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督查专栏 > 贯彻落实

我省加快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 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时间 : 2022-07-26 10:44:50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仲夏傍晚,湛江霞山观海长廊渐渐热闹起来。退潮后的滩涂,留下密密麻麻的小洞穴,不时可见招潮蟹进进出出,外出觅食的鹭鸟在栈道另一侧的红树林树冠上盘旋。海从城中过,红树起起伏伏,犹如一条“翡翠项链”装饰着城央的这片海。与湛江市区一湾之隔,特呈岛也是红树林的生长沃土,宁静的海岛与绵延的红树林构成一幅“绿树阴浓夏日长”的画卷。

  7月26日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截至2021年底,我省新营造红树林1058.8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63.73公顷,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34个,其中累计投入中央、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6.6亿元,支持红树林营造项目17个。

  创建5个万亩级示范区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保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公认的“绿色海岸卫士”。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共计10651.25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3%。

  近年来,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以红树林为抓手,培育、发展相关绿色产业,这也是广东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的发力方向。

  根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广东到2025年要营造修复8000公顷红树林。为此,广东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创建5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修复和新营造红树林面积超7万亩。

  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介绍,“通过示范区建设,我们将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新营造红树林任务的24%以上,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

  上述负责人表示,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金树林”,要综合考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绿色产业发展等内容,充分挖掘红树林的生态产品价值,推进红树林及其周边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相关绿色产业建设,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板”。

  目前,广东已先行下达省级财政资金1.3亿元支持江门台山镇海湾、雷州东海岸率先开展首批示范区建设,组织起草了《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

  探索“落地成林”有效路径

  尽管我省红树林天然优势明显,营造修复基础较好,各地对红树林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但“落地成林”之路仍然难以一蹴而就。

  由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围海养殖、开垦和高强度的人为开发,同时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广东红树林的面积一度缩减。目前宜林空间以养殖塘为主,因此退塘还林成为红树林营造任务的重点。

  由于退塘还林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生计密切相关,这项工作推进面临一定困难。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平衡红树林种植与群众生计,2021年该厅在湛江开展红树林综合利用实验项目,借鉴桑基鱼塘模式,探索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

  “经过实地调查,我们选取湛江东海岛西部养殖塘作为示范基地,通过在养殖塘种植一定面积的红树,达到修复红树林的目的。同时,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提升渔业产品质量和品质,实现互惠互利。”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退塘还湿还林的目标。试验区总面积为366.1亩,红树林群落总面积为222.97亩,其中包括白骨壤、红海榄、桐花、秋茄、木榄等红树树种,初步形成了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基本格局,实现养殖水面减少、综合效益增加的良好局面,为养殖塘区域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经验。

  营造修复还需要社会支持

  除了营造空间的探索,红树林的营造修复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社会支持。目前,我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资金主要来自于各级财政投入。如何调动社会资源,让红树林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在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是社会资源参与修复管理的典型例子——该保护区由深圳市政府委托给非政府机构——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运营管理,成功激活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力量,在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投入和科研力量中实现了有机融合。

  在向“红树林之城”迈进的道路上,湛江也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红树林湿地资源的自然修复及科学营造,并成立了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目前,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已通过“碳路湛江”公益计划开启资金募集工作,有望成为凝聚建设“红树林之城”社会合力的重要平台。

  2021年4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评审,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注册为我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随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按66元/吨的价格购买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日常工作和开展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作为本次蓝碳交易的附加成果,该基金会还筹资780余万元,用于湛江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社区共建等。

  面对4000多公顷的营造修复任务,湛江市自然资源局海经科有关负责人很有信心:“湛江红树林营造修复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红树林之城’的推进过程中,让红树林营造修复成为民生福祉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使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获益,才能使红树林营造修复有条不紊推行下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