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条河水又脏又臭,蚊子满天飞,天热也不敢开窗,经过都要捂着鼻子绕着走。”谈及治理前的员峰新涌,员峰社区居民陈伯印象深刻,“水质又变好了!好像回到几十年前一样,心情都舒畅了不少!”
随着羊角涌截污工程的“硬骨头”段被攻克,两岸新建污水管接驳市政污水管网正式通水,这意味着中山中心城区十条河涌黑臭水体治理截污工程完工,将再无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为河水长治久清奠定了坚实基础。
365个排污口,从根源上截污
旱季生活污水、局部生产污水直以及雨季初期雨水直排、合流制雨污合流水溢流排放,使得河涌水环境恶化严重,这是十条中心城区河涌共有的痛点。
2019年,中交二航局启动对10条河涌的整治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郑初杰介绍,项目甫一开始便带着团队对排污口就行梳理,历时1个月排查出了365个排污口。
“有的(排污口)是沿河而建的部分违建小厂、餐馆等排污管并未与地下污水管网对接,有的是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直接排入了周边河道。”郑初杰表示,要彻底从根源上截污,这些排污口都要堵截。为做到控源截污一盘棋,项目部通过新建截污管道把流入河道的污水截住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在顶管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大窖涌、羊角涌顶管机无法作业且交通要道不适用明挖施工,项目部便采用了“挤压式顶管”,在“人工清障”段使用挤压式顶管工具管形成直径1.2米的狭小空间,三名工人轮流进行凿除和清渣,硬靠着手中的风镐和小推车人工凿除了木桩、混凝土基础等障碍物。
“十河涌面积广、管线未知因素多,要想顺利完成截污管铺设,管线改迁也是重中之重。”十条河涌内分布着各类电力、燃气、热力、排水、供水、通信管线等,涉及到的产权单位有10余家,为迅速打通施工过程中的“咽喉要塞”,项目部主动邀请产权单位现场对接改迁方案,24小时跟踪解决,“像以往坐在会议室里洽谈的方法不足以应对时间紧任务重的要求,十条河涌所有工点的管线改迁现场会少说也有300多次。”副经理邓河钿说道。管线改迁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截污工程的施工安全、进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十条河涌范围内共新建截污管21千米。
48.9千米管道检测,精准修复管道
为保证截污效果不打折扣,在治理过程中采用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CCTV检测法对十条河涌范围内的48.9千米原有管道进行检测,有效地发现了河涌原有管道接口脱节、破损、管道淤积,管径连接不合理等问题,并留下影像记录,根据检测的录象资料进行管道缺陷的编码和抓取缺陷图片,开展下一步管道修复工作。
通过使用局部树脂原位固化法、紫外光原位固化法、速格垫整体垫衬法、胀管法等新工艺等,绿色高效的非开挖修复管网新技术迅速完成主城区的管道修复工作。如果使用传统工艺,从管线探查到开挖铺设新管、恢复地面,至少需要15天时间,而采用非开挖新技术施工,即使使用耗时较长的速格垫整段修复来计算,最多也只需要1天时间,这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十条河涌区域内原有污水管道局部修复了1745处,整段修复了8.24千米。
77个截污单元,保障排放标准
“晴天零直排、小雨零溢流、大雨不内涝”是截污工程要实现的目标之一,项目部在十条河涌范围内共新建了69座一体化智能截污井,将截污、排水、防倒灌和自清洁等功能集为一体,并实现智能化控制。截污井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安装调试仅需一周,较传统土建截污井大大缩短了工期。河涌进入运营阶段后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无人值守,避免汛期安排人员到场开闸值守所带来的高额成本。
除此之外,根据各条河涌实际情况,项目部因地制宜在渡头涌、羊角涌等明暗渠交接处建设了8座预制装配式闸门,将暗渠污水进行截流。实现了在晴天及降雨初期将暗渠内污水完全截流至市政污水管网;降雨中后期将闸门完全打开确保河道排涝行洪。
同时,河涌运营阶段也可通过物联网结合有线网络,实现手动操作优先,分散自律自动运行,统一调度远程监控的目标。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十条河涌的治理工程已进入绿化生态恢复等收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