片提升,打造“商业消费+产业科技”的复合社交商业新地标——江南文商综合体,合同总金额达2亿元,租金从每月的31万元增加至82.5万元,农村集体租金年收入提高600万元。南石头街道对“飞地”经济社物业进行全面分析预审,通过提高公建配套空间及公共娱乐区域改造,引入教育、金融、健康医疗等高端产业,成功打造庄二经济社首个产业升级项目(翠城花园四期)。2022年,庄二经济社年净收入934万元、股东分红4.3万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25.8%、20.8%。
二、放活干部绩效考核权限,助推集体项目提质增效。经济社干部考核原由联社统一组织,属地街道对“飞地”经济社干部管理缺乏“话语权”,在推动涉“飞地”的重大经济改造项目时缺乏有力抓手。试点通过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重点专项工作考核指引,明确属地街道对“飞地”经济社的考核意见占比不低于60%,其中涉及更新改造的考核,属地街道意见占比100%,具有“一票”否决权,极大提升属地街道统筹“飞地”区域更新改造等重大经济项目工作效率。南石头街道用好“飞地”经济社干部考核“指挥棒”,引导南箕、东方红经济社积极推动辖内重大整村改造项目,推动已筹备十余年的广纸片区南箕村改造项目加速进行,片区策划方案于今年10月顺利通过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改造后将彻底改变现有物业破旧、设施不全的面貌,推动集体经济提档升级。沙园街道调动西华经济社改造积极性,联合区属国企推动超6000平方米集体物业升级改造,打造社交茶饮休闲及生活美学文化业态,引入滨水生态景观和公园式消费场景,月租金从16.6万元增至30万元,增长80.7%。
三、发挥属地“大党建”融合优势,促进集体经济收益共享。联星联社各经济社党组织关系原隶属于联社党委,归昌岗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各属地街道党工委对“飞地”经济社集体经济的党建引领作用难以发挥。试点工作首次将11个经济社党组织整建制转入属地街道,聘任联社党委委员、经济社党支部委员分别担任属地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和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搭建属地街道—社区—联社—经济社“大党委”,共同谋划推动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南石头、沙园街道党工委指导“飞地”农村集体统筹做好集体经济发展和社员保障平衡,每年经济社提留约8%净收入归联社统筹,用于保障社员的养老、医疗费用支出,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社员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联星联社党委制定集体收入二次分配办法,每年将28个经济社约8%净收入提留到联社,再按社员人数平均分配回各经济社,较好缓解南石头街道辖内8个经济社集体经济相对较为薄弱的现状,推动集体经济收益共享,保障社员股东的收益水平。
四、发挥试点辐射带动效应,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强属地管理改革试点以来,联星联社集体经济发展均位居全区前列,2022年集体总收入6.51亿元,占全区的12.2%;集体总资产34.05亿元,占全区的19.6%;社员人均分红6.35万元,比区平均水平多1.7万元。今年前三季度,联星联社纳入“四上”企业的集体经济规模同比增长116.5%,远超全区同比增速。全区推广应用宝业路集体物业连片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日常综合和重点专项工作“双考核”等模式,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推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瑞宝联社借鉴连片交易方式将零散的农用地集中流转,有效提高土地交易效率和农业规模经济,推动占地170亩、总建设投资额2000万元的“一方乐田”项目顺利落地。目前,“一方乐田”都市农园接待游客近50万人,农地租金收益增长超6倍,为村集体增收达830万元,今年4月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北山联社发动社员因地制宜推动集体物业升级,通过“公司+”生产经营模式,引入专业企业打造“梦享社区”,将农村集体散乱物业整合形成连片青年公寓社区,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企业提供住房配套支撑。目前梦享社区已有公寓超3000间,常年入住率达90%以上,为集体经济增收超2200万元。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二)
顺德区上华村开展村级工业园区改造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近年来,佛山市顺德区上华村因村制宜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探索新时代富民强村高质量发展之路,获得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成就奖”、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荣誉。2022年村集体收入约3200万元,人均分红1.1万元。
一、勾勒发展蓝图,创新管理机制。2019年,委托珠海设计院顺德分院编制《上华村创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村工作方案》,进行整村发展规划,涵盖发展定位、土地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人文建设等,充分挖掘利用好本村资源优势,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统一发展思路,凝聚思想共识。2008年以前,上华村的集体资产租赁合同、租赁期限都不一致。为了强化“三资”管理,提高集体收入,对租赁合同的格式、租金、租期进行规范,逐步整合资源,提高村集体提价议价能力,更好提升集体资源效益;在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中,完善民主决策议事机制,规范工程招投标和财务管理,制定领导班子的发展任务和工作目标,保障村民福利待遇,承诺并做到股份分红逐年递增。今年6月起,通过市“三资”交易平台开展新一轮资产线上竞投,该批资产每年租金总收入从此前357.59万元到现在982.67万元,同比增长174.8%。
二、把握政策机遇,布局产业发展。利用好政策发展机遇,壮大集体经济。如2010年配合党委政府推进乐从环镇西路、环镇北路、禅西大道征地拆迁工作,极大提升周边交通条件;2017年和政府合作挂拍76亩三旧改造商住地块,为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打破传统村级工业园发展瓶颈,率先在顺德区开展村级工业园改造,对村工业东区占地248.8亩的集体土地公开流转30年,由区镇国资联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开发建设上华智能智造产业园,集体租金从第11年开始每年递增2%。2019年,顺利推进819亩“美丽田园”项目建设,园区首年的租金收入比过去增加约120万元,同比增长40%,且租金收入每年递增3%。目前,园区成功引入省农科院和市农科所,建设零排放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养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振兴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园区将“基塘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打造佛山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景观带和农业示范与乡村振兴样板。“前有产业,后有花园”的产业布局,增进商业、市场、土地等无形资产收益,带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下来将投入约3000万元建设占地约6亩的产业综合楼,建成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300万元。
三、用好提留资金,共享发展红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落实发展规划,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成果惠及村民群众。自2008年起,先后投入1600万元完成道路硬底化、下水道排污、自来水管改造三大工程,完善村内健身设施和场地建设。近三年来,除了市、区、镇各级帮扶的2000多万元,上华村自行投入约1000万元完成多项工程,如三线改造、厕所改造、河涌升级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夯实村集体经济基础。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三)
汕尾市“股票田”改革
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近年来,为破解农村土地撂荒抛荒、农村土地小而散、流转慢、低质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老化等问题,汕尾市通过“以田易股”和折股量化的形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农村撂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村集体、村民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新机制,构建农业企业“动”起来、农村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富”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探索出一条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目前,汕尾市开展“股票田”改革共6852亩,每年度均可产生约380万元效益。在“股票田”改革的带动下,截至今年9月,全市农村承包地累计流转65.81%,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集体占比98.61%。
一、建好改革“蓄水池”,强化土地要素支撑。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股票田”改革。强化镇(街)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开展研究论证、摸底调研、动员农户、制定方案、签订协议、引进企业、收益分配等“股票田”改革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通过分析研判搞改革、讲透政策搞动员、按图索骥抓落实,实现关键任务有党员引领、关键问题有党员攻关、关键节点有党员盯守、关键时刻有党员冲锋,有力促进重大改革任务取得新突破。二是通过“六到”工作法取得村民信任。通过村网格员、村组干部、村“两委”干部、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镇驻村领导“六到”村民家中宣传动员,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宣讲、保障农民土地收益、引导农户和企业收益分配公开公平公正,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加强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带动身边群众理解清楚改革初衷、内容、前景,增强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如,2021年,陆丰市城东街道借“撂荒大会战”等东风,在磨海村埔田小组“戍桶坑”探索“股票田”改革,“戍桶坑”原是一片撂荒长达10余年的荒地,因土地酸碱化、劳动力外出等原因,长期无人耕作,土地效益为0,街道党委开展研究论证、摸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逐户签订协议、引进企业项目,动员农户“以田易股”,将耕地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确保农户收益得到保证,实现“股票田”改革从0到1的突破,并成为全市第一块“股票田”。三是签订委托流转协议书进行折股量化。推动农户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将耕地交由村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并明确占股比例。如,磨海村推动村民以“一亩折10股”的折股方式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明确占股比例,将71.75亩土地折股量化为717.5股,农户占比90%,股份收益归农户自行支配,并发放股权证书;村集体持股79.7股,占比10%,股份收益用于发展村集体事业及公共服务,合计797.2股。目前,城东街道共有“股票田”2871.41亩,已产生效益的“股票田”1752.53亩,并通过“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成功引进华鑫盛农业、安舜农业、稻田嘉等一批优质企业,促成磨海泰国枸杞菜、霞湖玫瑰园、东埔赤米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每年因“股票田”改革带来的红利超500万元。
二、搭起改革“引水渠”,激活集体经济动能。一是做实五篇“党建+”文章。县级党委当好“一线总指挥”,多渠道、多途径引领农民拓宽致富渠道,全面推行“党建+产业链”“党建+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带动农户参与股份合作制改革,党员干部带头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以好的党风引领乡风、民风,焕发农村文明新风貌,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做实“党建+产业兴旺”“党建+生态宜居”“党建+乡风文明”“党建+治理有效”“党建+生活富裕”五篇文章。二是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搭建党支部引领、龙头企业主导的利益链接机制,推动农用地流转和引进优质企业相结合,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推动农业产业项目落地,延伸农业产业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三资”平台作用,做好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发布,搭建专业农业生产公司同村集体的沟通桥梁,做好流转主体资格审查,提供估价指导,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人才回流,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铺设改革“输水管”,满足资源发展需求。一是创新推进“股票宅”农村经营新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将村内闲置宅基地纳入“股票宅”折股范围,采用“宅建均定”“宅定建估”“宅建均估”三种定股模式进行折股量化,用“以宅入股”的方式发展民宿旅游新业态,促进闲置宅基地流转。如,陆丰市城东街道霞湖村将拥有290多年历史的霞湖古寨内闲置宅基地纳入“股票宅”折股范围,采用三种定股模式进行折股量化,古寨内的42间房屋已有37间参与流转,其中13家完成规范化、标准化改造,涉及面积2139平方米。通过修缮古寨破旧房屋、深挖古寨文化内核、引进陆丰特色美食店,打造融合古寨文化和休闲生活的“陆丰味道”综合体。仅揭牌开业当天,客流量超3000人次,300多碗粿条汤在3小时内销售一空。同时,陆续入驻的商铺和络绎不绝的游客为古寨注入发展新动力,也为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提供平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二是创新探索“股票树”模式。村民将闲置、撂荒的荔枝树以“一树一股”入股至村经济联合社,由企业与村经济联合社签约合作,企业开展专业化、规模化运营,荔枝树产生的收益由企业、村集体、村民按比例分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如,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以“股票树”合作模式,对250亩老旧荔枝林进行综合改造,村民以“一树一股”形式入股村经济联合社(下称村集体),村集体持树入股汕尾市隆兴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隆兴源),由隆兴源负责打造荔枝新品种展示园,并对荔枝树进行改种,在果树五年改种期内,隆兴源无需分成给村集体,但是给予村民提供保底保障,按当季投入的树龄为10年及以上的果树数量给予每棵5斤的“妃子笑”荔枝。荔枝树入股5年后每年荔枝收成时,隆兴源将每棵荔枝树收成的22%荔枝分给村集体(2%归村集体,20%归以“荔枝树”入股的村民)。2022年6月,上达村首次兑现分红收益约1.4万斤荔枝,折价约9.7万元。按持股村民的分红意愿方式,分发荔枝实物0.3万多斤、现金7.5万余元。三是创新发展“股票塭”模式。将农户承包的塭田以折股量化方式,收归村集体统一流转发包,所得收益分成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用于发展村公益事业建设,个人股归村民所得,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双赢”。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四)
中山市民众街道运用EOD模式
探索富民兴村有效路径
中山市民众街道通过完善空间布局、吸引多方参与、落实资金保障、拓展产业链条等多种方式,创新实施深中合作创新区启动区和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EOD项目(以下简称“EOD”项目),创新EOD绿色生态开发模式,联动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资源三方力量,将生态价值与农业产业、文旅商贸、科创等相关联,实现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统筹平衡,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2022年,民众街道18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总额4285.47万元,平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38.08万元。
一、立足资源禀赋,完善空间布局。创新引入EOD项目,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有效破解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快速高效发展之间的矛盾。项目由4.6平方公里城市开发空间和万亩生态农田组成,各功能板块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其中,城市综合功能区位于民平村,利用该村位于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平整等区位优势,以水生态治理、乡村风貌治理为导向进行产城融合开发,规划4000多亩,以“一心双轴四区”为形态,包含医疗、教育、居住、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生活配套空间,致力打造大湾区高品质宜居胜地。万亩农田特色生态农业区位于新建村,拥有丰富的成片农田资源和优异的水热条件,区域位置良好、交通较为便利,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综合基地,计划打造为田园综合体和文旅休闲目的地。
二、吸引多方参与,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建立“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联动建设机制,有效发挥政府政策优势、企业资金和市场化运作优势以及村集体属地执行落地优势。以所属国企为实施主体,引入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进行合作开发。鼓励村委会以土地资源入股项目建设,以此为契机成立村集体公司,对村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项目、村民和村集体多方共赢。目前,EOD项目承接新建村约4000亩土地租期10年,每年可为村集体提供约1200万元租金收入,发动本地闲置劳动力50余人次配合开展土地平整、耕地复垦等工作,把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三、拓宽融资渠道,落实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央企等各方优势,扩大项目资金来源,缓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优先使用专项债等低息贷款,结合央企、EOD等各类贷款资金多措并举,满足开发资金需求,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土地运作和城市区块整体长期开发联动起来,全面统筹资源整合、高端策划、投资融资、产业导入、设计建设、运营服务等,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融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利共赢。
四、拓展产业链条,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以EOD项目为载体,规划发展农业生产、预制菜加工及冷链、生态旅游等乡村产业,投资开发“一村一品”养殖基地、农产品采后处理生产示范基地、冷链物流中心、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岭南水岸风情街、种子郊野农场及粤美乡村示范村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五)
阳东区亨垌村探索创办“土地信用中心”
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近年来,阳江市阳东区亨垌村开展“土地信用中心”创办试点,积极探索“存贷耕地”新模式,将分散的耕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管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切实解决零散耕种效率低难题,有效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2022年,亨垌村集体经济收入59.6万元,预计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6万元。
一、结合村情实际,探索耕地流转新路径。结合亨垌村身处偏远山区,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就业,且耕地零散不易耕作,种粮成本居高不下等村情实际,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路径,制定“土地信用中心”实施方案,在坚持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实行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信用中心”,收取存入分红,“土地信用中心”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收取贷出分红;种植农户则按照“土地信用中心”要求进行种植,确保耕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信用中心”则赚取分红差额用于自身发展,推动耕地高效流转。
二、创新存入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根据农户不同需求,创新设置两种耕地存入方式,二者的存入分红有所差别。一种是活期存入,农户随时可以提取耕地进行生产,解决个别农户耕种用地需求,而取出的土地可以是农户原来的存入土地,也可以是其他人存入土地,具体由“土地信用中心”与农户商议;另一种是长期存入,与“土地信用中心”签订长期存入耕地合同,合同期内不可取出耕地,满足引进农业大户种植用地需求,“土地信用中心”按照耕地存入合同支付农户分红。强化宣传动员,进村入户向村民讲解“土地信用中心”发展新模式和运作方式,引导村民自愿将耕地存入。目前,全村已有2200亩耕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吸储”面积占亨垌村耕地总面积的698%,预计年底存入耕地可达3000亩。
三、完善贷用机制,有效提升耕地流转效率。一是完善组织机构。以镇挂点工作队、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等工作人员为主,在村经济联合社成立耕地合作部,赋予“土地信用中心”土地流转的主要职能,负责耕地存入、贷用等业务办理,保障其高效运转,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后土地连片的优势,积极主动通过以地招商等方式到外地招商引资,大力招引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开发。二是完善发包流程。利用省“三资”交易平台,将村民零散耕地整合后进行挂网发包,全流程公开透明,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规划设计。根据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需求,对亨垌村农业种植进行规划设计,明确以发展粮食、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其中规划2000亩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和蔬菜轮作,600亩用于种植番薯、玉米、南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预留500亩给村民种植,支持鼓励村民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实现产销无缝衔接,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全村已完成贷用耕地1800亩,成功引入农业蔬菜生产龙头企业推广“稻稻菜”种植,首期为企业提供1000亩耕地,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81万元,为村提供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实现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局面。
四、健全服务体系,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健全监督机制。设立由那龙镇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亨垌村委会、第三方会计公司等组成的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对“土地信用中心”的运营进行监管,处理解决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健全服务机制。由亨垌村经济联合社引进专业企业成立耕地整治服务公司,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整治规划、土壤检测和通基管理,为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提供必要条件,提高耕地利用率。三是健全“补改投”机制。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由补贴改为投资,从驻镇帮镇扶村项目资金中,投资200万元在亨垌村建设粮食烘干配套设施、冷链配套设施、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形成固定资产后以资产入股的方式与有关公司合作,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预计每年分红超7万元。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六)
茂南区金塘村“盘地引企聚力”
推动村集体及农户收入连年翻番
近年来,茂名市茂南区金塘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凝聚乡贤、村民等各方合力补齐发展短板,大力盘活村中闲置土地,引进南越文旅公司、协仁农业公司等强村企业,打造油城墟·簸箕巷特色商业街区、毛豆种植产业园、电子微型加工厂等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动局面。2023年,金塘村集体收入预计达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万元,两年内实现村集体、村民收入“双翻番”的目标。
一、“化零为整、化闲为宝”盘地,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坚持“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理念,通过“土地租用+土地置换+土地入股”等形式,盘活225亩闲置宅基地和400亩零散耕地。一是建立土地租用模式。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盘整集中零散耕地,再由村委会统一整合对外出租。以黄泥塘村为试点,盘整出约2亩闲置宅基地,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公开对外招租。二是活用土地置换模式。以书房仔村为试点,通过置换村民宅基地,腾出连片发展的建设用地,为打造油城墟·簸箕巷特色商业街区清除障碍。三是探索土地入股模式。在书房仔村打造“粤治美”平台训练基地,通过宅地基入股参与开发,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
二、“市场逻辑、村企双赢”引企,带动村强民富百业兴旺。坚持“市场逻辑”,引入社会资本加入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引入农业公司发展现代种植业。引进协仁农业公司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毛豆350亩,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年地租收入约42万元,增加村民劳务收入52.5万元,实现村集体、企业和村民三方共赢。二是打造标准厂房,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盘整闲置宅基地,打造占地约2亩的标准厂房,以优惠价格和优质服务,吸引汇邦电子科技公司等建设电子微型加工厂,为村集体和群众增加年地租收入约10万元。为村中留守妇女等群体提供约120个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约3万元/人。三是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做旺乡村经济。引进南越文旅公司,打造文商旅融合特色街区“簸箕巷”,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催生露营、民宿、直播、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簸箕巷建成后,有商铺35家,商铺租金提升50%左右,产生以业带村、以村旺镇、以镇兴市的示范效应。
三、“乡贤反哺、全民参与”聚力,推动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充分发挥乡贤和群众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有效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一是聚乡贤之力完善基础设施。针对基础设施缺口较大,但集体、帮扶资金有限的实际情况,积极打好“乡情”牌,通过乡贤力量,一项一项补齐农村设施短板。如,为解决村民出行不便问题,硬化拓宽一条230米的机耕路和2条170米的人行道连接县道。村委会积极争取附近一位乡贤支持,在只有40万帮扶资金的情况下,该乡贤自筹110万元,不仅完成既定3条村道的拓宽、硬化工作,还统一安装石凳、太阳能路灯,撬动效果大大超出预期。二是聚群众之力推动集约发展。通过“粤治美”数字平台发布村内大事小情,让外地游子、在家群众及时了解家乡发展动态,在一点一滴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潜移默化中引导村民参与村中事务、投身家乡建设。在持续宣传下,不少村民主动向村委申请流转闲置房产、田地,为村委会利用区位优势,配合“油城墟”项目建设,腾挪资源、集约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盘活利用资产资源案例(七)
端州区开展村集体土地过渡性开发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肇庆市端州区抢抓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的机遇,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重要抓手,做实土地资源文章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留(自)用地过渡性开发,把基础设施完备、土地开发进度较慢、潜在价值较高的集体经济组织留(自)用地,在不改变原土地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通过租赁方式按一定时限(一般不超过20年)进行过渡性开发利用,待片区预热、地价提升、开发条件成熟后,集体经济组织按约定收回土地,并按原土地远景规划用途实施开发建设,有效破解产业用地不足与集体土地闲置的矛盾。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万元。
一、强化顶层设计,保障改革创新有力推进。坚持活力与秩序相统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改革实践。一是加强组织统筹。成立区级低效用地整备及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攻坚工作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以村集体用地为重点的低效用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做好制度设计。制定过渡性开发实施细则,明确盘活方式、操作流程等,做足做好实施指引。在具体实践中,加强执行效果跟踪,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内容,适应实际情况变化,既制度化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又落实远景规划的发展“弹性”。三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过渡性开发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发改、商务、农业农村和各街道等10余个成员单位履行各自职责,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执法合作、信息共享等联动机制,共同负责过渡性开发项目的审批与管理。
二、强化资源挖潜,保障产业项目精准导入。突出立足优势特色发展,全面释放现有优势,充分发掘潜在优势。一是社区清底数筑基础。实施集体“三资”土地管理“一把手”工程,全面摸清全区177个集体经济组织自(留)用地等土地资产资源的详细底数,形成各社区集体自(留)用地资源台账,按照地块大小、位置、刚性约束等条件“一地一策”,确保租赁土地合法合规、界限明确,且达到“三通一平”的交付标准,开展统一招商、统一租赁、统一规划建设。二是街道明分类善管理。各街道以土地资产工作台账为基础,对集体土地资产进行分类统计,将低效化、碎片化、零散化的土地进行整合盘活,将具备招商载体属性的资产资源进行归类,明确载体的性质、用途、现状、产业规划等,建立招商载体资源库和区招商项目储备库,并组织两库资源对碰,因地制宜导入特色产业。如,黄岗街道东岗社区以高校经济为出发点,盘活肇庆学院周边集体闲置土地,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大学塘商业街项目和体育文化休闲创意园项目,每年为集体增加465万元租金收益。三是区级强统筹稳推进。坚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稳步推进探索,从“点”开始逐步向“面”拓展。睦岗街道大龙社区土地资源丰富,大多数留用地位于双龙产业园周边,具有融入园区助力发展的巨大潜力。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今年引进总投资6,6亿元的浩邦新材料工业基地项目,对大龙社区闲置多年的218亩商住性质村集体用地,采取租赁方式试行过渡性开发利用。项目年底可部分投产,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达10亿元、年创税超5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6,42万元,且租金每5年递增10%,推动社区从集体经济薄弱村翻身成为收入超50万元的集体经济强村,实现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群众获益多方共赢。在试点基础上,下来重点推进沙街经济合作社、黄岗大塘面经济合作社、格塘经济合作社等地块实施过渡性开发,以点带面唤醒更多农村“沉睡”资产。
三、强化监督管理,保障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建立村集体留(自)用地开发运营监管机制,有序推进集体用地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工作。一是确保项目符合产业发展。加强源头管理,明确所有过渡性开发项目均由区级遴选引入,严格筛选符合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好项目,禁止利用地块开发房地产项目。同时,通过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加强项目统筹力度。二是确保建设符合远景规划。严守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三区三线”和环境保护标准,确保达到相关排放标准限值以及总量控制要求,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环境。鼓励采用模块化、装配式等建筑模式,原则上不修建地下室,减少建筑材料浪费。三是确保开发符合村民利益。突出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在土地租赁合同中明确收回条件和方式,保障过渡性开发过程中的村集体收益,确保土地远期价值和用地效率持续提升。强化压实街道属地责任,对企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项目履约等方面开展日常监督,全面激发村民作为土地股东的主人翁意识,全方位维护好集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