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地市动态

惠州:巧做“加减乘除” 激发发展新动能

时间 : 2017-05-15 19:15:12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今年一季度,惠州部分经济指标数据表现抢眼: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1.1%和41.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5和9.8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209.4亿元,增长2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664.5亿元,增长30.6%,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前列……高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扶持实体经济,这些都是惠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去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今年惠州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支撑惠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惠州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并在更大领域、更深层次发力,巧做“加减乘除”,既有补短板,又有降成本、去库存,既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松绑”,激发发展新动能。

  补齐短板做“加法”

  “两港三网”建设全面提速

  近日,省发改委和省交通厅联合印发的《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多处提到惠州——赣深高铁惠州北站、广汕高铁惠城南站将成为铁路客运大型枢纽;惠州还将再添一条高铁;惠州机场将建设干线机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

  当前,惠州“两港三网”(空港、海港、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宽带通信网)建设全面提速,力争一年建成一条以上高速公路、一年一条轨道交通动工,确保“十三五”末实现“三个半个小时”目标(即所有乡镇半个小时都能上高速、所有县(区)半个小时都能到市区、惠州与广州深圳乃至香港能够形成“半小时生活圈”),惠州机场努力打造珠三角千万级新干线机场,惠州港力争实现亿吨大港目标,今年还将加快赣深高铁、广汕高铁等项目建设等。

  惠州通过“两港三网”建设,着力补齐重大基础设施的短板,更好地满足群众交通出行、信息消费等需求,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今年还将投资181亿元,实施29项补短板项目。

  在惠东县高潭革命老区,交通困扰当地发展、影响群众出行的情况正得到不断改善,去年底,潮惠高速公路通车,并在惠东白盆珠等地设出入口,老区人民出行更加方便。

  今年是高潭区级苏维埃政权成立90周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将通过办好发展红色旅游、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十件民生实事,并把高潭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党史教育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推动高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日前,作为十件实事之一的潮惠高速连接线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该工程完工后,将实现高潭快速连通高速公路。

  不仅是补硬件,惠州还着力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惠州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让老百姓感觉“幸福来敲门”。比如通过推进中小学校区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加大优质教育供给,深入公立医院改革,加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等。

  降低成本做“减法”

  一季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18.9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居于五大任务之首,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自去年以来,惠州对全市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出清重组工作。截至今年3月底,234家国有关停企业已全部出清,95户特困企业已审批出清方案34户占36%、脱困4户占4%。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去库存方面,惠州坚持这一定位,加大房地产市场结构性调控力度。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936万平方米,较2015年末下降729万平方米,较2016年末下降约72万平方米。

  金融机构通过去杠杆,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截至今年3月末,惠州金融机构存贷比达70.3%,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

  让企业轻装上阵,惠州打出降成本“组合拳”,通过结构性减税、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措施,着力降低企业人工、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

  去年,惠州企业减负合计约103.7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合计约30.8亿元,其中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约18.9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约0.8亿元等。

  退与进,舍与取,这正是改革的辩证法。“减”,某种程度是为了“增”。令不少企业负责人高兴的是,利用省下的成本反哺创新,华阳通用、德赛西威等电子信息企业在制造效率上提高了30%……

  创新发展做“乘法”

  加大技改力度推进“机器换人”

  走进德赛西威1万平方米的生产制造车间,大型自动化机器在运作,厂房里的工作人员并不多。车间边上有一条轨道,AGV自动送料车载着物料正在轨道上自动运转。通过二维码来管理,哪条生产线上缺乏哪些物料,小车就会自动将物料送过去。

  一大批惠州企业正在上演新一轮“车间革命”,推动“机器换人”:宽敞高大的厂房里,不见人头攒动的场景,只见各种“高大上”的现代化设备排列井然,流水线上送料、加工、装配、测试等环节自动完成,产品快节奏打包出厂……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惠州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又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更通过创新驱动做“乘法”,激发新动能。

  去年,惠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59.3%和42.4%,全市高企存量数、入库数分别达466家、464家,增长82.7%、184%;科技企业孵化器基本实现倍增等。

  创新要素在惠州高端聚集、高度聚集和高速聚集,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作为惠州“绿色引擎”的潼湖生态智慧区,引进了思科潼湖科学城等一大批引领型项目,总投资约2900亿元,未来将建成“广东硅谷”;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这一世界级研发机构将在惠州建设广东IMEC研究中心……

  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今年6月,惠州将举办“科交会”(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打造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惠州也将瞄准建设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效率提升做“除法”

  建设成为营商环境最优市

  只要轻点屏幕,企业就能通过手机提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而相关部门收到后也会对问题作出回复。惠州企业日前收到了“大礼包”——“惠企通”APP和微信公众号上线。

  惠州围绕扩规模、提效益,着力振兴发展实体经济,在做“减法”降成本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市场与政府作用,让政府“收住手”,市场“迈开腿”,为经济松绑减负,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通过做“除法”“除”出新活力。

  惠州启动实施了行政审批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公共资源交易体制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等重要领域改革,探索实施中介超市、“三张清单”等创新举措,连续5年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今年召开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努力做到服务企业“零距离”、办事效率“零延误”、项目落地“零障碍”、破坏生态“零容忍”,把惠州建设成为营商环境最优市。

  改革将继续深化,新举措不断推出。惠州将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打造审批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流程最优、过程最透明的城市;在全市推广“首席服务官”制度,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服务;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整合“惠28条”“新惠42条”,推出更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

  撸起袖子加油干!惠州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创新优势、培植新动能,将助力惠州迈上新高度、实现新跨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