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介绍,污染源普查工作量大,广东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一直从2017年到2019年,近3万名普查人员历时3年完成。共获取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相关信息。
普查显示,到2017年底,全省各类污染源数量60.82万个(不含移动源)。从区域分布看,工业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而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五个行业占到全省工业源总数的50%左右。
本次普查形成了广东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一数据库,初步形成污染源分布“一张图”,并编制了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
此次普查距2007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已有10年时间。据介绍,对比两次普查结果可以发现,10年间广东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全省实施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农膜回收行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领域中的污染排放量明显下降,其中畜禽养殖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普查结果看,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四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较高。而且,生活源、农业源涉及主体多,且多数是无组织排放,治理和监管的难度较大。
同时,重点区域的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仍较大。
另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如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比例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