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坚持主题主线,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着力增投资、扩内需、稳增长,突出调结构、抓融合、促转变,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后劲增强”的态势。
一、2011年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2011年,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930.1亿元,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50亿元,增长16.3%;软件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增长22.7%;单位GDP能耗下降3.5%左右,全面完成年初提出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推动投资较快增长,工业投资实现“十一五”以来最高增速。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预计全年工业投资5400亿元,增长18%,比固定资产投资高出1个百分点,实现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的“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目标,比“十一五”年均增速高4.7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双双迈上千亿元台阶,增速快于全部工业投资增速,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高端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汽车、轨道交通、飞机、船舶、海洋工程等重点基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实力增强,预计增加值占制造业的53%。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基地建设“双百工程”,形成了软件、新型显示、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4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26万亿元,增长15%。推动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前三季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到14.1万元/人,比上年同期提高6803元。加快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流分销业等的发展,预计全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6.3%。
(三)“双转移”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见成效。加强政策引领,抓好“三重”发展,预计全年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产值3200亿元、税收130亿元,吸纳就业57.6万人,分别增长64%、20%和22%,“双转移”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如期实现。推动珠三角“腾笼换鸟”,统筹重点行业布局一体化,“广佛肇”汽车产业产值占全省的85.9%,“深莞惠”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8.3%,“珠中江”医药健康产业紧密合作,各市各经济圈之间产业错位融合、互补互促发展,转型升级加快。
(四)推动经济内生增长,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扩内销促消费,建设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和广货商贸城,汪洋书记、原省长华华同志亲自率领党政代表团赴云南、贵州参加“广东产品西南行”活动,预计全年工业品内销67840亿元,增长26%,内销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提高到70%,对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81.7%。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上水平,预计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8%,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二、2012年主要工作计划
2012年我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抓住和用好机遇特别是市场倒逼机遇,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在保持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中加快转型升级,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增长。 为此,我们将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和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着力增创“六大新优势”:
(一)扩内销,创品牌,增创“广货”新优势。构建内销平台,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广东商贸城、广货展示中心和商品国际采购中心建设。筹备办好湖北、河南、陕西等三场大型经贸活动。开拓二、三线城市市场。发展现代流通业,提高流通效率。筹办全省现代流通业发展工作会议,推动出台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强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打造珠三角高档品牌消费圈。推进“双进”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创品牌提质量,提升“广货”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选择3~5个行业实施品牌带动提升工程,实施“百家企业专家品牌行”,开展千家企业与国际标准和质量对标活动。培育新兴消费领域,引领“新广货”新消费新热点。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信贷、租赁等新型消费模式,培育新一代信息、通信、家政服务等消费新热点的市场化推广和应用。
(二)狠抓实体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增创广东工业发展新优势。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重点产业技术要素分解图,推动建立物联网、云计算、新材料、北斗卫星导航等产业联盟。推进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创新示范应用工程。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产业链配套”工程,促进汽车、能源、装备等领域产业链配套对接,抓好100个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实施“数控一代”装备产品创新工程。发展航空、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开展“工业设计走进产业集群”活动,筹建广东设计中心。推进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百强培育计划,制定实施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计划,打造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和数字集群通信产业基地。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融合”牵手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工业九大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改造。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选取3~5个行业,实施“行业整体提升工程”和“高端装备入企业工程”,推动1000家优势传统企业加快更新设备。大力提升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三)提升“双转移”质量,推进产业一体化,增创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优先扶持“三重”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园合作共建机制创新。实施“乡贤回归”工程,筹备全省“反哺工程”工作会议。做好省委常委会听取各市“腾笼换鸟”和“双转移”专题汇报相关工作,以及省政协的视察监督工作。严格实行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末位淘汰制”。加快推进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确保实现珠三角“四年大发展”目标任务,打造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体系。查找薄弱环节,监测落实“四年大发展”各项考核指标和重大项目完成情况,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四)抓好政策落实,提高服务水平,增创内生发展新优势。出台和落实好扶持企业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政策,推动出台细化措施及减缓免等配套政策。跟踪服务好大型民企招商活动签约项目,提高项目履约率。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和民营企业的服务。推动出台《关于加快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帮扶行动计划”,加强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和支持优势企业收购关键技术的政策意见,培育发展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过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产业集群转型提升工程。推动大中小型企业建立上中下游技术联盟,推动行业创新成果共享。
(五)强化责任,多措并举,增创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管理。抓好“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分解方案落实,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试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控制,抓好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强化节能激励和市场化机制。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机制。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循环经济立法。建设循环经济产业转移示范园和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淘汰落后产能。分解落实“十二五”各市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下决心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
(六)科学监测,保障要素,增创经济运行调节新优势。在做好全省制造业PMI编制发布的同时,建立分区域分行业指数编制发布机制,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监测预警网络。推动实现各市直通车服务体系全覆盖,建立完善省、市二级联动机制。千方百计保障煤电油运有序供应。选择佛山、东莞两市作为试点,将有限电力资源向用电效率高的重点市和行业、园区倾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