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是臭水沟,不敢开窗,现在不臭了,沿岸环境好了,成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在深圳燕罗湿地公园里,回想起茅洲河的变化,市民杨先生感触颇深。
围绕茅洲河治理,深圳东莞两市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协同共治机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围绕断面水质如期达标的目标,坚持全流域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分析研判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增强流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创新治理▶▷
协同作战助推全流域治理
流经深圳、东莞两市的茅洲河,由于流域内经济和人口爆发式增长,每天有大量污水排入,一度成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治污迫在眉睫。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发出一号令,此后深圳、东莞两市采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管网补齐加建、流域协同治污等一系列治水措施让茅洲河水质逐渐改善。
面对茅洲河治理长期存在干支流不同步、分段治理、碎片化施工的弊端,为让治理措施有效落地,深圳市开创性地实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引入EPC模式,充分发挥“大兵团、机械化作战”优势。
深圳市河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廖卓谋表示,从2016年开始全流域系统治污以来,到2018年深圳市在茅洲河流域累计完成治水投资230亿元。今年又投入97亿元,继续改造小区、城中村130个,修复改造雨污分流管网232公里。
“治污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居民会不理解。”深圳水务局河道管理中心茅洲河管理所所长胡海涛说,如小区正本清源工程,需要把部分干管缺失的小区地面挖开做雨污分流管道,影响部分人出行。结合主题教育,深入小区调研了解问题后,工程施工更加细致,同时耐心做沟通工作,“居民看到茅洲河水质变好了,最后大都很支持治污工作。”
面对沿岸直排严重、治污工程进度慢等问题,东莞成立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挂图作战、系统治理,全力推进截污管网建设,同时也加快推进茅洲河沿岸污水接入管网。东莞市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现场指挥部的副指挥梁健表示,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相关部门到企业积极沟通、加强宣传,也争取到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长效机制▶▷
协同治理破解跨区域治污难题
茅洲河作为深圳市和东莞市的界河,特别是交界河段管理责任归属问题一度让污染难以治理,为此两市建立协同共治机制破题。而此次结合主题教育活动,这一机制更加完善。
“搭建‘省生态环境厅+深圳市、东莞市+宝安区、光明区、长安镇’的茅洲河流域协同治污框架。”梁健表示,深圳和东莞负责人每月都会召开一次协调会,推进支流整治、界河清淤等重点工作,推动深莞两市协同治污,形成全流域水质通报“一张图”、工程措施“一张表”,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今年7月起,两市又合作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和交叉检查。同时各市也实行严格的环境监管,今年深圳检查企业2.1万厂次,完成了4299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
另外,两市都通过完善排污管道、雨污分流、清淤清漂等方式共治茅洲河。东莞完善堤防管理范围内的污水管网,杜绝污水直排入河,并继续推进沿线内河涌整治和社区污水接驳工作,完成了50多公里的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在深圳宝安区的茅洲河一号底泥处理厂,河道底泥被加工成陶粒、生态透水砖等,有些就铺设在燕罗湿地公园等地。
“河不臭了,现在晚上喜欢和家人来散步。”居民何通下班后常去燕罗湿地公园。胡海涛表示,通过建设湿地,净化水质的同时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茅洲河东莞段也越来越多散步的市民,梁健表示目前东莞段累计完成清淤量32.64万立方米,完成率96.65%。流域内原设计的195公里新建污水管网已基本完成铺设任务。
经过协同治理,今年1—10月,茅洲河下游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总磷同比分别下降40.9%和42.6%,稳定消除黑臭。11月4日监测数据显示,共和村断面氨氮1.55mg/L,总磷0.26mg/L,已达地表水V类。东莞市茅洲河段水质在10—11月均值指标氨氮为1.86mg/L,总磷0.34mg/L,已初步达到地表V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